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

冉思娘帶着帷帽來到了承天門前,她是澄清坊的人,自然有人專門安排她們的位置。

澄清坊住的宮女很多,只有她一人帶了帷帽。

大皇帝說得好聽,許她自己出嫁,可是誰人敢聘呢?

正統十三年,百戶史宣的女兒被選入了掖庭,可是因爲孫太后不喜,這女子終究是落選了,畢竟是皇帝選中的人,沾染了天子氣,這自然是水漲船高,追求者衆多。

刑部侍郎齊韶求娶了史宣的女兒,媒人是駙馬都尉趙輝,朱祁鎮又回頭找這女子,最終齊韶被坐罪了。

這還是當初李賓言彈劾駙馬都尉趙輝時候,順帶着討論刑部侍郎齊韶被坐罪之事。

齊韶可是大明的刑部侍郎,京官,正三品,刑部的副主官,就這樣死了。

誰還敢娶被天子看上的女子呢?

冉思娘自從聽陳婉娘提及了此事,也再懶得琢磨這種心思了。

她來到了承天門外,就是專門來看播州楊氏被族誅的。

“明刑弼教伸王政,化俗懲貪明主威。”刑部尚書俞士悅高聲疾呼的唱名,然後往前走了一步,高聲喊道:“帶人犯!”

俞士悅持有笏板,高聲喊道:“楊愛,楊文援,播州土司官也。唐幹符中,楊端應募,長子孫焉。歷宋、元皆授世官,明室因之。楊愛、楊文援,生而雄猜,尤阻兵嗜殺。然其賓叛不一,荒忽無常。”

“臣請旨,以謀反謂謀危社稷,以謀叛謂曰謀背國從僞,以不義謂殺本屬府主,三罪並,請磔其棄市。”

興安拿出聖旨來,高聲的喊道:“陛下以天下生靈爲念,斬首棄市,欽此。”

謀反,是這次播州、貴州諸多土司夥同王驥謀反;而謀叛的裡通外國,就是朱祁鈺常用的磔刑,就是送太醫院所屬的解刳院,凌遲處死。

但是播州楊氏這些土司土酋,還不夠送解刳院的資格,送那裡面的人,都是人人得而誅之,甚至連父母親族都唾棄的人。

但顯然楊愛和楊文援的行爲,還夠不上解刳院凌遲的標準,三罪併發,也只是斬首便是。

主要解刳院還有渠家人在用,暫時還不用補充。

“天恩浩蕩!”俞士悅俯首領命,再次高喊:“臣請斬首!”

朱祁鈺坐在承天門的五鳳樓上,深吸了口氣說道:“拿去!”

天語綸音,被興安以高亢的嗓音傳下,而站在午門兩側內侍,不斷的高聲郎喝着天子之音。

二傳四,四傳八,而後十六人,三十二人相次連聲高喝,最後站在午門下的三百二十員錦衣衛,以最大的嗓音齊聲高喝道:“拿去!”

聲振屋瓦。

楊愛跪在了斬首臺上,幾個月前,他還在海龍屯,狷狂的說,龍巖山上的海龍屯固若金湯,今天就被推到了到斬首臺上了。

俞士悅拿起了桌上的印綬,蓋在了刑部公文之上,然後從桌上扔下一塊牌子,大聲的喊道:“斬!”

楊愛聽到了這一聲斬,嚇了一個哆嗦,但還是被推搡摁到了斬首臺上。

“摘明梏犯由牌!”

楊愛還沒反應過來,只感覺脖子一陣痠痛,撬骨刀插進了他的脖頸,咔嚓的撬骨聲,他全身變失去了知覺,劇痛才猛地傳來。

哐當數十聲,人頭落地。

興安又拿出一份聖旨高聲喊道:“廢播州宣慰司,分設遵義、平越二府,析置二州八縣。”

“遵義、桐梓、綏陽、仁懷四縣,真安一州,屬遵義府,隸四川。餘慶、甕安、湄潭三縣,黃平一州,屬平越府;龍泉一縣,屬石阡府,隸貴州。”

“欽定其二府與貴州貴陽府俱加軍民二字,以便兼攝。”

“欽此。”

廢止播州宣慰司,設兩府。

遵義府、平越府和貴州府,加軍民二字,自然是對應着朝廷的政策。

大明的流官前往土司,會有掌令官協助,亦軍亦民,直到貴州地方徹底安定之後,三府纔會減軍民二字。

朱祁鈺站起身來,看了臺下一眼,人不是很多,大家都知道陛下要誅的是叛軍的首領,但是貴州距離京師實在是太遠了,更多的百姓認爲,這都是一羣蠢貨。

別說貴州土司土酋,就是那造反的王驥,也被京師衆人罵做是蠢貨,當今陛下如日中天,陛下又未把他們逼上絕路,想發財,只要不違大明律,照章繳稅納賦便是。

何故造反呢?

所以這羣人斬首,並沒有人圍觀,和那次看朱祁鎮歸京的人數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朱祁鈺看到了冉思娘,那寬大的帷帽很是顯眼,正好,冉思娘也在擡頭看着皇帝。

風吹動着她的帷帽,露出了她的俏臉,又因爲太遠了,卻是看不真切。

朱祁鈺笑了笑,走下了承天門。

遵義府爲何屬於四川,平越府爲何又屬於貴州了呢?

海龍屯所在的龍巖山,就在遵義府西北方向十六裡處,武陵山的餘脈,婁山關三十里處。

將遵義府併入四川,自然是爲了分化貴州土司的合力。

朱祁鈺前往了講武堂,新的庶弁將已經入了學,但是他們作爲天子門生,卻還未見過陛下,這說不過去。

興安已經將土木堡之變中的靈牌再次放在了這御書房內,他很細心的將靈牌翻了過去,陛下也只有在八月十五這一日,纔會翻過來,上一炷香。

朱祁鈺拍了拍自己的凳子,這趟出去八個月,還是自己家裡舒坦一些。

江南天氣潮溼,朱祁鈺到了南方之後,只感覺每天都是潮溼難耐,汪皇后說的水土不服,朱祁鈺自然有一些。

但畢竟是皇帝,衣食住行都有人照料,倒是不會有太多的問題。

“陛下,襄王請旨就藩,想要回襄陽去了。”興安提到了朱瞻墡,陛下已然回京,南方諸事已經安定,他要回襄陽逍遙快活去了。

朱祁鈺認真的想了想說道:“朕這回來還沒七天,他就要走?是朕薄待了皇叔嗎?再留些時日,以彰顯親親之誼。”

“再說了,等到四武、四勇團營歸京,朕還要授勳放賞,襄王可是三讓而不就,乃是至德也,朕給他準備了奇功牌,等授了奇功牌再走?”

興安搖頭,正是這三讓而不就,至德二字,他襄王得識趣,得自己請旨離開,否則很容易讓皇帝誤會,他有什麼想法。

“陛下,襄王離王府多日,也是心急如焚,也不知道那襄王府毀成了什麼樣,着急回去看看。”興安找了個理由,陛下心裡跟明鏡一樣。

朱祁鈺認真的思考了許久說道:“你去把於少保和胡尚書請來。”

興安俯首離去,然後去找了正在忙於案牘的于謙。

“陛下這不是剛回京嗎?”于謙寫完了自己對講武堂庶弁將和掌令官的課題本的批註,眉頭緊皺的說道。

興安認真琢磨了下笑着說道:“咱家和陛下說起了襄王就藩之事,纔來請於少保。”

于謙一愣隨即說道:“宗人府事,你差人去尋禮部尚書胡濙來。”

興安笑着說道:“另外有人去了。”

于謙站了起來,來到了聚賢閣的二樓,在御書房見到了皇帝,沒過多久,又見到了胡濙。

“皇叔想要就藩,朕打算讓他們留在京師好了。”朱祁鈺十分平靜的說出了自己的一個決定,但是這個決定讓兩位重臣都嚇出了一生的冷汗。

“他們在地方也要執行藩禁,還不如就住在十王府內,也免了再發生類似叛亂之事,惶惶不安。”

把龍子龍孫們,都拉回京師,是朱祁鈺早就有的想法,上次藩王就藩,還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候了。

朱祁鈺繼續說道:“事實上,自洪武年間諸王就開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俸而不治事,本就無職無權,何必再在地方滋擾百姓呢?就留在京師,跟朕共享治平之世不好嗎?”

大明的藩王分爲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洪武年間,真正的藩王。

在洪武初年,諸王還有五千到三萬不等的兵馬可供調遣,在外敵入侵之時,有掌所轄府州縣大小一切事物之權力,抵禦外敵。

第二階段,到了洪武末年,朱元璋就開始了着手削藩,王貴而不臨民,限制藩王的權力,並且不讓藩王在新帝登基的頭三年回京祭祀。

這也是爲何朱棣派了三個兒子回到南京,祭祀朱元璋的原因。

而後到了永樂年間,朱棣又經過了多次的遷王府之地,削弱各府護衛等行爲,徹底剝奪了藩王的兵權。

一直到了宣德年間,剝奪趙王府衛,開始第三階段的養豬模式。

大王搖身一變變成豬王爺,權力早就丟的一乾二淨不說,連出門都不能,否則就會引得申飭,藩禁制度一直持續到了明末。

事實上,到了此時,封藩制度,已經沒有了國初的時代背景,更沒有了任何的好處。

除了給各地投機者造反的大義之名以外,沒有絲毫的用處了。

胡濙和于謙看了一眼,他們才知道,陛下準備了這麼一件大事,廢封藩制。

胡濙俯首說道:“太祖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爲久安長治之計。”

“羣臣對曰: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

胡濙首先指出了封藩是祖宗之法,而且指明瞭當時的時代背景,封藩主要的原因還是各地不服王化,一些人眷念前元之縱,外有北元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各地藩王領兵,好定朱家之天下。

胡濙認真的想了想說道:“永樂年間,太宗文皇帝遷了寧王的府邸至南昌府,又將齊王父子,谷王父子貶爲了庶人,周王,代王,遼王相繼獲罪,被削了護衛。”

胡濙的意思很簡單,其實太宗文皇帝削藩削的比建文朝更狠。

但是太宗文皇帝的削藩是有條不紊,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是不見血的,並且文皇帝是馬上皇帝,自然做的。

朱祁鈺當然聽明白了胡濙的話,他笑着說道:“就是讓各地藩王住在京畿罷了。”

大小時雍坊,將官員和勳貴都關在了官邸之中,朱祁鈺就是將官邸的適用範圍擴大了一些。

在各地養豬也是養,爲何不集中養殖呢?

更方便管理。

朱祁鈺看向了于謙,在國家之制這件事上,于謙十分專業。

朱祁鈺這是從大明公權的角度出發,胡濙是從宗族禮法的角度出發,失去了時代背景,再封藩已經毫無意義。

于謙認真的思考了許久說道:“陛下,襄王還是得回襄王府。”

襄王不一樣。

襄王三次監國,若是繼續留在京師,倘若皇帝生病之類的事兒發生,立刻就是人心涌動,這萬萬要不得,對國朝不穩。

至於其他親王,都已經傳了幾代了,即便是出事,輪也輪不到他們。

朱祁鈺認真的思慮了半天說道:“朕本欲留襄王到大軍歸來,讓襄王看看大軍軍威,授功賞牌之後再去襄陽。”

“只能讓他先回去了。”

于謙說的有道理,若是繼續留襄王在京,就只有一條路了,殺了他。

三次監國,只能和泰伯一樣,離開京師的權力中心,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

朱祁鈺並不想要襄王的命,這位嫡皇叔,不是不知天命的人,而且是有功於社稷。

“稽王也不能留在京師。”于謙又說到了稽王府,這個王府之特殊,若非大明沒有先例,于謙都想把稽王府一家能扔多遠扔多遠,殺又不能殺絕,留着日後,是個隱患。

在於謙看來,就國家之制穩定的角度,稽王府最好去的地方,是慢八撒。

朱祁鈺點頭說道:“朕對稽王府有安排。”

于謙俯首說道:“那臣以爲緩緩圖之,既然趙王、鄭王、荊王、淮王回京了,自然留在京師,其餘藩王依舊留在各地藩鎮,先看看,若是在京不利大明,則再封藩出京便是。”

先試試再說,要是行,就把那些龍子龍孫們,召回京師,要是不行,再封出去。

當初寧王朱權,不就是從大寧衛遷到了南昌府,用南昌府布政司的舊宅做了王府嗎?

國家之制,且試且行。

“讓襄王去重慶府如何,正好遵義府也劃分到了重慶府之內。”朱祁鈺提出了一個想法。

貴州有煤,雲南有銅,川藏有鐵,如果疏通了烏江水路,可以將滇銅、貴煤、川鐵順流而下,那貴州、雲南和川藏的治理,朝廷也會重視起來。

大明缺銅少銀,尤其是現在景泰通寶的大規模鑄造,即便是景泰通寶是鐵錢,但是依舊要有銅。

而滇銅一年可產千萬斤,這對西南的安定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襄王毫無疑問是個有才能的人,而且身份還特殊,如果去西南方向治理有方,未嘗不是一件美談。

于謙無奈,陛下又想釣襄王了。

第六百四十一章臣于謙,從不說謊!第974章 天生的航海家抵達古巴島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982章 治癒一切弊病的靈丹妙藥第二百四十八章 戶部的燈盞,只有一根燈芯第659章 一騎絕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第十六章 還是殿下說得有道理第一百八十二章 稽王伏誅 天公地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七章 《帝範》李世民著第二百一十九章 發現一個,砍一個第二百七十六章 集寧城的泰安門第867章 斷子絕孫的毒計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六百二十八章 百官哀怨,沸反盈天第六十八章 士農工商,高低貴賤第四百八十五章 椰子殼丹書、慶功宴喋血第764章 達則混吃混喝,衰則反咬一口第七十七章 少保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皇帝的七宗罪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均訂加更)第四百五十四章 在景泰年間做奸細,多少有點大病第711章 世世相保,垂利無窮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靠同行襯托第三百六十三章 徹底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第四百一十五章 父慈子孝,兵戎相見第一百六十二章 七尺終當以死報君第一百零四章 帝姬怨(求訂閱)第726章 天下第三強軍第八十五章 朕的前半生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皇帝也不行!第二十六章 逼朕殺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六百三十七章 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第四百九十章 農莊發展三十二條綱要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二百六十二章 勝利必將屬於我們!第五百七十六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六百三十四章 衣冠楚楚 豺狼虎豹第827章 堂堂亡國之君,名不副實第二百四十五章 送太醫院第734章 國之柱石?國賊也第749章 只要價格合適,絞死自己的絞繩也可第867章 斷子絕孫的毒計第五百六十三章 朕,包藏禍心第六百一十章 在草原,韃靼纔是主場第五百五十四章 你乾乾淨淨,我清清靜靜第二十七章 于謙的長袖善舞第977章 人力終有窮第一百一十八章 子嗣很重要(均訂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908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第三百三十五章 陛下你改悔吧!第858章 被皇帝給擺了一道第728章 陛下,要不再等等?第717章 陛下是仁君聖主第989章 唐興,我李賓言與你不死不休!第二百二十四章 都察院年終彈劾第753章 既要又要的道長困境第963章 自由城和自由角,大明應許之地第五十七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六百一十三章 四格諷刺漫畫第777章 鐵匠皇帝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改土歸流的本質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三百九十六章 是我、有我、無我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一百三十八章 這裡是瓦剌大營!(月票加更)第842章 人生在世,最難的就是心安理得第794章 成爲一個對大明有用的人第三百三十四章 諮政院主政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811章 共襄開海盛舉第六百四十二章 八十錠紡車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祁鎮:壞了,我成替身了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926章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牌子,就是了不起!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二百七十一章 如此苛刻,恐天下非議第二百三十五章 有些事不上稱,沒有四兩重第925章 朕不把他滅了,朕跟他姓!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寧第808章 秦馳道與黑土地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881章 昂貴二字都顯得廉價第五百二十章 這天底下最難得是兩個字是:知恥第687章 銀莊不應成爲朘剝的利刃第四百八十七章 十萬銀幣換一塊奇功牌,換不換?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978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第735章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898章 火併
第六百四十一章臣于謙,從不說謊!第974章 天生的航海家抵達古巴島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982章 治癒一切弊病的靈丹妙藥第二百四十八章 戶部的燈盞,只有一根燈芯第659章 一騎絕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第十六章 還是殿下說得有道理第一百八十二章 稽王伏誅 天公地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七章 《帝範》李世民著第二百一十九章 發現一個,砍一個第二百七十六章 集寧城的泰安門第867章 斷子絕孫的毒計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六百二十八章 百官哀怨,沸反盈天第六十八章 士農工商,高低貴賤第四百八十五章 椰子殼丹書、慶功宴喋血第764章 達則混吃混喝,衰則反咬一口第七十七章 少保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皇帝的七宗罪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均訂加更)第四百五十四章 在景泰年間做奸細,多少有點大病第711章 世世相保,垂利無窮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靠同行襯托第三百六十三章 徹底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第四百一十五章 父慈子孝,兵戎相見第一百六十二章 七尺終當以死報君第一百零四章 帝姬怨(求訂閱)第726章 天下第三強軍第八十五章 朕的前半生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皇帝也不行!第二十六章 逼朕殺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六百三十七章 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第四百九十章 農莊發展三十二條綱要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二百六十二章 勝利必將屬於我們!第五百七十六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六百三十四章 衣冠楚楚 豺狼虎豹第827章 堂堂亡國之君,名不副實第二百四十五章 送太醫院第734章 國之柱石?國賊也第749章 只要價格合適,絞死自己的絞繩也可第867章 斷子絕孫的毒計第五百六十三章 朕,包藏禍心第六百一十章 在草原,韃靼纔是主場第五百五十四章 你乾乾淨淨,我清清靜靜第二十七章 于謙的長袖善舞第977章 人力終有窮第一百一十八章 子嗣很重要(均訂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908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第三百三十五章 陛下你改悔吧!第858章 被皇帝給擺了一道第728章 陛下,要不再等等?第717章 陛下是仁君聖主第989章 唐興,我李賓言與你不死不休!第二百二十四章 都察院年終彈劾第753章 既要又要的道長困境第963章 自由城和自由角,大明應許之地第五十七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六百一十三章 四格諷刺漫畫第777章 鐵匠皇帝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改土歸流的本質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三百九十六章 是我、有我、無我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一百三十八章 這裡是瓦剌大營!(月票加更)第842章 人生在世,最難的就是心安理得第794章 成爲一個對大明有用的人第三百三十四章 諮政院主政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811章 共襄開海盛舉第六百四十二章 八十錠紡車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祁鎮:壞了,我成替身了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926章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牌子,就是了不起!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二百七十一章 如此苛刻,恐天下非議第二百三十五章 有些事不上稱,沒有四兩重第925章 朕不把他滅了,朕跟他姓!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寧第808章 秦馳道與黑土地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881章 昂貴二字都顯得廉價第五百二十章 這天底下最難得是兩個字是:知恥第687章 銀莊不應成爲朘剝的利刃第四百八十七章 十萬銀幣換一塊奇功牌,換不換?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978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第735章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898章 火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