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

“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禮記·緇衣】

角落裡的更漏聲清晰可聞,穆順縮在樑柱後面,默默數着更漏,然後微微向前挪動一步,無聲的向皇帝張了張口,描述了一個時辰。

皇帝點了點頭,知道殿試快要結束了,於是又看向老實靜坐的劉備:“殿試的策題你在場也聽到了,何爲民之憂、何爲民之樂。不但是考問彼等太學生,對爾等大臣來說,不亦爲捫心之問?”

劉備拱起手,寬鬆的衣袖幾乎遮住了他半張臉,他目光下視,很流利的說道:“陛下睿鑑,臣以爲,民之樂無過於足衣足食、上有父母高堂安樂、下有垂髫稚子嬉遊,天下太平,歲歲豐登,民之憂則不然。”

這個問題他彷彿思索了許久,臨場回答起來幾乎沒有絲毫阻滯,但皇帝並沒有就此罷休,追問道:“那何以憂從何來,樂從何來呢?”

劉備愣住了,他愕然的神情微微從拱起的雙手後擡起,迅速瞟了皇帝一眼後又低了下去。這個問題他沒有仔細的去想過,按照正常的邏輯,皇帝不都該先問是什麼,再問如何做麼?他已經想好了在皇帝關於‘該如何’的追問下,說一些勸農桑、戒奢侈之類的老生之談,豈料皇帝沒有給他這個話茬,反而要與他討論事情產生的根源。

他的神情慢慢認真起來了,劉備將兩手放置腿上,開始凝神思索。他想起自己家道中落,淪爲落魄宗親,自幼與母親以販履織蓆爲業。那時候他與母親的憂,是每月販賣藺席所得,能不能買得起數百錢一石的糧食,家祭的時候能否湊齊一副犧牲給他曾經顯赫的祖宗。那時候的快樂,或許就是爬到家東南角的那棵五丈高的桑樹上,行人遠望如蓋,而他就是車蓋下的主人。

亭亭華蓋,坐在車蓋下的人不但要巡視他的領地,更要讓他領地上的子民衣食無憂。

到後來,所憂的事越來越大,所樂的事卻越來越少。劉備至今回顧起來,陡然發覺自己從拜師盧植、結交一夥少年豪俠開始,便與那些最底層百姓的憂樂變得遙不可及了。

他究竟是爲了什麼才走到今天的呢?

“玄德。”皇帝一句話將劉備從邈邈思緒中喚醒:“你在想什麼?答不上來麼?”

“臣一時失神,還望陛下恕罪……”劉備驚了一驚,恍然間回過神來,當即離席拜倒,一邊告罪,一邊斟酌着詞句,藉着尚未散去的情緒低聲道:“臣適才記起了一件討黃巾時的故事。”

“喔?”皇帝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表示出感興趣的樣子。

劉備清了清嗓子,一邊從記憶中搜羅,一邊對這件故事進行必要的加工:“孝靈皇帝時,蛾賊四起,州郡各舉義兵。臣不才,率一衆健兒,從校尉鄒靖征討蛾賊。那時黃巾分置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總計其數,約有二十餘萬。張角兄弟經營十數載,一朝登呼,而數州響應,從者數十萬……臣初以爲彼等愚民誤信邪道,死不足惜,可後來親審幾名俘虜後,卻是默然無語。”

“人都是惜命的,若非被逼的走投無路,誰會想着造反呢?”皇帝知道劉備當時沉默的原因,反賊不是生下來就是反賊,只有壓迫了,纔會有反抗。皇帝從席上站了起來,往外踱着步子,慢慢悠悠的說道:“我問你的是,百姓憂從何來,與蛾賊作亂,是誰之過,兩者大相徑庭。可倘若你將其歸咎於天子失德、權宦當政,那你也僅此而已了。”

“世人都稱蛾賊爲亂民,可臣以爲,其中也有不少是沒有活路、不得不鋌而走險的良善。”劉備眉頭皺了一皺,身子往下一伏,跟着皇帝的方向在原地移動着身子,直到皇帝忽然轉了方向,直直的朝劉備走來。本要直立起身的劉備這時也不敢起,只得老老實實的伏在地上,額頭壓着疊起的雙手,兩眼望着前殿鋪設的深色地磚。

“我是頭一次從臣子口中聽到說,蛾賊也有不得已而造反的良善。”皇帝在劉備跟前停了下來,剛纔穆順已經暗示過他前殿的策試已畢,荀攸特意過來請示皇帝,正巧留意到了這一幕。皇帝用目光示意荀攸止步,饒有興致的低頭看着劉備的髮髻:“彼等是良善,那克平禍亂的朝廷又是什麼呢?”

“臣私下審訊過不少蛾賊……”劉備說到這裡,其實也是初入朝堂,沒有學到足夠油滑。他先是因皇帝的設問勾起了內心深處被遺忘的初衷,再是被皇帝用言語一激,加之他躋身於一衆才名遠勝於他的侍中同僚之間,迫切的需要向皇帝證明。於是種種因素之下,劉備倒也不顧忌在這種私下君臣詔對的場合,說些有悖於常理的話。

“彼等昔年也是家有薄田,只要是豐年,便能勉強度日。奈何天災不斷,田地歉收而賦稅愈多,勞役頻繁,更是苦不堪言……何況還有豪強恣意,殘害鄉里。臣知此言狂悖,但今陛下問起,臣也不得不答,天災、郡縣官府、當地豪強,重重割剝,不得爲生。此皆百姓之所憂,也是百姓之何所憂。”劉備的眼中似乎又看見了當日親審的幾名蛾賊,他們談起朝廷時便咬牙切齒,談起所謂的大賢良師時則是狂熱不已,因爲是朝廷把他們逼上絕路,是張角給他們指引了新的未來。

這種政治不正確的話以劉備的身份與立場自然是決不能說的,他在事後找話補救道:“但反賊就是反賊,一朝作亂,便是自絕於天地。朝廷倘若不及時止亂,屆時只會死更多的無辜良善,是故蛾賊必剿,臣也不敢輕言妄語,詆譭盧公、皇甫公等人的赫赫之功。”

“你話倒是說的明白。”皇帝輕聲一笑,從劉備跟前走開了,伸手示意荀攸進來:“凡事都要知其根源,譬如良醫,只有對症纔好下藥。知道那些人爲何要造反,就事先剷除逼他們造反的禍根,天下就可大治了。玄德,你既然想到了這一層,可見你不是那等顢頇庸碌之輩,也該知道如何解民憂、與民樂了。”

待皇帝離開原地,劉備這才微微擡起身子,眼角餘光立時看見了向他走來的荀攸,很自然的說道:“愚臣淺見,當下仍是要重視農桑,使百姓足衣足食,然後方能教化大行。”

“僅是這樣就可以了麼?”皇帝腳步一頓,他回過頭來,正好看見了荀攸:“荀君,這個事,我等還要尋個時間談談。”

荀攸越過劉備,走到他前一個身位方纔在聽到皇帝的問話時恰好停步:“地方豪強跋扈,殘害百姓,爲法不容,朝廷是要做長遠之計。”

“那就今天下午吧,明日就是正旦大朝,諸多事務關係朝廷未來數年的大政舉措,都要早些定下來。”這種長期性的方針政策是皇帝從今年開始提出來的,以前因爲天下尚未統一、還處於戰時狀態,許多資源都是向軍事傾斜。

如今休養生息已經是社會趨勢和大部分人的呼聲,朝廷自然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恢復生產上來。長期性的政策有着不可更改的性質,雖然是第一次經皇帝提出,但稍有政治素養的人都知道制定這種政策是何等重要。

所以幾乎細化到每一條承明殿都有人錙銖必較,吵吵嚷嚷一個多月,仍舊沒能最終定稿。

皇帝想在明天正旦大朝的時候,讓人宣讀朝廷未來數年的計劃,命公卿各署、地方郡縣以此爲範本進行參照施政,年底納入吏部的考績。這樣就能加大中央權威,免得讓自主權極大的郡縣長官們各行其是、最後成爲一盤散沙。

主要的思路都是皇帝獨裁拍板定下的,只剩下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皇帝不想抓得那麼緊,便由着衆人爭搶。如今已經到最後一天了,荀攸心裡想着,今日下午就要把一些事項加進去。

如果真按皇帝所言,這種計劃性、長期性政策一旦制定就將持續推進,不中途更改、半途而廢,有些事項就必須要爭取了。

他唯唯的應了,又接着說明來意:“稟陛下,殿內諸生皆已試畢,都在等陛下主持。”

“知道了。”皇帝說着,便擡腳往外走去,途徑劉備時忽然又停了下來:“劉玄德。”

“臣在。”劉備恭敬的拱手。

“任你爲侍中,是要你多觀望政事,你雖在平原相、徐州刺史任上做過幾年,但朝廷大政,不比區區百里之地,你得多看,多想。”皇帝看着劉備唯唯稱是的樣子,像是有話斟酌了一番,最後到底是沒有說出口,而是勸勉道:“宗室不乏幹才,你也要好生勉之。”

“臣謹諾。”

說完皇帝便走了,穆順匆匆跟上。荀攸在後面慢了半步,這時劉備正巧起身,兩人相望,荀攸目光深沉的看了劉備一眼後,什麼也沒說便走了。

前殿之中,皇帝看着桌案上收集的一摞試卷,伸手指了指試卷上寫姓名的地方,說道:“所有人的姓名、籍貫都封好了?”

“稟陛下,都已按殿試章程封好,並且打亂了順序,閱卷之時,誰也不知是何人所答。”司空趙溫輕聲言道。

皇帝隨手翻動着試卷,一切是顯得那麼漫不經心,而殿中諸生幾乎都將一顆心提到了嗓子眼,巴望着皇帝會突然抽出自己的試卷、親自評閱。可皇帝並沒有這樣做,他粗略的翻看了一會,淡淡說道:“陳公。”

太常陳紀仍坐在席榻上紋絲不動。

皇帝等了會見沒有人迴應,便又說道:“陳公。”

呆坐了一上午,略有些疲乏的陳紀這纔回過神來,睜着一雙渾濁的睡眼茫然的看了看,這才發覺是皇帝在喚他,於是遲鈍的應道:“老臣在。”

陳紀已有六十九歲高齡,雖不至於頭昏眼花,但反應已經沒有年輕時靈敏。漢代尊重老人,皇帝也不例外,更不計較他的失禮,他客客氣氣的說道:“這裡的試卷,由你帶去石渠閣交蔡公等人封存。”

明天正旦大朝之後,百官就將各自回家過年休假,這一次太學策試時間定的很倉促,最後殿試的試卷只能暫時封存在宮中、由人嚴加看管,等年後才能組織大儒評閱了。

“臣謹諾。”陳紀慢吞吞的起來應命。

接着,皇帝又尋穆順問了時辰,便開口對殿下諸生說道:“明日就是正旦,開春以後,將對爾等各自授職。無論是百里之長、亦或是鄉里之魁,爾等皆不能忘記‘爲國爲民’四個字。”

“臣等謹諾。”諸生已經是準官員,稱呼用語也隨之而變了。

“要過年了,難爲彼等盡心讀書,賜飯食吧。”皇帝這話是對穆順說的。

穆順答應了一聲,將皇帝的恩典宣告出去,自然換來一片感激涕零。皇帝沒有與他們一同用膳,而是回到宣室,留趙溫一同進膳。

用完了膳,皇帝漱口過後與留下趙溫說了會話:“剛纔的試卷,其上筆跡各異,有楷有隸。若閱卷者與人相熟,這字跡豈不是一眼就能認出?這裡卻是我疏忽了,公宜傳諭太學,今後凡是策試、期考,皆用楷書,不得標新立異。”

“臣下午便傳太學僕射,命其督辦此事。”趙溫很快答應道。

皇帝想起了什麼,忽然笑道:“趙公,太常好似不是司空屬下分管的吧?”

依漢制,三公分管九卿,宗正、司農、少府是司空所部,而太常、光祿勳、衛尉則是太尉所部。太學歸屬於太常,從規程上來說應該是由太尉董承來傳召潘勖。

趙溫臉色不變的回答道:“按制是如此,但既然是陛下有命,臣豈敢不從?”

這猶如是一個表態,從初平四年開始至今,趙溫始終堅定的站在皇帝這一邊,他的立場從來沒有讓皇帝懷疑過。

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百零七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
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百零七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