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舉?”
“考什麼?”
“誰考?”
“考中當真能做官?”
如果這個時代有熱搜,那今日的頭條,必定是這一連串有關科舉的爆炸性新聞。
即便沒有所謂的熱搜、頭條之類,輿論也依舊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迅速以長安爲中心四散,並引發了劇烈的轟動。
單靠學識就能做官!
對於後世人而言,這是一個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甚至即便是在這個時代,有學識就能做官,也同樣是一個成立的命題。
但關鍵在於:不同於後世,政府可以輕易組織起一場決定官員錄用的考試——這個時代的文人士子,是幾乎沒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學識,足夠支撐自己成爲官、吏的。
後世的知識分子想考編制,不過是百十來塊錢的報名費,外加一輪筆試、一輪面試,以及只需要坐等結果的政審而已。
雖然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壓力、成功難度都極大,但至少每一個有志於此,且家世清白的人,都有資格踩上那架獨木橋,然後和其他競爭者去擠、去推搡。
但在這個時代,知識分子想要躋身官僚階級,最難得不是競爭、不是通過獨木橋走到對岸;
而是找到獨木橋在哪裡,以及,如何踩上獨木橋。
在後世,民衆躋身體制的渠道有哪些?
考試競爭;
人才特聘;
重大貢獻者,即其直系後人照顧等。
即便其餘渠道與絕大多數人沒有關係,但至少第一條:考試,是面向普羅大衆的。
而今漢室呢?
舉孝廉,舉力田,舉賢良方正——看上去是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卻不外乎‘察舉’二字。
與之對應的,自然就是華夏封建時代相對先進的科舉制度,以及後世新時代的公務人員考試。
那察舉和科舉,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看上去不過一字之差,然實則,卻可謂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按照後世所記載的歷史記錄,華夏封建時代的科舉,大概可以籠統的歸結爲:從鄉、省,再到國等三層或以上篩選機制,篩選出文化水平過硬的優秀知識分子,而後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再任用其爲官員。
能過第一關的,也就是鄉試中舉的舉人,便已經能做基層的官員;
過第二關,即省考及弟的進士,已然具備了成爲基層主官的資格。
至於殿室過關的貢生,在翰林院沉澱幾年,甚至都可能從京官起步!
即便比起後世健全、完善的科考制度,還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端,但在封建時代,也已然算得上十分詳盡。
尤其是比起如今漢室,這套看似落後的科舉制度,就顯得無比先進了。
如今漢室,乃至於未來數百年,華夏文明統一政權篩選知識分子,以壯大官僚隊伍的手段,都只有察舉、徵辟這兩個渠道。
其中,前者大致是以身份尊貴,或高官顯爵者做擔保,舉薦某人擔任某一職務,並承諾‘肯定不會出問題’,且願意承擔連帶責任。
即:某個大官如郡太守、當朝九卿,又或是某個貴人如侯爵乃至宗親諸侯,當他舉薦的官員出了問題時,那無論他受不受懲罰、吃不吃掛落,都免不得要擔上一個‘識人不明’的污名。
在這個道德、名聲大於天的時代,識人不明,那基本就等於輕微程度的道德敗壞。
這就導致絕大多數有資格、有權力舉薦官員的達官貴族,都並不很樂意去主動舉薦。
即便偶有舉薦,也都是實在實在推辭不掉——要麼是摯愛親朋、骨肉兄弟求上了門,要麼是自家晚輩磕頭哭訴;
至於某個本不願舉薦的達官貴族,被一個一眼就能看出‘非池中物’的潛力股所打動,更是隻有小說話本里纔會出現的美好童話。
或者說,不過是某個懷才不遇,即將餓死的窮書生,臨死前的幻想罷了……
舉個非常淺顯的例子。
——賈誼!
——賈長沙!
有夠大名鼎鼎了吧?
十幾歲的年紀,其才學便傳遍了小半個關東,但凡有點見識的人,都說漢家這是出了個治世之大才!
等到快二十歲時,其賢名可謂是傳遍了大半個天下,就連朝堂內外,都開始流傳起有關此人的輿論、八卦。
按理來說,這麼個‘一眼開門’,只要押注就受用無窮的史詩級潛力股,應該有的是人願意擔保、舉薦的吧?
事實卻是:即便是賈誼的恩師,先秦御史、漢開國元勳,當時的計相、後來的漢相北平侯張蒼,都沒有爲自己的得意門生做擔保舉薦!
最終,還是太宗孝文皇帝在宮中,被‘賈誼’這個人名磨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卻愣是等不來一個重臣願意舉薦他;
不得已,太宗皇帝只能動用漢家除察舉外,僅存的第二個官員錄用渠道:徵辟。
所謂徵辟,顧名思義,是皇帝動用皇權,以近乎強行徵召的手段,把人接到都城來。
只是畢竟是對待知識分子,即便是強行‘徵’,也依舊是充滿人文關懷、給足受徵者體面。
用這個時代更常用的說法來講:徵辟者,非名士不可受,非天子不可行;
即徵,安車駟馬往相迎,沿途起居,皆比諸侯……
說白了,就是用最溫和、最敬重的態度,把人家好聲好氣請來長安,見一下當朝天子。
這個過程中,唯一和‘強制’有關聯的點,也僅僅是受徵辟者原則上不可拒絕——無論最終是決定入仕爲官,亦或是婉拒回鄉,都必須應徵走一趟長安。
只是從這個規格——動不動就‘名士’‘天子親召’‘安車駟馬以迎’等字眼,就不難看出:徵辟制,與其說是在找人做官,倒不如說是在請國寶級人物出山。
你給足他面子,他也不拂你的面子——坐上你派去的安車駟馬,來長安見你這個皇帝一面。
然後你倆聊聊國朝大政、孔孟之道之類的哲學問題;
最後,人家願不願意幫你治理國家,還得看人家的心情——看人家瞧不瞧得上你,以及這個屬於你們家族的王朝。
若願意,那你不說是感恩戴德,也至少得拿封侯拜相的規格對待人家;
若不願,你也得是怎麼把人接過來的,就怎麼把人送回去,安車駟馬、將相之禮,該有的半點不能少。
想當年,太祖高皇帝就曾試圖通過徵辟,邀請四位先秦遺老——故秦七十博士之四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自己治理漢室。
結果人家壓根兒就看不上沛公,更看不上當時,還處於重建階段都還沒開始的、相較於國家,更像是草臺班子的所謂‘漢室’。
於是,原則上不能被拒絕的徵辟,被四個老人家水靈靈的以‘老邁體弱’‘不便遠遊’婉拒。
wWW ✿ttκā n ✿c o
你說你不來就不來吧;
好歹也算是給了個勉強能糊弄過去的藉口。
但凡你從此再也不來長安,那人家漢高祖臉上,也不至於徹底掛不住。
偏偏後來,人家的兒子、太子劉盈一叫,你們四個‘不便遠遊’的傢伙又屁顛顛來了長安。
來了長安不說,還時刻不離太子劉盈左右;
時刻伴隨太子左右不說,還堂而皇之的陪着太子,去見被你們拒絕的天子劉邦!
只能說,打臉也沒打這麼響的……
當然了;
這四個老傢伙後來,也並沒有因爲自己的無禮,而遭受什麼苛待。
表演結束了,劉盈儲位穩固了,天子劉邦照例問了嘴‘真不幫我治理天下?’,就又把四個老傢伙好聲好氣請回商山去了。
說到這裡,其實就不難發現如今漢室,僅有的兩個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徵辟制,各自有怎樣致命的弊端了。
——察舉制,理論上確實能爲漢家,提供質量合格的儲備幹部;
但由於察舉制所包含的責任連帶,使得察舉制實際上的效率,低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
就劉榮目前所掌握到的準確數據,自有漢以來,足近六十年的時間,漢家前前後後,總共通過‘察舉’這一渠道,獲得了不到千人的官員補充。
其中,過半都是舉‘孝廉’,即因孝順親長而被立爲典型。
這些人及其後代,大都集中居住於長安城西北角,於東、西二市毗鄰的孝裡。
至於職務——大都是從四百石左右的地方縣官開始,而後不久因種種原因罷官回家,住進了朝堂分配於孝裡的房子,耕地爲生。
餘下不到一半,四百來號人,又有足足三百六十多人,是舉‘力田’。
所謂力田,顧名思義:很會種田的人。
和舉孝廉一樣,舉力田者,也同樣是被地方官府出於輿論層面的考慮,而專門立的典型。
只是不同於孝廉門舉家搬來長安,再經短暫的官僚生涯後重歸農民階級——力田們在得到舉薦後,大都成爲了隸屬原內史屬衙,現大農的農稼官。
即便是在得到編制後,他們也依舊在發揮‘力田’的作用,指導、幫助百姓更好的種田,並以此推動漢室的農業發展。
餘下的極小部分,滿共不過三、四十號人,纔是察舉制真正的核心:舉賢良方正。
何謂賢良方正?
字面意思,自然是因品性賢良、德行方正,而被立爲典型的正面人物。
但實際上,看看這個羣體走出來的代表性人物,就不難發現:賢良方正,纔是察舉制真正能爲漢家提供官員的關鍵渠道。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廣野君酈食其舉賢不避親,舉同母弟:酈商爲將;
這個酈商,便是後來的漢開國元勳、初代曲周侯,也就是當代曲周侯酈寄的父親。
——漢元年,相國酇侯蕭何,舉原楚執戟郎中韓信爲大將;
這個韓信,正是後來助漢滅楚,名垂青史的淮陰侯、兵仙。
還有太宗皇帝元年,濟南大儒伏生,舉太常掌故晁錯爲《尚書》博士;
之後數年,中郎將袁盎,舉騎郎張釋之爲謁者……
以上這些受舉薦的人,最終的官方身份,都是‘舉賢良方正’。
從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他們後來的人生歷程,其實就不難看出:能被察舉制舉爲賢良方正的人,質量那都沒說的。
不說是國士之才,也起碼是能臣幹吏,有資格在史書上留下幾句有關自己的記載的人物。
但遺憾的是,和徵辟制‘徵’來,或者說是請來的國寶級人物一樣,察舉制所貢獻出的賢良方正,幾乎也都是同一級別的超稀缺資源。
甚至即便是這些人,之所以能順利得到舉薦,也都無不是運氣爆棚,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關係。
——酈食其舉薦弟弟酈商,那是親兄弟的感情!
且無論舉薦與否,人哥兒倆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根本就不在乎是否會彼此拖累;
蕭何舉薦韓信,那更是在蕭何自信眼光不會出錯、韓信不會出問題,且即便出問題,自己也不至於被連累太慘的前提下,才最終成行。
之後的晁錯、張釋之,那就更明顯了。
晁錯被伏生保舉,那是以《尚書》能傳承下去作爲條件,同晁錯進行的交易。
袁盎保舉張釋之,就更是袁盎的交際花屬性氾濫,見誰都想拉一把,和誰都想做個朋友……
從以上種種——從察舉制在近六十年時間裡,只貢獻了不到四十個官員、徵辟制更是隻貢獻了個位數,就不難看出如今漢室的官員選拔制度,效力其實是低到了相當嚇人的程度的。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縣官員,下達過‘察舉’指標!
類似於:多少多少石以上,就必須每年舉薦多少多少官員,否則,當地審計成績降一等——‘最’降爲‘乙’,乙降爲‘殿’,殿直接下獄……
這顯然是不行的。
劉榮很清楚:一個國家的官僚羣體,必須保證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鮮血液輸入率——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頻率,才能勉強維持流動性。
這還是在後世。
在封建時代,即便難度更大、人才更稀缺,也至少要做到每年,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鮮血液才行。
每年百分之二,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已經很低很低了。
再低,那就是像如今漢室一般——只要不造反,那就是要麼升,要麼在任上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