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壞消息接連而至

不過。

儘管朱由檢面色之中已經帶上了幾分怒氣,但薛鳳翔卻是面色不改。

望着朱由檢,繼續說道:“皇上...臣自然知道朝廷國庫緊張,如今不應大興土木在修築水利設施上,但黃河之事...”

朱由檢冷冷一笑。

開口說道:“功在當下,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是嗎?”,這話一出,薛鳳翔隨即一愣神,低下頭不說話了。

但朱由檢卻沒準備到這裡就結束。

反而再一次開口說道:“利在千秋,造福百姓誰都會說,可你要朕現在拿出數千萬兩銀子給你!去重新修築黃河沿岸的水利設施...”

朱由檢微微閉上了眼睛。

“這是在動大明的根啊..”

倒不是朱由檢捨不得銀子,主要是在如今的世界之林中,朱由檢清楚的知道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武備實力,那麼迎接他的只會是來自海上的強盜,以及帶來的滅頂之災。

大明想要發展,機會可能就只有這一次。

朱由檢迫切的想要讓銀子用到刀刃上,但看了看鬢角已經有些花白的薛鳳翔還是忍不住開口說道:“說說吧,是不是還準備派發徭役啊..?嗯?!” Wшw⊙TтkΛ n⊙¢O

..薛鳳翔擡起頭回道朱由檢:“只有如此..才能減少一點開支啊..”

“你是否忘記朕曾經許諾過天下百姓什麼?說不會再有橫徵暴斂,不會再有莫須有的徭役,只要他們安居樂業,百姓能夠各司其職,朕就免了這一切!”

“如果再有需要人手的地方,也要按照大明民間的規矩,給錢!”

朱由檢所說的話,聲音很大。

甚至傳到了門外的王承恩耳朵裡,王承恩不免搖了搖頭,心中只道這薛鳳翔實在是一根筋..

毫無疑問。

如今在朱由檢眼中,戰爭經費和發展工農商業的資金,應當是佔據優先地位的,畢竟前者關乎朝廷危亡,後者關乎國家發展。

但現如今,正是因爲如此。

朝廷財政的開支大幅增加,都不說皇家國庫,只看原本比較寬裕的大明戶部國庫。

自從朱由檢改良稅務制度之後。

收農稅,發俸祿。

只有這兩件事情出現在戶部頭上之後,按理來說戶部應該是比較有錢的,但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

大明的官員數量也逐漸開始膨脹。

讓戶部國庫的收入也開始逐漸呈現捉襟見肘的態勢,還好朱由檢所成立的大明新式司局。

大部分的官員俸祿都是從皇家國庫直接劃撥。

不然,指望戶部國庫,恐怕大明不少的官員又將收穫不少的大明寶鈔。

然後添上各種折色之後。

踏上不貪不腐不敗就得餓肚子的老路,到那時候,恐怕就連朱由檢都不好意思懲戒貪官了。

畢竟吃不起飯的時候,你還能指望這些官員有什麼風骨嗎?

但對於水利。

一年數十萬兩的修繕費用,朱由檢毫不吝嗇,畢竟這是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必須花的錢,沒有什麼好說的。

可一下子。

數十萬變成數千萬。

儘管現如今大明皇家國庫躺着的銀子遠遠不止這個數,更何況朱由檢的紙幣計劃也已經開始準備實施。

將來,朝廷註定會迴流大量的白銀。

可朱由檢清楚,絕對不能夠一次性拿出來。

“愛卿,朕..許了治理黃河之事,但修築沿途水利的銀子容朕按年撥付,你也說過,這黃河需要十數年才能夠修築完畢,今年朕再給你五十萬兩,摸排規劃一下將來怎麼幹..”

薛鳳翔那有些渾濁的眼神之中。

突然猶如冒出了精光一般看向了朱由檢,只見薛鳳翔激動的跪倒在了地上,口中高呼:“皇上..聖明啊!”

...

薛鳳翔走後,一大清早就被敲詐了一筆的朱由檢心情不是太好。

可壞事,並不是一件。

而是一件接着一件。

旱情..

安南再起紛爭..

廣東士紳暴亂...

“夠了!不要讓他們再把這些摺子往朕這裡送了!”剛開始的時候,這些摺子還是一個一個官員親自上門送。

隨着朱由檢面色越來越黑。

不少機靈一點的官員便老老實實的光到摺子不到人,可字裡行間之中都是要求朱由檢撥銀子,或者說是來彙報災情的。

“給朕把孫元化叫過來!”

兵器總局..

孫元化面色沉重,步履匆匆。

天子一怒,伏屍百里。

饒是平日裡,總是一副輕鬆姿態的孫元化,聽到皇上要召見他的消息的時候,也是着急了起來。

“孫元化還沒有來嗎?”

剛到門口,孫元化便聽見了東暖閣內,朱由檢的聲音。

連忙開口說道:“回稟皇上,臣孫元化前來覲見..”

門從裡面被推開了。

王承恩招呼孫元化趕忙進去,隨後他自己便從屋內退了出來,今天是朱由檢第一次生這麼大的氣。

但奇怪的是。

爲什麼在這種時候,召見原本不顯山不露水的孫元化。

這讓王承恩都有些疑惑。

“皇上..”

“朕今天叫你來,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給你..”

儘管氣未消,但朱由檢的情緒還是很冷靜的。

“皇上..您只管吩咐..”

“兵器總局火炮司的事情..近幾日就交接出去吧,朕要你作爲皇家特使,前往福建廣東沿海,看看南方到底是出了什麼事情..”

比起別人,孫元化的確是目前最佳人選。

在這個人選的選擇上。

朱由檢有着幾方面的考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於新學的理解程度,再加上孫元化還有在海外的經歷。

“臣..去了廣東福建,大概要做些什麼呢?”

孫元化所說的意思其實是,到了廣東他應該從何下手。

朱由檢只是輕輕說了一句:“如今福建廣東總是有些不安分,各地的宗族勢力在當地盤踞的時間太久了,你這一次以大明皇家特使的身份去,最關鍵的就是要調查清楚,廣東福建的宗族勢力...”

“到底有多深!當地的百姓,被這種宗族觀念毒害的到底有多麼嚴重?!”

第三百五十章 來宗道退第七十章 收稅風波初起第一百一十三章 教育改革第四百五十章 密謀第三十六章 給個臺階就下的豪格第八十九章 與蒙古人商量商量第一百七十七章 徹查此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分省而治第四百八十八章 多爾袞稱帝第一百七十章 吃飯很重要第二百七十八章 蒙古人的應對第四百八十八章 多爾袞稱帝第一百八十一章 倭國的銀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蒙古人的應對第三百九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三百七十四章 重返順天第三百四十一章 蒙古平定第九十九章 輿論造勢第二百五十八章 鋼鐵計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紙幣定版印刷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四百五十二章 薄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敗退第七十章 收稅風波初起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一百二十九章 風波平息第二百六十二章 循環與攬儲第三百零三章 直隸見聞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三百六十五章 改善之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倭國的銀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海軍之路第十一章 調查鹽務,皇家生意第一百二十八章 法辦周奎(3)第十五章 改制遇阻,戶部缺銀第十章 江南縮影,探子野心第二百七十二章 朝堂議策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四百五十一章 來京看看第一百四十二章 局勢轉變有點快第十三章 科舉提前,制度革新第一百四十五章 落難遇故友第三百五十四章 倭國起義第五百零三章 多好的練手機會第三百章 朱慈烺第四百七十六章 張燈結綵第三十五章 關寧絞肉機第二百五十章 行動開始第四百一十九章 電報滴滴第四百零六章 擺弄輿論第三百二十九章 崇禎三年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四百二十四章 好機會第一百九十五章 決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一樣的工業局第一百七十九章 下旨焚燒東林書院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二百一十三章 養豬能手第二百八十章 痛打切格勒第一百四十五章 落難遇故友第四百七十四章 電氣化車牀第一百九十六章 幫襯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百一十三章 風帆鐵甲艦?第二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一十五章 點點賬本第二百五十八章 鋼鐵計劃第一百二十二章 皇太極要回來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貨幣戰爭第二百七十三章 朕全都要!第三百八十一章 幕府犒軍第三百三十七章 紅毛試探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四百二十九章 試圖教化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百四十八章 機遇第八十三章 經濟研討會(3)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九十七章 改革正當時—兵部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阪城破第二百三十六章 我想留在這第四百九十二章 落幕第三百一十九章 推行律法第一百五十六章 衛所現狀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四百四十七章 應對第十八章 攻心爲上,夜潛寧遠第二百七十七章 學生出校第八十六章 收尾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攻迅速第三百一十五章 全都要第二百零六章 教育第三百六十八章 廢除裹腳第一百二十八章 法辦周奎(3)第三百七十二章 有償收費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
第三百五十章 來宗道退第七十章 收稅風波初起第一百一十三章 教育改革第四百五十章 密謀第三十六章 給個臺階就下的豪格第八十九章 與蒙古人商量商量第一百七十七章 徹查此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分省而治第四百八十八章 多爾袞稱帝第一百七十章 吃飯很重要第二百七十八章 蒙古人的應對第四百八十八章 多爾袞稱帝第一百八十一章 倭國的銀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蒙古人的應對第三百九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三百七十四章 重返順天第三百四十一章 蒙古平定第九十九章 輿論造勢第二百五十八章 鋼鐵計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紙幣定版印刷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四百五十二章 薄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敗退第七十章 收稅風波初起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一百二十九章 風波平息第二百六十二章 循環與攬儲第三百零三章 直隸見聞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三百六十五章 改善之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倭國的銀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海軍之路第十一章 調查鹽務,皇家生意第一百二十八章 法辦周奎(3)第十五章 改制遇阻,戶部缺銀第十章 江南縮影,探子野心第二百七十二章 朝堂議策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四百五十一章 來京看看第一百四十二章 局勢轉變有點快第十三章 科舉提前,制度革新第一百四十五章 落難遇故友第三百五十四章 倭國起義第五百零三章 多好的練手機會第三百章 朱慈烺第四百七十六章 張燈結綵第三十五章 關寧絞肉機第二百五十章 行動開始第四百一十九章 電報滴滴第四百零六章 擺弄輿論第三百二十九章 崇禎三年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四百二十四章 好機會第一百九十五章 決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一樣的工業局第一百七十九章 下旨焚燒東林書院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二百一十三章 養豬能手第二百八十章 痛打切格勒第一百四十五章 落難遇故友第四百七十四章 電氣化車牀第一百九十六章 幫襯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百一十三章 風帆鐵甲艦?第二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一十五章 點點賬本第二百五十八章 鋼鐵計劃第一百二十二章 皇太極要回來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貨幣戰爭第二百七十三章 朕全都要!第三百八十一章 幕府犒軍第三百三十七章 紅毛試探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四百二十九章 試圖教化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百四十八章 機遇第八十三章 經濟研討會(3)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九十七章 改革正當時—兵部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阪城破第二百三十六章 我想留在這第四百九十二章 落幕第三百一十九章 推行律法第一百五十六章 衛所現狀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四百四十七章 應對第十八章 攻心爲上,夜潛寧遠第二百七十七章 學生出校第八十六章 收尾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攻迅速第三百一十五章 全都要第二百零六章 教育第三百六十八章 廢除裹腳第一百二十八章 法辦周奎(3)第三百七十二章 有償收費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