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啓皇帝靜靜的坐在座位上,臉上掛着淡淡的笑容,在這裡等着王承恩的消息。剛剛的憂愁似乎已經不見了,臉上帶着幾分興趣,不時的擡頭向着那站着的三十人看過去。
時間不長,王承恩便快步的跑了回來,臉上掛着細密的汗珠,大口的喘着粗氣。來不及平復自己的心跳,王承恩來到天啓皇帝的面前,對着天啓皇帝施了一禮,語氣恭敬的道:“皇上,奴婢已經大廳清楚了,剛剛那員小將乃是山西大同府人氏,姓曹,叫曹文詔!”
天啓皇帝頓時一愣,將一邊的名單拿起來看了起來,果然在後面找到了曹文詔的名字。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隱隱的還帶着如釋重負的感覺。
對明朝歷史有一點了解的人,沒人會不知道曹文詔,曹文詔和他的侄子曹變蛟都是名噪一時的大將。讓天啓皇帝敬重的是這叔侄兩個人的忠烈,相比於吳三桂,天啓皇帝對曹文詔的感覺可就好多了。
這次沒有因爲看到一個名字而激動,天啓皇帝順着目光將整個名單都看了一變,終於在後面又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左良玉,看到這個名字,天啓皇帝的心裡又是一顫。同樣,知道吳三桂和曹文詔的人,也是不能不知道這個左良玉的。
將手裡的名單放下,天啓皇帝深深的吸了口氣,目光中帶着一絲忐忑。雖然以前也考慮過,不過現在天啓皇帝終於要面對了,那就是那些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將領。
文人裡面的孫之獬王鐸之流,天啓皇帝就沒什麼憐惜的心思,直讓他們名落孫山。畢竟這些人沒有什麼能力,投降卻是比誰都快,不殺了他們已經不錯了,怎麼可能讓他們做官?
不過這些武將卻不同,吳三桂勇武過人。也曾經立過戰功,能力自然是非凡的。雖然後來投降建奴,不過裡面的是非曲折實在太多,究竟是怎麼回事也說不清楚。至於左良玉也是如此,纔是天啓皇帝頭疼的地方。
其實在天啓皇帝的心裡還在考慮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前些日子被天啓皇帝提拔爲兵科給事中的袁崇煥。如果說吳三桂沒讓天啓皇帝太爲難,這位袁大督師可是讓天啓皇帝愁腸百結了。
歷史上對袁崇煥的評價褒貶不一。衆說紛紜,各執一詞。至於事情的真相怎樣,來龍去脈如何,天啓皇帝也是一個頭兩個大。自己可以毫無保留的信任孫承宗,可是對於袁崇煥卻始終抱有着疑慮。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沒有徹底相信這些人之前,天啓皇帝是絕不會重用他們的。
四下看了看,天啓皇帝忽然發現怎麼沒有聲音了?見所有人都看着自己,便知道了這都是在等着自己啊!
“熊愛卿,繼續!”天啓皇帝無奈的揮了揮手,對着便的熊文燦說道。在天啓皇帝的心裡,他是希望曹文詔能夠拿下狀元的。畢竟這個人忠烈,自己可以直接使用。
“是,皇上!”雖然心裡好奇天啓皇帝剛剛是怎麼了,可是熊文燦的臉上卻沒有絲毫的表現,恭敬的行了一禮,下去吩咐了。
站在天啓皇帝身邊的盧象升則是臉上帶着困惑,他能很明顯的感覺到天啓皇帝情緒的變化。心裡也在不斷的思忖,按照正常的邏輯。天啓皇帝看到這樣勇武的將軍,自然是十分的高興。
可是在天啓皇帝的身上,盧象升卻沒有這種感覺,反而覺得天啓皇帝似乎帶着些許的憂愁。嘴脣抖了抖,盧象升還是沒有說乎,強迫着自己將目光看向了一邊的比武場。
下面要開始的步戰,兵部的官員在忙着分組。除了被拿下去的四個人,現場還有二十六個人。接下來的考覈也和簡單,二十六個人捉對廝殺,留下的是最後的四個。
現場十三對武者開始比武。頓時是一片喧鬧,無數的人開始叫喊。雖然前面的比試也很精彩,可是這樣的比鬥才更加的吸引人。一時間校場上歡聲雷動,加油聲四起。
天啓皇帝的目光不斷的轉動,看一看吳三桂,又看一看曹文詔,至於左良玉,天啓皇帝可可不認識。
不愧是青史留名的人物,曹文詔和吳三桂都很快便解決了對手,兩個人的無力都不錯。此時兩個人也注意到了彼此的存在,吳三桂則是一臉挑釁的看着曹文詔。
吳三桂從小練武,自己頗有天賦,他的父親吳襄有花了大力氣栽培他,吳三桂武功非凡。同時對於兵書戰冊也是爛熟於胸,這次看到能和自己匹敵的人,心裡的好勝之心自然被引了出來。
曹文詔則是一臉的謹慎,從小練功的他自然是知道自己的能耐,能夠做到這些都是自己勤學苦練的功勞。那個少年的年紀看起來比自己還小,伸手卻是不錯,一定要小心應付。
兩個人誰都沒有注意,在不遠的地方,一個身材魁梧的紅臉大汗正看着兩個人。眼中帶着一絲詫異,不過卻也有一絲謹慎,嘴角卻掛着一絲冷笑,神態很是複雜。
下一輪採取的是抽籤的辦法,十三個人有一個人輪空,一輪比賽下來,又剩下七個人。然後便是再一次的抽籤,七個人有一個人輪空,最後剩下四個人。
按照科考的慣例,在這四個人裡面,一個是狀元,一個是榜眼,一個是探花。這是一甲的前三名,至於剩下的那個,那就是二甲的頭名,也就是傳臚了。
等到兩輪都比完了,天啓皇帝擡頭看了看天色,對一邊的熊文燦道:“熊愛卿,天色已經不早了,既然已經進行到這裡了,這狀元就明日在選吧!”
“是,皇上!”熊文燦自然不會說什麼,天啓皇帝這也不是和自己商量的語氣。
緩緩地點了點頭,天啓皇帝的目光落到了不遠處的四個人身上,除了盧象升和吳三桂,另外還有一個紅臉的壯漢和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打量了一番,天啓皇帝也沒看出哪個是左良玉。
慢慢的站起身子,天啓皇帝對一邊的王承恩道:“擺駕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