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

隨着一道“點選川中適齡女子,爲軍中將士婚配”的通告在各州縣傳播開來,川中各地都沸騰了起來。

這道王令,首先惠及的就是跟隨江瀚一路出生入死的幾位主將。

這些漢子年紀都不小了,如今根基已定,是該讓他們成家立業,真正紮根下來了。

再者,這些人未來都是要獨領一軍的總兵、大將,負責鎮守要地或者攻城拔寨。

有的事情不好明說,雖然江瀚對他們信任有加,但該有的羈絆和規矩也必須要有。

有了家室在後方,既是一種慰藉,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無形的約束。

邵勇、董二柱、黑子他們幾個機靈,早就偷偷摸摸地找了相好的,自己解決了個人問題。

對此,江瀚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對於李自成,江瀚必須得親自替他好好把關。

他隱約記得,似乎這位老兄在男女之事上運氣極差,好像吃過大虧,甚至因此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明史有記載,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

但太在乎個人事業,就很容易被部下鑽空子,偷家。

在原本的歷史上,李自成據說是被戴了兩次綠帽子。

第一次不知真假,但第二次卻是實打實對他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當時李自成的手下大將高傑,私通了他的妻子邢夫人。

事情敗露後,高傑直接帶着部隊和邢夫人,一起投奔了官軍賀人龍部。

高傑作爲李自成的心腹愛將,對他的作戰風格、用兵思路乃至部隊底細都瞭如指掌。

他的叛變,給李自成的造反事業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賀人龍部在李自成後來的作戰中,屢屢能抓住其要害,其中高傑的“功勞”不小。

如今,既然李自成已經歸附,那江瀚就絕不會再讓這種事情發生。

李自成是他手下的主將之一,萬一出了什麼紕漏,損失的可不僅僅是一員大將,更有可能造成戰局崩盤。

爲此,江瀚特意將趙勝叫來,面色嚴肅地交代:

“自成的事情,你要親自去辦。”

“找個身家清白、父母皆是老實本分人、性情溫婉敦厚的女子。”

“模樣不必太出挑,關鍵是性子要穩,要安分,要知根知底。”

“你派人去鄉里鄰舍好好探訪探訪,務必辦妥帖了。”

趙勝深知其中利害,鄭重領命而去。

經過小半個月的精挑細選,甚至親自暗訪,趙勝最終爲李自成選定了一個叫做周元楓的女子。

此女出自成都府附近金堂縣的普通家庭,家中父母健在,有一親哥叫周元宏。

周家世代耕讀傳家,雖不富裕卻極重清譽。

那女子模樣清秀,舉止端莊,一看便是心思純淨之人。

江瀚親自看過檔案和探子的回報後,才滿意地點了頭,將這周元楓指婚給李自成。

幾位主將們的婚娶之事解決後,就該輪到下面的普通士卒了。

對於這幫普通士卒來說,江瀚這道王令更是天大的恩典。

從軍心穩定而言,有了家室的士兵就有了牽掛和根基,戰鬥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和妻兒,士氣和凝聚力將更上一層樓。

從經濟角度上來看,將士們成家後,家屬可以得到授田,既能穩定地方生產,又能實現經濟循環。

江瀚麾下的這幫士卒們,現在一個個可都是揣着不少銀子,平時忙着行軍打仗,根本花不出去。

他們成家立業後,肯定少不了置辦家產。

修建房舍,工部有便宜耐用的水泥;置辦家產,工部還有結實量大的土布。

王令一下,四川各地府衙的門檻幾乎被踏破。

無數百姓人家,但凡有適齡女兒的,都爭先恐後地帶着人去登記。

對於絕大多數窮苦人家來說,皇帝是誰不重要,漢王是誰也不重要,生存纔是他們要考慮的第一問題。

這幫川中的百姓們,早就聽說漢王麾下的軍爺們糧餉足、賞賜厚。

要是女兒能被選中,順利請回這幫姑爺,往後的日子就有了指望。

一些中小地主和士紳家庭,則把目標瞄準了軍中的一些基層軍官。

他們看中的是這些人未來的前程,再加上有了這層姻親背景,日後在地方上,也不會再被刁難。

經過大半個月的忙碌篩選,各地紛紛開始了熱火朝天的“相親”活動。

成都府,城東五星廟外的空地上,人聲鼎沸。

從附近鄉鎮趕來的適齡女子們,在官吏的組織下,大致分成了兩隊。

站在空地西側的,都是雲英未嫁的黃花閨女; 而空地東邊的,則是一些夫家亡故或失散的婦人,其中不少人身邊還帶着懵懂的孩子。

江瀚中軍的第一批士卒,很快趕到了五星廟。

在各自隊官的吆喝和指引下,一行人既興奮又有些拘謹地列隊進入廣場。

楊林就是其中一員。

他看着不遠處空地上成羣結隊的女人們,神情有些恍惚,彷彿做夢一樣。

他早就想成個家了,從十六歲想到二十六歲,想了整整十年,可惜只是空想。

楊林是陝西清澗人,在他的家鄉,也能看到成羣結隊的女子,但大多都是在城門口、集市旁。

大姑娘小媳婦,高矮胖瘦,形形色色的女人都有。

她們頭上插着草標,像是貨物一樣等着被人買走。

這些都是家破人亡、無路可走的可憐人,只要你有膽量拔下草標,就能把人領走。

楊林雖然看着眼熱,但他從不敢拔。

只要拔了草標,你就得拿出糧食養活人家,你得給人一口吃的。

楊林沒有軍餉,連填飽肚子,養活自己都困難,他哪裡還敢耽誤人家。

別看楊林人高馬大,一身武藝,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殺起人來眼睛都不眨。

但這些玩意兒,在家鄉的媒婆眼裡屁用沒有。

人家說媒的一聽他是當兵的,扭頭就走,話都懶得多說一句。

在陝西,誰不知道這幫當兵的沒有糧餉? 像楊林這樣,一身武藝卻活不過三十歲的陝西軍漢,加起來比塞外長城上壘的磚還多。

皇帝和朝廷的大人們,好像不知道他們要吃飯,要娶妻生子。

楊林覺得自己這輩子最幸運的事,就是當年被選中,跟着大軍去京師勤王。

雖然皇帝不管飯,但江大帥,哦不對,漢王管飯啊,還他媽一天三頓管飽。

後來隊伍逐漸壯大,不僅能吃飽穿暖,甚至還有餉銀可以拿。

當楊林第一次拿到閃着銀光的軍餉時,這個鐵打的漢子哭得泣不成聲,恨不得當場把心窩子掏出來獻給大帥。

如今,大帥稱了王,楊林懷裡揣着厚厚的賞銀和積攢的軍餉,加起來足有上百兩之多。

這次他終於挺直了腰桿,有了十足的底氣,能堂堂正正地挑選一個心儀女子,成家立業。

對於挑老婆這件事,楊林心裡早就有譜了。

他跟着隊伍走進空地,看都不看西邊那些嬌滴滴、沒經過事的大姑娘,而是徑直走向了東邊。

他要找的是能生養、能幹活的女人。

楊林的目光在一個個婦人身上掃過,仔細打量着她們的手掌、腰身、以及神情。

很快,他的目光被人羣中一個婦人吸引住了。

那婦人大概二十四五左右,模樣不算太標緻,臉上帶着一絲風霜疲憊,身邊還緊緊牽着兩個三四歲的孩子。

這樣的條件算不得太好,但楊林一眼就看中了這婦人。

手上有繭子,說明勤快能幹活;帶着孩子,證明能生養;眼神裡雖然有些怯生,但透着一股韌勁。

就是她了!

楊林大步走到那婦人面前,開門見山: “你叫啥哩?”

那婦人被這直白的問話弄得一愣,隨即低下頭,小聲回道:

“民……民婦王桂蘭。”

“哪裡人?”

“灌……灌縣的。”

“家裡男人是咋沒的?”

楊林繼續問,這是關鍵。

提起此時,王桂蘭眼圈一紅,但強忍着沒掉淚,聲音也大了一些: “前些年官軍放水淹賊,把……把我們村子淹了。”

“我爹孃、婆家……都沒跑出來。”

“我男人拼死把我們娘仨推上岸邊,自己卻沒力氣,被水沖走了……”

她一邊說着,一緊緊摟住腳下的兩個孩子。

楊林點點頭,灌縣那事他聽說過,心裡有了底。

這女人命苦,但不是剋夫的人,是遭了兵災。

“我相中你了。”

楊林直截了當,

“你願意不願意跟我走?”

王桂蘭猛地擡頭,難以置信地看着眼前這個高大健壯的軍漢,又看了看他身後那些同樣彪悍的同伴,連忙拼命點頭: “願意!自然願意!”

楊林聽罷點點頭,接着確認道: “你能下地幹活吧?”

“以後我肯定還要跟着大王出去打江山,家裡地裡,全靠你一個人操持。”

“忙不過來,最多咱以後請個女幫工.”

不等他說完,王桂蘭趕緊保證道:

“不用幫工,我能幹!”

“啥活我都能幹!”

對面的楊林聞言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那就好。”

“這兩孩子,以後就跟我姓。”

“等他們再長大點,身子骨結實了,也送去參軍,跟着大帥上陣殺敵,掙前程!”

他頓了頓,接着補充道: “至於他們親爹.就在家裡給他立個牌位吧,逢年過節,讓孩子給他上炷香。”

王桂蘭聽到這話,眼淚終於忍不住掉了下來,撲通一聲就要跪下: “謝謝軍爺!軍爺仁厚!”

對於改姓的要求,王桂蘭自然沒有異議,吃的是哪家的糧食,就得跟哪家姓,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能立個牌位,都算楊林心地善良了。

楊林一把扶起王桂蘭,替她拍了拍身上的灰塵: “行了,以後就是一家人了。”

“跟我走吧,咱去後邊登記。”

“登記完了,漢王還給咱分地呢!”

“大王虧待不了咱,聽說都是從蜀王府抄出來的上等水澆田,肥得很!”

王桂蘭聽得眼睛都亮了,不敢相信還有這等好事。

楊林帶着她往登記點走,一邊走一邊規劃着未來:

“成了親,大王給咱放三個月假。”

“咱倆抓緊,再多生幾個娃。”

他拍着懷裡沉甸甸的賞銀和軍餉,底氣十足。

“你家男人有錢,生多少都養得活!”

像楊林這樣的軍漢不在少數。

他們都是苦出來的,很清楚自己成家要什麼。

所以這幫軍漢,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那些看起來更能吃苦、更能持家、經歷過生活磨難的婦人。

對他們而言,這纔是真正能一起過日子的伴侶。

就在底下士卒們熱火朝天地相親成家時,江瀚也在趙勝的安排下,準備在蜀王府的後花園裡,接見兩位女子。

他的婚娶對象,是平武縣王家和江油李家的嫡女。

李家的女子叫李曼文,劍州知州李興懷就是他爹。

王家的叫做王翌潁,是龍安知府王承弼的女兒。

對於這種與手下臣子聯姻的故事,古代帝王將相在創業初期都沒少幹。

遠的有漢高祖,近的有明太祖。

對於聯姻一事,江瀚也不反感。

其中固然有政治的考量,但另一方面,對江瀚個人而言,也確實是到了該解決個人問題、繁衍子嗣的時候了。

談不上什麼情情愛愛的,更像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夾雜着責任與利益的雙重選擇。

四月初五,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蜀王府後花園經過簡單打理,雖無過多奇花異草,卻也顯得清幽雅緻。

在臨湖的一處水榭中,江瀚換下了一身戎裝,穿着一件青色的常服,坐在石凳上,等着趙勝將人引來。

他神色平靜,看不出太多情緒,彷彿只是在處理一件尋常的公務。

首先被引來的是一位身着淺綠色襦裙的女子。

她在水榭外略整了整衣襟,纔在侍女的陪同下緩步走入。

只見她身形窈窕,瓜子臉,皮膚白皙,眉眼細長,透着一股書卷氣,正是李興懷的女兒李曼文。

她走到江瀚面前約五步遠的地方,便停下腳步,微微垂下眼簾,屈膝行了一禮,聲音輕柔:

“民女李曼文,拜見漢王。”

“不必多禮,坐吧。”

江瀚點點頭,指了指對面的石凳。

李曼文依言坐下,雙手交迭放在膝上,姿態極爲端正,只是目光始終看着自己的裙襬,顯得有些拘謹。

江瀚打量了她一下,開口問道: “平日裡在家,都喜歡做些什麼?”

李曼文輕聲答道: “回漢王話,無非是讀些女誡、列女傳,偶爾臨摹字帖,或做些針線女紅。”

她的聲音帶着一絲顫抖,顯然是第一次遇見這種場面。

在這個時代,大戶人家的女子都講究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像這樣面對男子的場景,簡直少之又少。

江瀚聽李曼文說什麼女誡、列女傳,只覺得有些無趣,於是轉移起話題來:

“可曾讀過其他書?”

“比如經史小說,或者詩詞一類?”

李曼文輕輕搖頭: “家父說,史書雜學非女兒家本分,未曾多讀。

“詩詞……也只是偶爾翻看些易安居士的婉約詞作,聊以消遣。”

她回答得滴水不漏,卻也堵死了所有深入交流的可能。

江瀚又隨口問了些關於劍州風土、家中情況的問題,李曼文都一一作答,言辭得體,態度恭順,但總像是隔着一層無形的牆,讓人難以接近。

整個交談過程平淡如水,客氣而疏遠。

約莫一炷香後,江瀚便讓侍女將李曼文送了出去。

李曼文走後,江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臉上沒什麼表情。

稍事休息後,第二位女子被引了進來。

與李曼文的含蓄不同,這位女子步伐明顯輕快一些,身上穿着一件鵝黃色的衣衫,襯得皮膚愈發白皙紅潤。

她是王承弼的女兒,名叫王翌潁。

一張圓潤的鵝蛋臉,眼睛大而明亮,像含着兩汪清泉,嘴角天然微微上揚,帶着幾分俏皮的笑意。

她一進來,就帶着好奇打量了一下水榭的佈置,然後纔看向江瀚,落落大方地行了一禮,聲音清脆:

“民女王翌潁,拜見漢王。”

“坐。”

江瀚同樣指了指石凳。

王翌潁坐下後,不像李曼文那樣低眉順眼,而是大膽地擡眼看了看江瀚,眼神明亮,帶着些許探究的意味。

“聽說王知府詩書傳家,王姑娘平日都讀些什麼書?”

江瀚問出了同樣的問題。

王翌潁笑了笑,露出兩顆小小的梨渦:

“回漢王,父親確實藏書甚多。”

“除了女兒家該讀的,我也偷偷翻過史記、資治通鑑,只是看得似懂非懂。”

“除此之外,倒是更喜歡看些地理雜記,比如水經注大唐西域記之類的。”

“可惜身爲女兒身,不能親自去那些地方看看。”

她語速稍快,帶着少女的活潑。

這話引起了江瀚的興趣:

“哦?你還看大唐西域記?”

王翌潁有些不好意思,撓了撓頭:

“胡亂翻看罷了。”

“只覺得裡面有些故事,比才子佳人的話本有意思些。”

“漢王您征戰四方,見過的奇景肯定比書裡寫的多得多吧?”

她很自然地把話題引到了江瀚身上。

江瀚難得地有了些談興,便挑了幾件轉戰途中遇到的趣事和險事說了說。

王翌潁聽得極爲認真,時而驚訝地睜大眼睛,時而因緊張而握緊雙手,聽到最後化險爲夷,又會鬆一口氣,很自然地拍手稱快。

交談的氣氛明顯輕鬆活躍了許多。

江瀚發現,這個姑娘不僅相貌明麗可人,心思也頗爲靈動,見識遠超尋常閨閣女子,言談間自有主見,卻不讓人覺得突兀反感。

約莫兩炷香的時間後,王翌潁纔在侍女的提醒下,意猶未盡地起身告辭,行禮後翩然離去。

等她走後,趙勝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裡鑽了出來,臉上帶着一絲笑意: “大王,這兩位……您瞧着還成?”

江瀚手指輕輕敲了敲石桌,沉吟片刻,開口道:

“李家姑娘,規矩是極好的,像個大家閨秀。”

他頓了頓,語氣沒什麼起伏, “王家的這個……倒是有點意思,膽子大,也挺健談。”

趙勝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刻聞絃歌而知雅意,臉上的笑容更深了: “那大王的意思是……”

江瀚一錘定音: “就她倆吧。”

“你回去定個章程,是前後娶還是一起娶?”

“務必辦得穩妥些,不要失了禮數,也不要太過奢靡。”

他想了想,又補充道: “對了,軍中不是還有很多弟兄也要成親嗎?”

“你看看能不能想想辦法,咱們搞個集體的典禮,熱鬧熱鬧,也讓弟兄們都沾沾喜氣。”

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227章 陳代雲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63章 李立遠第66章 延安府破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59章 餘承業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6章 交鋒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29章 李總管第59章 餘承業第51章 出發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154章 哥倆好第30章 赴宴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128章 慶功宴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56章 吳澤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151章 洪剃頭第147章 雙贏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87章 中伏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64章 投賊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20章 圍三闕一第163章 從義軍到叛徒的轉變第168章 浮橋爭奪戰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8章 安塞縣城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36章 整頓軍紀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21章 安塞第172章 大獲全勝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17章 激戰!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63章 李立遠第27章 水泥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89章 陣斬李卑第34章 忠誠!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42章 貓鼠遊戲第22章 流寇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70章 報仇雪恨第118章 攻城戰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219章 爭相瘋搶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27章 水泥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36章 埋伏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47章 三家合謀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155章 夜襲第138章 練兵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45章 反制李家第92章 威震西北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
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227章 陳代雲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44章 你要忠君死節,我要解民倒懸第111章 大敵在遼東第63章 李立遠第66章 延安府破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254章 飛梭織布機和轉輪短銃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122章 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第59章 餘承業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221章 陳奇瑜的無奈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6章 交鋒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29章 李總管第59章 餘承業第51章 出發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154章 哥倆好第30章 赴宴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128章 慶功宴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56章 吳澤第125章 我難道比你關寧兵差?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151章 洪剃頭第147章 雙贏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87章 中伏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64章 投賊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20章 圍三闕一第163章 從義軍到叛徒的轉變第168章 浮橋爭奪戰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8章 安塞縣城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36章 整頓軍紀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201章 生擒曹文詔第21章 安塞第172章 大獲全勝第210章 還是這玩意兒好使!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第17章 激戰!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96章 李代桃僵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63章 李立遠第27章 水泥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89章 陣斬李卑第34章 忠誠!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42章 貓鼠遊戲第22章 流寇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70章 報仇雪恨第118章 攻城戰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219章 爭相瘋搶第18章 大同鎮邊軍第27章 水泥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36章 埋伏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47章 三家合謀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155章 夜襲第138章 練兵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45章 反制李家第92章 威震西北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275章 立祠堂漢王奠忠魂,書牌位遺孤繼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