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

陝西行都司都指揮使李文,成爲了博弈的籌碼。

而此時的他正在打馬向着大明的京師而去,他在正統三年的時候,曾經來過一次京師,在之後,李文就一直在陝西行都司留任地方,因爲是世官,連進京述職都未曾有過。

作爲世官,他的存在阻礙的大明改土歸流的步伐,也變相阻攔了大明改陝西行都司爲甘肅,設立三司郡縣流官管理,也阻攔了大明皇帝的海陸並舉。

李文勒住了馬匹,站在高崗上,看着京師外聯綿的民舍,鬆了一口氣。

他被馬匪襲擾的過程,並不像塘報上那麼的輕鬆寫意,在進京之前,他還是對陛下有些怨懟,本來他這個世官做的好好的,陛下非要折騰,弄的他世官都沒得做。

但是一路走來,李文清楚的知道,什麼是大勢所趨,更加知道了,是陛下保護了他。

而不是因爲陛下的折騰導致了他的世官丟了。

陛下經路河套之地已經數年,河套之地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勃勃之後,絲綢之路已經變得比往昔更加繁華,那些香料、牲畜、寶石等等西域的特產,就註定了陝西行都司有着無法用數字衡量的利益。

這麼龐大的利益,就是陛下不讓他回京述職,他也拿不穩,若非陛下護着,他早就被眼紅的文官給吃幹抹淨了。

李文環視了一圈自己的鐵冊軍,這兩百鐵冊軍,仍然按照大明的慣例,由朝廷派遣,說是護衛,也是監視。

其實在永樂之後,大明開始了興文醫武,自那之後,鐵冊軍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爲沒人。

京營都長期缺員,更遑論給大明武勳們的鐵冊軍了,頂多派出一兩個人,做做樣子,像高陽伯李文這種名不見經傳的伯爵,朝廷更是把他忘得乾淨。

但是當今陛下爲了安置一些退役老兵,便又把這個制度拾掇拾掇重新撿了起來,打了半輩子仗的老兵們,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所以作爲鐵冊軍安置,變成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就連李文都被安排了兩百騎,而這兩百騎大多數都是當年京師之戰後退役軍卒,無以爲生,陛下都統統安排給了各大武勳作爲護衛。

「大明京營十二團營,二十四萬人,景泰四年時選鋒清汰,有六萬零五百銳卒,周百戶,當年也是銳卒之一?」李文對着身邊的一位鐵冊軍詢問道。

周百戶名叫周忠毅,乃是山東濟南府人士,在正統十四年作爲備操軍被徵召入京,參加了京師之戰,而後在景泰四年成爲了銳卒。

選鋒銳卒,是大明優中選優的一次清汰,是庶弁將、掌令官、錦衣衛、墩臺遠侯的重要來源。

周忠毅選鋒成爲了銳卒,但是並沒有成功從銳卒成爲緹騎或者夜不收,並非實力不濟,而是周忠毅的年歲有些大了,景泰五年,周忠毅三十歲,正式從京營銳卒轉爲了鐵冊軍,護衛在了李文的身邊。

李文對周忠毅的印象是沒有任何的印象,這是個沉默寡言,話不多、存在感很弱的人,但是這次馬匪襲殺,讓李文大開眼界。

在周忠毅的指揮下,僅僅兩百人的鐵冊軍,將五百馬匪包圍切割,最終全部吃下,還留下了數名舌頭,活捉了對方的大當家,而這位大當家已經在昌平移交給了大明的緹騎。

這是李文第一次見到京營作戰,那風格和邊軍依靠人數優勢一擁而上,完全不同,京營作戰,完全就是一臺精巧無比的殺人機器。

周忠毅點頭說道:」是,景泰四年,有幸成爲銳卒,說起來慚愧,未能入墩臺遠侯,實爲憾事。」

李文驅動着馬匹慢行一邊走一邊說道:」這次襲擾,事出有因,本來我被彈劾,按照過往慣例,按兵不出,乃是死罪,重則褫爵斬首,輕則流放邊遠。」

」但是陛下寬宥,最終只是讓我回京來,卸任陝西行都司都指揮使之職,有些人,忍不住了。」

李文對自己被襲殺的原因,一清二楚,他要是死在了馬匪手中,這個不明不白的案子,就是最好的警告,警告一些最近有些蠢蠢欲動的武將們,哪怕是得陛下寬宥,也得死。

」而且這個案子,最終會扣到陛下的頭上。」李文眉頭緊蹙的說道:」到最後就成爲了陛下道貌岸然,表面寬宥,實際懷恨在心,殺人在後。」

「一舉多得。」李文繼續打馬前行,對着周忠毅說道。

周忠毅思考了片刻,搖頭說道:」朝堂的事兒我不懂,但是我知道在京師,沒有人會是陛下的對手。「

」若是未見京營作戰,我不信此言,可是見了京營作戰,我不能不信,京營悍勇。」李文非常認同周忠毅的話,陛下手下若是有六萬這樣的銳卒,那就是天下罪之,陛下也能夠蕩清寰宇了。

動輒百萬大軍的征伐,決定勝負最重要的籌碼,就是精銳的實力。

精銳可以左右戰局的勝負,沒有精銳的軍隊,就是一羣烏合之衆。

這個精銳不需要太多,有一萬就足夠割據一方,有兩萬就可以稱王稱霸,有三萬就可以看着皇帝的位子墊着腳抓一抓了。

二十七個金兵,可以攆着三千宋軍漫山遍野的跑,而岳飛帶領的八百背嵬軍,能在朱仙鎮打的完顏宗望十萬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倉惶北竄。

一支如臂指使的精銳,在戰場上能做的事兒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無論是突破陣線破敵,還是力勝穩定軍心,還是殿後保存軍隊,亦或者是馳援左右兩翼等等,都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而大明精銳中的精銳,完全掌控在陛下的手中。

當年燕王府南下南京取寶座的時候,手中精兵不過三萬衆而已,而當下的京師,陛下有整整六萬五百餘銳卒。

李文頗爲慶幸的說道:」得虧在甘肅鎮的時候,我接到了聖旨,沒有多想就立刻回京,否則啊,陛下要揍我,連京營都不用動,就這兩百鐵冊軍就完全夠用了。」

李文又想起了那五百馬匪的慘狀,就有些後怕,得虧他還有點恭順之心,沒有依靠地方宗族土司,奢求負隅抵抗,違抗皇命,要不然不用等到把陛下大軍出動,就這兩百鐵冊軍就把他的所有部衆都打散了。

李文走過了西土城,轉道去了北土城,而後在德勝門外下馬,準備入城,在交接了路引等物之後,李文見到了來接他的人,大明文淵閣秉筆太監成敬,宮裡的二號大瑞,僅在興安之下。

」高陽伯一路辛苦,陛下聽聞高陽伯受襲,萬分擔憂,特遣咱家來爲李將軍接風洗塵,陛下賜下金銀彩幣表緞,以示宣慰。」成敬對着李文笑着說道,示意小黃門把陛下賞賜之物交給李文。

成敬在宮裡主要負責的事兒,就是送禮。

陛下賜下了頭功牌,成敬就分發頭功牌大禮包;陛下賜下的奇功牌,成敬就分發奇功牌大禮包;若是陛下有恩賜宣慰,也同樣由成敬負責送出;若是宮裡誕下了子嗣,要發放百事大吉盒,也是成敬負責。

又因爲陛下待下不薄,又格外慷慨,所賜之物價值不菲,所以成敬在大明內外,也有送財童子的雅稱。

德勝門是兵道,這裡只走兵馬武勳將領,並無其餘閒雜人等,李文交接了御賜之物,有些奇怪,往常這賞賜宦官們不拿一部分,是說不過去的,但是他沒多想,便再謝聖恩。

」高陽伯勞苦功高,在甘肅邊方戍邊就是三十餘年,陛下本來打算讓高陽伯歇一歇,可是這講武堂內還缺一名掌教,陛下就差咱家問問高陽伯,還願爲大明效力否?」成敬等李文謝了恩,又開口問道。

講武

堂是什麼地方?

那裡是大明權力核心中的核心,而當年由楊洪爲第一任祭酒的講武堂參議軍機要事,是大明皇帝設在講武堂的總參部,決定了大明軍事行動的既定目標的地方。

李文只要答應,他這次回京,就不是解甲歸田,而是高升了。

」李指揮莫要着急回答,陛下在講武堂等着李指揮,還請李指揮隨咱家來。」成敬沒有讓李文立刻馬上回答,而是讓李文和陛下說。

李文甩了甩自己的袖子,裡面滑出一個信封,裡面是大明銀莊的票證,這厚度,少說也有千餘兩,在正統年間,不給這個錢,那是要住詔獄的!

于謙當初就不肯給,結果被扔進了詔獄中。

李文不帶任何煙火氣的將信封遞了過去,低聲說道:」敢請問大璫,這待會兒面聖,但是我從未見過陛下,還請大璫指點一二,感激不盡。「

成敬卻紋絲不動的說道:」咱家收了你這個錢,陛下就收了咱家的腦袋,還請李指揮莫要誤了咱家性命。「

」指點說不上,但是陛下是很簡單的人,有什麼話喜歡直說,不喜歡拐外抹角,陛下憂心國事,很忙,顧不得那麼多的客套和打機鋒,若是和陛下奏對,李指揮還是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便是。」

」啊?」李文拿着信封是收回去也不是,不收回去也不是。

這跟陛下奏對要想什麼說什麼?那不是活膩了嗎?

這一看就是錢沒使到位,這大璫不肯說實話罷了。

李文又甩了甩袖子,袖子裡又滑出了一個信封,這次比之前還要厚,只是這次他不再給成敬,而是遞給了同來的幾個宦官說道:」給大家拿去喝喝茶,一點心意。」

成敬轉過身來,帶着一衆紅袍宦官向前領路走去,紅袍宦官也沒理會李文的銀票,跟着成敬就走了。

這些宦官們但凡是敢接這個錢,明天就被興安大瑞埋到後山積肥了。

興安大瑞又不是沒埋過人,大家都知道興安大瑞不貪是陛下不讓,興安大璫要敢亂伸手,那陛下也會把興安大璫埋到後山去。

」吾命休矣。」李文看着手中的兩個信奉,有些失魂落魄的說道。

周忠毅疑惑的問道:」高陽伯何出此言,陛下不是讓你做講武堂掌教嗎?」

」可能高陽伯不在京師不知道,那地方可是由於少保直接帶領,爲陛下出謀劃策的定策之地,人稱軍機閣,那可比文淵閣的大學士還要難得,這可不是個小官兒。」

周忠毅想到了一種可能,李文嫌換的官兒小,畢竟李文在陝西那可是盤踞一方的封疆大吏。

李文無可奈何的說道:」我哪裡是嫌官兒小啊,我我.,你看這太監都不收我的錢了,我這不是死定了嗎?」

周忠毅想了想說道:」額,陛下手中的太監都不收錢,這和正統年間,完全不同,高陽伯莫要誤會。」

」太監不收賄賂,這可真的是稀罕了。」李文表示自己不相信,但是太監都是皇帝的狗

決定他命運的還是奏對。

李文很快就見到了傳說中的講武堂,這地方門前的行道樹已經亭亭如蓋,當年大隆興寺的模樣已經看不到了,只有寬闊的道路和富麗堂皇的正門。

一進門就是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鎏金寫着兩行大字,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周忠毅看李文看這兩行字出神,解釋道:」這是正統十四年,陛下固守京師的時候喊出來口號,當初的目的是鼓舞士氣,畢竟當時進京的備倭軍和備操軍,都是沒打過仗的新兵蛋子。」

」當年,我們打贏了,所以這兩行字陛下就御筆提字寫在了講武堂門前。」

忠毅來到了講武堂聚賢閣前,一步步的走了進去。

」罪臣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李文進門就行了一個三拜五叩的大禮,這是面聖的必要禮節。

」免禮,興安賜座看茶。」朱祁鈺正在批閱奏疏,陝西鬧了旱災,山西、直隸、河南、山東、四川等地的常平倉調運糧食入陝賑濟,值得注意的是,連靖安布政司,河套地區也運了三萬擔的糧食賑濟災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朱祁鈺合上了奏疏,纔看向了李文。

李文有些拘謹,屁股坐着半個椅子,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茶杯看,有些失神,這個常年戍守邊方的將領,並沒有多少煞氣,反而顯得略有些斯文。

」李指揮,這次瓜州敵寇侵擾,李指揮爲何不救?朕想聽聽你自己的說辭。」朱祁鈺看着李文問道。

」罪臣該死,罪臣當時就琢磨着這瓜州乃是嘉峪關外,不在轄區,就」李文想起了成敬的告誠,才一咬牙說道:」不在轄區之內,就怕隨意調動軍卒,會被彈劾,就選擇了按兵不出。」

李文說了實話,嘉峪關外不是陝西行都司的轄區,他要是出關作戰,輸了是個天大的麻煩,贏了也同樣是個麻煩,這要被參一本,到時候不是屎也是展了。

所以李文選擇了什麼都不做。

第二百三十一章 他們總是緊密聯合在一起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會議——論海權第四百七十章 大明實在是太豪奢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初聞涕淚滿衣裳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靠同行襯托第677章 孫孝子不甘枉送性命 唐國丈恭順巧獻第七十章 位極人臣,封無可封第873章 瓦剌人沒有武德第一百二十六章 誇,誇上天去!(均訂加更)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七十四章 亡國之君的模樣,越來越清晰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784章 大皇帝訓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放榜,授頭功牌第960章 孤要上頭條!第五百六十四章 小狐狸和老狐狸對飈演技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一百一十章 教科書(均訂加更)第三十一章 兵權旁落之始第五百零六章 三皇子外公,能賣多少錢?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850章 撫卹變嫁妝,孃親嫁了人第四百九十四章 寒磣,很寒磣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六百三十九章 王者本多疑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五百三十七章 你想跟我火併?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五百一十四章 西羅馬的滅亡第705章 白鹿洞書院第三百五十九章 應該改悔的是你們!第八十五章 朕的前半生第853章 有志報國,無財請師第729章 一貫作風,敢打敢勝第924章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第一百七十章 隨他們去吧第一百七十章 隨他們去吧第922章 不裝了,攤牌了,爺,投明瞭!第六百三十七章 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第四百三十四章 但凡有一點用,也不至於一點用沒有!第四百零八章 喜事喪辦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服王化,自然沉海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第三百二十一章 爛泥扶不上牆的兵部尚書第648章 棄西域,則天下難安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九十六章 興安的日常第654章 正天下之不正,合天下之不一第762章 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第六百零四章 在大明,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三百四十三章 襄王他實在是太擅長自保了第649章 安內救民 慕外勤遠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729章 一貫作風,敢打敢勝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944章 解刳院雅座兩位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九十三章 冠軍旗第993章 坐着火車去宣府第五百一十六章 斷章取義也,小道耳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742章 極其廉價的烹飪油第833章 每天一個朝堂小妙招第三百零二章 禮法豈是不便之物?第919章 拳頭夠硬,才能立規矩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二百九十九章 來人,取三尺白綾!第一百三十章 忠誠!第931章 跟餓肚子的人講禮法,是無恥的第688章 康國公第一百三十章 忠誠!第一百一十五章 磔!第五百七十一章 紅顏薄命,公子無情第四百八十八章 歷史給水泥的代號是石灰第六百四十二章 八十錠紡車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宮的經緯度第五百九十四章 陛下乃至仁之君第五百五十四章 你乾乾淨淨,我清清靜靜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866章 忘記爲何出發,便是忘本第786章 我殺了我自己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九十章 歷史的風會把垃圾吹乾淨第742章 極其廉價的烹飪油第四百三十八章 生存和發展是一種奢侈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780章 升龍城不戰而降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863章 沂王,琅琊王第三十五章 朱祁鎮在陽和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706章 大明百姓的性情大抵是隱忍的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寧的超級長跑
第二百三十一章 他們總是緊密聯合在一起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會議——論海權第四百七十章 大明實在是太豪奢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初聞涕淚滿衣裳第一百零七章 天下爲公(均訂加更)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靠同行襯托第677章 孫孝子不甘枉送性命 唐國丈恭順巧獻第七十章 位極人臣,封無可封第873章 瓦剌人沒有武德第一百二十六章 誇,誇上天去!(均訂加更)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七十四章 亡國之君的模樣,越來越清晰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784章 大皇帝訓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放榜,授頭功牌第960章 孤要上頭條!第五百六十四章 小狐狸和老狐狸對飈演技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一百一十章 教科書(均訂加更)第三十一章 兵權旁落之始第五百零六章 三皇子外公,能賣多少錢?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850章 撫卹變嫁妝,孃親嫁了人第四百九十四章 寒磣,很寒磣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752章 工匠貴族化?還有這種好事?!第六百三十九章 王者本多疑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907章 與其說個人道德敗壞,不如說無能第五百三十七章 你想跟我火併?第四十四章 膨脹的也先第五百一十四章 西羅馬的滅亡第705章 白鹿洞書院第三百五十九章 應該改悔的是你們!第八十五章 朕的前半生第853章 有志報國,無財請師第729章 一貫作風,敢打敢勝第924章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第一百七十章 隨他們去吧第一百七十章 隨他們去吧第922章 不裝了,攤牌了,爺,投明瞭!第六百三十七章 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第四百三十四章 但凡有一點用,也不至於一點用沒有!第四百零八章 喜事喪辦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服王化,自然沉海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第三百二十一章 爛泥扶不上牆的兵部尚書第648章 棄西域,則天下難安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九十六章 興安的日常第654章 正天下之不正,合天下之不一第762章 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第六百零四章 在大明,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三百四十三章 襄王他實在是太擅長自保了第649章 安內救民 慕外勤遠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729章 一貫作風,敢打敢勝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944章 解刳院雅座兩位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九十三章 冠軍旗第993章 坐着火車去宣府第五百一十六章 斷章取義也,小道耳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742章 極其廉價的烹飪油第833章 每天一個朝堂小妙招第三百零二章 禮法豈是不便之物?第919章 拳頭夠硬,才能立規矩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二百九十九章 來人,取三尺白綾!第一百三十章 忠誠!第931章 跟餓肚子的人講禮法,是無恥的第688章 康國公第一百三十章 忠誠!第一百一十五章 磔!第五百七十一章 紅顏薄命,公子無情第四百八十八章 歷史給水泥的代號是石灰第六百四十二章 八十錠紡車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宮的經緯度第五百九十四章 陛下乃至仁之君第五百五十四章 你乾乾淨淨,我清清靜靜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866章 忘記爲何出發,便是忘本第786章 我殺了我自己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九十章 歷史的風會把垃圾吹乾淨第742章 極其廉價的烹飪油第四百三十八章 生存和發展是一種奢侈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780章 升龍城不戰而降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863章 沂王,琅琊王第三十五章 朱祁鎮在陽和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706章 大明百姓的性情大抵是隱忍的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寧的超級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