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說的人間閻羅駐蹕兩淮

大明有一姓兩國公府,正是徐家。

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嗣爲魏國公,長女嫁給了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燕王妃。

徐輝祖在建文朝爲官。

建文元年,太祖高皇帝忌日,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位朱棣的嫡子入京代父祭拜。

當時朱允炆想要把這三個燕王子留下來作爲質子,防止燕王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黃子澄說:「不可,我們留下了三個燕王子嗣,不就是告訴燕王,我們在懷疑他嗎?提醒燕王因此做出準備,這是有害的,不如把三子全部遣返。」

徐輝祖對建文帝說:「朱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爲燕王心腹大患。」

然後朱允炆又問了徐達次子、徐輝祖的弟弟、右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壽。

徐增壽說:「燕王和皇上的父親懿文太子同母同氣,富貴已極,怎麼可能還造反呢?」

懿文太子就是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標。

朱允炆一聽,頗有很有道理,四叔怎麼會有謀反之心呢?那可是親四叔啊!

朱允炆就把朱高熾三兄弟,放回了燕府。

建文三年,曹國公李景隆帶領大軍和燕府軍,在白溝河展開了血戰。

李景隆帶着六十萬大軍,號稱百萬,打的燕府節節敗退。

燕府屢戰屢敗,且戰且走。

正當燕府大軍潰敗之際,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到燕師背後,開始前後夾擊!

朱棣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亦不能敵!眼看着大勢已去,朱棣暗道:吾命休矣!

李景隆的牙旗,就是主帥的大旗,忽然就倒了!!

說是一陣大風給吹倒的。

朱棣一看敵人牙旗倒了,己方士氣大增,便再次開始組織進攻。

白溝河之戰,建文朝六十萬大軍大敗特敗,李景隆逃往濟南。

李景隆到底是不是奸細?

反正大明禮部尚書胡濙說李景隆不是奸細。

那陣風,吹倒牙旗的大風,就是天命所歸!

但是禮部尚書胡濙又說,李景隆雖然被囚禁,最後善終了。孩子還是世襲南京錦衣衛指揮使,住在曹國公府內。

魏國公徐輝祖還在白溝河之戰後,去接應了李景隆。

建文四年,魏國公徐輝祖領兵,在齊眉山大勝特勝了燕府大軍!

徐輝祖在兩淮抗住了燕府大軍進攻步伐,爲將領何福、平安兩人再次組織軍隊,爭取了很多的時間。

當時天氣變得炎熱了起來,徐祖輝、何福、平安三路大軍並進,打的燕府軍節節敗退。

燕府大軍再次陷入了舉步維艱、生死危急的地步!

徐輝祖剛要趁勝進剿朱棣時,就收到了朱允炆的詔書。

朱允炆的詔書讓徐輝祖撤軍。

徐輝祖臨陣痛罵:「朝中逆臣堪比秦檜,這詔書和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飛一樣的昏聵。」

因爲朝中的黃子澄、黃觀、方孝孺人都說:「兩淮難民說了,燕府的軍隊已經撤退了,徐輝祖有養寇自重的嫌疑,手握大軍不回京,這是想謀反啊!」

朱允炆就讓徐祖輝撤軍回到了南京城。

朱棣一看徐輝祖主力撤軍,立刻開始了對兩淮的何福、平安的征討。

最終徹底佔領了兩淮。

直到此時,朱允炆未嘗沒有一戰之力。

朝中大將盛庸請戰,帶領太子府水軍和燕府,在長江沿岸打了許久。

本來看着長江發愁如何渡江的朱棣,一下子就有了船渡江了。

沒船渡江?太子府可以送啊!

徐輝祖表面上看,還算抵抗積極,但是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就直接暗中給燕府傳遞消息,屬於明面上的內鬼。

最終徐增壽這種暗通曲款的行爲,被朱允炆發現,朱允炆便殺掉了徐增壽。

朱棣登基之後,封了徐增壽爲定國公。

永樂五年六月,徐輝祖死在了家中,一個月後,徐輝祖子徐欽嗣魏國公。

自此,大明徐家一門兩公。

李賢對當年的靖難之役越瞭解,就對現在南衙這種處處詭異越理解。

太子府全員內鬼,這是有傳統的!

這種傳統背後的成因比較複雜,值得專門研究一下,爲什麼會全員內鬼。

但顯然,此時的王驥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李賢看着堪輿圖,愣愣的問道:“魏國公府這麼大的事兒,我們都不知道,你們將他們圍困在了鳳陽府,現在他們已經突圍了,怎麼辦?”

王驥痛定思痛的說道:“我們嚴密防守長江一線!退出兩淮!”

其餘經常參與戎政的人員絲毫不意外,他們甚至還長鬆了口氣。

李賢大約明白了王驥的想法,那就是劃江而治。

長江是天塹,只要守住了天塹,大明軍隊沒有船舶,如何渡江?

沒法渡江,只要慢慢經營,劃江而治還是能夠做到的。

這大約就是王驥的想法。

蔡東攀這樣的人,不算少數,他們覺得當初建庶人朱允炆做錯了很多次,哪怕少錯一步,也能夠劃江而治了。

比如蔡東攀就說過,若是不讓盛庸出戰,朱棣沒有水師,如何渡江?劃江而治未嘗不可。

王驥大約也是這種思路。

但是當時燕王是藩王,現在來的敵人,是皇帝啊!沒船?沒船是怎麼度過黃河呢?

長江的確很寬,但是還能有大海寬嗎?!

月港市舶司已經開始營建戰艦了,密州市舶司在籍的商舶有多少?

近五千!

這麼多的商舶,皇帝一聲令下!五千船舶渡大江!

哪怕不給銀,也有無數人上趕着舔皇帝的腳底板,願意把船拉過來給皇帝用。

固守南京?

守得住嗎?

李賢一言不發,看着他們規劃着如何徹底脫離兩淮,搗毀渡口,在長江沿線佈置防禦,圖謀劃江而治。

徐州兵敗的消息,讓南京城開始變得躁動了起來。

李賢離開了戎政院後,立刻來到了諮政院,快速的寫下了幾個政疏,等待着諮政大臣的入席。

王驥要忙於軍務,他壓根沒有功夫來參加諮政大臣會議。

李賢等到人到齊了說道:“下面我說幾點,要是反對的話,請舉手。”

“徐州兵敗,京師人人惶恐不安。”

“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有二十五萬大軍,而皇帝只有八萬軍,一個團營的兵力準備進攻應天府。”

“另外一個團營,正在向襄陽而去。”

“這南京城下我方二十五萬大軍,佈置在長江沿線,一定能夠守住敵人的進攻!”

“將皇帝的八萬大軍,活活耗死在天塹之上!”

“無論怎麼見,二十五萬對八萬,優勢在我!”

李賢這話一出,諮政院那種如同喪家之犬,惶惶不安的氣氛,終於被沖淡了一些。

李賢的話沒錯,皇帝南下軍隊進攻應天府方向,只有八萬人,雖然這八萬人是精銳,但是他們有二十五萬大軍!

李賢繼續說道:“我們不能在皇帝大軍未至之前,自亂陣腳,這樣更不可能獲得軍事勝利。”

“爲了安定京師情緒,我有以下幾個提議,若是有人反對,可以發言。”

“一,都察院御史前往應天府及各州府縣安定民生,勸諭百姓,嚴查…”

李賢的這五條安民之策,是極好的,出發點是安定後方,從道理上講,李賢的這五條安民之策,是基於南衙僭朝的利益出發而制定的。

當然李賢的效率是極高的,他這五條,比諮政院吵一個月的成效都要高很多很多。

“我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李賢看了一圈,並沒有幾個要發言的人,二十五個諮政大臣代表了很多的利益,如果超過半數同意,李賢是不會讓反對的人發言的。

李賢一敲銅鐘說道:“那就送乾清宮批覆了。”

“散會!”

南衙戎政院做出了全面撤出兩淮的決定,這個決定和建文三年七月,朱允炆全面撤出兩淮的決定是一樣的。

鳳陽府還盤踞着鳳陽衛和南京軍,這兩淮有一淮和南衙離心離德。

大皇帝的大軍,還佔了半淮,尤其是地理位置極爲重要的徐州,已經在北衙的實際控制之下了。

南衙再守兩淮,已經毫無意義。

隨着這個決定下達,在鳳陽府的徐顯宗和寧遠伯任禮之圍解了,他們二人也趕赴了蕭縣,等待皇帝陛下來到徐州。

朱祁鈺是在九月十一日這一天,來到了徐州,大駕玉轤至徐州城下。

于謙帶領着徐州文武官員,來到了城外接駕。

于謙專門清理出了一片宅院,這批宅院大約有一百七十餘間房,還有望樓、營堡等物,連成一片,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起了三丈高的內牆,定爲行轅。

行轅依戶部山而建,大約有八百多畝地,有半雲亭,登高望遠;有泰安殿,處理政務接見臣子;有桂葉池、方便陛下釣魚。

錦衣衛已經把整個徐州行轅上下翻了個底朝天,挖地三尺,最終確定安全,陛下的車駕才從碭山而下。

朱祁鈺沒有騎馬,而是坐在了輅車之上,從武寧門而入,至戶山行轅門前,轅門打開,迎接陛下車駕入轅。

朱祁鈺在泰安殿門前下了輅車。

不可明說的人間閻羅駐蹕兩淮,隨時準備渡江平叛。

駕步司劉老七,改良輅車的“宀”形減震緩衝構件,確實極好,顛簸感自然還有,但是因爲輅車車速本就不快,所以也不是很辛勞。

“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朱祁鈺一下輅車,就聽到了行禮的聲音。

于謙帶着軍將和徐州地方各府州縣官員跪成了一片。

朱祁鈺看着這行轅,雖然看似民舍改造,但也頗爲氣派,徽派、冀派建築風格融合,結構上大抵都是四合院。

朱祁鈺甩了甩袖子說道:“平身。”

他到了徐州城並不忙碌,徐州的事物一應送去京師處置,他畢竟在親征,自然是隻處理軍務。

徐州只有于謙在,石亨前往了宿州,石彪則順着淮河向着海州(連雲港)而去。

“朕已經收到了軍報,淮東的戰局基本已經塵埃落定,淮西戰局則是由鳳陽衛和南京軍爲主對吧。”朱祁鈺看着堪輿圖說道。

于謙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局勢已經非常明朗了,淮東由大明京營攻伐,淮西由鳳陽衛和南京軍在鎮守。

朱祁鈺看了許久的堪輿圖說道:“務必保證運河沿岸的防務,若是出現大軍慘敗之事,我們也好有個退路…”

于謙看着堪輿圖,認真想了片刻,俯首說道:“臣領旨。”

“魏國公徐顯宗在蕭縣待命,請旨覲見。”于謙又說到了魏國公之事。

徐州泰安殿上,一片安靜。

朱祁鈺從興安手中拿過兩本奏疏說道:“於少保看看這個,朕再見魏國公吧。”

這是李賓言的奏疏,密州市舶司多了近千條商舶,這批商舶大多歲都是魏國公府的商船。

朱祁鈺對魏國公徐顯宗並不信任,嚴格來說,徐家擅長左右投機的樣子,很像東漢末年的世家。

東安末年的各個世家都是多方下注,無論哪一方贏,世家都是贏家。

徐達病逝之後,徐輝祖和徐增壽兩個兄弟,一個爲朱允炆盡忠,在齊眉山打的燕府軍節節敗退。

另一個呢,爲了給燕王朱棣送信,最終殞命。

最後一徐兩公。

這次南衙叛亂,鳳陽府始終沒有任何的消息傳出,直到徐州被大明軍攻佔,徐顯宗終於有了動作,一隻奇兵突圍至宿州,最終聯繫上了官軍。

朱祁鈺很懷疑,這個徐顯宗在兩頭下注。

徐顯宗到底是因爲被圍困了無法傳出消息,還是在等待着局勢進一步發展呢?

于謙看完了奏疏,也大約明白了陛下內心的擔憂。

他認真的想了許久說道:“魏國公府未曾附逆作亂。”

于謙並沒有說魏國公與國同休,一門兩公,富貴已極,怎麼可能還造反,類似的話。

可見於謙對魏國公也是有些疑慮的,但是畢竟沒見到人,也沒經過查補,他只能這麼說。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嗯,朕也是這麼以爲。”

朱祁鈺在濟南府外等了將近兩個月,都沒有等到魚。

濟南府的忌諱,整個天下都知道。

若是徐顯宗想要爲南衙僭朝立功,擒賊擒王,無疑是個大好的機會。

“宣吧。”朱祁鈺升坐坐在了寶座之上。

徐顯宗就等候在徐州城外,聽到宣見,立刻就入了城,向着行轅而來。

徐顯宗三拜五叩,大聲的喊道:“罪臣徐顯宗參見陛下,祝陛下萬古千秋,壽與山齊。”

朱祁鈺看着極爲恭敬的徐顯宗,平靜的問道:“何罪之有?”

徐顯宗顯然早有準備,俯首帖耳,極爲恭敬的說道:“未能守住南京,只好前往鳳陽府守祖宗皇陵,臣乃失地之罪。”

回答幾乎滴水不漏。

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那朕來問你,豐城侯李賢是怎麼死的?你在何處?”

徐顯宗大聲的說道:“會昌伯與王驥密謀造反,毒殺豐城侯,臣聽聞消息,倉促之間,只接到了豐城侯的妻兒出城。”

“臣在家中。”

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790章 大皇帝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997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二百六十一章 你也配姓孛兒只斤?第五十四章 可借瓦剌大勢施爲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843章 送解刳院,天公地道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807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爲大明疆土!第769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第770章 烈風捲髒爛,榮辱春秋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母子平安第672章 文人曲筆,是非黑白顛倒說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六百二十五章 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第二百八十七章 回朝爲官?不回!第二百二十六章 見見百姓第二百零一章 朕又成亡國之君了?第653章 只是爲了身心愉悅!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985章 烈陽當空,正是好時節第三百六十三章 徹底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五百三十九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675章 在一聲聲號子聲中,寶船下水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872章 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第889章 由盛轉衰的共同特性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僅要殺,還要有理有據第770章 烈風捲髒爛,榮辱春秋斷第758章 在牢房裡處理國事第九十章 歷史的風會把垃圾吹乾淨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六百零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667章 殿下,這可不興看啊!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明皇家參謀部第708章 陛下在後院看庖廚殺豬第一百九十三章 今日無事第723章 大明水師需磨礪,可從交趾起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二百九十七章 皈依者狂熱第939章 引經據典等於懂的都懂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972章 弗里敦總督在里斯本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十六章 還是殿下說得有道理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會議——論海權第980章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一百零五章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爲舵主“蝙蝠俠JoKer”加更)第777章 鐵匠皇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四百九十三章 廩盈法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賜的發財良機第四百零四章 天的盡頭是什麼?第一百二十二章 胸章胸前掛(均訂加更)第843章 送解刳院,天公地道第五十九章 朱祁鎮,陛下讓臣帶句話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後住金山陵園還是落葉歸根?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820章 要麼不跪,要麼一跪到底第四十九章 守城之戰朕參與第五百零八章 沒有失去就沒有獲得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讓大明動起來!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688章 康國公第五百一十一章 若力有未逮,必引頸自戮第831章 對和林龍庭,掃穴犁庭第756章 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五百四十二章 生老病死,時至則行第十章 大明,要變天了第688章 康國公第799章 《論世界帝國》第一百八十二章 稽王伏誅 天公地道!第三百五十四章 陛下的應對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三十章 失去了兵權的皇帝,就像是西方失去了聖城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859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第五百零七章 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第六百零八章 小農經濟蛻變的必要條件發新書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昂貴的軍費,昂貴的朝廷第四十九章 守城之戰朕參與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一百零六章 噤若寒蟬(均訂加更)第645章 剛柔並濟,恩威並重
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790章 大皇帝回到了忠誠的順天府第997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二百六十一章 你也配姓孛兒只斤?第五十四章 可借瓦剌大勢施爲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843章 送解刳院,天公地道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807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爲大明疆土!第769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第770章 烈風捲髒爛,榮辱春秋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母子平安第672章 文人曲筆,是非黑白顛倒說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六百二十五章 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第二百八十七章 回朝爲官?不回!第二百二十六章 見見百姓第二百零一章 朕又成亡國之君了?第653章 只是爲了身心愉悅!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985章 烈陽當空,正是好時節第三百六十三章 徹底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第714章 大皇帝駐蹕九江府第五百三十九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675章 在一聲聲號子聲中,寶船下水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872章 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第889章 由盛轉衰的共同特性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僅要殺,還要有理有據第770章 烈風捲髒爛,榮辱春秋斷第758章 在牢房裡處理國事第九十章 歷史的風會把垃圾吹乾淨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六百零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667章 殿下,這可不興看啊!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明皇家參謀部第708章 陛下在後院看庖廚殺豬第一百九十三章 今日無事第723章 大明水師需磨礪,可從交趾起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二百九十七章 皈依者狂熱第939章 引經據典等於懂的都懂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972章 弗里敦總督在里斯本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十六章 還是殿下說得有道理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會議——論海權第980章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一百零五章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爲舵主“蝙蝠俠JoKer”加更)第777章 鐵匠皇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四百九十三章 廩盈法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賜的發財良機第四百零四章 天的盡頭是什麼?第一百二十二章 胸章胸前掛(均訂加更)第843章 送解刳院,天公地道第五十九章 朱祁鎮,陛下讓臣帶句話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後住金山陵園還是落葉歸根?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820章 要麼不跪,要麼一跪到底第四十九章 守城之戰朕參與第五百零八章 沒有失去就沒有獲得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讓大明動起來!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688章 康國公第五百一十一章 若力有未逮,必引頸自戮第831章 對和林龍庭,掃穴犁庭第756章 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五百四十二章 生老病死,時至則行第十章 大明,要變天了第688章 康國公第799章 《論世界帝國》第一百八十二章 稽王伏誅 天公地道!第三百五十四章 陛下的應對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三十章 失去了兵權的皇帝,就像是西方失去了聖城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859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第五百零七章 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第六百零八章 小農經濟蛻變的必要條件發新書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昂貴的軍費,昂貴的朝廷第四十九章 守城之戰朕參與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一百零六章 噤若寒蟬(均訂加更)第645章 剛柔並濟,恩威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