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埋伏

第236章

埋伏 時值初冬,川北的羣山裡氣溫驟降,寒風凜冽。

此時,民兵隊長李定國、餘承業和次仁,正分別帶着一支由民兵和番兵組成的小隊,在通往山中腹地的必經官道上鋪設着石雷。

餘承業的動作極爲嫺熟。

他小心翼翼地抱起一顆由陶罐製成的簡易石雷,將其埋入面前的土坑裡。

固定好陶罐後,他又從一旁掃來枯草和浮土,將石雷遮得嚴嚴實實,只留一條細長的葦管在外。

隨後,他掏出葦管裡的絆索,將其拉長後固定在了路旁的一顆灌木根部。

緊接着,餘承業如法炮製,又抱來了幾顆大小不一的石雷,分別埋在官道兩側。

他佈設的是子母式的絆發土雷,極其陰險。

其中威力最大的主雷埋在官道正中,而其他幾顆子類,則被他分別藏在了道路兩側的草叢或灌木下。

一旦主雷被觸發,不僅可以炸傷踩中的官兵,更會讓周圍其他士兵受驚,下意識往路邊躲閃,從而踩中子雷,造成多次殺傷。

這法子還是他當輔兵時,從軍中的老卒們手上討來的。

而李定國則在一旁拿着本冊子,仔細地記錄着每一處絆雷的位置。

“哎,承業哥,你動作輕點!”

他一邊記,一邊忍不住提醒道, “現在已經入冬了,這山裡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來一場雨雪。”

“別到時候把絆雷的引信給打溼了,到時候成了個啞炮。”

李定國的記錄,也同樣十分講究。

他不僅畫出了官道的大致走向,還用特殊的符號,標註出了石雷的類型、數量,以及絆索的大致方向和長度。

他甚至還貼心地,在旁邊備註了幾個安全的落腳點,以方便日後自己人通行。

餘承業聞言頭也不擡,沒好氣道: “天下要雨,娘要嫁人,我總不可能爲了避水,特意支個棚子在官道上吧?”

“官軍又不傻,他能看不出來?”

“少廢話,你老老實實地做好記錄就行,千萬把埋雷的位置和數量都記清楚。”

“等打走了這幫官軍,咱們還要回來的。”

“到時候,別讓咱們自己埋的雷,傷着了自家弟兄!”

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拌着嘴,隨後又下意識地看向了不遠處的官道。

官道上,次仁正帶着手底下的番兵,專心地佈置着石雷。

餘承業見狀,搖了搖頭:

“也不知道這羣番兵記不記得住。”

“你說李參將去一趟雪域,怎麼就帶了這麼些個西番部落的人回來?”

“我還以爲,怎麼着也得帶幾百個蒙古降丁回來呢。”

“畢竟蒙古人還算善戰之輩,可這羣西番兵就不一定了。”

古代軍隊,招收外族士兵是很常見的,尤其是邊鎮地區。

只不過,明代九邊一般是前來投奔的蒙古人比較多。

比如猛如虎和虎大威等人,都是塞外降卒出身。

可次仁他們卻有所不同。

這幫人,都是由世代爲奴的朗生們組成的,之前連刀都沒拿過。

當初是李自成藉口換來的馬匹太多,需要人手幫忙照料,這纔好說歹說把次仁這幫朗生,從雪域帶了下來,充作番兵。

雖然李自成有心操練他們,可他剛從雪域回來不久,就被調到了石泉接手防務。

無奈之下,他也只能先把番兵們扔給了主管民兵的餘承業和李定國,讓他倆幫着訓練訓練。

餘承業直起身子,朝着不遠處的次仁高聲喊道:

“次仁哨總,你都記清了絆雷的位置沒?”

“這可錯不得!以後可是要回來檢點的!”

次仁此時正專心地鋪設石雷,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他先是茫然地擡起頭看了看四周;

看到是餘承業和李定國在看他,次仁趕緊丟下了手裡的活計,小跑着來到了兩人跟前。

他下意識地佝僂着身子,雙手不停地在身前的衣襟上揉搓着,用不太標準的漢話小心翼翼地迴應道: “兩位.兩位老爺,可可是在叫我?”

次仁顯得異常的拘束和不安。

他擡起頭飛快地掃了兩人一眼,又立刻低了下去。

“叫我.叫我管事就好了,我就是給李老爺看家護院的。”

李老爺?哪個李老爺?

莫非是李自成?

餘承業聽得一臉詫異,李自成什麼時候從參將變成老爺了? 李定國倒是略有耳聞,知道這是雪域的傳統稱呼。

他拍了拍次仁的肩膀,耐心地糾正道:

“次仁,不是跟你說了嗎?在我們這兒,不興叫‘老爺’。”

“李參將也不是什麼老爺,他是帶兵打仗的將軍。”

“李參將的上頭,還有大帥。”

“大帥是領着活不下去的窮苦百姓,反抗官府和地主壓迫的;咱們不是給誰看家護院的奴隸,咱們是爲了自己,爲了能吃飽飯,能有自己的田地而戰”

可李定國大道理講了一通,但次仁卻壓根一個字兒都沒記住。

他還沒從世代爲奴的身份中,徹底轉變過來。

在次仁的世界裡,人只分爲兩種;

一種是高高在上的老爺,另一種則是任人宰割的朗生。

對於他們這羣朗生來說,李自成把他們從雪域帶下來,讓他們能吃飽飯,穿上衣裳,就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

李自成,自然就是他們新的老爺。

至於老爺往上是什麼,他們沒見過,也不敢想。

李定國費盡口舌解釋了半天,可次仁還是一副似懂非懂的迷茫模樣。

餘承業在一旁看着,都快急死了。

他一把攔住了還想繼續“說教”的李定國: “行了行了,你跟他扯這麼多大道理幹什麼?”

“他本來漢話就說得不利索,再加上兩地的風俗差距太大,你越說,他越糊塗。”

餘承業隨即看向次仁,換了種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釋道:

“次仁啊,我這麼跟你說吧,大帥就是老爺的老爺,又叫大老爺。”

“現在咱們要乾的,就是幫着大老爺,去打全天下最大的皇帝老爺。”

“這麼說你懂了嗎?”

次仁聞言,眼中的迷茫瞬間散去,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早說嘛。

一旁的李定國看得是目瞪口呆,這算什麼解釋? 不過現在也不是計較的時候,來日方長,等以後再慢慢解釋吧。

現在官軍已經佔據了石泉縣,想必不日就要往北殺來,他們得抓緊時間把石雷鋪好。

官軍的動作遲滯了幾天。

由於石泉縣附近的百姓都被遷走,劉漢儒找不到當地民夫轉運輜重糧草。

而他又不好向上嶺村徵人,畢竟賀銘生才帶着全村百姓喜迎王師,無論如何,劉漢儒也得裝出個和善的樣子,免得寒了民心。

無奈之下,他只能派兵前往後方的安縣,又調集了將近兩千多民夫前往石泉。

折騰了好幾天,大軍才堪堪湊夠了轉運輜重的人手。

數日後,劉漢儒在賀銘生的帶領下,率領着三千明軍和數千民夫,繼續向北進發。

劉漢儒本來不打算理會躲在山裡的李自成等人。

他很清楚,這幫賊兵就是想依託川北複雜的地貌,在崇山峻嶺裡不斷地襲擾他的部隊,阻礙大軍前進。

所以這次,劉漢儒準備一鼓作氣,直搗黃龍,直奔賊兵的老巢平武縣而去。

只要自己麾下隨時保持警惕,區區兩千賊兵,根本不可能擾亂他的行軍路線。

可沒想到,上嶺村的百姓告訴他,想要北上前往平武縣,就必須經過一處名叫“三合道”的險峻河谷。

這個河谷,是白草河常年沖刷形成的,地形極爲複雜。

而且三合道地勢狹窄,官道在此處要分成三條不同的小路,才能繞開河谷,所以又名“三合道”。

而最糟糕的是,三合道不遠處,就是賊兵藏身的平通河谷。

劉漢儒面對這種情況,感到有些棘手。

看來想要安全通過石泉縣,還真就必須把山裡的賊兵給徹底清剿乾淨才行。

沒辦法,他只能命丁雲翔收縮行軍隊列,提起精神,免得中了賊兵的埋伏。

可無論明軍怎麼小心,三合道就擺在面前,他們飛不過去。

當丁雲翔帶着麾下的先頭部隊,剛踏入三合道的谷口,還沒走兩步,走在最前面的一個士兵,突然腳下一絆倒,引動了早已埋好的石雷。

轟——!!! 一聲巨響平地而起,伴隨着沖天的黑煙和碎石,響徹山谷。

那名士兵還沒來得及反應,半截小腿就已經被炸上天。

隨着火藥炸開,石雷裡的鉛子和碎陶緊隨其後,崩得周圍的官兵血肉模糊,捂着臉不斷哀嚎。

見此情景,身後的士兵們更是慌不擇路,一頭鑽進了官道旁的灌木和草叢裡,想要避開爆炸。

可他們不動還好,一動反而直接觸發了藏在道路兩側的石雷,引來的新一輪的爆炸。

硝煙緩緩散去,丁雲翔撥開人羣定睛一看,隊列前頭的十幾個官兵全都倒在了地上。

有的正捂着傷口不斷哀嚎,有的甚至直接沒了動靜,命喪當場。

丁雲翔見狀大驚,連忙讓一旁的千戶宋宏帶人上前,試圖把受傷的同袍從雷陣裡搶救回來。

宋宏是個經驗豐富的,他沒有帶人一股腦衝上去,而是從附近砍來了數十根長竹竿。

隨後,他讓麾下士兵們排成一排,佔滿整條官道,杵着長長的竹竿,一點一點向前,仔細探明腳下的土地。

這種排雷方式雖然緩慢,但卻是最安全的。

一旦探到堅硬的石塊,或是觸碰到隱藏的絆索,排雷的士兵就會立刻停下,然後用竹竿不停試探,從遠處引爆石雷。

很快,幾處隱蔽的絆雷被官兵一一觸發,一些還在哀嚎的官兵也被擡回了陣中。

宋宏沒有耽擱,而是轉頭帶着部下,繼續緩緩向前挪步,想要探明官道所有石雷位置。

不遠處的山頭上,李定國和餘承業兩人正趴在地上,欣賞着自己的傑作。

而一旁的次仁見狀,則是顯得有些焦急。

他趴下身子,慢慢湊到兩人跟前,一邊比劃一邊急切地問道: “他們.他們已經開始拆雷了,咱們不打嗎?”

餘承業擺了擺手: “不急,先耗着。”

“我布的雷又不是隻有絆發的,前面還有壓發的石雷等着他們呢。”

“這幫孫子一時半兒根本排不完。”

李定國接着解釋道, “先等等,李參將已經帶着本部戰兵,從另一頭的小路,繞到官軍身後去了。”

“咱們戰力不強,只用吸引官軍注意,拖住時間就行。”

“等戰兵到了之後,咱們再前後夾擊,這幫官軍肯定擋不住!”

就在幾人說話的功夫,李自成已經帶着隊伍,成功地繞到了官軍的後方。

他掏出千里鏡,只見不遠處官軍的大部隊,正聚在一起,專心地盯着眼前那條佈滿了石雷的官道,根本無暇他顧。

沒有絲毫猶豫,李自成招來身旁的劉宗敏,示意他帶三百本部兵馬,準備偷襲。

隨後,他又命李過領着五百民兵,隨時準備支援。

劉宗敏會意,貓着腰退了下去,他帶着隊伍,悄無聲息地摸到了官軍側後方的一處山坡上。

劉宗敏很謹慎,沒有選擇直接衝鋒。

雖然此時官軍的注意力都在前方,但官軍畢竟人多勢衆,自己這點人馬根本衝不進去。

他讓麾下的弓手和銃手沿着山頭一字排開,又把幾門佛朗機炮架在了正中,準備來個遠程偷襲。

“放!”

隨着劉宗敏一聲令下,數百名弓手彎弓搭箭,朝着官軍的後隊就是一輪拋射。

緊接着,百餘名火銃手也同時開火。

密集的鉛彈如同暴雨一般,瞬間覆蓋了官軍的後陣。

幾門小型的佛朗機炮卯足了勁兒,朝着官軍最密集的地方,肆意傾瀉着火力。

“敵襲!敵襲!”

突如其來的遠程火力,打得官軍措手不及,陣中頓時一陣大亂。

就連隊伍最前頭,還在專心排雷的宋宏等人,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河谷裡四處都是賊兵射來的弓失和鉛子,官兵哪還有心思再排雷?

隊列很快便散開,幾個官兵在躲避頭頂箭雨的時候,又不小心踩到了石雷,掀起一陣轟鳴。

見此情形,山頭上的李定國和餘承業,知道機會來了。

“快!放箭!”

埋伏在山頭的民兵們會意,立刻對準山下的官軍肆意傾瀉着箭矢。

而次仁這邊,正帶着他手下的番兵,合力搬來滾石和圓木,將其從陡峭的山坡上推了下去。

(本章完)

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2章 破局之策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70章 報仇雪恨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67章 張輦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38章 水攻第47章 三家合謀第73章 聲名鵲起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222章 微操大師朱由檢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18章 攻城戰第36章 整頓軍紀第17章 激戰!第67章 張輦第48章 王莊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74章 李自成第142章 開門紅第200章 佯敗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57章 戰場尋人第34章 忠誠!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94章 你不拿,我怎麼拿?第151章 洪剃頭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14章 內應第46章 慶藩來人第146章 害民賊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8章 安塞縣城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90章 騙延水關第151章 洪剃頭第88章 銜尾追殺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88章 銜尾追殺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50章 穿箭遊營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67章 張輦第51章 出發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29章 李總管第64章 投賊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219章 爭相瘋搶第8章 段家父子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59章 餘承業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第21章 安塞第128章 慶功宴第73章 聲名鵲起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229章 策劃大決戰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14章 發餉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64章 艾萬年的伏擊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245章 保寧府是個好地方第52章 埋伏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80章 逃出生天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73章 聲名鵲起第85章 野豬嶺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26章 搖黃軍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4章 篝火狐鳴第228章 女人只會影響我拔刀的速度第256章 賊兵在救災,官府要收稅
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2章 破局之策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70章 報仇雪恨第134章 洪承疇的計策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67章 張輦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38章 水攻第47章 三家合謀第73章 聲名鵲起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222章 微操大師朱由檢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18章 攻城戰第36章 整頓軍紀第17章 激戰!第67章 張輦第48章 王莊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74章 李自成第142章 開門紅第200章 佯敗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57章 戰場尋人第34章 忠誠!第183章 麻木的關中百姓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94章 你不拿,我怎麼拿?第151章 洪剃頭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14章 內應第46章 慶藩來人第146章 害民賊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8章 安塞縣城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90章 騙延水關第151章 洪剃頭第88章 銜尾追殺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88章 銜尾追殺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50章 穿箭遊營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67章 張輦第51章 出發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29章 李總管第64章 投賊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219章 爭相瘋搶第8章 段家父子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59章 餘承業第247章 要改變流寇思維第21章 安塞第128章 慶功宴第73章 聲名鵲起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267章 崇禎的天塌了第229章 策劃大決戰第271章 請大帥稱王立制!第14章 發餉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64章 艾萬年的伏擊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245章 保寧府是個好地方第52章 埋伏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80章 逃出生天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73章 聲名鵲起第85章 野豬嶺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26章 搖黃軍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4章 篝火狐鳴第228章 女人只會影響我拔刀的速度第256章 賊兵在救災,官府要收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