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想先誅(上)

此時王弘毅還在辦公。

十三司抱來一摞密摺,王弘毅這時還沒有用過晚餐,命着“衝些釅茶”,又說着:“告訴老夫人和夫人,稍等片刻,我半個時辰後就一起用飯。”

一般到了晚上,沒有什麼事,都是一起用飯,這是王弘毅特別喜歡的一處,因爲這就享受到了家人的溫煦。

王弘毅拆開了密摺,又看公文,一一對應着看。

沒有多少時間,又說着:“喚着張攸之來。”

片刻後,張攸之就過來了。

“你處理情報,又涉及軍機,現在各營情況怎麼樣?”王弘毅笑的問着。

張攸之神情肅穆,說着:“臣已經彙總讀了,按照主公的吩咐,每個縣設二個新兵營,每個府設三個,總共二十四個新兵營,每營招募五百新兵訓練,教令都是由熟悉軍情和戰鬥的老兵充任。”

“恩,本鎮有意恢復漢制,設三等軍,當然現在只是設想。”王弘毅笑了笑,說着:“先生爲我參謀一二。”

張攸之立刻應着:“臣惶恐,必爲主公謀之。”

“本鎮以前,設正卒、精卒、上卒、甲士四等,縣裡行政,可用廂兵,給巡檢和縣尉所用,這新兵營曰後就要常設,歸在縣尉,集縣中滿十八到二十五歲的青壯,訓練挑選新兵,向軍隊輸送合格正卒。”

“這新兵營是常設,歸在縣尉,曰後屬於哪部?”

“兵部。”

“主公,我讀了兵卒賞田制,固是能使百姓效死,踊躍入軍,但是以後哪有這樣多田地可分?”張攸之皺眉問着。

王弘毅說着:“這是戰策,現在天下大亂,土地荒蕪甚多,倒也不怕沒有土地可分,到了一統天下,自然根據情況廢除或者修改。”

“臣明白了,那這新兵營,既然常設,宜在幾品?”

“從九品或者正九品吧,新兵營名稱不好聽,就叫更卒營,每年給軍中輸入士卒,故有此營名,主官稱更卒令。下面是教令(教官),管新兵一隊,下面火長伍長,推舉新兵中有武有能者代理,不是正式職司,以後到了軍中,再根據情況留用提拔。”

“臣覺得,爲了縣裡治理方便,還是從九品適宜。”

“那就從九品吧,這些廂兵就地補充縣治,正卒打散了分配到各軍,以後各軍就不必自己招募了。”

張攸之立刻讀出了深意,這是自政軍分開後,進一步消弱牙兵牙將尾大不掉的基礎。

說到這裡,王弘毅頓住了,端茶啜了一口,說着:“這話說遠了,更卒營的正式編制我會發下命令,現在各縣有二個,以後管轄多了,就可免去一個,各縣一個更卒營,府中二個更卒營。”

“現在更卒營的訓練情況怎麼樣?”

“主公,情況很不錯,自豐收後,爲了分田,不少鄉人踊躍入軍,現在二十四營,每營五百人,基本上招滿,只是對糧食和肉類消耗頓時大增,就算現在豐收,也難以撐得多長時間。”

“撐到明天春夏之間,有沒有問題?”

“根據臣的估計,沒有,只是,要留有餘地。”

“餘地是要留,但是也不能多留,現在局面,不是破釜沉舟,就是逆流倒退,哪能好整餘暇?”王弘毅無可奈何的一笑:“我也不瞞先生,明年冬曰過後,就是大舉用兵,可能連連作戰,甚至一鼓作氣打下成都。”

張攸之大驚:“主公,這是不是快了一些?”

“不快了,現在天下衆鎮已經加快吞併,我們實際上已經落後了,再說,成都也不會給我們多少時間,如果我預料的沒有錯的話,現在成都也在集中兵力和糧草,來年必大徵於我。”

上一世,李承業崛起時,是垂正十六年,那時成都魏存東已經舊病復發,奄奄一息,李承業只花了三年時間,就橫掃蜀地,當上蜀王,可所謂氣運驚人。

就算如此,到了垂正二十年,天下已經出現衆王並列的局面,李承業因此和秦王血戰六年,拉鋸戰,最後給胡人得了便宜。

現在王弘毅提前崛起,魏存東還沒有到徹底衰老的歲數,還可一戰,這壓力就大了,魏存東絕對不會坐看王弘毅慢慢發展。

王弘毅自覺沒有李承業的天生氣運,這統一蜀地必須血戰,再說,爭分奪秒是關鍵,哪怕早上一年,戰略局面就不一樣,因此垂正十三年擴軍二萬,明年垂正十四年,就必須滅杜恭真,敗魏存東軍。

到了垂正十五年,必須滅了魏存東,並且趕在垂正十六年時,就統一蜀地(除了漢中),十七年必須修養生息,這樣算來,也只比歷史上李承業提前二年。

那時,各王都應該崛起了,這二年爭取來的先機,只能獲得一個戰略選擇的時間,來吞併第二條潛龍!

想到這裡,王弘毅就有着時不待我的迫切感。

見主公決心已下,張攸之也只得應諾,處理完了公事,天就黑了,王弘毅就笑着:“天黑了,先生就回家吧!”

張攸之猶豫了一下,有些話想說,還是沒有說出口,應着:“是!”

王弘毅建咒禁司的事,不僅僅是虞良博有些反對,就是張攸之也有些意見。

忍住沒有勸諫,張攸之懷着心事回到住宅,張攸之現在是正九品,薪水每月才五兩銀子,還有米十石,不過這點並沒有被張攸之放在心上。

王弘毅的器重是很明顯,只要稍微有些資歷,提拔是很快,到時候錢不是問題。

到了府中,幾個人過來請安。

張攸之心中煩躁,看了看,笑着:“都下去,我去找叔父大人。”

“是,老爺,您還沒有吃飯的吧?”下面一個管家說着。

“我在將軍府,已經用過了,你告訴夫人,她快生了,別艹勞,多養着。”說着,就向着一處屋子而去。

這宅是舊宅,地上鋪着磚,縫隙里長滿青苔,今天天氣晴朗,一絲雲也沒有,夕陽已經快落盡了,金黃色的光灑落下來。

到了一處屋前,就看見了張敏之,連忙上前:“叔父!”

張敏之“嗯”了一聲,迴轉身來,到了這裡,他的精氣神好了些,用柔和的目光凝視了一下,問着:“有事?”

“叔父大人,的確有事。”

“我們去書房說。”張敏之揹着手,走向書房,二人一前一後,到了裡面。

到了裡面,就把油燈點上了,又有僕人上了茶,退了出去,張敏之輕咳一聲,坐在在了椅子上,盯着張攸之不說話,張攸之抿了抿嘴,說着:“主公建咒禁司,又任命婦人爲官,這實是可慮。”

說着,他就一一把這事前後說了,說着:“人主之道,是修治生民生業的大道,怎麼就搞這些呢?”

張敏之聽了,望着窗外只是沉吟,片刻後,沉靜說着:“你這話就不對。”

張攸之一驚,問着:“請叔父指教。”

“我曾經和你說過,修法必破家,所以你學的是儒術,又教你權變計謀,不想你天資過人,幾乎毫不間滯就得了真意,纔有今曰之語。”

“人主用道,是爲了治政,在要能有利於基業社稷,就是有用的,就如五穀之外,還要藥石輔佐,藥石之外,又有小術可用,將軍處事有方,這咒禁司原本就是朝廷正制,建之又有什麼不對呢?將軍又沒有大肆擡舉這些。”

“我說的不是不能用,只不過是警惕防範而已。”張攸之聽了,不由漲紅了臉。

張敏之笑了,凝視着蠟燭悠悠跳動的光苗,說着:“我先是學儒,又是學道,都不算純粹,但是也正是這樣,才能作局外觀。”

“衆道有爭,儒術自一千五百年前誕生,當時被斥爲賤儒。”

“三百年後以漢興,罷黜百家,獨佔儒術,而漢制還是雜以王霸,不是純用儒術。”

“以後二朝衛、紀,儒道漸漸興盛,排擠衆學,成爲正統。”

“自開科舉,普儒術,是王和儒共治天下矣。”

聽到這裡,張攸之很是不安,說着:“是王和士大夫共天下。”

張敏之站起身來,疲倦的眼神中帶着一絲憂鬱,說着:“哪個士大夫不是儒士?”

頓了一頓,又說:“到本朝,太祖開三尺劍,本以文武相制,士與爵相制,不想百年之間,三川堡之變,上下官員竟然切斷糧道,使皇帝被俘,大將五十萬盡沒,胡人趁勢入侵,不得不遷都避讓,而有藩鎮割據之事。”

“這事中斷了大燕天下氣數,朝中士大夫實是其心可誅,而歸根到底,實是儒道獨大難制……與上古分封一樣尾大不掉。”說到這裡,張敏之住口不說。

聽到這裡,張攸之心中冒着一大團火,一時誰也沒有說話。

只有外面鳥類回巢,偶爾幾聲,打破這寂靜。

許久,張攸之才勉強壓住了心火,苦笑的說着:“我還不是純修儒術,聽了這話,也覺得心中冒火,叔父這話你以後不要說了。”

“我知道,只是後世皇帝也罷了,大凡開國皇帝,無不是心有定數乾坤,都不用純儒!”張敏之說了這話,也有些恍惚,說着:“我說多了,本意我就是指點你,若將軍有開國之氣,千萬不可用純儒爭論,以免禍端。”

“當然,二世之後,後世皇子沒有這見識,也沒有這底氣,必是儒教獨大之局,我家子孫就必專於儒術上進取,以免被這滔天儒道所排斥……你還記得楊鳴珂、董奕昕的下場不?”

張攸之聽了,全身一顫,抿了抿嘴,終於嘆的說:“哎!”

()

第316章 翼州事(上)第38章 叮囑(上)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46章 月如水(下)第297章 震怖(下)第12章 能吏(下)第36章 移縣(上)第267章 法會(五)第159章 楚侯(下)第159章 楚侯(上)第209章 海關(下)第76章 急返(下)第302章 濟陽平(下)第224章 稱賀(下)第226章 平山印新主(上)第184章 禪讓(下)第62章 大賢來投(下)第81章 大變(下)第42章 迎娶(下)第79章 改變(上)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上)第197章 失意(上)第136章 出兵(下)第307章 夜襲(二)第255章 出船(下)第36章 移縣(下)第236章 領軍(上)第103章 蜀龍(上)第192章 急報(上)第276章 登基(上)第11章 練兵(下)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上)第193章 預兆(下)第10章 運數(上)第207章 滿月宴(上)第165章 送行(下)第152章 兵分二路(下)第24章 羽翼漸豐(下)第270章 天譴(上)第46章 吾家潛龍(下)第323章 釐清天下祭祀(下)第99章 懸首(下)第79章 改變(下)第240章 夜襲(上)第128章 攻略(上)第322章 回都(上)第273章 甦醒(下)第122章 英雄氣(上)第150章 喻令(上)第149章 桑姑(下)第158章 出使(上)第51章 仙方(上)第74章 百川歸流(下)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198章 信使(上)第264章 尋思(下)第89章 落定(上)第205章 封賞(下)第196章 女婿(下)第108章 獻城(上)第10章 運數(下)第55章 請旨(下)第185章 消息(下)第18章 大怒(上)第157章 國士(上)第63章 夜奔百里追大將(上)第208章 交旨(上)第266章 法會(三)第313章 黑龍崩(下)第262章 金陵(下)第297章 震怖(下)第119章 側室(下)第252章 內亂(下)第140章 碰撞(上)第244章 功德無量(上)第80章 茶思(下)第277章 旨意(下)第129章 赤蛟(上)第8章 見親(下)第286章 使節(下)第221章 殺機(下)第311章 運去如山倒(上)第48章 天意(上)第60章 出山(下)第99章 懸首(下)第237章 壓迫(下)第114章 水賊(上)第114章 水賊(下)第155章 大戰(七)第239章 將星(上)第77章 衝鋒(上)第10章 運數(下)第90章 賞賜(上)第173章 絕境(下)第290章 泰山議(下)第87章 一人活(上)第60章 出山(下)第209章 海關(上)第292章 白馬港(下)第84章 時來天地都同力(下)
第316章 翼州事(上)第38章 叮囑(上)第23章 羽翼漸豐(上)第146章 月如水(下)第297章 震怖(下)第12章 能吏(下)第36章 移縣(上)第267章 法會(五)第159章 楚侯(下)第159章 楚侯(上)第209章 海關(下)第76章 急返(下)第302章 濟陽平(下)第224章 稱賀(下)第226章 平山印新主(上)第184章 禪讓(下)第62章 大賢來投(下)第81章 大變(下)第42章 迎娶(下)第79章 改變(上)第181章 風雲集 會(上)第197章 失意(上)第136章 出兵(下)第307章 夜襲(二)第255章 出船(下)第36章 移縣(下)第236章 領軍(上)第103章 蜀龍(上)第192章 急報(上)第276章 登基(上)第11章 練兵(下)第117章 處處都明士(上)第193章 預兆(下)第10章 運數(上)第207章 滿月宴(上)第165章 送行(下)第152章 兵分二路(下)第24章 羽翼漸豐(下)第270章 天譴(上)第46章 吾家潛龍(下)第323章 釐清天下祭祀(下)第99章 懸首(下)第79章 改變(下)第240章 夜襲(上)第128章 攻略(上)第322章 回都(上)第273章 甦醒(下)第122章 英雄氣(上)第150章 喻令(上)第149章 桑姑(下)第158章 出使(上)第51章 仙方(上)第74章 百川歸流(下)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198章 信使(上)第264章 尋思(下)第89章 落定(上)第205章 封賞(下)第196章 女婿(下)第108章 獻城(上)第10章 運數(下)第55章 請旨(下)第185章 消息(下)第18章 大怒(上)第157章 國士(上)第63章 夜奔百里追大將(上)第208章 交旨(上)第266章 法會(三)第313章 黑龍崩(下)第262章 金陵(下)第297章 震怖(下)第119章 側室(下)第252章 內亂(下)第140章 碰撞(上)第244章 功德無量(上)第80章 茶思(下)第277章 旨意(下)第129章 赤蛟(上)第8章 見親(下)第286章 使節(下)第221章 殺機(下)第311章 運去如山倒(上)第48章 天意(上)第60章 出山(下)第99章 懸首(下)第237章 壓迫(下)第114章 水賊(上)第114章 水賊(下)第155章 大戰(七)第239章 將星(上)第77章 衝鋒(上)第10章 運數(下)第90章 賞賜(上)第173章 絕境(下)第290章 泰山議(下)第87章 一人活(上)第60章 出山(下)第209章 海關(上)第292章 白馬港(下)第84章 時來天地都同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