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第113章 經義我不行,治國你不行

第113章 經義我不行,治國你不行

陳以勤想了好一會,還是沒有想出個確定答案來,於是又開口。

“殿下,你說天寶年間,前唐朝廷財政面臨破產,所以行下策,放權給藩鎮,釀成大禍,可有什麼說法?”

朱翊鈞侃侃而談:“陳先生,當然有說法。前唐能強盛一時,繼承的是前隋國制,其精髓是西魏北周朝建立的府兵制。

‘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其本質是兵農合一,與我朝衛所制,看似相似,實際上南轅北轍。

前唐年間,盛時置有六百三十三軍府。遍佈全國,關內道多達二百六十一府,佔三分之一以上,依次爲河東、河南、河北、隴右,其它諸道多不過十,少止二三府(江南、嶺南)。正合前唐居重馭輕,舉關中之衆以臨四方的國策。

可是隨着田地被豪強權貴侵佔,府兵名下的田地越來越少。加上連年開邊,戍邊的府兵得不到輪換,有的十年一輩子就守在邊關。

自開元年中期,府兵制日漸崩壞,到了天寶八年,各軍府已經無兵可用。唐玄宗只能下詔廢府兵制,各邊鎮自行募兵籌糧。於是安史之亂,不可避免。”

陳以勤喉結上下動了幾下,他終於深刻體會到張居正等人的心情。

學生太聰明,把握不住啊!

你問個問題,他給出的答案你搞不懂意思,伱說怎麼教!

難怪李春芳、張居正、潘季馴離開西安門書堂,如釋重負,還打着新職祝賀的名義,擺了一回酒宴。

這樣教下去,哪天我離開西安門書堂,也會擺酒的。

“太孫的意思是前唐崩壞,根源在於朝廷財政度支上出了問題?”

“對,一個朝代,存在的時間越久,效率越低,浪費越高,維持的成本也就越高。節不了流,只能開源。

朝廷所需要的賦稅,就會逐年增加。可是從秦漢到前宋,朝廷賦稅都是以田地爲主。自耕農和小地主們承擔着朝廷最重的賦稅。

偏偏隨着朝廷日久,世家豪強侵併田地日盛。朝廷度支越大,稅源卻反而日漸枯竭。”

朱翊鈞一攤雙手。

“收不上足夠的賦稅來維持朝廷運作,只能加餉增賦,敲骨吸髓,盤剝民力。最後.我的看法是,一個王朝的覆滅,就是從財政度支敗壞崩潰開始。”

陳以勤咕咚嚥了一口口水。

匪夷所思的想法。

可是飽讀史書的陳以勤用心一想,秦漢、隋唐、宋元,都是開國時鼎盛,然後到了某個高峰,驟然衰落,直轉而下,然後開始漫長的戰亂劫世,直至滅亡。

太孫此番話,似乎真得揭開了一個王朝興盛衰亡的秘密。

但是陳以勤不敢相信。

一個朝代的興亡,居然不跟仁政德治有關,而是跟錢有關!

這讓飽讀經義的陳以勤難以接受。

“陳先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道德是建立在吃飽飯,穿暖衣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面臨要被餓死凍死,你覺得跟他講聖賢道理,有意義嗎?”

朱翊鈞右手狠狠往下一劃,“所以讓百姓吃飽飯,穿暖衣,就是最大的仁政。在這個基礎上,再說什麼教以效化,民以風化。

而不是反過來。先是一個勁說什麼教化,吃飽穿暖卻是一個字不提,這不等於耍流氓嗎?”

陳以勤腦子快要轉冒煙了。

他不是迂腐不堪的酸儒,當然知道民衆到了面臨餓死凍死的地步,那就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你拿刀槍相逼都沒用,講什麼聖賢道理啊?

可是這樣的觀點,跟他這些年的儒家理念截然不同。

在很多大儒心裡,百姓吃飽飯,穿暖衣,只需要仁政、德治,自然而然就會做到。就好像百姓有手有腳,只需要給塊田地,無爲而治,自己就能養活自己。

所以朝廷不需要過多關心民生,只要把全國上下的道德水平提高上去,自然就會天下大治。

陳以勤清楚,那是務虛的大儒們“清談”時說的屁話。

接觸過政務的他很清楚,事實上天下國計民生,纔是最麻煩的事情。

劇繁多變,費力不討好。

朱翊鈞似乎看出陳以勤心事,淡笑着說道:“世人好逸惡勞,喜簡憎繁。國計民生,國計根本在於賦稅度支,民生在於創造獲取財富的機會。這種事做起來勞神費力,哪有提倡仁政德治來得輕鬆。”

陳以勤聽懂朱翊鈞話裡的意思。

無非就是許多儒生,長於務虛清談,疏於務實執行,本質在於避重就輕。

陳以勤不想在這方面過於糾纏。

因爲他發現,一談及務實施政,太孫總是會有讓他覺得不可思議,卻總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論點講出來。

講到後面有點講不過,陳以勤匆忙間想到一個話題,連忙轉移。

“殿下,你說前唐府兵制與我朝衛所軍戶制,看似相似,實際上南轅北轍,可有什麼說法?”

朱翊鈞看了陳以勤一眼,這位老夫子不迂腐,可以多聊會。

他欣然答道:“據聞我朝衛所軍戶制,是伯溫先生向太祖皇帝進獻的。學自前唐府兵制,還自詡取其長而去其短。在我看來,完全是取其糟泊而去其精華。

前唐府兵,‘籍軍爲民’。田產殷實,頗有家財,無需親自務農,只需操練習武。耕作雜務一概交給家奴、佃戶等完成,可謂是舉家養一兵。

且府兵在地方頗有聲望,跟我朝的鄉紳世家一般,倍受尊崇。

在我看來,這叫富養精兵化,且糧草裝備都不是問題,足以完成番上入京、輪換戍邊、集結出戰等任務。正是如此,前唐初期,太宗、高宗乃至玄宗開元年間,能夠滅突厥,絕高句麗,逐西域直至波斯,強盛一時。

我朝衛所軍戶呢?‘籍民爲軍’,大部分軍戶來自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降軍,還有簽發邊境百姓,強迫入籍。

田地不完全是自己的,是衛所的。戶籍是賤戶,倍受歧視,生活困苦,還要被當地世家豪強視爲奴僕,種完公田還要無償去種私田。

種地和戌邊,天底下最苦的兩件事,都讓他們做了。真要類比,肯定不能用前唐府兵比,只能與前宋的廂軍相似。

這樣的衛所軍戶制,能打出前唐府兵的煌煌軍功嗎?癡心妄想。”

朱翊鈞覺得,真能跟前唐府兵制相比的,可能只有歷史上滿清的八旗制。

但是它跟前唐府兵制一樣,想長期維持一個龐大的職業化軍事集團,是癡心妄想。

陳以勤默然一會,赫然問道:“軍戶衛所制,毫無益處?”

“在我看來,軍戶衛所制唯一的好處,就是爲大明提供了合格的武官,然後這些武官中的精英逐漸成長爲將領。

他們家產殷實,能夠安心學文習武,軍事技能世代相傳。讓我大明在危急之時,不至於無將可用。”

陳以勤馬上琢磨出朱翊鈞對衛所軍戶制的想法。

“太孫的意思,大明衛所制可大改,專事培養世家武官即可,各鎮各營兵丁招募即是。”

朱翊鈞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着答道:“而今九邊邊軍,能打能戰的,多是招募的兵丁。”

陳以勤看了看窗外的天色,今天上課時間又結束了。

他有些惆悵,太孫這樣的學生,真得很難教。

心中的主意太正,其心志又堅韌難奪。

這節課陳以勤原本還想着通過歷史給太孫好好上一課,結果被他反過來上了一課。

朱翊鈞按禮向陳以勤長施一揖,傲然笑道:“先生,經義文章,我不如你;治國安邦,你不如我。我們還是各安其所吧。”

陳以勤看着他施然離去的背影,一時間居然無言以對!

516.第513章 大浪淘沙,總有人被淘汰第34章 壯士斷腕的徐閣老第798章 從鐵路到地方政務第863章 有人黃雀在後?627.第623章 赴湯蹈火,我等在所不惜第928章 皇權最大的敵人是誰?315.第315章 狗日的賊老天!第801章 官員可以交流一哈513.第510章 我們一時接受不了啊!第889章 新的三邊總督523.第520章 恩師,我們各安天命吧!第383章 進擊的皇史宬鹹魚們第756章 精神文明建設608.第604章 工人與農民的衝突306.第306章 文進士還是武進士?第698章 哈林汗的萬里江山第826章 張叔大,你可別拗!492.第490章 祝壽大戲第41章 北虜破邊第362章 文的武的,我們都要做好準備473.第471章 軍政兩用人才155.第155章 張居正被震麻了207.第207章 事事要走到前面第344章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第952章 一路巡視一路祭祖181.第181章 張四維早朝記第96章 這事不簡單啊!139.第139章 戎政督辦處166.第166章 做太子的一天,早上477.第475章 萊昂,一路走好!550.第547章 北疆安定了534.第531章 皇后也要立威597.第593章 何塞飄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194.第194章 是殿下在給你機會454.第452章 建設大西北183.第183章 打掃紫禁城第795章 鋼鐵長龍653.第649章 縱是塵心重,相看亦頓忘564.第561章 考成法中央指導委員會第685章 不買對的只買貴的!563.第560章 難道我們看錯了?第376章 簡單粗暴但有效532.第529章 鏟屎官 割草使兼放羊指揮使宋藥師第796章 京畿鐵路局203.第203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112.第112章 又侃暈一位新侍講630.第626章 我們要宜靜不宜動!第384章 老高,千萬別犯渾!第50章 出牌的嘉靖帝第800章 對待同僚要如春天一般536.第533章 熱鬧的南苑第724章 誰殺的?128.第128章 紫禁城給你,西苑給他606.第602章 新大陸是上蒼賜給大明的寶地第48章 一場驚人的大勝第397章 大明不需要奴隸只需要勇士457.第455章 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第366章 他終於走了484.第482章 羊會上樹嗎?119.第119章 找到鮎魚和撬杆了180.第180章 想要好處,你自己上啊!第691章 萬曆二年端午萬壽節第902章 《西國志略》566.第563章 張居正來了也不好使!第45章 把都兒找到獵物第957章 我要緊跟時代!627.第623章 赴湯蹈火,我等在所不惜158.第158章 我說的話,你記住了?214.第214章 海瑞要查案了第847章 搞不懂三哥的腦回路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第823章 這些可是好寶貝!第842章 想不想當遺民女婿?第53章 徹底倒臺的嚴黨第93章 乖孫,想好了就去做!522.第519章 臣懇請皇上明斷第35章 完全不一樣的胡宗憲503.第500章 相煎何急 誓清君側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444.第442章 王一鶚第814章 這些娘們什麼都敢說第89章 外交和通商權190.第190章 太子,臣一定會辦好584.第580章 心慌慌的江南士子145.第145章 辛愛黃臺吉,真漢子!第380章 安南莫氏還在?第671章 壞了,我中美人計了!290.第290章 秋高氣爽的京城535.第532章 海府大總管423.第422章 海瑞在哪裡?第41章 北虜破邊123.第123章 心裡都有數的高拱和王崇古第386章 這事不簡單581.第577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511.第508章 這案子我也背不動啊!592.第588章 殺人誅心596.第592章 三哥開門,自由貿易了第874章 我們是不是掉進了糞坑裡?251.第251章 松江有兩害!我就是其中一個237.第237章 這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御史
516.第513章 大浪淘沙,總有人被淘汰第34章 壯士斷腕的徐閣老第798章 從鐵路到地方政務第863章 有人黃雀在後?627.第623章 赴湯蹈火,我等在所不惜第928章 皇權最大的敵人是誰?315.第315章 狗日的賊老天!第801章 官員可以交流一哈513.第510章 我們一時接受不了啊!第889章 新的三邊總督523.第520章 恩師,我們各安天命吧!第383章 進擊的皇史宬鹹魚們第756章 精神文明建設608.第604章 工人與農民的衝突306.第306章 文進士還是武進士?第698章 哈林汗的萬里江山第826章 張叔大,你可別拗!492.第490章 祝壽大戲第41章 北虜破邊第362章 文的武的,我們都要做好準備473.第471章 軍政兩用人才155.第155章 張居正被震麻了207.第207章 事事要走到前面第344章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第952章 一路巡視一路祭祖181.第181章 張四維早朝記第96章 這事不簡單啊!139.第139章 戎政督辦處166.第166章 做太子的一天,早上477.第475章 萊昂,一路走好!550.第547章 北疆安定了534.第531章 皇后也要立威597.第593章 何塞飄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194.第194章 是殿下在給你機會454.第452章 建設大西北183.第183章 打掃紫禁城第795章 鋼鐵長龍653.第649章 縱是塵心重,相看亦頓忘564.第561章 考成法中央指導委員會第685章 不買對的只買貴的!563.第560章 難道我們看錯了?第376章 簡單粗暴但有效532.第529章 鏟屎官 割草使兼放羊指揮使宋藥師第796章 京畿鐵路局203.第203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112.第112章 又侃暈一位新侍講630.第626章 我們要宜靜不宜動!第384章 老高,千萬別犯渾!第50章 出牌的嘉靖帝第800章 對待同僚要如春天一般536.第533章 熱鬧的南苑第724章 誰殺的?128.第128章 紫禁城給你,西苑給他606.第602章 新大陸是上蒼賜給大明的寶地第48章 一場驚人的大勝第397章 大明不需要奴隸只需要勇士457.第455章 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第366章 他終於走了484.第482章 羊會上樹嗎?119.第119章 找到鮎魚和撬杆了180.第180章 想要好處,你自己上啊!第691章 萬曆二年端午萬壽節第902章 《西國志略》566.第563章 張居正來了也不好使!第45章 把都兒找到獵物第957章 我要緊跟時代!627.第623章 赴湯蹈火,我等在所不惜158.第158章 我說的話,你記住了?214.第214章 海瑞要查案了第847章 搞不懂三哥的腦回路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第823章 這些可是好寶貝!第842章 想不想當遺民女婿?第53章 徹底倒臺的嚴黨第93章 乖孫,想好了就去做!522.第519章 臣懇請皇上明斷第35章 完全不一樣的胡宗憲503.第500章 相煎何急 誓清君側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444.第442章 王一鶚第814章 這些娘們什麼都敢說第89章 外交和通商權190.第190章 太子,臣一定會辦好584.第580章 心慌慌的江南士子145.第145章 辛愛黃臺吉,真漢子!第380章 安南莫氏還在?第671章 壞了,我中美人計了!290.第290章 秋高氣爽的京城535.第532章 海府大總管423.第422章 海瑞在哪裡?第41章 北虜破邊123.第123章 心裡都有數的高拱和王崇古第386章 這事不簡單581.第577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511.第508章 這案子我也背不動啊!592.第588章 殺人誅心596.第592章 三哥開門,自由貿易了第874章 我們是不是掉進了糞坑裡?251.第251章 松江有兩害!我就是其中一個237.第237章 這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