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風俗方再造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杜工部這首詩,道盡了河隴故土的辛酸。”鳳林關下,一羣文人士子正在飲酒聚會。

鳳林關,國朝七下關之一,位於河州枹罕縣西北境,本是鳳林縣舊地。但如今的鳳林縣,已搬到河州東南,由安鄉縣改名而來。

關北臨大河,有鳳林津渡口,西有唐述山(今積石山),東拒漓口,向爲長安通安西驛道上的緊要隘口,亦是河州北上涼州的重要通路。

河渭安定以來,商旅漸多,百姓安定。

鳳林關下,初只有數十編戶之吐蕃,以種植青稞爲業。文德元年,在蕭遘的主持下,發京兆府昭應縣八十六戶百姓至此定居,墾荒放牧。同時也增設驛站,配驛將、驛卒十餘人。又設津令一員,管理鳳林津渡口。

在關西南的唐述谷中,亦有來自藍田縣的三十九戶民家定居,種植小麥,飼養山羊。

唐述谷中還有一寺,名爲唐述寺,亦拿出錢糧,招募新近歸附之羌人二十餘戶爲其耕種佛田。

河州的根基,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夯實起來的。破敗的驛站、渡口體系一點點恢復,道路慢慢修繕,城牆漸漸修復,灌渠緩緩清理,一切穩步推進着。

來自關中的移民,或許每批只有十幾戶、幾十戶百姓,看起來一點不起眼,甚至有些可笑,但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就會看到效果,就會大變模樣。

河州,並不缺水,也不缺地,缺的是人,缺的是組織這些人做事的官僚體系。現在一切都已經走上正軌,就像久病之後的人體,緩緩復甦。

“韋大郎從涼州來,可知河湟之地已爲靈武郡王收復?”一士子問道。

“至蘭州時得聞,壯哉!當浮一大白。”韋莊舉起酒樽,將菊花酒一飲而盡,嘆道:“惜文江不在……”

“黃文江在朔方幕府任推官,聽聞要外放一州刺史了。”有人說道。

“怪不得連進士也不考了。沒有功名在身,便可牧守州郡,這進士不考也罷。”

“考不上的。韋大出身京兆杜氏,考上了麼?”

“考個學,竟如此之難!”

韋莊聽罷默默不作聲。

當年的意氣之作,一句“天街踏盡公卿骨”,就把滿朝公卿文武給得罪狠了。族裡也不好出面轉圜,若無貴人照應,這輩子考進士無望。

曾經在長安有過一面之緣,同樣屢試不中的朔方幕府推官黃滔邀請他來朔方幕府任職。韋莊本在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幕中做事,周寶敗亡後,無處可去,便去遊歷山水。

只是,江南亂起,干戈不休。韋莊感到威脅,想起黃滔的邀約,便決定來夏州看看。如果實在不行,便回長安,再試試科考。

到夏州後,見到了當年屢試不中的難兄難弟,韋莊感慨良多。黃滔馬上就要外放秦州當刺史了,自己如今還是一介白身。

黃滔建議韋莊先在靈夏之地看看,待靈武郡王班師之後,再去求個幕職。

韋莊則打算先去新收復的涼州看看,並言及已與一幫長安來的士子說好了同行。黃滔不以爲意,讓他亦可去河州看看,蕭相四處延攬人才,隴右十州之地的職位空缺不少。

韋莊當然不想去隴右幕府任職了。蕭遘這人,在他們這幫屢試不中的士子眼裡,形象可不怎麼好,當年羅隱的譏諷詩太有名了。

從夏州一路西行,經靈州至涼州,一路風光迥異於江南,讓韋莊大爲感慨,詩性勃發,連得佳作。

離了涼州後,又跟隨一支往河湟之地運送軍械的隊伍,一路抵達蘭州,然後又至河州,遇到了一幫經渭水道前來河州遊覽的關中士子,遂聚而飲之。

“靈武郡王既收河湟,這隴右之地便算定了,如今只餘洮、疊、宕等州未復,取不取都無所謂了。諸君皆乃青衿子,都是個什麼打算?”韋莊數百里遊覽下來,也膩了,有了定了心來做事的念頭,同時對這幫遊覽士子的未來也很好奇,便出言相問。

“吾家與蘭州張使君有舊,過些時日,便要去榆中縣任個錄事了。惜未得中進士,不然這縣令亦可做得。”

“榆中縣,可是數年前新設之縣?”

“然也,而今不過千餘戶,半爲羌種。”

“那豈不是胡風甚烈?”

“其實不然。蕭相治下,移風易俗爲第一要務。羌胡之種,亦得過漢節。其實看看枹罕縣就知道了,鳳林關下之吐蕃民戶,昨日開始,便有人登高飲酒,今日依然,明日怕是還要與漢民同醉。菊花何辜,遭此大殃。”

一席話說得衆人哈哈大笑。

李太白曾有詩云:“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唐人好遊玩,僅重陽節當天還不能盡興。因此往往從九月初八起就開始過節,白居易曾做《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見贈》詩,李白亦有《九月十日即事》。十號,在國朝亦稱小重陽。如果某年有閏九月,那還會過兩次重陽節,盡興玩樂。

唐人,對休閒的愛好簡直是深入骨髓的,春社時不分尊卑的狂歡,重陽時連過三天節日的喜慶,可見一斑。

其實這也和國朝前期相對富庶有關。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卻只有五千萬人,即便貧富分佈不均,但總體而言比起其他朝代,生活還是要好不少的。這人一富足,自然就會享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秋之時,吾在狄道。鄉中有富戶秦氏,自言本會州吐蕃昑屈氏遺種,後降順靈武郡王。麥收之後,於莊中置酒,邀吾等旅人,共賞玉兔銀蟾。”

“昑屈氏已煙消雲散,此等遺種,爲免他人謀奪家財,不做唐人還做甚?”

衆人聞言又笑,紛紛舉杯痛飲。

衆人都是讀書人,自然知史。對安史之亂後,河隴二十餘州次第失陷痛憾非常。靈武郡王舉大兵,破吐蕃,復舊土,非常對這些士人的胃口。

趙光逢曾經說過,邵樹德收復河隴失地,而關東諸侯還在互相攻殺,天下英雄聞之,定恥爲之效力。這話如今看來,有些過了,是他鼓動邵樹德西征的話術,不過也不能說完全不對。

武人沒吸引幾個,但對文人的吸引力卻不小。

從收復河渭五州並置鎮開始,西遊的士人是一波又一波。有人來了又走,有人留下來做官、講學,總之還是有效果的。

河州多大山,且去那些石壁上看一看,題詩留名的不在少數。

還有些“狠人”,花錢請人刻石留詩,其中不乏吹捧邵樹德的“馬屁詩”。邵大帥若去轉轉,應該會很開心。

在這個民族衰弱、晦暗的年代,人們總需要一些英雄,邵樹德恰到好處地撓到了文人們的癢處,因此多了一些自願爲其吹捧、宣傳的“粉絲”,大大抵消了兩次叩闕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朔方、河渭兩鎮都在大募州縣兩級博士、助教,員額遠超一般州縣,且月俸各提了一千錢、五百錢。蕭相有言,若教諭當得好,教化的學生多,便可爲州郡、幕府要職選人,此豈不爲一條金光大道?”

“沒有功名,在關中、關東、江南做官難之又難。朔方、河西、隴右三鎮二十三州,才學高的可當州經學博士,次高的可當助教或縣博士,剩下的還可當縣助教、教諭,只需多教學生,便可積功而上,確實不錯。”

其實,能到州、縣兩級學校上學的蕃人,非富即貴,一般是部落酋豪的親眷,或是坐地胡商之子侄。先把這些人教好了,讓他們從內到外都是一個純純的唐人,以後繼承部落後,其部民自然也會效仿。

正所謂上行下效,風俗的改變,有酋豪帶頭,自然會更容易一些。

而文化的改變,往往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變異。比如純遊牧的變成半牧半耕,這就有了固定住處,編戶齊民也就方便很多了。

朔方鎮對從遊牧轉變成半牧半耕的部落,一直非常歡迎,並多次發下賞賜。

定居下來種植高產牧草,一畝地的收穫,往往要純天然草場五六畝才能趕得上。這給了一些牛羊牲畜並不太多的部落小民以選擇,三茬輪作制的農業生產體系,其實是完美契合這些定居下來的牧人的。

地,根本不缺,只要你肯定居下來,再向漢民學習如何種植粟麥、豆子、牧草,生活不會差的。

上有部落頭人子弟進學校漢化,下有現成的農業經營方法解決後顧之憂,同化的難度,又降低了不少。

編遺氓,造風俗。如此持續三代人,朔方、河西、隴右三鎮的蕃民,同化得估計還要比天寶年間更徹底。

韋莊在一旁默默聽着士子們的高談闊論。

其中一兩人,在他看來,簡直就是蕭遘或邵樹德派到士人中間的“細作”。不斷從各個方面吹捧朔方、隴右二鎮的好處,想方設法鼓動更多的讀書人留下來,以衝抵此地的腥羶胡風。

不過,“萬里羌人盡漢歌”,總比“洛陽家家學胡樂”好吧。

靈武郡王,確實當得英雄二字!

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1107章 參詳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四十一章 完善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五十三章 叔叔、表哥、岳父第二十六章 財稅改革之二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二章 馴化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三十二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一)發個單章,隨便聊聊。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三十六章 新局面第1162章 河東道第1196章 胃口很大第三十章 憂慮第二章 舊部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六十三章 威望與風潮第1160章 風一般的男子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1142章 遼陽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第六十章 用盡全力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十五章 鄜坊驛路好馬來(含淚爲青衣熊貓盟主加更)第982章 納質否?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十八章 談肯定是要談的第四十五章 規劃與破局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三十四章 說客(爲盟主小龍V加更)第三十六章 態度第三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十四章 渭水道第七十六章 路線:直取北庭!第五十一章 恨!第二十一章 舊人、新人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九十一章 人盡其用第八章 聚散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第1183章 長白山第六十九章 獻計第六十六章 咄咄逼人第五十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一)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1300章 李天下與陽謀第994章 追索第十五章 第一擊第二十九章 祭天大會(一)第四章 調查(四)第589章 新操作第1058章 道第十四章 小報告第六十一章 印刷與油墨第八章 荔枝道第二十二章 新年第十四章 心急第1012章 價碼與擁護第二章 世道第1078章 秉政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四十三章 戰爭機器第1032章 對進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二十一章 戰宥州(五)第五十八章 一路向北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十三章 就緒第1064章 第二波準備中第二十五章 重心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六章 兄弟第1094章 大典(月票加更2)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二十八章 鄧州第1022章 朝會第七十三章 佈告中外之四第1093章 年號 儀典邊地世襲土官與親王分封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十九章 河內
第五十九章 心願已了第1107章 參詳第六十一章 不對勁第四十一章 完善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五十三章 叔叔、表哥、岳父第二十六章 財稅改革之二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二章 馴化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三十二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一)發個單章,隨便聊聊。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四十七章 進京(給盟主江西胖哥加更)第三十六章 新局面第1162章 河東道第1196章 胃口很大第三十章 憂慮第二章 舊部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六十三章 威望與風潮第1160章 風一般的男子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1142章 遼陽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第六十章 用盡全力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十五章 鄜坊驛路好馬來(含淚爲青衣熊貓盟主加更)第982章 納質否?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十八章 談肯定是要談的第四十五章 規劃與破局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三十四章 說客(爲盟主小龍V加更)第三十六章 態度第三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十四章 渭水道第七十六章 路線:直取北庭!第五十一章 恨!第二十一章 舊人、新人第四十八章 操作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九十一章 人盡其用第八章 聚散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二十七章 會州(一)第1183章 長白山第六十九章 獻計第六十六章 咄咄逼人第五十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一)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1300章 李天下與陽謀第994章 追索第十五章 第一擊第二十九章 祭天大會(一)第四章 調查(四)第589章 新操作第1058章 道第十四章 小報告第六十一章 印刷與油墨第八章 荔枝道第二十二章 新年第十四章 心急第1012章 價碼與擁護第二章 世道第1078章 秉政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四十三章 戰爭機器第1032章 對進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二十一章 戰宥州(五)第五十八章 一路向北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十三章 就緒第1064章 第二波準備中第二十五章 重心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六章 兄弟第1094章 大典(月票加更2)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二十八章 鄧州第1022章 朝會第七十三章 佈告中外之四第1093章 年號 儀典邊地世襲土官與親王分封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1146章 佈局定策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十九章 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