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

“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詩序】

這一次的地震並不強烈,長安城內的主要建築並沒有遭受較大的損壞,京兆尹胡邈上報說只有城北的部分民居因爲年久失修,加上被雨水泡過,坍了不少土牆。這個回報結果初時有些出乎楊彪意外,他本以爲站在胡邈背後的董承會拿戚里做文章,畢竟以董承的性格不會坐視伏氏、宋氏與他爭權,更不會坐視其女兒與他的女兒爭寵。

看樣子是有人及時勸阻了他,讓他把精力集中在一處,而不是無妄的擴大攻訐範圍。

在第二天的朝會上,胡邈在報完黎庶死傷後,朝廷象徵性的走了一個商議救援方案的流程,其實具體的議論方案都已經在昨日的會議中議定過了,只是多了一項詔令,遣侍御史鄧聘審訊詔獄,開釋一批輕罪的犯人。這是爲了向上天表示誠懇的認過態度,以及與民更始、改過自新的寓意。

赦免輕罪犯人的詔命下達後,緊接着,便開始有人對司空士孫瑞發難了。

地動這類的災異向來是被引申爲是司空的罪責,這一次士孫瑞也乾脆得很,說了幾句自表慚愧的話後,直接引咎辭職。皇帝嘆惜着挽留幾句,便當庭策免,最後接任司空錄尚書事的,則是太常、江南亭侯趙溫。

這似乎昭示着皇帝已經不再滿足於各方牽制,而是想讓自己的親信上場,替他直接把控朝局了。

長安城郊,復盎門南。

所謂‘王者受命而起,所以立靈臺’,靈臺在夏代叫清檯,在商代叫神臺,到周代始稱靈臺。早在上古時代就是天子祭祀、朝聘諸侯之所,漢代一開始也稱之爲清檯,後來又被尊儒的孝武皇帝更名爲靈臺。直到王莽篡逆,關中屢經兵燹,靈臺即便位於郊外,也沒能逃過兵燹。

此時的靈臺在數百年風雨之後,仍有十五仞之高,分爲上下兩層平臺,下層平臺圍繞着一圈迴廊式建築,是靈臺官員日常辦公、整理收集資料的衙署;上層平臺的四周分別建着四棟樣式高低一致的房舍,正中間則另立着一棟高出四周屋舍的建築,是靈臺官員觀測天象的場所。

藍天白雲之下,五間風格樸素的房舍緊密貼合,渾然一體,柔美中帶着雄渾,透着一股蒼穹之上的神秘。

皇帝在前世去過天壇祈年殿,跟靈臺比起來,無論是體量、樣式、氣度,靈臺都遠勝天壇萬分。

北風吹來,屋脊上站着的一隻相風銅烏,遇風乃動,遙遙見之,彷彿一隻鳥雀在屋頂上跳躍旋轉。

“這裡的屋宇都是本年新建的?”皇帝擡頭看着靈臺上煥然一新的建築,出聲問道。

“唯,靈臺歷經戰火,土臺雖存,其上的屋舍皆遭焚燬,只剩下些頹坯樑壁。”靈臺令劉琬在身邊應答道:“奉詔以來,匠人便依原樣修建,有些樣式是仿照雒陽靈臺搭建的。”

他發現皇帝仍盯着相風銅烏目不轉睛,機敏的補充道:“這相風銅烏,還有上面的渾天儀,都是張君所造。”

劉琬口中的張君是太史令張衡,是漢代有名的文豪,更是傑出的科學家。

皇帝這次有一半是爲他而來的:“渾天儀不是在東都麼?如何到長安來了?”

他可不相信董卓遷都的時候會記得把渾天儀這個笨重的東西一起運來,王允能分出精力保下蘭臺典籍就不錯了,更不會在乎這個天文的儀器。

劉琬答說:“渾儀既成,長安當時雖非帝都,但也被分鑄一隻,置於此處。”

“本來還有一隻測量日影的銅表,有八尺高,長一丈,是孝成皇帝時造的。”劉琬遲疑了一下,說道:“前些年爲董逆擡去熔鑄成小錢,今已不存了。”

往常皇帝所見的官員當中,對其敬畏不敢言語甚至結巴者有之;對其應答自如者亦有之,但無不是謹言慎行,生怕多說多錯。唯獨沒有見過這麼話癆的,皇帝眼角餘光瞥見劉琬畏縮卻又忍不住滔滔不絕的神情,感到很是有趣。

其實劉琬內心也是頗爲忐忑,皇帝這次輕車簡從,微服出行,在剛開始來的時候當真把他嚇了一跳。回過神來後,劉琬便開始摸清楚皇帝此行的緣故了。

“你昨日上疏稱,地動的那天夜裡,有星孛於天市。”皇帝一邊拾級而上,一邊若無其事的說道:“你在奏疏字斟句酌,引經據典,都要把我繞暈了。若是你的筆下功夫能有你嘴上功夫的一半,我又何至於此。”

“陛下恕罪,那晚天象實在詭異,孛於天市,按理說該是移都之兆,可如今關中太平,關東紛爭不停,斷無移都之理。故而臣思慮再三,方纔從星經中找到根據。”劉琬清了清嗓子,說道:“彗孛出之,徙市易都。守之五穀大貴,入則豪傑起。”

聽了這話,皇帝心裡其實已有了答案,卻故意問道:“日蝕星隕,謫見於天,你所言的這孛星究竟是‘入’,還是‘守’呢?明白回話,無有所諱。”

劉琬吞了口唾沫,答道:“稟陛下,是守,應徵我大漢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善。”皇帝露出一抹笑意,歡喜於這個好天象,有了這個星象,足以抵消京師地動所帶來的影響。

隨即,皇帝又輕聲責備道:“既然是吉兆,你何故上封事於我?裡頭還說得那麼模棱兩可、含糊其辭,有失你司候星辰的水準。你今日好生把話斟酌一番,再上一封奏疏交付中臺。”

‘交付中臺’而不是‘交付於我’,明顯是要把這話給那些公卿大臣們看,劉琬後知後覺的明白了其中的分別,心裡連罵自己謹慎過頭,當天象處於模棱兩可的時候,它的預兆是好是壞,還不是隨自己解釋?而自己居然還認真的琢磨那星象究竟應徵的是什麼,導致錯過了如此難得的邀功的機會。試想,若是在地動災異之後,靈臺再出一吉兆,不就正好能緩解地動的不良輿論了麼?

好在亡羊補牢,猶未爲晚,劉琬當即應道:“是臣糊塗,如此吉兆,理應公告天下。”

皇帝點了點頭,不再提及此事,他手拍着欄杆,健步走到靈臺之上,順口道:“候者觀陰陽氣候、尋四時節氣、查日星晷景,這是爾等靈臺的職責——交代你的新曆法,編撰的如何了?”

劉琬尤善圖讖、天文、歷算之術,皇帝將他安排在國家天文觀測臺臺長的位置上,也算是人盡其用:“議造新曆,非一日之功,前人造歷,無不是從數代人觀察天象所推算的數字、圖籍中歸納推陳。如今靈臺新建,起先存放與雒陽靈臺的圖籍散逸泰半,要想重新觀測、推算,非得有數年之功不可。”

曆法可以直接作用於節氣,準確的歷法能指導農業生產和其他的社會活動,在現今小冰河時期,氣候失常,本來是驚蟄,春分的時節,大地依然寒徹,這樣嚴重妨礙了農民根據以往的歷法與經驗進行耕作。不知農時,甚至是誤了農時,將會給農業社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比極端天氣直接影響的後果還要嚴重。

皇帝急需一套嶄新的,準確的歷法推行下去,指導生產,這樣才能不誤農時,保證生產。但他也知道曆法需要日積月累的數據積累和天文觀測,如今靈臺相當於白手起家,什麼基礎數據都沒有,急也急不得。若是最後‘催’出了一套趕工出來的低劣曆法,反倒會適得其反。

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
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