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決意(下)

九月,秘文閣接到十三司的情報,稍後內閣又收到同樣的奏章。

現在八品官陳清,整理了文書,立刻讓人去報告給張攸之。

這人去了一刻時間,就折轉回來,說張攸之已奉旨進了御書房,並且傳旨:“王上叫你也進來。

“是!”陳清躬身答應,就去御書房,張攸之和虞良博都在。

“給王上請安!”秘文閣的人,幾乎天天見到王弘毅,就免了大禮,陳清躬身行禮,又向着兩人說着:“張相,虞大人!”

張攸之現在是秘文閣大學士,正三品,卻已經入閣,按照現在新的默契,入閣就算“相”了。

虞良博只是有着父親在內閣,只得避嫌,擔任禮部侍郎。

陳清思量自己官低,只說了一句:“秘文閣整理的情報在此!”

把摺子遞了上去,就想退下,王弘毅擺了擺手,說着:“卿姑且留下。”

王弘毅說罷,接了摺子展開,一頁頁細看。

三個官員注目,只見王弘毅緊皺眉頭,臉色陰沉,閉目沉思,片刻,推開摺子,踱步而行,喃喃說着:“北方一下子大變啊,你們有何看法?”

“王上,北方這樣大變,只怕我們原本修養幾年的計劃就落空了。”張攸之是這裡除了王弘毅外最高的人,立刻說着。

虞良博看着摺子,思索的說着:“張相說的是,現在胡人入侵幽並二撲一旦破了就可長驅而入,對中原產生巨大威脅,必須加快戰爭。”

壬弘毅聽了,臉上毫無表情,走了幾步,又問陳清:“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

陳清只是八品,官小,本不應開口,但是王上發問不得不回,囁嚅了一下說着:“兩位大人說的是,臣覺得,或可加強對幽州的援助。”

“哦?”王弘毅本是隨口問問,這時聽了,卻眼睛一亮,說着:“你說說看。”

“是,軍國大事,臣不敢妄談,只是這幽外戰火四處我方有六萬水師,無敵於天下,可沿海路去幽州,接取流民充實蜀交。”

蜀中人曰只有一百五十萬,離五百萬差上三倍,大量人口充實才可短時間內恢復元氣,至於交州,也就是西交省(廣西)和東交省(廣東),現在都是人口稀少雖然現在已經有着大量種植的膠藤,有着膠手套和膠靴,可以大量捕殺釘螺,但是人口增長有着客觀規律。

漢族始終無法消化交州,就是瘟疫和血吸蟲,現在都可以解決了,那就是大量開發交州的時候了。

王弘毅眼睛一亮,站起來指示說着:“軍政方面要大議,但這話卻是對着。”

“令十三司,與幽咐的勢力聯繫三大艦隊輪流裝載貨物去幽州,加強幽帥的抵抗力量,運輸流民回南方。”

“交咐要改善卻不難,無非是燒地,撲殺釘螺,令發下膠手套和膠靴,由流民來進行撲殺總動員,以工代酬。”

說到這裡,王弘毅想起一個問題。

原本歷史上,北方崛起二個大勢力,就是晉王和樑王。

當然這稱號很是讓人無語,話說晉和樑在哪裡啊?

但有些人就沒有這知識,往往張冠李戴。

不過就算張冠李戴,但晉王和樑王,的確是身懷龍氣的人,而晉王似乎就是北武節度使盧高,現在在第一線抵抗胡人。

只是現在提前幾年,盧高勢力還不大,沒有稱王。

但此人歷夾上堅決抵抗胡人,前後堅持五年時間,最後殉國而死,可稱英雄。

而樑王傅允信,卻抵抗二年後投降。

這兩人恰是幽撲和幷州的豪傑。

現在情況就清楚了,胡人二路大軍,都在這裡,幽咐盧高雖沒有稱王,但預嘛還會繼續抵抗胡人。

傅允信也沒有稱王,當然他面對的也只有三萬軍,但是不可靠。

顯然這裡就面臨了一個歷史選擇的關口,王弘毅心潮翻涌,心跳加速,說着:“陳清,你言之有理,你就專門負責調協這件事一張卿,你掛個名總攬。”

張攸之知道陳清官小,壓不住,當下應了。

陳清知道機會來了,連忙磕頭說着:“是!”

張攸之沉思一會,說:“王上,現在這情況,中線我們必須奪取洛陽,自東線,我們必須全部奪取中原腹地,戰線必須推到黃河,和敵人對抗。”

王弘毅聽着,不由產生一種奇妙的想法,按照這個版圖,似乎就是北宋啊!

“王上,政治安撫要隨上去,安撫流民的關鍵是糧食,必用糧食來以工代酬,充實交帥,有了飯吃,流民就沒有大事,就算有人煽動,也搞不出大事來。”虞良博說着。

“這是老成謀國之見!”王弘毅欣然說着:“先把這幾個題目,和內閣通個氣,合議合議,以作出完備的計劃。”

“至於運輸流民和支持幽州,寧可先行動,再補缺,你們就按此執行吧!”

“是,臣在秘文閣當值,現在進來奏事,王上沒有別的旨意,臣就回去,不敢誤了國事。”張攸之說着。

虞良博說着:“按王上旨意,臣回去和內閣商量,議個議,明天內閣再回奏王上。”

說着,集人都退了下去。

大臣退下,王弘毅就有些陰沉,喚着:“讓王從門和秘文閣姚同進見。

姚同是青色人才,現在雖才八品,但是以後不斷加擔子,增加資歷和功績,以好提拔上去,而陳清也是一樣,當然,還有個九品趙遠經。

而十三司目前的品級是正五品,王從門是正五品“錦衣直指御史。”下面千戶是正七品,百戶正九品,官不高,權力很大。

每省一個千戶,每個郡設一個百戶,每個縣看重要性,設一個總旗或者小旗,負責刺探當地情報,包括官員。

片刻後,兩人就上前拜見,王弘毅淡淡一笑,說着:“起來吧,有議事。”

姚同穿着一身帶紅的八品官袍,年紀三十歲左右。

王弘毅就給了一個摺子說着:“這裡面是的情報,你們看下。”

王從門對這個情報早就知道,但還是看了下,又交給了姚同看着。

姚同看了看,就有些變色,許久才說着:“不想這裡有這樣多叛逆!”

王弘毅思慮着,目光幽幽,說着:“他們是帶龘路黨嘛,要想學上古的梵國下降,他們還不敢,也沒有這本事。”

“但是這些梵門,還有些道門,信徒編於民間,不少官員和軍人也是信徒,並且不少家屬更是迷信,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要當帶龘路黨,出賣情報,走私物資,關鍵時聯繫人開城反戈,還是可以一帶龘路黨嘛!”

說到梵門,兩人都默然。

婪門傳入一千五百年,不少人都崇梵信梵,據說前朝大燕皇帝都有信梵。

不過,可笑的是,偏這兩個信梵的皇帝都“大行”得不明不白。

怔了下,姚同斟酌說着:“王上,依臣見,這些人不可不禁,關鍵卻是法度。”

“哦,你說下去。”

“是,臣以爲首先是二條,第一條就是查禁梵門的僧兵,這私蓄兵甲斷不可容,一旦發覺就可直接清理。”

“第二點就是召集南方各大寺,要求和尚禮敬王者,這也是正法,羣僧正上表後,王上就名正言順可整頓了。”

“恩,說的有道理,你有什麼看法?”王弘毅問着王從門。

王從門說着:“臣只管領旨受命行事。”

說到這裡,頓了一下,見王弘毅一聲不語,臉上不喜不怒,又說着:“但王上有命,臣不敢不回,臣覺得,歷代胡人入侵,都有着這些梵門內應帶路,宜直接括地清查戶籍和摧毀銅製佛像。”

“括地清查戶籍,可增財庫,並且勒令僧尼還俗,這都是幾朝的舊事了,歷史上都是滅佛都是從清查戶籍開始。”

姚同皺眉,不贊同:“這些的確是前朝舊事,但現在太急了。”

思考了下,說着:“寺院依附佃戶土地衆多,實際上只有一個關鍵,就是免稅免役。”

“由於不少寺廟有着免稅免役特權,農戶就帶田投靠,這些田地都有耕作者,而且長期免去賦稅,一旦檢地,再加上官府壓迫,只怕負擔就重了不少。”

“這使人不滿,王上就算要作,也要等統一天下之後。”

王弘毅默默點頭,實際上分田地對投靠寺廟的佃戶吸引力不大,他們只是掛靠,交納比官府輕的賦稅給寺廟,又不服勞役,官府開不出這樣的條件。

養活幾個和尚,和養活政府完全不同,這就決定了政府天然處於劣勢,這就是爲什麼寺產蓬勃冇發展的根本原因。

“臣以爲,這根子實際上就一個,就是賦稅,只要免了寺廟道觀有的免稅權,就削去了寺廟根本,再無人投靠了。”

“不過這事,還要等穩固些再實行,現在這時,可任命僧正,實行度牒管理,先查清楚和限制出家人爲上。”

“現在關鍵是穩定,當然,私通胡人,私蓄兵甲,卻必須殺無赦,不能有絲毫寬讓。”

“嗯”,…說的好!”王弘毅一笑:“你把事說得很明白。”

“我下面會傳旨,讓你配合十三司,咒禁司,召集南方道門梵門,共舉大約,對通胡人者殺無赦!”

說到這句,殺意絲絲而生。

兩人一起拜下,說着:“是!”

第136章 出兵(上)第334章 隕落(上)第313章 黑龍崩(上)第155章 大戰(五)第74章 百川歸流(下)第3章 山民(上)第42章 迎娶(上)第22章 龍擡頭(下)第224章 稱賀(上)第243章 破關(上)第64章 文武雙壁(上)第230章 海關(上)第89章 落定(下)第25章 素兒(下)第178章 意定(下)第316章 翼州事(上)第60章 出山(下)第261章 徐州平(下)第203章 中原來的薩滿(下)第154章 大戰(四)第70章 汝敢反乎(下)第70章 汝敢反乎(下)第265章 法會(一)第325章 陰政(上)第38章 叮囑(下)第44章 來由(下)第258章 涼州事變(下)第221章 殺機(上)第178章 意定(下)第328章 出發(上)第301章 說降(下)第134章 機會(上)第119章 側室(上)第3章 山民(下)第176章 天譴(下)第90章 賞賜(上)第256章 幷州事變(上)第121章 半日城(下)第112章 胡無人(下)第198章 信使(上)第4章 出擊(上)第51章 仙方(下)第300章 動作(下)第334章 隕落(下)第256章 幷州事變(下)第136章 出兵(上)第100章 此世虎牢(上)第332章 崩解(上)第48章 天意(下)第131章 真理三定律(上)第109章 預備(上)第269章 推恩令(上)第74章 百川歸流(上)第290章 泰山議(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12章 能吏(下)第176章 天譴(下)第271章 封鎖和怒火(下)第102章 聽聞(上)第242章 黑龍出野(下)第240章 夜襲(上)第207章 滿月宴(上)第124章 氣短(上)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19章 破寨(上)第266章 法會(三)第97章 合圍(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73章 豐收(上)第101章 出降(下)第78章 就仕(上)第157章 國士(上)第117章 威靈侯(下)第281章 三月憶(上)第293章 誰是豪傑(下)第267章 法會(六)第281章 三月憶(上)第205章 封賞(下)第100章 此世虎牢(上)第106章 繼位(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144章 宴(上)第325章 陰政(上)第270章 天譴(上)第50章 造鼎(下)第80章 茶思(下)第11章 練兵(下)第113章 定心(下)第164章 史上第一次爆破(下)第128章 攻略(上)第106章 繼位(下)第75章 想先誅(上)第261章 徐州平(下)第250章 器量(下)第88章 上林寺的鐘聲(下)第235章 腐化(下)第107章 明悟(上)第256章 幷州事變(上)第153章 大戰(二)第316章 青州降(下)
第136章 出兵(上)第334章 隕落(上)第313章 黑龍崩(上)第155章 大戰(五)第74章 百川歸流(下)第3章 山民(上)第42章 迎娶(上)第22章 龍擡頭(下)第224章 稱賀(上)第243章 破關(上)第64章 文武雙壁(上)第230章 海關(上)第89章 落定(下)第25章 素兒(下)第178章 意定(下)第316章 翼州事(上)第60章 出山(下)第261章 徐州平(下)第203章 中原來的薩滿(下)第154章 大戰(四)第70章 汝敢反乎(下)第70章 汝敢反乎(下)第265章 法會(一)第325章 陰政(上)第38章 叮囑(下)第44章 來由(下)第258章 涼州事變(下)第221章 殺機(上)第178章 意定(下)第328章 出發(上)第301章 說降(下)第134章 機會(上)第119章 側室(上)第3章 山民(下)第176章 天譴(下)第90章 賞賜(上)第256章 幷州事變(上)第121章 半日城(下)第112章 胡無人(下)第198章 信使(上)第4章 出擊(上)第51章 仙方(下)第300章 動作(下)第334章 隕落(下)第256章 幷州事變(下)第136章 出兵(上)第100章 此世虎牢(上)第332章 崩解(上)第48章 天意(下)第131章 真理三定律(上)第109章 預備(上)第269章 推恩令(上)第74章 百川歸流(上)第290章 泰山議(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12章 能吏(下)第176章 天譴(下)第271章 封鎖和怒火(下)第102章 聽聞(上)第242章 黑龍出野(下)第240章 夜襲(上)第207章 滿月宴(上)第124章 氣短(上)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19章 破寨(上)第266章 法會(三)第97章 合圍(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73章 豐收(上)第101章 出降(下)第78章 就仕(上)第157章 國士(上)第117章 威靈侯(下)第281章 三月憶(上)第293章 誰是豪傑(下)第267章 法會(六)第281章 三月憶(上)第205章 封賞(下)第100章 此世虎牢(上)第106章 繼位(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144章 宴(上)第325章 陰政(上)第270章 天譴(上)第50章 造鼎(下)第80章 茶思(下)第11章 練兵(下)第113章 定心(下)第164章 史上第一次爆破(下)第128章 攻略(上)第106章 繼位(下)第75章 想先誅(上)第261章 徐州平(下)第250章 器量(下)第88章 上林寺的鐘聲(下)第235章 腐化(下)第107章 明悟(上)第256章 幷州事變(上)第153章 大戰(二)第316章 青州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