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

“若高闕之戰爆發,我漢家所需投入的兵力,所需要籌措的糧草——陛下可曾估算過?”

漫長的沉默之後,韓頹當終於開口發言。

但礙於自己降將的身份,以及對劉榮的尊重,韓頹當決定不直接提反對意見,而是通過這種委婉的方式,讓劉榮知難而退。

不料這一問,卻換來了劉榮自信無比的精確答覆。

“朕,還真算過。”

略顯臭屁的說着,劉恭當即走上前,昂首看向堪輿。

而後擡手指向高闕,大致虛畫了一個圈。

“高闕,本爲匈奴四大氏族之一:呼延氏駐守。”

“去歲河套-馬邑之戰過後,匈奴單于庭深知高闕之危,遂將四大氏族中的另外一家:蘭氏,也舉部調到高闕一線。”

“除了駐守高闕的這兩個部族,共計大約四萬兵馬外,還有周邊部族。”

“高闕方圓五百里,有部衆萬人以上、戰員五百以上的大小部族,共一十九各,至少可出兵三萬。”

“方圓千里,則有戰員千人以上的部族,共五十五個,可出兵六萬。”

“算下來,我漢家倘若強攻高闕,且不能速攻而下,那戰起至多七日之後,我漢家要面對的高闕,便會有超十萬匈奴騎卒駐守。”

說到具體的數字,劉榮面上笑意也被逐漸斂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油然而生的嚴峻和凝重。

“十萬兵馬,就算是不擅長攻、守關塞的胡騎,也絕不容小覷。”

“再加上又高闕爲依憑,沒有三倍之軍,強攻而下便無從談起。”

“換而言之,強攻高闕,我漢家至少需要調動三十萬人以上的戰卒,以及至少兩倍數量的民夫、輔兵。”

“——這,就已是近百萬人了。”

“每月軍糧,算上沿途損耗,幾近三百萬石!”

“且高闕一戰,無論我漢家能否攻奪高闕,將士傷亡,都不會低於二成。”

“即:戰卒傷亡至少六萬,民夫傷亡十數萬。”

“這還只是保守估計。”

“最糟糕的情況,是三十萬戰卒傷亡近半,逾十萬,輔兵、民夫傷亡過半,數以十萬計。”

“如此,我漢家光是戰後撫卹,就要用去數十、上百萬萬錢。”

言罷,劉榮便轉頭看向酈寄和欒布,想要看看他們的反應。

——這個賬,劉榮是按理論值算的。

實際上會怎麼樣,還是這些經驗豐富的將軍們,能得出更準確的範圍。

果不其然。

劉榮話音剛落,酈寄便不假思索的,精簡了劉榮所給出的數據。

“強攻高闕,有個二十萬兵馬,當足矣。”

“餘下十萬兵馬,或可成列於河套西沿線,以免河西生變。”

“至於軍糧——三十萬大軍,至少倍之的民夫、輔兵,光是吃,每個月便是近二百萬石;”

“又河套山高路遠,每一石糧食被運去高闕,或許便要額外付出一石餘,來作爲運輸所費。”

“如此,便是四百萬石每月了……”

說着,酈寄不由得深吸一口氣,勉強說服自己,將兵力投入、軍糧耗費這兩項暫且拋在腦後。

可即便去掉這兩個大項,餘下的部分,也已就讓殿內四人膽戰心驚。

尤其是劉榮方纔,所提到的:攻打高闕所造成的傷亡,有可能會讓漢家在戰後,承擔起高達上百萬萬錢的撫卹、補償負擔。

上百萬萬錢!

什麼概念?

——太宗孝文皇帝曾算過:如果漢家和匈奴人,先後決戰三次,且每次都主力盡出,漢家所消耗的錢、糧、用度以及其他投入,總價值大約在四百萬萬錢。

也就是說,少府攢夠四百萬萬錢,漢家就可以不去麻煩底層民衆、以不加稅爲前提條件,自費把匈奴人給打掉。

四百萬萬錢,前後三個階段的總決戰,每個階段大約一百四十萬萬錢。

換而言之:若強攻高闕,無論成敗——一旦傷亡過於巨大,那漢家的戰爭投入,就很可能超過原計劃中,漢家打算用來和匈奴人決戰的,最終決戰某一階段的幾乎全部成本。

成本極高,風險極大!

自然而然的,酈寄、欒布、韓頹當三人,看向高闕的目光也愈發古怪了。

——你高闕是個什麼東西,非得着我漢家花費上百萬萬錢,去賭一個正面攻破的機會?

哦,你是幕南門戶啊……

那沒事了……

但即便如此,上百萬錢的戰後撫卹金額,也實在是多到嚇人。

這會造成什麼?

非常簡單。

當漢匈高闕戰役正式打響,但凡是在場這三個老傢伙其中一人掛帥,那就必然會在暗中算這筆賬。

當攻打高闕的戰事傷亡,達到讓漢家損失慘重,陪撫卹金就能賠死的程度時,這三人必定會出於性價比的考慮,而停止攻打高闕。

不繼續打,就不用繼續傷亡,從而不斷擴大戰後需要給出的撫卹金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後世人常說,戰爭時政治的延續,因政治鬥爭強度溢出而爆發,併爲政治而服務。

但從這一套‘算賬’理論,也就是財政、經濟——或者說是得失論的角度考慮,戰爭,往往都是零和博弈。

即:勝利一方通吃,戰敗一方全輸。

只要打贏了,那就應有盡有;

只要戰敗了,亦是一無所有。

後世近現代,姨媽巾國便是出於這個原因,而在政權無比艱難的時期,決定孤注一擲,去搏一個‘贏家通吃’的解決,以解決其內部的所有問題。

具體到高闕,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漢家拿下高闕,並順利守住‘高闕’這一核心勝利果實,那與這個戰果,高達六位數的戰鬥減員、高達十一位數的撫卹金總金額,便都是值得的。

因爲有了高闕,等於將來漢家能擁有幕南、河西,乃至更遙遠的漠北、西域。

再多的投入都值得、再多的投入都賺的回。

反之,一旦高闕沒能拿下來,那這場零和博弈失敗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大概率是漢家——至少是如今的漢家所無法承受的劇痛。

首先第一點,自然還是傷亡。

爲什麼要再提一遍傷亡?

因爲戰爭勝利時的傷亡,和戰敗後的傷亡,完全就是兩碼事。

戰爭勝利,意味着每一場戰鬥之後,我方几乎都可以打掃戰場。

陣亡者的遺體、遺物能得到收斂,遺體焚燒後所得的骨灰能送歸其家鄉——而且還是壯烈犧牲,榮歸故里!

因傷喪失戰鬥力、行動能力者,也能在打掃戰場的過程當中,得到相對較好的處理和診治。

運氣好的能獲救,稍微差點落個殘疾,但也好歹能活命。

實在實在倒黴透頂、傷的太重,纔是救不回來。

反觀戰爭失利呢?

別說打掃戰場了——我方能保住國境線不向內收縮,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國境線都懸了,自更別提打掃戰場,收斂遺體、遺物,乃至焚燒遺體,移送骨灰回家鄉,以‘榮歸故里’了。

絕大多數時候,在一場失敗的戰爭中犧牲的軍人,都無法保全屍身。

基本就是該烈士生前的上官,登門知會家人一聲:你們的兒子/丈夫/父親,在戰場上英勇犧牲了。

然後家人們拿該烈士留在家中的遺物,搞個衣冠冢之類。

十里八鄉的左鄰右舍,也不會說某某家的男人是‘爲國捐軀的大英雄’,而是會平淡的說:哦,他家男人啊,去打了一場敗仗,死戰場上了。

甚至於,不乏會有人將戰爭的失敗,歸咎於這些在戰爭中死去的英烈身上。

——能死在戰場上,分明就是這個人不夠優秀!

——這種不優秀的人多了,軍隊又哪來的戰鬥力?

——沒有戰鬥力,拿什麼贏匈奴人?拿頭嬴?

所以,戰爭勝利或失敗,對於陣亡烈士的身後名、哀榮、社會評價,都是有着極爲顯著的影響的。

死在一場我方勝利的戰爭中,那你就是用生命幫助我們取得勝利!

但死在一場我方失敗的戰爭中,則會有人將死去的你,視作戰敗的罪魁禍首之一。

對於這個時代,視名譽勝於生命,尤其視家族聲譽,更甚於家族未來的漢人而言,這二者之間的區別,比生死之間的落差都更大。

——前者比活着還好,後者,則比全家死絕都還讓人接受不能。

第二點:撫卹制度。

在絕大多數後世人認知當中,陣亡、傷殘將士是否得到撫卹,得到怎樣規格的撫卹,得到怎樣的社會輿論評價,和戰爭勝敗並無直接關聯。

但在封建時代,二者卻是高度關聯的。

原因很簡單;

絕大多數封建王朝,實際上都沒有太過健全,且較爲正常的陣亡、傷殘軍人撫卹制度。

好比當今漢室,在法律層面,就只有太祖高皇帝年間,以律令形式留下的幾條規定。

原文爲:士卒從軍死者,爲槥歸其縣,縣給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長吏視葬。

翻譯過來就是:士兵在服役期間死去的,用小棺盛其遺體,送歸原籍;由籍貫地縣衙供應葬衣、葬具,爲其進行少牢規格的祭祀;並由縣衙最高長官親自參加葬禮。

看上去很不錯,非常暖心,也解決了許多現實問題。

但實際上,這條關於陣亡將士的規定,卻僅僅只是‘規定’,完全算不上撫卹。

如第一句:士卒從軍死者,爲槥歸其縣。

——不然呢?

——不給人屍體送回去,難道還要扔在野外發臭發爛,無法入土爲安?

——真這麼幹,誰還願意參軍、誰還願意讓家中兒郎去參軍?

這本身就是應該做、不做就要損陰德的基本舉措。

再看第二句:縣給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

這句倒還行。

由戶籍所在地的縣衙,爲其提供喪葬用品,並按照少牢規格爲其舉行祭祀,好歹是花了點真金白銀,實打實減輕了烈士家屬在操持葬禮時,所可能面臨的經濟壓力。

但這一條的問題在於:無論是以天子名義恩賜的喪葬用屁,還是少牢規格的祭祀所需的‘少牢’,即豬、羊各一頭,無一例外,都是地方縣衙在出錢。

中央天子分兒逼不掏,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讓地方縣衙掏錢,去爲天子邀買人心。

且不說這合不合適、對地方縣衙公不公平;

單就是具體操作時的漏洞,就大到令人無語。

——原則上,地方縣衙不能違背這條律令,必須履行這條律令所要求的職能。

但倘若地方縣衙,沒有履行能力呢?

倘若地方縣衙的財政狀況,不足以支撐他們履行這一條律令呢?

更噁心的是:如果地方縣衙的財政狀況,可以被粉飾爲‘剛好無力承擔這筆支出’,那這條由太祖劉邦制定的法律條令,就必然會輪爲一紙空文。

不是不給你,是真沒錢呀!

要不,再等等?

實在等不及,你就先自掏腰包墊着,好歹先讓人入土爲安。

至於喪葬用品、少牢祭祀,等縣衙有錢了,都折錢給你。

什麼?

你問縣衙什麼時候能有錢?

那還不是我說有就有,沒有也有;我說沒有就沒有,有也沒有嘛……

喪葬用品、少牢規格的祭祀,都能因爲地方縣衙‘無力承擔’而輪爲空談,自更別提最後那句‘縣令參加葬禮’了。

本官忙得很行不行?

去郡府開會了行不行?

實在不濟——本官病了,你又能說啥?

說到底,封建時代的絕大多數時期,陣亡將士能否得到撫卹,完全就是看封建帝王本人的心情。

心情好了,大手一揮,搞一個集體國葬也是有的;

心情不好,腦袋一埋裝鴕鳥,你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那麼,與戰爭相關的事,是如何影響封建帝王的心情的呢?

在有關戰爭的事務當中,什麼事最容易、最能直接影響帝王的心情?

答案,顯然是戰爭的結果。

打贏了,自然就高興!

帝王不單有大手一揮,豪爽撫卹的心氣兒,也同樣有這個底氣——打勝仗賺回來的東西,撫卹能用掉多少?

反之,打輸了,自然就不高興。

且不說還有沒有心氣、心情去搞撫卹——哪怕有,現實條件也未必允許。

畢竟打輸了,經濟層面必然是虧炸了的狀態。

哪還有閒錢去撫卹陣亡、傷殘者?

第454章 故年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343章 考校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449章 戰鼓擂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37章 且瞧着吧第371章 鹽鐵第421章 大喜第421章 大喜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419章 考題第371章 鹽鐵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425章 河西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388章 藍圖第343章 考校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06章 孤兒軍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7章 樑《孝》王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01章 即刻拿下!調的一手好作息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190章 族!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454章 故年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416章 大棒!第365章 物論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454章 故年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48章 墨家?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43章 考校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241章 處置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06章 傻了吧?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16章 大棒!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238章 宗祠
第454章 故年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343章 考校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449章 戰鼓擂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37章 且瞧着吧第371章 鹽鐵第421章 大喜第421章 大喜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419章 考題第371章 鹽鐵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425章 河西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388章 藍圖第343章 考校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06章 孤兒軍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7章 樑《孝》王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01章 即刻拿下!調的一手好作息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190章 族!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454章 故年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416章 大棒!第365章 物論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454章 故年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48章 墨家?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43章 考校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241章 處置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06章 傻了吧?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16章 大棒!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238章 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