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初中數學教材的威力

元月,廿一。

朱舜編寫完七大基礎學科的邏輯學,開始編寫物理學和化學,這兩門可是他最擅長的兩門學科了。

史上最年輕的數理化三料博士,可不是花錢買來的。

窗外呼嘯的大雪終於停了,幾個弟弟在院子裡堆雪人,五弟朱鐵跑去王恭廠跟着總旗朱忠義練習刀法了。

今天說是帶他去一趟蠟燭寺附近的衚衕,清剿幾名謀財害命的喇唬,讓朱鐵見見血。

朱舜放下手裡的硬毫毛筆,搓了搓凍的寫不了字的雙手,心想着等哪天有錢了,一定要把紙糊的窗戶換成琉璃窗戶。

紙糊的窗戶防風效果,實在是不怎麼樣。

還要換上一方好硯臺,換上那種夏天不枯冬天不凍的硯臺。

朱舜站起來活動活動筋骨,準備繼續編寫物理學和化學的初中教材,爭取在新式學堂建立以前編寫完。

還沒提起硬毫毛筆,三叔朱忠禮滿臉堆笑的帶着一名穿着精緻棉布的中年儒生,走進了院子。

中年儒生戴着一副西洋眼鏡,身上穿着一身普通的棉襖,就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書先生。

朱舜看了一眼,就被中年儒生吸引住了,心裡冒出了四個字。

極具風骨。

三叔邀着這位中年儒生進了正堂,扯開嗓門大喊起來:“舜兒趕緊出來,宋應星先生來了。”

朱舜聽見宋應星三個字,心裡難免產生了得見青史名人的振奮,走出屋子,不卑不亢的拱手道:“見過宋先生。”

宋應星的曾祖先後擔任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都察院最高長官,家學淵源,江西有名的書香門第。

見了鄉野出身的朱舜,還是妄圖收下他兩個兒子做門生的朱舜,換成一般人早就說上一句不自量力,拂袖而去了。

宋應星卻是溫和的笑了笑:“你就是小朱先生吧,聽犬子說小朱先生學究天人,宋某今天特來拜會,希望沒有打擾到小朱先生。”

朱舜從來沒見過如此溫文爾雅的儒生,在這寒冬臘月裡,竟讓人有了一種如面春風的舒適。

以宋應星在清流的名望,一口一個小朱先生,喊的朱舜都有些慚愧了,淡然笑道:“學究天人不敢說,只不過對於幾何算術有一些研究罷了。”

宋應星眼裡閃過了一絲讚賞,沒想到朱舜不僅沒有半點年輕人的盛氣凌人,老成持重的像位淡泊名利的名士:“小朱先生難道不請我喝杯熱茶嗎?”

朱舜笑了,拿出那本初中數學教材,交給了宋應星:“喝茶,哪有這本書能讓先生心情暢快。”

後世最普通的初中數學教材,對於明代科學家來說,幾乎等同於《論語》原稿了。

宋應星研究了大半輩子的幾何算術,腦子裡的疑問比起兩個兒子多上太多了,自認爲解決了很多的數學難題,當之無愧是一名幾何算術方面的大家。

今天看了這本初中數學教材,宋應星內心產生的震撼,遠遠超過兩個兒子。

就像在逼仄狹窄的山洞裡行走了幾十年,以爲黑暗就是一切,逼仄狹窄就是世界的邊界。

看了這本初中數學教材,前方突然出現了亮光,尋着亮光走出去,眼前豁然開朗。

一個廣闊而又嶄新的世界,出現在宋應星面前。

如飢似渴的看了三分之一,宋應星果斷合上了初中數學教材,感慨道:“小朱先生的這份學識,遠遠在宋某之上。”

“即便是徐光啓和王徵,怕是也比不上先生。”

這本初中數學教材對於宋應星,有着堪比五石散對於魏晉名士的吸引力,但他還是果斷把這本足夠流芳百世的經典,交還給了朱舜。

書香門第注重文化的傳承,最爲忌諱竊據別人的學識,宋應星再怎麼難以忍受初中數學教材的魅惑力,還是不能繼續看了。

這要是傳出去了,宋家的門風就徹底敗壞了。

朱舜把手裡的初中數學教材,又交給了宋應星:“這本書就送給宋先生了。”

宋應星保持了幾十年的溫文爾雅,就因爲這本初中數學教材,差點脫口而出一句粗鄙的鄉野話,險些出糗。

深吸了一口冬天寒冷的氣息,宋應星勉強讓自己保持冷靜:“當真?”

不管是官僚鄉紳,還是書香門第,最爲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傳承,那可是一個宗族立足的根本,更是宗族能否香火綿延的基石。

這麼一本足以讓當朝首輔,小心翼翼放在藏書閣最頂層的經典,說送人就送人了,宋應星第一次有了白日做夢的感覺。

朱舜輕描淡寫的說道:“一本書而已,以後這只是我交給學生的教材。”

聽到教材兩字,宋應星不禁站了起來,鄭重的給朱舜行了一禮:“小朱先生大公無私到了這個地步,當是我輩的楷模。”

裝的差不多了,朱舜就想着要把那兩個世界級天才收入囊中了:“宋先生,你看收徒的那件事........”

師道莊嚴。

師父挑選弟子需要一定的考驗,同樣弟子拜的先生,往往也是極爲慎重,更何況是宋家這樣的書香門第。

師父的學識、品行、抱負等等,一樣也不能少。

尤其是師父的抱負極爲重要,萬一師父這輩子最大的願望是做皇帝,做弟子再怎麼忠君愛國也要跟着造反。

一日爲師,終身爲父。

朱舜知道自己在學識方面,肯定是打動宋應星了,品行也沒問題,剩下的就是抱負了。

朱舜沒有直接說自己的抱負,反而是問了宋應星一句話:“宋先生,你覺的現在的大明怎麼樣?”

宋應星不明白朱舜這句話什麼意思,不懂也不裝懂,是宋應星又一個很好的品行,溫和笑道:“小朱先生有什麼話,就請直說。”

朱舜轉臉看向了門外,看向了呼嘯着寒風的天空,說了一番憋在心裡很久的肺腑之言:“現在的大明王朝,生存環境在不斷的惡化。”

“大旱、大澇、蝗災.......各種多少年都遇不見一次的災害,接連不斷的出現。”

“一萬萬貧寒老百姓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平均壽命,最多隻是三十四歲。”

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一百一十九章 崇禎的態度第五百七十二章 正賦、耗米、私費第七十六章 女真撤軍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第二百五十九章 宣傳署署政第四百八十一章 豪格的憤怒第五百七十九章 讓工業派去天津府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林黨開始給自己挖坑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黃金第二百三十七章 礦石工廠對興安伯的影響第五百七十一章 殺了武官貳臣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四十一章 愛荷華膛線機第四百一十七章 捷報傳到工人會館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三百五十一章 啪啪啪第三百九十九章 當晉商碰到陸軍講武堂第三百三十一章 得意的黃澍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裡實業家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三百七十章 實業家的氣節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家織布廠可養多少軍士第五百九十章 良種公司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二百六十四章 朱舜出場第七十六章 女真撤軍第六十七章 火器局的小人物們第五百六十章 大明第一座水庫第二十一章 崇禎飄了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業革命第一百九十五章 京師大學堂的對聯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二百七十八章 提煉硫酸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庫和旱情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議大淩河堡第二章 變革一個時代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裡實業家第五百一十三章 鄉紳們的罪行第三十一章 各方反應第五百七十二章 貳臣傳再次去掉一個第三百八十章 軍校第四十四章 東林黨又作妖了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歡騰的京城第四百八十章 李魯生敢從大淩河堡走?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密雲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四百四十一章 帶太子去見識人間疾苦第二百零七章 倍鏡第二十五章 工錢問題第五百三十三 孔有德得知兒子慘死第五百九十章 良種公司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十章 崇禎的通殺第一百零三章 飛梭織布機的效率第一百零三章 飛梭織布機的效率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二百四十五章 招兵買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業之城計劃第一百二十章 打碎舊社會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七名世界級天才第五百八十五章 東林黨七君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軍工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排新式棉布第二百零五章 又是一個世界級第二十八章 老爹和二叔的安排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報傳到朝堂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三百三十一章 得意的黃澍第一百六十八章 小侯爺眼裡壓力水井第一百三十七章 十臺蒸汽機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業化的變廢爲寶能力第三百八十九章 實彈測試第四百八十七章 範家買走造紙作坊第六十一章 大明第一家火器局第三百三十章 挖的再深一些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二百三十四章 黏土工廠對大明的影響六百一十三章 東林黨坑工業派?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庫和旱情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第五百三十章 殺光西方騎兵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邊基建分局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第四百一十三章 步炮協同的開始第四百三十章 煤炭的分級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擊小隊第一百七十九章 蒸汽時代第六百二十一章 耐火材料
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一百一十九章 崇禎的態度第五百七十二章 正賦、耗米、私費第七十六章 女真撤軍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第二百五十九章 宣傳署署政第四百八十一章 豪格的憤怒第五百七十九章 讓工業派去天津府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林黨開始給自己挖坑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黃金第二百三十七章 礦石工廠對興安伯的影響第五百七十一章 殺了武官貳臣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四十一章 愛荷華膛線機第四百一十七章 捷報傳到工人會館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三百五十一章 啪啪啪第三百九十九章 當晉商碰到陸軍講武堂第三百三十一章 得意的黃澍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裡實業家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三百七十章 實業家的氣節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家織布廠可養多少軍士第五百九十章 良種公司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二百六十四章 朱舜出場第七十六章 女真撤軍第六十七章 火器局的小人物們第五百六十章 大明第一座水庫第二十一章 崇禎飄了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業革命第一百九十五章 京師大學堂的對聯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二百七十八章 提煉硫酸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庫和旱情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議大淩河堡第二章 變革一個時代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裡實業家第五百一十三章 鄉紳們的罪行第三十一章 各方反應第五百七十二章 貳臣傳再次去掉一個第三百八十章 軍校第四十四章 東林黨又作妖了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歡騰的京城第四百八十章 李魯生敢從大淩河堡走?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密雲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四百四十一章 帶太子去見識人間疾苦第二百零七章 倍鏡第二十五章 工錢問題第五百三十三 孔有德得知兒子慘死第五百九十章 良種公司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十章 崇禎的通殺第一百零三章 飛梭織布機的效率第一百零三章 飛梭織布機的效率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二百四十五章 招兵買馬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業之城計劃第一百二十章 打碎舊社會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七名世界級天才第五百八十五章 東林黨七君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軍工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排新式棉布第二百零五章 又是一個世界級第二十八章 老爹和二叔的安排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報傳到朝堂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三百三十一章 得意的黃澍第一百六十八章 小侯爺眼裡壓力水井第一百三十七章 十臺蒸汽機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業化的變廢爲寶能力第三百八十九章 實彈測試第四百八十七章 範家買走造紙作坊第六十一章 大明第一家火器局第三百三十章 挖的再深一些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二百三十四章 黏土工廠對大明的影響六百一十三章 東林黨坑工業派?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庫和旱情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第五百三十章 殺光西方騎兵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邊基建分局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第四百一十三章 步炮協同的開始第四百三十章 煤炭的分級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擊小隊第一百七十九章 蒸汽時代第六百二十一章 耐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