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章 肯爲君王捲土來?

並非是趙無恤不想追殲夫差,而是在進入淮北後,大軍已經完全進入敵國疆域,人生地不熟。雖然這一年來也有不少細作描繪了地圖送回趙國,但因爲沒有精準的繪圖工具,更沒有細細考察,地圖上的道路走勢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多,以至於趙軍騎兵幾次走錯了道。而大軍追擊就更難了,這時代山野從莽遍佈,他們一旦誤入沼澤樹林,就很容易延誤戰機。

所以大軍前進速度很慢,加上害怕吳國人來一出伏擊,非得走一步看三步。就這麼追追停停,以至於趙軍主力一直拉在後面,僅有趙葭和田賁的前鋒在靈璧和垓下追上吳軍後隊兩次,擊殺衝散了敵軍萬餘人。

等到了淮河,連日趕路的趙軍也已經疲憊不堪,已無從渡河阻止夫差逃竄了。

在淮河邊躊躇了半日後,趙軍的旗幟徐徐退去,似是放棄了。見此情形,鍾離邑的吳將胥門巢頓時鬆了口氣。

然而胥門巢雖然說對了趙無恤不會對夫差趕盡殺絕,但他卻也料錯了一件事。

那就是趙無恤比他更認識到了鍾離邑的重要性,並且對此地誌在必得!

出於麻痹對手,趙軍在淮河邊稍作停留後,便做出北返的姿態回去了,然而讓胥門巢沒有想到的是,趙軍主力卻繞道西邊幾十裡外的州屈,在沙洲上搭建浮橋,悄然渡淮,接着在敵軍剛發現時,便猛地朝鐘離方向發動了進攻。

趙軍來勢洶洶,江北雖然仍有吳軍萬餘,但卻分散在夷虎、羣舒、邗溝等處,鍾離守軍不過數千,還被夫差帶走了一部分糧食,此時遇到十倍趙軍進攻,胥門巢頓時沒了戰心,只得棄城向東南方向撤退,畢竟不是每支吳軍都能像犀甲衛士那般悍不畏死,願意放棄生命保衛疆土和尊嚴。

八月十八日夜,趙軍不戰而佔領鍾離。

當駕車步入鍾離邑時,無恤發現這裡幾乎已成爲一座空城,駐軍和居民都逃竄一空。但趙無恤無所謂,他更看重的,是這裡的戰略價值。

和胥門巢所說的一樣,鍾離這地方後世被稱爲“鳳陽”,雖然窮了點,但也是一處要地,西連陳、蔡,東道徐、泗,爲江南之門戶。趙無恤既然擔憂夫差會不會捲土重來,索性渡淮佔領了這裡,沒了鍾離,江北便再無屏障,淮不能守,則江亦不能守。趙軍若是想進攻吳國,隨時可以集結軍隊來此,而吳國若是想反攻淮北,一舉一動卻都在鍾離的眼皮子底下。

但大軍在此休憩時,田賁等好勇鬥狠之人卻提議說,不如一路打到大江,甚至渡江直逼吳國都城,與越國共滅吳國!

對此,趙無恤是斷然否決了的。

“沒錯,大軍若是在此停留數日便繼續南下,攻略江北諸邑,或許能兵臨大江,甚至可以把夫差的軍隊再擊敗一次,使得越國能順利攻下吳都,加上楚國東進,一年半載後,吳國可滅。可如此做,除了逞一時之快外,於趙國有何好處?”

渴望建功立業的田賁毫不遲疑地說道:“君上可以佔領吳國江北之地!聽說此處方圓千里,相當於趙國好幾個郡了!”

趙無恤卻搖頭道:“可吳國江北之民,卻不及趙國半個郡。”

江北,也就是後世的淮揚地區,這裡地勢平衍,河流衆多,湖塘密佈,戰國後期楚國以此爲東楚,漢代時淮南國也是一個富庶的王國,到了唐宋以後,江北更成了賦稅重地,魚米之鄉,不是江南,近似江南。

可是在春秋時期,江北卻與後世大爲不同,比如這時代的江北沒有洪澤湖,而是上百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水網交錯,不利於騎兵行動。因爲溼潤溫暖的氣候,這裡河澤水草豐美,平原地帶則草莽從生,低山臺地茂林密佈,從鍾離邑向外望去,可以看見大片的原始森林,入夜之後虎嘯猿啼,告訴從北方來的衆人,城外,便是域外之地。

這地方若是好好開發個幾代人,大有可爲,可惜短時期內利用價值不大,沒有現成的城邑和百姓可以獲取,遠不如已經有許多熟田和城池的淮北,以及稍南一點的英、六、羣舒諸邑構成的淮南。

所以趙無恤若是帶着數萬大軍不管不顧地去追殺夫差,只怕還沒到大江,大軍便要半路餓趴下,因爲這時代的江北,就算他想要因糧於敵也沒處搶去。

更何況,對於趙無恤而言,既然吳國勢力已經退出淮北,趙軍也兵臨淮河,那他就得面臨另一個問題:楚國。

去年,因爲楚昭王的死,楚國東境被吳國狠狠咬了一口,失地數百里,今年隨着夫差在北方戰敗,楚國也開始了反攻,據說楚國司馬子期帥軍進攻淮上,已包圍陳國。而從趙軍叛逃的王孫勝則搖身一變,成了楚國右司馬,帥軍攻略羣舒,眼看就要打到蔡國附近了。

這時候去追殺吳軍,不是在爲楚國人做前驅麼?

“故江北之地,趙國得之而不能守,棄之而肥楚國,何益之有?”

至於先前對夫差能否“捲土重來”的擔心,趙無恤不由想起了前世的一首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爲君王捲土來?”

在中原的失敗,已經重創夫差,吳軍輜重全丟,甚至連甲冑兵器也棄得差不多了,就憑這批敗兵回去和勾踐新勝之師較勁,反倒是勾踐勝算大一些。

就算沒有越國,光是楚國厚積薄發的壓力,也足夠夫差喝一壺的了。

如此情形,先不用擔心夫差能否捲土重來,而是該思考吳國究竟能在楚越夾擊和內部的民生凋敝下撐幾年不滅亡。

所以趙無恤否定了田賁等人請求奪取江北,兵臨大江的想法,他親手劃定,這次南征的終點,就是鍾離了!

“以鍾離爲橋頭之塞,留一師兵卒在此屯田,以控扼淮河,自此趙國即可遙遙監視吳國動靜,坐視吳楚越三國交戰,又可阻止楚軍輕取淮南、江北。”

但這還不夠,趙無恤的手指又滑向了地圖的東邊。

“除卻留守鍾離者外,大軍分爲兩部,三萬人隨我東進,進攻吳國善道邑。”

善道,是邗溝的北段終點,連接淮泗,是邗溝上極其重要的節點,這裡後世被叫做”盱眙“,和鍾離一東一西,均爲淮河流域的重鎮,北方得到可以俯視江南,南方得到可以北伐中原,奪取善道,也就封死了徐地的門戶,趙無恤可以回師全取淮北。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趙無恤尤不滿足,他的手指又重重點在鍾離西面百餘里外。

“再有一萬人,與趙葭部騎兵一同西進!汝等去蔡國!”

“蔡國?”趙葭等人不由精神一震。

“不錯。”趙無恤笑道:“蔡侯與楚國結了死仇,又失了吳國庇護,想必此刻心中一定十分忐忑不安,若是能得到一強鄰伸出援手,蔡國必然歸附!”

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1036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中)第696章 趙氏包圍網(下)第191章 孟談三策(中)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853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1114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上)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1101章 不絕如縷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1063章 棠之戰(中)第200章 爲君前驅第1032章 朝天子(下)第117章 心腹之患第484章 我有嘉賓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324章 亂(下)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764章 糧食問題第645章 大風(2)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404章 攻敵所必救?第1035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上)第1177章 似是故人來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610章 我的兄弟姐妹(上)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16章 春秋數學家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513章 右翼第886章 少樑砲第118章 除惡必盡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416章 欲將輕騎逐(上)第311章 修齊治平第621章 來自知伯的友誼第575章 趙氏幕府(下)第386章 駟歂殺鄧析第908章 夫人們的香裙第784章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1190章 惟郢路之遼遠兮第359章 季嬴第774章 搬山第924章 禍亂之源第971章 汝陽的火光第637章 瞞天過海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508章 七穆遊氏第190章 孟談三策(上)第1144章 赤山第340章 巫頌(下)第940章 以鄰爲壑第700章 鄭國的未來在何方?第1192章 季羋畀我第938章 蟲豸第23章 君子如玉第538章 巫頌(上)第1059章 倒行逆施第163章 常山臨代第392章 忍第327章 梟臣的末路(上)第383章 該怪誰?第1104章 人生最大的樂趣第845章 塞上曲(上)第390章 何去何從第62章 公族之學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488章 夾谷之會(下)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542章 鳴鼓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417章 欲將輕騎逐(下)第794章 壁壘第114章 夏姬巫臣第934章 天道遠第107章 勢同水火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237章 道路輿第535章 鬼神第139章 裡應外合第787章 太陽照常升起(上)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884章 匹夫不可奪志也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504章 夫差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547章 墮郈(下)第1133章 中山已滅第793章 四君子第739章 百年之計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
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1036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中)第696章 趙氏包圍網(下)第191章 孟談三策(中)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853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1114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上)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1101章 不絕如縷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1063章 棠之戰(中)第200章 爲君前驅第1032章 朝天子(下)第117章 心腹之患第484章 我有嘉賓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324章 亂(下)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764章 糧食問題第645章 大風(2)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404章 攻敵所必救?第1035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上)第1177章 似是故人來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610章 我的兄弟姐妹(上)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16章 春秋數學家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513章 右翼第886章 少樑砲第118章 除惡必盡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416章 欲將輕騎逐(上)第311章 修齊治平第621章 來自知伯的友誼第575章 趙氏幕府(下)第386章 駟歂殺鄧析第908章 夫人們的香裙第784章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1190章 惟郢路之遼遠兮第359章 季嬴第774章 搬山第924章 禍亂之源第971章 汝陽的火光第637章 瞞天過海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508章 七穆遊氏第190章 孟談三策(上)第1144章 赤山第340章 巫頌(下)第940章 以鄰爲壑第700章 鄭國的未來在何方?第1192章 季羋畀我第938章 蟲豸第23章 君子如玉第538章 巫頌(上)第1059章 倒行逆施第163章 常山臨代第392章 忍第327章 梟臣的末路(上)第383章 該怪誰?第1104章 人生最大的樂趣第845章 塞上曲(上)第390章 何去何從第62章 公族之學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488章 夾谷之會(下)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542章 鳴鼓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417章 欲將輕騎逐(下)第794章 壁壘第114章 夏姬巫臣第934章 天道遠第107章 勢同水火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237章 道路輿第535章 鬼神第139章 裡應外合第787章 太陽照常升起(上)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884章 匹夫不可奪志也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504章 夫差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547章 墮郈(下)第1133章 中山已滅第793章 四君子第739章 百年之計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