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預備(上)

丁虎臣穿着盔甲,率降官仰王弘毅於王宮城門。諸將和降官跪拜行禮,而王弘毅又安撫了數句,最後,衆將以及成都府太守陳達才得以跟隨入內。

這片蜀王宮,是保存很完整的王宮,佔地88畝,分爲中、東、西、三路建築,由嚴格的軸線貫穿着、多進宮殿組成。

總體上說,有着親政殿爲核心的外宮,又有着衆後宮,建築佈局規整、工藝精良、樓閣交錯,充分體現了王家輝煌富貴的風範。

王弘毅入宮後首先的去處,自然是親政殿。

親政殿說是殿,實際上是一片宮殿形成的大殿,這殿甚是巨大,可容千人,中間是一個高臺,有五階,上面是一個高高的王座。

魏存東雖然得了成都,但是本只有三郡,卻不敢動用這個,現在王弘毅自然沒有顧忌,吩咐的說着:“將這殿清掃處理,要修補的就要修補,其它也是一樣。”

頓了一頓,又問着:“這宮人數怎麼樣?有無宦官?”

這時,一個宦官上來磕頭,說着:“將軍,原本魏家有奴僕三百餘人,小人名喚俞忠,我等原本是蜀行宮的宦官,現在只有寥寥十幾人了。”

王弘毅說着:“俞忠,你既是宦官,就先由你來井使宮內,檢查衆人,清白者留下,餘下都放還回去。”

這宦官俞忠是大燕皇宮的人,後來得罪了上司發配到了蜀行宮,魏存東又沒有資格建國磋砣了十數年,現在終於有了機會,頓時磕頭謝恩。

王弘毅深知,宮中具體事物外人不知,而且帝王家的規矩,外人也難以知道,既然有十數個宦官,自然要充分利用起來,模仿着建立一套後宮規矩。

而且,王弘毅並不認爲女官制度要比宦官制度好,甚至認爲,女官和宦官相互制衡,這是對的但是假如廢除宦官制度,以女官代替,實是愚不可及。

王宮內部之事,是國家機密,宦官已經閹割並且終身不得出宮,自然無妨,但是如果用了女官,卻還有着想念,到時候勾結外臣,私結夫妻說不定還私下養子豈不是禍端?

如是一概禁絕又太嚴酷。

雖然王宮封存,並且有的地點年久失修,但是諸人觀賞王宮後,還是被奢華浩大的建築所震驚。

王弘毅見了很是高興,這些修整下就是一座不錯的宮殿。

巡視宮中並不僅是爲了滿足王弘毅個人的興趣,巡完之後,王弘毅到了一處原本魏家生活的區域。

這處雅緻,處於一個人造湖旁邊,這湖不過畝許見方,一道走廊,長數百步,直通入其中,王弘毅進去,張目四顧,只見身處一間大書室中。

這房間數丈見方,極是清幽雅緻,一排紫檀書櫥,滿滿的書籍,還懸一管玉簫。

窗下面一張大桌几,眼角忽覺波光撩亂,轉目看去,就是湖泊,此時此時朝陽照耀,陽光直映入室中來。

王弘毅到了裡面入座了,才吩咐着大家休息。

王弘毅此時氣運滿滿,臉上晶瑩生光,真個目如明星面如滿月,見衆人坐了,才仔細打量着一箇中年人。

成都府太守陳達,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廣額瘦頰身材清灌,穿着官袍,此時這人頂上,一團金黃帶着淡青的氣運,只是看起來這團氣運搖擺不定,有着絲絲消退的跡象。

王弘毅對陳達說着:“我昨天忙着,沒有見面,今日一看,還是不錯,你見果斷棄暗投明,也略有薄功,我任你爲朝奉大夫,兼着處理着這成都安撫工作。”

話才一落,太守陳達的淡青色氣運頓時消失,但是一團金黃氣卻穩固了下來,這人起身磕頭說着:“謝將軍。”

朝奉大夫是正五品,不過成都城太守雖然是知府級,卻是蜀地首府,照例加一品,是正四品,這算是減品而用了。

不過作爲降臣,手上又沒有兵,這待遇已經不錯了。

陳達離座謝恩,辭出去,王弘毅望着他的背影,吩咐說着:“把窗口打開。”

有人立刻上前,將窗口打開,風一吹,都覺得絲絲清爽陣陣入心,都注目王弘毅,王弘毅這才沉吟着說着:“這次降官也就罷了,陳達減一品任命,其它文官也是同樣,減一品任用。”

張玉溫聽了,立刻應着,將這道命令潤色寫了出來。

王弘毅又問着:“這次開城門,除了魏謹,誰出力最大?”

“是張祥,他是副都指揮使。”丁虎臣說着。

“哎,既然有功,任都指揮使同知,畢竟我方一都,有三千三百人,不是一千五百人。給他保留三衛,若是再有功,提拔成都指揮使。“王弘毅吩咐的說着。

張玉溫聽了,同樣將這道命令潤色寫了出來。

王弘毅想了想,令說:“其它降將,原本都指揮使,全部貶爲衛將,令在一週內整編完畢,歸於各都名下,以充實全都,不足之處,招募充足!”

頓了一頓,又問着:“現在我鎮有十四個都了?”

丁虎臣應着:“是,如果連新降的薛剛和張祥也各立一都,就是十六個都了。”

“薛剛和張祥都是三衛,先不立旗號,十四個都,我就立下名號。”

“長策、沙成、燕山,還是原本都號。”王弘毅度步而行,想着,隨口說着:“劉果、左籍、王羽、孫資四人,原本是我義從軍衛將,分別賜廣武都、振武都、宣武都、興武都四都。”

劉果是廣武都指揮使,左籍是振武都指揮使,王羽是宣武都指揮使,孫資是興武都指揮使。

丁虎臣和張玉溫都聽着,張玉溫又將這道命令,潤色成文。

王弘毅又吩咐的說着:“張毅、何勝、柴嘉、賀仲,分別是飛熊都、豹韜都,永清都、黑獅都。”

“顧許領文狙都的名號。”

“樊流海嘛,賜龍壤都。”

“黑衣衛改名爲羽林軍,騎二衛,步三衛,丁虎臣,你都指揮使,你不要當了,你以後當兵習郎中,羽林軍指揮使由賀益擔任。”

丁虎臣一驚,不知所說何事。

王弘毅笑了笑,說着:“本鎮既已全領東益州,自然要新的名分,我已經決定,稍後就自領蜀侯,建國立制。”

“蜀侯之下,設六司,吏、戶、禮、兵、刑、工,你就擔任第一任兵司郎中,你回去把兵司的架子建起來。”

丁虎臣和張玉溫恍然大悟,按照原本規矩,王和帝有六部,蜀侯就只能稱司了,這自然只能當兵司郎中。

丁虎臣雖然有些不捨軍營生活,卻還是磕頭應着:“諾,臣這就去辦。”

這時,這些命令都已經潤色完成,王弘毅取了定遠將軍的金印押了,又吩咐張玉溫說着:“你的任務也很重,第一要幫我刻制六司金印和官服,以及我的蜀侯玉璽。”

蜀侯如果獨立建國立制,所用就是“璽”了。

“還有原本蜀王宗廟,必須清理,請祖先入內,天子七廟,王五廟,諸侯三廟,我就先啓三廟就走了。”

二人都是聆聽,應着。

“還有,我爲蜀侯,雖是自領,羣臣上表勸進,以及禮儀,都要嚴格的辦理,張玉溫,聽聞你素來對禮儀有着學問,這事你如辦好,就是有功。”王弘毅說着。

張玉溫行禮,忙答應一聲:“是!”

“老夫人和夫人必須全部遷移到成都,這也是一件事。”王弘毅度步想着說着,嘆了口氣,說着:“秘書司還要擴大,這以後再說吧。”

“還有,我的近衛正式改名爲虎賁衛,由甘厚任第一任統領,人數設爲六百。”

就在這時,賀益求見。

“傳!”王弘毅說着。

“主公,魏家和二族所在宅第,都被圍住,我等已經進府砍殺,殺一百七十六人。”片刻後賀益上來,說着,身上還帶了幾點血跡。

王弘毅看了看血跡,問着:“可有反抗,我方可有傷亡?”

賀益回答的說着:“哼,二家還有不少私衛,又有着弩弓,因此有着抵抗,盡數砍殺後,我軍陣亡十七人,傷了二十一人,這些屍體,事後交給魏謹收屍,財產由文吏統計,完成後交給主公處置。”

提到死去的士兵,這大將〖興〗奮之情,略有消減,又說着:“魏謹前來,已經帶人,領命請求搬遷宗廟。”

聞此,王弘毅說着:“他不必前來見我了,讓他直接去宗廟,在今天宮門關閉前,就把所有神主牌全部遷移出去,過時不候。”

“得令!”賀益應的說着。

想了想,王弘毅又令的說着:“傳令咒禁博士,立刻清理王宮,主持宗廟搬遷準備。”

這本是禮部的事,但是現在禮部或者說禮司還沒有建立,再說涉及神秘主義,自然就由素兒來擔任了。

一連串命令傳達出去,王弘毅這才舒了口氣。

頂上,四品之鼎已經完全充滿,只是還沒有盡數化成淡青色的氣運,而王宮、成都、甚至整個東益州,還沒有完全轉化。

轉化完畢之日,就是建國稱侯的吉日。

第285章 預兆(上)第291章 涼州緩(上)第212章 青色(上)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上)第86章 火德初凝(上)第115章 計定(下)第239章 將星(上)第227章 科舉(上)第51章 仙方(上)第6章 封賞(下)第336章 內聖外王殖民策 冠冕堂皇封爵出(下)第125章 初建八旗(上)第124章 氣短(下)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235章 腐化(下)第319章 長安(下)第246章 船運(上)第154章 大戰(三)第85章 隱門之動(上)第112章 青色(下)第226章 平山印新主(下)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下)第310章 相君有龍顏(下)第322章 回都(上)第259章 痛哭(上)第175章 新生(上)第206章 二王(上)第78章 就仕(上)第225章 新年(上)第61章 大賢來投(上)第156章 撤軍(上)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上)第38章 叮囑(下)第192章 急報(下)第38章 叮囑(下)第262章 金陵(下)第295章 陷縣(下)第40章 再世爲人(下)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下)第8章 見親(上)第67章 選擇(下)第275章 彌風波(下)第82章 憤憂(上)第95章 出兵(上)第334章 隕落(上)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334章 隕落(下)第150章 喻令(上)第17章 藉口(上)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51章 仙方(下)第103章 蜀龍(下)第267章 法會(五)第118章 收房(上)第148章 皇商(上)第297章 震怖(下)第71章 喜事(上)第119章 側室(上)第296章 東郡(下)第51章 仙方(下)第72章 禁咒博士(上)第277章 旨意(上)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167章 降表(下)第57章 來使(上)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上)第133章 兩郡(上)第52章 金子(下)第36章 移縣(下)第11章 練兵(上)第301章 說降(下)第71章 喜事(上)第292章 白馬港(上)第144章 宴(下)第335章 分割(下)第116章 水師(下)第87章 一人活(下)第30章 再得(上)第83章 道德衰(上)第328章 出發(下)第322章 回都(上)第155章 大戰(八)第285章 預兆(下)第120章 結盟(下)第126章 歸順(上)第17章 藉口(上)第52章 金子(下)第107章 明悟(下)第265章 法會(二)第120章 結盟(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114章 無人看見的地下黨(下)第171章 壓制(下)第204章 蠱神廟(下)第250章 器量(下)第14章 狐疑(下)第98章 舉師(上)第2章 望氣(下)第314章 火與沉(下)
第285章 預兆(上)第291章 涼州緩(上)第212章 青色(上)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上)第86章 火德初凝(上)第115章 計定(下)第239章 將星(上)第227章 科舉(上)第51章 仙方(上)第6章 封賞(下)第336章 內聖外王殖民策 冠冕堂皇封爵出(下)第125章 初建八旗(上)第124章 氣短(下)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235章 腐化(下)第319章 長安(下)第246章 船運(上)第154章 大戰(三)第85章 隱門之動(上)第112章 青色(下)第226章 平山印新主(下)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下)第310章 相君有龍顏(下)第322章 回都(上)第259章 痛哭(上)第175章 新生(上)第206章 二王(上)第78章 就仕(上)第225章 新年(上)第61章 大賢來投(上)第156章 撤軍(上)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上)第38章 叮囑(下)第192章 急報(下)第38章 叮囑(下)第262章 金陵(下)第295章 陷縣(下)第40章 再世爲人(下)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下)第8章 見親(上)第67章 選擇(下)第275章 彌風波(下)第82章 憤憂(上)第95章 出兵(上)第334章 隕落(上)第65章 文武雙壁(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334章 隕落(下)第150章 喻令(上)第17章 藉口(上)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51章 仙方(下)第103章 蜀龍(下)第267章 法會(五)第118章 收房(上)第148章 皇商(上)第297章 震怖(下)第71章 喜事(上)第119章 側室(上)第296章 東郡(下)第51章 仙方(下)第72章 禁咒博士(上)第277章 旨意(上)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167章 降表(下)第57章 來使(上)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上)第133章 兩郡(上)第52章 金子(下)第36章 移縣(下)第11章 練兵(上)第301章 說降(下)第71章 喜事(上)第292章 白馬港(上)第144章 宴(下)第335章 分割(下)第116章 水師(下)第87章 一人活(下)第30章 再得(上)第83章 道德衰(上)第328章 出發(下)第322章 回都(上)第155章 大戰(八)第285章 預兆(下)第120章 結盟(下)第126章 歸順(上)第17章 藉口(上)第52章 金子(下)第107章 明悟(下)第265章 法會(二)第120章 結盟(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114章 無人看見的地下黨(下)第171章 壓制(下)第204章 蠱神廟(下)第250章 器量(下)第14章 狐疑(下)第98章 舉師(上)第2章 望氣(下)第314章 火與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