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小花怎麼鬧騰,日子還是訂下來了,原本他們這種定過親的,再成親過程很簡單,爲了彌補,何家的手續弄的相當繁瑣。
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已經過了一個月多了,迎娶定在秋收之後。
田小花默默的轉變了思路:就算是結了婚,就不信憑自己的身手會不能讓何秀才乖乖聽話?
田小花家的棉花已經到了可以收穫的時候了,棉杆粗壯,枝葉綠油油的,也算順風順水的度過了,沒有長蟲,沒有生病,是一個好年成。
轉眼到了要交夏稅的日子。
每年田稅收兩次,夏稅收麥子,秋稅收米,按照田畝徵收,每畝三鬥三合五勺,一斗十二斤,畝交糧大概四十多斤,按照今年的年成,夏稅不算高。田稅可以不用交糧食,交銀錢代替,但是今年新種了棉花,須上交上好的棉花,按收成三十取一,此棉籽以供推廣使用,此一政策也算是利國利民。
田小花家今年勻出兩畝地種的棉花,麥子才三畝地,今春有些旱,麥子收成不算太好,但是秋收的水稻有指望,這回交了稅日子不算難過。也虧得這兩年風調雨順,田小花的村姑生涯還算順當,尤其四個姐姐先後出嫁之後,家裡漸漸有了存糧。
每年的田稅都是戶長統一收了,再往上層層遞交,每一百一十戶設一里長,每十戶另設一戶長,大灣村不止百戶,但多數人家爲了避戶稅,不分家,因而只七八十戶,不足一里,和周家灣和了兩裡,交稅最多的人家任里長,大灣村,連個里長都沒有,百年大灣村都是移民,基礎一樣,稍稍好些的人家也就好那麼一點。周家灣倒是有了兩個里長。從田小花到了大灣村歷經幾次稅收都差不多,沒什麼大事,只是今夏,多了個何秀才,略略有些不同。
徵夏稅這天一早,有輛馬車進了村,本沒有引起太大的動靜,但是收稅的時候,何福貴拿出一張縣衙的文書,據說何秀才就此復了名,是江大戶一早送來的,在衙門有備案的。
有了秀才名頭好處就體現出來了,夏稅免了不少,由於以往何福貴家照顧寡嫂(何秀才之母),並沒有分開立戶,何福貴今年田稅就少了一大半了!而且還能免去家中兩人的人頭稅,這消息一下子就炸開了鍋。
接着就傳出何家加大聘禮,把本該交的稅收全部加到原本就算得上豐厚的聘禮中來等着秋收了迎娶田家小花。
在大灣村,秀才免稅,鉅額聘禮,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都忘記了曾經何秀才是他們口中“傷風敗俗,書讀到狗肚子”的人,雖然秀才剛回村的時候大家沒趕走他,但是也有那些不樂意的,現在這些不樂意通通灰飛煙滅,連小花都成了羨慕的對象。
這種羨慕只持續了三天,只因爲一陣炮仗聲和一座新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