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

“考舉?”

“考什麼?”

“誰考?”

“考中當真能做官?”

如果這個時代有熱搜,那今日的頭條,必定是這一連串有關科舉的爆炸性新聞。

即便沒有所謂的熱搜、頭條之類,輿論也依舊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迅速以長安爲中心四散,並引發了劇烈的轟動。

單靠學識就能做官!

對於後世人而言,這是一個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甚至即便是在這個時代,有學識就能做官,也同樣是一個成立的命題。

但關鍵在於:不同於後世,政府可以輕易組織起一場決定官員錄用的考試——這個時代的文人士子,是幾乎沒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學識,足夠支撐自己成爲官、吏的。

後世的知識分子想考編制,不過是百十來塊錢的報名費,外加一輪筆試、一輪面試,以及只需要坐等結果的政審而已。

雖然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壓力、成功難度都極大,但至少每一個有志於此,且家世清白的人,都有資格踩上那架獨木橋,然後和其他競爭者去擠、去推搡。

但在這個時代,知識分子想要躋身官僚階級,最難得不是競爭、不是通過獨木橋走到對岸;

而是找到獨木橋在哪裡,以及,如何踩上獨木橋。

在後世,民衆躋身體制的渠道有哪些?

考試競爭;

人才特聘;

重大貢獻者,即其直系後人照顧等。

即便其餘渠道與絕大多數人沒有關係,但至少第一條:考試,是面向普羅大衆的。

而今漢室呢?

舉孝廉,舉力田,舉賢良方正——看上去是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卻不外乎‘察舉’二字。

與之對應的,自然就是華夏封建時代相對先進的科舉制度,以及後世新時代的公務人員考試。

那察舉和科舉,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看上去不過一字之差,然實則,卻可謂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按照後世所記載的歷史記錄,華夏封建時代的科舉,大概可以籠統的歸結爲:從鄉、省,再到國等三層或以上篩選機制,篩選出文化水平過硬的優秀知識分子,而後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再任用其爲官員。

能過第一關的,也就是鄉試中舉的舉人,便已經能做基層的官員;

過第二關,即省考及弟的進士,已然具備了成爲基層主官的資格。

至於殿室過關的貢生,在翰林院沉澱幾年,甚至都可能從京官起步!

即便比起後世健全、完善的科考制度,還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端,但在封建時代,也已然算得上十分詳盡。

尤其是比起如今漢室,這套看似落後的科舉制度,就顯得無比先進了。

如今漢室,乃至於未來數百年,華夏文明統一政權篩選知識分子,以壯大官僚隊伍的手段,都只有察舉、徵辟這兩個渠道。

其中,前者大致是以身份尊貴,或高官顯爵者做擔保,舉薦某人擔任某一職務,並承諾‘肯定不會出問題’,且願意承擔連帶責任。

即:某個大官如郡太守、當朝九卿,又或是某個貴人如侯爵乃至宗親諸侯,當他舉薦的官員出了問題時,那無論他受不受懲罰、吃不吃掛落,都免不得要擔上一個‘識人不明’的污名。

在這個道德、名聲大於天的時代,識人不明,那基本就等於輕微程度的道德敗壞。

這就導致絕大多數有資格、有權力舉薦官員的達官貴族,都並不很樂意去主動舉薦。

即便偶有舉薦,也都是實在實在推辭不掉——要麼是摯愛親朋、骨肉兄弟求上了門,要麼是自家晚輩磕頭哭訴;

至於某個本不願舉薦的達官貴族,被一個一眼就能看出‘非池中物’的潛力股所打動,更是隻有小說話本里纔會出現的美好童話。

或者說,不過是某個懷才不遇,即將餓死的窮書生,臨死前的幻想罷了……

舉個非常淺顯的例子。

——賈誼!

——賈長沙!

有夠大名鼎鼎了吧?

十幾歲的年紀,其才學便傳遍了小半個關東,但凡有點見識的人,都說漢家這是出了個治世之大才!

等到快二十歲時,其賢名可謂是傳遍了大半個天下,就連朝堂內外,都開始流傳起有關此人的輿論、八卦。

按理來說,這麼個‘一眼開門’,只要押注就受用無窮的史詩級潛力股,應該有的是人願意擔保、舉薦的吧?

事實卻是:即便是賈誼的恩師,先秦御史、漢開國元勳,當時的計相、後來的漢相北平侯張蒼,都沒有爲自己的得意門生做擔保舉薦!

最終,還是太宗孝文皇帝在宮中,被‘賈誼’這個人名磨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卻愣是等不來一個重臣願意舉薦他;

不得已,太宗皇帝只能動用漢家除察舉外,僅存的第二個官員錄用渠道:徵辟。

所謂徵辟,顧名思義,是皇帝動用皇權,以近乎強行徵召的手段,把人接到都城來。

只是畢竟是對待知識分子,即便是強行‘徵’,也依舊是充滿人文關懷、給足受徵者體面。

用這個時代更常用的說法來講:徵辟者,非名士不可受,非天子不可行;

即徵,安車駟馬往相迎,沿途起居,皆比諸侯……

說白了,就是用最溫和、最敬重的態度,把人家好聲好氣請來長安,見一下當朝天子。

這個過程中,唯一和‘強制’有關聯的點,也僅僅是受徵辟者原則上不可拒絕——無論最終是決定入仕爲官,亦或是婉拒回鄉,都必須應徵走一趟長安。

只是從這個規格——動不動就‘名士’‘天子親召’‘安車駟馬以迎’等字眼,就不難看出:徵辟制,與其說是在找人做官,倒不如說是在請國寶級人物出山。

你給足他面子,他也不拂你的面子——坐上你派去的安車駟馬,來長安見你這個皇帝一面。

然後你倆聊聊國朝大政、孔孟之道之類的哲學問題;

最後,人家願不願意幫你治理國家,還得看人家的心情——看人家瞧不瞧得上你,以及這個屬於你們家族的王朝。

若願意,那你不說是感恩戴德,也至少得拿封侯拜相的規格對待人家;

若不願,你也得是怎麼把人接過來的,就怎麼把人送回去,安車駟馬、將相之禮,該有的半點不能少。

想當年,太祖高皇帝就曾試圖通過徵辟,邀請四位先秦遺老——故秦七十博士之四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自己治理漢室。

結果人家壓根兒就看不上沛公,更看不上當時,還處於重建階段都還沒開始的、相較於國家,更像是草臺班子的所謂‘漢室’。

於是,原則上不能被拒絕的徵辟,被四個老人家水靈靈的以‘老邁體弱’‘不便遠遊’婉拒。

wWW ✿ttκā n ✿c o

你說你不來就不來吧;

好歹也算是給了個勉強能糊弄過去的藉口。

但凡你從此再也不來長安,那人家漢高祖臉上,也不至於徹底掛不住。

偏偏後來,人家的兒子、太子劉盈一叫,你們四個‘不便遠遊’的傢伙又屁顛顛來了長安。

來了長安不說,還時刻不離太子劉盈左右;

時刻伴隨太子左右不說,還堂而皇之的陪着太子,去見被你們拒絕的天子劉邦!

只能說,打臉也沒打這麼響的……

當然了;

這四個老傢伙後來,也並沒有因爲自己的無禮,而遭受什麼苛待。

表演結束了,劉盈儲位穩固了,天子劉邦照例問了嘴‘真不幫我治理天下?’,就又把四個老傢伙好聲好氣請回商山去了。

說到這裡,其實就不難發現如今漢室,僅有的兩個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徵辟制,各自有怎樣致命的弊端了。

——察舉制,理論上確實能爲漢家,提供質量合格的儲備幹部;

但由於察舉制所包含的責任連帶,使得察舉制實際上的效率,低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

就劉榮目前所掌握到的準確數據,自有漢以來,足近六十年的時間,漢家前前後後,總共通過‘察舉’這一渠道,獲得了不到千人的官員補充。

其中,過半都是舉‘孝廉’,即因孝順親長而被立爲典型。

這些人及其後代,大都集中居住於長安城西北角,於東、西二市毗鄰的孝裡。

至於職務——大都是從四百石左右的地方縣官開始,而後不久因種種原因罷官回家,住進了朝堂分配於孝裡的房子,耕地爲生。

餘下不到一半,四百來號人,又有足足三百六十多人,是舉‘力田’。

所謂力田,顧名思義:很會種田的人。

和舉孝廉一樣,舉力田者,也同樣是被地方官府出於輿論層面的考慮,而專門立的典型。

只是不同於孝廉門舉家搬來長安,再經短暫的官僚生涯後重歸農民階級——力田們在得到舉薦後,大都成爲了隸屬原內史屬衙,現大農的農稼官。

即便是在得到編制後,他們也依舊在發揮‘力田’的作用,指導、幫助百姓更好的種田,並以此推動漢室的農業發展。

餘下的極小部分,滿共不過三、四十號人,纔是察舉制真正的核心:舉賢良方正。

何謂賢良方正?

字面意思,自然是因品性賢良、德行方正,而被立爲典型的正面人物。

但實際上,看看這個羣體走出來的代表性人物,就不難發現:賢良方正,纔是察舉制真正能爲漢家提供官員的關鍵渠道。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廣野君酈食其舉賢不避親,舉同母弟:酈商爲將;

這個酈商,便是後來的漢開國元勳、初代曲周侯,也就是當代曲周侯酈寄的父親。

——漢元年,相國酇侯蕭何,舉原楚執戟郎中韓信爲大將;

這個韓信,正是後來助漢滅楚,名垂青史的淮陰侯、兵仙。

還有太宗皇帝元年,濟南大儒伏生,舉太常掌故晁錯爲《尚書》博士;

之後數年,中郎將袁盎,舉騎郎張釋之爲謁者……

以上這些受舉薦的人,最終的官方身份,都是‘舉賢良方正’。

從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他們後來的人生歷程,其實就不難看出:能被察舉制舉爲賢良方正的人,質量那都沒說的。

不說是國士之才,也起碼是能臣幹吏,有資格在史書上留下幾句有關自己的記載的人物。

但遺憾的是,和徵辟制‘徵’來,或者說是請來的國寶級人物一樣,察舉制所貢獻出的賢良方正,幾乎也都是同一級別的超稀缺資源。

甚至即便是這些人,之所以能順利得到舉薦,也都無不是運氣爆棚,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關係。

——酈食其舉薦弟弟酈商,那是親兄弟的感情!

且無論舉薦與否,人哥兒倆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根本就不在乎是否會彼此拖累;

蕭何舉薦韓信,那更是在蕭何自信眼光不會出錯、韓信不會出問題,且即便出問題,自己也不至於被連累太慘的前提下,才最終成行。

之後的晁錯、張釋之,那就更明顯了。

晁錯被伏生保舉,那是以《尚書》能傳承下去作爲條件,同晁錯進行的交易。

袁盎保舉張釋之,就更是袁盎的交際花屬性氾濫,見誰都想拉一把,和誰都想做個朋友……

從以上種種——從察舉制在近六十年時間裡,只貢獻了不到四十個官員、徵辟制更是隻貢獻了個位數,就不難看出如今漢室的官員選拔制度,效力其實是低到了相當嚇人的程度的。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縣官員,下達過‘察舉’指標!

類似於:多少多少石以上,就必須每年舉薦多少多少官員,否則,當地審計成績降一等——‘最’降爲‘乙’,乙降爲‘殿’,殿直接下獄……

這顯然是不行的。

劉榮很清楚:一個國家的官僚羣體,必須保證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鮮血液輸入率——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頻率,才能勉強維持流動性。

這還是在後世。

在封建時代,即便難度更大、人才更稀缺,也至少要做到每年,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鮮血液才行。

每年百分之二,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已經很低很低了。

再低,那就是像如今漢室一般——只要不造反,那就是要麼升,要麼在任上老死了……

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441章 迭代!晚點更第15章 我好怕啊第54章 表叔,慎言第69章 朕,變了嗎?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44章 長安侯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07章第50章 有樣學樣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7章 且瞧着吧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74章 拍板第213章 加冠大婚睡一覺第98章 陛下口諭!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調的一手好作息第208章 太上皇?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51章 新軍!第50章 有樣學樣第39章 降維打擊?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315章 活該!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335章 西域!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147章 好小子!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23章 好劇本第17章 樑《孝》王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466章 點將!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241章 處置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92章 蒙王?第135章 奏對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308章 將戰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4章 真打呀?!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81章 天下皆反?
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441章 迭代!晚點更第15章 我好怕啊第54章 表叔,慎言第69章 朕,變了嗎?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44章 長安侯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207章第50章 有樣學樣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7章 且瞧着吧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74章 拍板第213章 加冠大婚睡一覺第98章 陛下口諭!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調的一手好作息第208章 太上皇?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351章 新軍!第50章 有樣學樣第39章 降維打擊?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315章 活該!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335章 西域!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147章 好小子!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23章 好劇本第17章 樑《孝》王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466章 點將!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241章 處置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92章 蒙王?第135章 奏對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308章 將戰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4章 真打呀?!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81章 天下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