第五百七十六章:歷史的小偏差

八里鋪,鐵場堡、永安堡、三山營堡......,鬆錦之戰失敗多年之後,明軍首次踏出山海關,來到關外土地上。

身在盛京的多爾袞一日之內接到了至少四處告急的線報,往近了說,中山狼孔有德已經接連攻陷金州、復州,鎮守海州城的祖大壽也在此時率部歸明,怕已經在前往天津軍港的路上。

聽到孔有德越過海州,直逼盛京的前沿重地自在州的消息,便是多爾袞也不淡定了。

自在州原屬大明遼東都司,被建奴竊占以後,一直承擔着轉運兵馬和物資的重擔,不容有失,多爾袞隨即下令多鐸率正白旗前去。

出人意料的是,就連覺華島也有明軍官兵活動的跡象,甚至黃得功的部隊都已經出關開始圍攻廣寧,前方堡壘幾無抵抗便紛紛易換旗幟。

藺養成同樣率部北進,將清軍早就撤離的朵顏三衛一帶,再次收納到大明的疆域之下。

各處明軍在同一時間動作起來,根本不像是佯攻,一時間,各處雲起響應,原本穩固的廣寧城忽然變得岌岌可危。

多爾袞稱帝以後,很快開始在盛京進行一系列的軍改,他將代善原本的正紅旗與鑲紅旗結合,編爲新的鑲紅旗,讓碩塞統領。

又把鑲藍旗的部分旗丁遷入正紅旗,與剩下的兩紅旗甲兵編爲正紅旗,自己做旗主。

餘下的各旗也都差不多,原先幾次在關內的戰敗,使得滿洲八旗各有損傷,尤其阿濟格的兩白旗,幾乎全軍覆沒。

阿濟格被唐通所殺,對整個滿清的打擊是巨大的。

爲彌補兩白旗巨大的損耗,多爾袞下旨徵召新的旗人入編,就像前些次建奴徵召一樣,輔兵全部直接轉爲步甲,但凡能拿動兵器的旗人,全都被強制徵召入伍。

在此之後,多爾袞將損失較小的一些旗與損失大的旗混編,很快形成了新的滿洲八旗編制,即便如此,如今的八旗依舊不能再與原本那樣相同。

首先是人數上,原本的八旗有十幾萬,現在即便多爾袞徵召了新的旗人,最多也只有十萬人不到。

還有就是蒙八旗和漢軍旗的編制,無論多爾袞再怎麼強行組建,幾乎也已經十不存一,蒙古人和漢人都不願意再爲滿洲作戰,逃亡嚴重。

針對這種情況,多爾袞將蒙八旗合爲一旗,稱爲蒙軍旗,將漢八旗也徹底整合爲漢軍旗,並且新封兩個漢人親王。

耿仲明之子耿繼茂襲封懷順親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襲封智順王,以此二人繼續統領漢軍旗。

蒙軍旗被交給同滿洲比較親近的東翼科爾沁、土默特等一些蒙古親王統率,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皆由多爾袞直接統領。

其它滿洲六旗除了交予多鐸、碩塞等一些主要親王分任旗主的那些,多爾袞又下令,餘下的分別由各親王、郡王子侄及擁有戰功的貝勒們統領。

廣寧是防備明軍的前沿重地,後方寧錦兵力也是不足,若廣寧有失,將展戰線拉到寧錦,很有可能出現多爾袞最不願意看見的局面。

那就是山海關方向明軍和孔有德一部會合之後,很快會形成從兩個方向直逼盛京的局面,到了那個時候,關外人心便勢難收拾了。

便是多爾袞,也沒有想到這是明軍的疲憊之計,因爲如今結合各種消息來看,都像極了崇禎皇帝想要趁自己內亂而出關。

將多鐸調往自在州以後,多爾袞一旨令下,將碩塞由郡王晉升爲承澤親王,以其統率代善原領的正紅旗,前往支援寧錦、廣寧,抵禦出關的明軍。

除了孔有德、黃得功這兩面的明軍之外,藺養成在朵顏的一部明軍,多爾袞已是無力去管,實際上,現在的他最重要的是穩住人心。

在多爾袞看來,明軍收復土地不算什麼緊要之事,滿洲戰鬥力依舊比明軍要強,但是如今人心不齊,有想苟且偷安的,也有想退回老家的,沒了原來的那種進取之心。

更何況,多爾袞心裡也知道,明軍出關是不可能直接奔着盛京的,充其量也就是收復廣寧之後再向寧遠、錦州一帶。

這些地方與多爾袞真正的目的相比,都不值一提,就算用這些地方拖延住明軍的腳步,自己整合八旗也在所不惜。

稱帝之後,多爾袞並不是意料之中的一家獨大,還有除明軍以外最大的敵人,那是被范文程護衛着跑到赫圖阿拉的豪格。

據說他也已經稱汗建國,還將范文程封爲學士,正以黃臺吉之子的名義號召原兩黃旗部衆,還有那些尚忠於老奴酋的貴族們,兵力也不可小覷。

如果不能在豪格成勢之前將其摧毀,多爾袞將處在腹背受敵的境地,而且形勢還將繼續壞下去。

蒙古諸部已經有一般都臣服了大明,朝鮮也分裂成兩派,國內同樣是動亂不休,而現在這個時候,多爾袞實在無法去管朝鮮國的事務。

他也相信,以崇禎的性子同樣不會去管,現在的多爾袞,一方面派兵牽制出關明軍,一方面卻是在集兵備戰,打算一舉拿下赫圖阿拉,整合八旗。

......

關外,朝陽縣城。

城頭高高飄揚着清朝的黃龍大旗,守備在城頭的也是穿着漢軍甲冑的清兵,幾個佐領在城頭來回巡視。

此時,崇禎皇帝任命的東江總兵黃蜚,正帶着一隊人馬,悄沒聲的摸到了不遠處的林子邊,看着城頭,頗有些意外。

“他孃的,這是三座塔村,怎麼像個府城似的?”

“這村子怕比一些州城都要大,怎麼會這樣?”黃蜚身側的一名軍將嘀咕一句,前者同樣在發呆,“這是什麼村子?”

“誰說不是呢,大帥,咱們還打麼?”

在這批孤軍深入東江軍戰士們眼前的,正是清初版“阿里巴巴”曹家的發源地,朝陽縣治內的三座塔村。

聽名字,很多人都以爲這只是個“人畜無害”的小小村落,實際上,本來這是個小小的村子沒錯,可曹家發跡之後,這裡很快變成人來人往的商業重地。

因爲曹家大發戰爭橫財,發展的極其迅速,又是在關外起家,所以滿清對這裡逐漸重視,曹家也主動出銀出人,幫着擴建城池。

要說崇禎皇帝在關外打掉了範永鬥等山有八大家是對韃清的一次沉重打擊,黃蜚將曹家連窩端,就是徹底擊垮了韃清那所謂的商業鏈。

去年冬季,關外因爲沒有入寇搶掠到足夠的物資來過冬,導致旗人和漢民全都損傷慘重,若沒有曹家賠本幫襯,這個數字還要增加。

打掉曹家,就相當於將滿清在關內關外的物資來源徹底掐斷,這是崇禎皇帝一直想卻做不到的事,因爲這三座塔村在關外,根本就是鞭長莫及啊!

誰成想,黃蜚領着一支東江小分隊摸了過來,這是歷史的偏差,也是崇禎皇帝和多爾袞事先都沒料到的。

第七十七章:劉芳亮北犯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五百章:召開會盟第一百三十三章:跑路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三百二十八章:授參將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儀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四百九十三章:暗度陳倉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七百零九章:已經甦醒的東方巨龍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四百二十一章:晉貴妃、討山海第六百零一章:鐵面柔心帝王情第七百四十八章:十七世紀的世界格局第三百八十章:惠國公第二百八十三章:劉宗敏的強勢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二百五十二章:事情鬧大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三百三十九章:有功無過,劉營之變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四百六十章:一件小事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三百三十章:好漢歸家,欽賜殊榮(下)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六十六章:雙刀出鞘(爲堂主誠信敬業友善賀!)第七百二十章:惡人還需惡人磨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八十三章:廢除耕守制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臨門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五百八十五章:朝鮮王都的黨爭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慶、下忠州(上)第七十章:反轉(第二更)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一百九十八章:聖寶祿學院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六百零七章:兵不厭詐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四百九十四章:黃金家族第三百九十章:賜名,趙忠第二百五十一章:捉拿王公壁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六百零二章:官女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二百四十六章:普查山東,大同開市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六百零三章:懲一儆百第三百六十七章:三屯營之戰(下)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二十三章:危機四伏的皇宮第四百八十二章:先知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一百五十章:全殲第三百六十一章:密議與奇謀第七百零五章:奇兵
第七十七章:劉芳亮北犯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五百章:召開會盟第一百三十三章:跑路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三百二十八章:授參將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儀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四百九十三章:暗度陳倉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七百零九章:已經甦醒的東方巨龍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四百二十一章:晉貴妃、討山海第六百零一章:鐵面柔心帝王情第七百四十八章:十七世紀的世界格局第三百八十章:惠國公第二百八十三章:劉宗敏的強勢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二百五十二章:事情鬧大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七百三十八章:大明一統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三百三十九章:有功無過,劉營之變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四百六十章:一件小事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三百三十章:好漢歸家,欽賜殊榮(下)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六十六章:雙刀出鞘(爲堂主誠信敬業友善賀!)第七百二十章:惡人還需惡人磨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八十三章:廢除耕守制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臨門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五百八十五章:朝鮮王都的黨爭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慶、下忠州(上)第七十章:反轉(第二更)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一百九十八章:聖寶祿學院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六百零七章:兵不厭詐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四百九十四章:黃金家族第三百九十章:賜名,趙忠第二百五十一章:捉拿王公壁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六百零二章:官女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二百四十六章:普查山東,大同開市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六百零三章:懲一儆百第三百六十七章:三屯營之戰(下)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二十三章:危機四伏的皇宮第四百八十二章:先知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一百五十章:全殲第三百六十一章:密議與奇謀第七百零五章: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