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真這麼搞?

事實上,儒家學說傳承到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學派內部也不可避免的開始產生不同的觀點,或者說是分歧。

——以魯儒爲代表的極端保守派認爲,祖師孔夫子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需要嚴格遵守、極力效仿的金科玉律!

儒家子弟不單要遵守、效仿,而且還得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併爲之自豪。

非但儒生們自己不能質疑,當有外人,即非儒家子弟者質疑這一切的時候,還要站出來維護孔聖,爲先賢正名。

正所謂:物極必反。

任何事做到極致,往往都會因爲沾上‘極端’二字而變了味道。

故而,在魯儒爲代表的極端保守派,與秦亡漢興之際愈發強勢,在儒家內部掌握的話語權越來越重的同時,‘異端’也開始隨之顯現。

最開始,是以叔孫通爲代表的‘新儒’,主張‘與時變化’。

在叔孫通這一派的儒生看來,世間萬物,其實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展,自然,思想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故步自封。

對於魯儒一派的極端保守主義,叔孫通堅決秉持批判態度,並以身作則,爲天下儒生上演了一出‘如何發展出適合劉漢天下的新儒家’的好戲。

只可惜,叔孫通人微言輕,勢單力薄;

叔孫通在時,有太祖高皇帝劉邦在背後撐腰,以叔孫通爲代表的‘新儒’一派,也曾一度在儒家內部,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奶便是娘嘛!

人家天子劉邦,見着魯儒就氣不打一處來,又是把人踹臭水溝裡,又是在人帽子裡撒尿,還動不動來一句‘高陽酒徒’之類的陰陽怪氣磕磣人。

遍觀天下,也就叔孫通那個異類,能以儒生的身份事侍天子左右。

正所謂: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爲了個人、學派,乃至於國家、民族的未來,儒家各派即便再怎麼不齒於叔孫通毫無原則、毫無底線的學術改造,也還是在不同程度上,爲叔孫通這顆漢室權利決策層中心的儒家獨苗,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尊重。

但在叔孫通病故,‘新儒’一派失去領袖,又沒了太祖高皇帝作爲靠山,甚至還出了一個看似好儒,實則沒有半點權柄的孝惠皇帝,原本展露出‘向新儒靠攏’之趨勢的儒家,內部再次亂成了一鍋粥。

——魯儒們還是老樣子,鼻孔朝天,心高氣傲,坐等皇帝老子來求他們,請他們教教自己‘怎麼做個好皇帝’。

分散於其他地方的各派,如齊儒、楚儒、趙儒等,則一邊不齒於魯儒的傲慢,一邊又拿不出自家像樣的核心思想綱領。

這樣的狀況一直維持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間,才隨着一個曠古奇才橫空出世,而出現了轉機。

——是從北平侯張蒼,被拜爲博士的賈誼賈長沙,成爲了儒家一致認同的新星!

雖然魯儒們還是一副‘坐等賈生前來求教’的傲慢態度,但其他各派系分支,卻基本都從那時開始,逐步朝着張蒼、賈誼爲代表的‘春秋儒’方向靠攏。

而《春秋》,又是儒家經典當中,少有的不講大道理,不說空話大話,只給你擺事實講依據,拿歷史當故事,以事教人的方式教你哲理的一部著作。

故而,這幾十年《春秋》研究下來,儒家整體的學術氛圍,也從早起的過度着重禮制,逐漸朝着現實主義的角度邁進。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

一本《春秋》,雖不足以道盡人世間的道理,卻也爲太過側重理論、太過忽視現實的儒生們,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現實視角。

久而久之,年輕一代——尤其是顏異這一輩的年輕人,便逐漸發現問題所在了。

——按照孔夫子的教誨,我儒家所提倡的,本該是‘以禮治國’的宗周;

儒家本該提倡復井田、行分封,讓一切都回到八百年前,周天子統治華夏的模樣。

但很顯然,宗周已經滅亡了,逝者已逝,回不去了。

老劉家的天子也不是什麼傻缺,不可能因爲儒家的勸說,就把整個華夏文明倒推回宗周。

實際上,別說是‘漢天子聽從儒生勸說’了;

過去這五十多年時間裡,出生於儒家——甚至哪怕是和儒家稍微有點關係的朝堂重臣,那也是屈指可數!

太祖皇帝年間的禮官:奉常叔孫通算一個;

太宗孝文皇帝年間,被拜爲博士的賈誼算一個;

雖治《春秋》,卻也雜治天下各學的北平侯張蒼算半個;

披着儒皮入仕,不久後便露出雞腳,暴露自己‘法家出身’之學術成分的晁錯算半個。

沒了。

滿打滿算,自漢開國凡五十餘載,歷經太祖、孝惠、前少、後少、太宗、孝景,以及當今劉榮,漢家社稷已然傳了七世;

出現在漢家朝堂權力中心的儒家子弟,卻是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

——叔孫通爲太祖皇帝所信重,也不過是個負責編撰禮制,以及祭祀事務的禮官;

賈誼賈長沙,天縱之才,卻落得個鬱鬱而終的下場不說,更是在青史之上,留下‘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之哀嘆。

——可惜文帝半夜召見賈誼,移膝貼近賈誼聽講,卻不是詢問百姓生機,而是問起鬼神之事。

這句詩,說的哪是漢文帝封建迷信,萬年昏聵?

分明說的是賈誼鬱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得以面聖,卻根本沒機會展露自己的才華!

原本打好腹稿,想要和太宗皇帝大談特談天下民生、蒼生黎庶,結果聊了大半個晚上,話題淨是些鬼怪之說……

叔孫通、賈誼二人,這都還算好的。

——前者起碼在漢家國祚方興之時,爲儒家留下了‘儒生可以入仕’的珍貴先例,算是爲儒家子弟留了一條出路。

賈誼也說不上不受重用,頂多算生不逢時,又或是運氣不好。

若非樑懷王劉揖意外墜馬,導致王太傅賈誼因‘看顧不周’而受牽連,漢家的歷史上,賈誼至少要獨自佔一篇人物傳記。

真正氣人的,是張蒼,以及晁錯!

前者,是學儒家,卻又不只學儒家的學術大拿。

說他是儒生,他不反駁;

可你讓他幫幫儒家,人家又根本不搭理你!

拿着先賢學問作爲進身之階,卻半點不顧及同門情誼,實在是令人憤怒!

晁錯,那就更不用提了——儒皮法骨的發明者,以及第一位實踐者!

礙於秦亡之後,法家士子被秦所連累的道德污點,自知不能以‘法家’的學術標籤入仕,晁錯竟毫不扭捏的披上了一層儒皮!

天知道當年,儒家上下得知太子儲君身邊,出了個儒家出生的太子家令、少傅時有多興奮——有多少人奔走相告,宴飲而慶;

等晁錯脫下馬甲,露出‘法家出身’的真實身份,儒家上下又是怎樣的失望、憤怒,同時卻又不可奈何……

與後世絕大多數人所料想的一樣:如今的儒家,還並非後來的‘儒教’;

作爲一個學派,儒家並不具備墨家那樣嚴密、緊湊的組織結構。

儒家內部的聯絡,或者說是往來、勾連,都是以學派內部的‘老大哥’魯儒一脈,以及顏異這樣的先賢后人作爲紐帶,再輔以其他人情往來綁定在一起的。

只是在經過叔孫通、賈誼兩個失敗案例,以及張蒼、晁錯兩個叛徒之後,儒家內部越來越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漢興已有五十年,黃老學日薄西山,墨家早已不見蹤影,法家也顯然上不得檯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如此天賜良機,儒家卻連幾個躋身廟堂的高官都培養不出來,還談何‘重振榮光’?

於是,顏異才在這剛二十出頭的年紀察舉入仕,打響了儒家向官場,尤其是朝堂中央發起衝鋒的第一槍。

在儒家上下看來,顏異,幾乎肩負着儒家未來數十年興衰全部的希望!

顏異能混出個名堂出來,往後數十年,儒家子弟入仕,便算是‘朝中有人’,有了依靠;

儒家出個朝堂高官,儒家也能更容易的在民間,招收到高質量的生源,以培養出更多的精英,從而以顏異爲中心,逐漸擴展出學派在朝堂權利中樞的勢力版圖。

還是那句話;

黃老日薄西山,法家有心無力!

如此天賜良機,能有這一次,已然是大幸!

若是錯過了,且不說有沒有下一次——便是有,屆時儒家會是個什麼樣子,甚至這天地間、這華夏還有沒有‘儒家’這一說,都還是未知。

這絕非危言聳聽!

短短百十年前的戰國之時,整個華夏文明思想界,基本都是被兩個分庭抗禮的學派瓜分殆盡的!

——凡天下之學,非楊即墨!

這裡的楊,指的是楊朱;

墨,自然是墨家。

彼時,全天下的文人、學士,每一百個人裡,都能有四十八、九個楊朱門徒,以及同等數量的墨家子弟。

餘下三二名額,才輪得到彼時還稚嫩無比的儒、法、農、名、黃老、陰陽、小說等諸子百家餘下各家去爭奪。

再看現在,不過百年光景,楊朱何在?

墨學何在?

答案是:提倡‘楊朱唯我,不以物累’之極端自私自利注意的楊朱學,在歷史的長河中迅速泯滅,並被列爲了整個華夏文明公認的‘禁學’。

有傳聞,項羽當年火燒秦咸陽宮之後,蕭相國在石渠閣的廢墟中,整理出了一卷《楊朱》殘卷;

據說這卷殘卷,最終落到了太祖劉邦手中,並被劉邦暗地裡奉爲老劉家一脈單穿的帝王指南。

從劉邦,以及老劉家後來的歷代皇帝的表現來看,這種說法還真未必就是空穴來風。

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很顯然:除了孝惠皇帝之外,每一位漢天子,都對那捲《楊朱》殘卷頗有心得。

——包括太祖劉邦;

包括呂太后;

甚至包括那位血氣方剛,能在七歲的年紀,喊出‘吾未壯,壯則爲變’的前少帝劉恭,都未必不曾瞻仰到那捲《楊朱》殘卷中,所提倡的極端利己主義。

單從老劉家的歷代天子,至今都不曾有一人透露,甚至是不曾膽敢透露那捲殘卷的存在,便不難發現華夏文明主流輿論,對楊朱學的感官如何。

——那就不是人該學的玩意兒!

——通篇說的都是畜生話!

與之相反,提倡極致利他主義的墨學,卻也同樣沒能避免被時代淘汰的命運。

雖然沒有像楊朱那般,徹徹底底斷了傳承,甚至還被列爲潛規則下的‘禁學’,但距離失傳,也相差無多了。

楊朱、墨家的興衰,無疑帶給了儒家很多思考。

而最終得出的結論當中,最直擊要害的一項便是:學說這個東西,只要失去掌權者——尤其是帝王的支持,那他的衰敗、消失,不過須臾之間!

楊朱利己,帝王擔心‘楊朱即在,民風不存’,於是楊朱消亡;

墨家利他,帝王又擔心墨家過於先進的思想,會動搖封建王權的統治根基,於是墨家也迅速消失在了天地間。

要想避免這樣的後果,不步楊朱、墨,以及諸子百家中,絕大多數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的學說之後塵,儒家必須要保證自己的思想,得到華夏最高掌權者:天子的支持。

但這,是一項極爲艱鉅的終極目標。

要想達成這個目標,朝堂上不說是‘舉目皆儒’,也得保證儒家陣營能站穩腳跟,不至於被其他陣營排擠的生存不下去。

有了足夠的數量堆積,並匯聚成足夠分量的話語權,儒家纔有可能得到那麼一兩次機會,達成儒家與華夏皇權的深度綁定——至少是深度依附。

這個行動的開端,便是顏異。

作爲這一史詩級任務的第一枚棋子,顏異當然也明白:如今,漢室總體環境和儒家學說最大的矛盾點,就在於‘屁股’。

老劉家的屁股,從太祖劉邦那會兒開始,就始終放在底層黔首、自耕小農一方;

而儒家的屁股,從這個學說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便坐在地主豪強、學閥富戶一方。

聽劉榮說起商人,或者說是廣義上的富人,即非權卻貴者,顏異本能的就感到一陣害臊。

但第二反應,顏異想的卻是如何平衡老劉家,與儒家‘屁股不一致’這一致命矛盾和分歧,把二者綁上同一條戰船。

——鹽鐵壟斷?

——真這麼搞?

顏異不認爲劉榮能辦成。

至少不應該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傷害那些‘躬耕之家’的利益。

但顏異聰明的點就在於:即便有了這個認知,顏異依舊能跳出思維侷限,把注意力引向更開闊的視角。

拋開劉榮能不能辦成、該不該辦不說;

如果辦成了,會是怎樣?

什麼人,會覺得這件事該辦?

這件事,能爲劉榮、爲漢家帶來怎樣的裨益?

而顏異在其中,又能做些什麼……

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26章 歲末第80章 有母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59章 社稷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41章 回去再說!第388章 藍圖沒寫完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46章 莢錢第50章 有樣學樣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251章 毒蛇!第308章 將戰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9章 做大哥的第35章 漢少府第426章 歲末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43章 丞相失勢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159章 社稷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3章 家宴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7章 且瞧着吧第292章 蒙王?第180章 田叔好膽!睡一覺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63章 人心啊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24章 真打呀?!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77章 我乏了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430章 人才啊第434章 還行吧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13章 家宴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435章 稅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369章 詭寂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02章 戰書?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
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26章 歲末第80章 有母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159章 社稷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41章 回去再說!第388章 藍圖沒寫完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46章 莢錢第50章 有樣學樣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251章 毒蛇!第308章 將戰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9章 做大哥的第35章 漢少府第426章 歲末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43章 丞相失勢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159章 社稷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3章 家宴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7章 且瞧着吧第292章 蒙王?第180章 田叔好膽!睡一覺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63章 人心啊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24章 真打呀?!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77章 我乏了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430章 人才啊第434章 還行吧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13章 家宴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435章 稅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369章 詭寂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02章 戰書?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