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三章 東林黨坑工業派?

中年幕僚說到這裡便停下了,因爲接下來的工業派會是什麼結局,已經昭然若是了。

這件事讓葉初春想到了宋朝,想到了宋朝在開國之初,就立下的養士制度。

後世人大多詬病大宋給每年冊封了那麼多的權知官員,不做任何事情,只要掛上一個權知的名頭就可以領俸銀。

也就是大宋的這個養士制度,才讓大宋出現了冗官的惡果,拖垮了整個大宋的國庫。

葉初春每次聽到一些清談讀書人譏諷這件事,心裡都會淡淡一笑。

大宋數百年誕生了那麼多的讀書人菁英,怎麼會看不到這一點。

爲什麼還要立下這樣的制度,就在於養士兩個字。

大宋朝廷確實每年因爲冗官,花費了大量的銀子,但這樣也避免了讀書人因爲不滿,前去投靠金國、遼國、西夏。

那些北方的韃子趁着中原大亂,曾經多次統一了北方,但韃子們最大的助力全都是漢人讀書人。

不論是氐族人苻堅,還是鮮卑人拓跋圭,最終輔佐他們統一北方的王猛崔浩全是漢人讀書人。

用那麼點銀子,收買了天下士子的人心,不去北方投靠那些蠻夷。

畢竟以蠻夷的武力,再加上‘得一人而興邦’的漢人讀書人,對於北宋的危害更大。

現在的工業派就是翻版的大宋,唯一不同的是,大宋拿出大量的官位來養讀書人。

工業派現在只做到了培養大批精通蠻夷學說的讀書人,卻沒有大量的官位。

最後造成的結果只有一個,有了思想有生活窘困的讀書人,逐漸對工業派離心離德。

葉初春擺了擺手,示意中年幕僚可以離開了。

不過在他離開以前,葉初春把手裡的玉扳指交給了中年幕僚。

就是這麼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頓時讓中年幕僚鄭重作揖。

只是一個小小的玉扳指,中間幕僚就明白了葉初春的意思。

以葉初春中樞重臣的位置,沒看上十萬兩白銀。

只要把這件事辦成了,這十萬兩白銀就是他和那些幕僚們的了。

葉初春這一次藉助風輿碾壓工業派,真正想要得到的只有一樣。

東林黨七君子。

中年幕僚本來就對工業派宣揚的蠻夷學說極其厭惡,哪有八股文這樣的聖人學說,可以讓大明千秋萬代的興旺下去。

現在又有了十萬兩白銀作爲賞賜,對於這件事拿出畢生所學了。

半個月以後。

工業派修建的新式學堂門口,火熱了沒有多長時間,逐漸又冷清了下來。

只因爲一件事。

就算是從工業派最好的學堂裡學有所成,照樣不會八股文。

不會八股文這樣的聖人學說就參加不了科舉,即便是參加了科舉,也不會被科舉所錄用。

學習工業學說看似是佔了免費吃住的便宜,其實損失大了,因爲這就是一條斷頭路。

沒有任何當官的希望。

本來能讓自家孩子學到學識,還不要苦哈哈的擠出糧食供養自家孩子,對老百姓的吸引力很大。

自從東林黨傳出去不能參加科舉,不能做官的風聲,尤其是配合私塾先生們的大力鼓吹。

老百姓無疑是把自己家的孩子送上了斷頭路,做父母的再苦再難,也不能眼睜睜的看着孩子走上斷頭路。

在東林黨不停的抹黑下,已經不是眼睛睜的看着了,而是把親手把孩子推上了斷頭路。

東林黨和鄉野私塾先生的通力配合下,很快就把工業學說的這股熱風給吹涼了。

工人會館內。

朱舜正在處理這段時間以來積壓了一些公文,工廠主一個個急得焦頭爛額,焦急的站在會首公舍的門口。

要不是有鐵塔漢子這個魁梧的不像話的壯漢,在這裡攔着不讓他們進去。

工廠主早就跑進去了,讓朱舜拿個主意了。

工業學堂、學院、學社每年能夠畢業多少學子,可是關係着他們的蒸汽工廠能不能大規模擴張。

自從三大工業中心成立以後,重工業中心打造工業機械的能力一天一個樣,終於可以讓他們放開手腳的擴張蒸汽工廠了。

相對應的,朱舜也把工學人才的培養徹底給完善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東林黨突然插了一槓子,讓火熱的工業學說變的冷冷清清。

工廠主準備大規模擴張蒸汽工廠,準備把輕工業中心和重工業中心裡的區域塞滿。

就在他們鬥志滿滿的時候,突然傳出來這麼一個噩耗,哪能不焦急萬分。

畢竟以工業學堂現在這麼點兒學子,根本不夠三大工業中心的工廠主們平分的。

別說是平分了,塞牙縫都不夠。

畢竟,不僅工廠主的供蒸汽工廠稀缺大量擅長維修的工業學子。

就連各個機械製造局、洗煤廠、鍊鋼廠等等地方。

也是稀缺擅長維修的工業學子,同時也稀缺從京師大學堂和八大學院畢業的文士學子。

擔任各個機械局和鍊鋼廠的研究員,對軍工機械、鍊鋼等等方面進行研究。

這個缺口極其巨大,在工業派的教育體系收到嚴重打擊,受到東林黨的惡意抹黑,已經都不是缺口了。

徹底讓這些工廠主們斷絕了大規模擴張的計劃。

朱舜處理完手裡的最後一份公文,放下了手裡的硬毫毛筆,揉了揉太陽穴問道:“長庚兄,東林黨對於工業學說的污衊,波及到哪裡了。”

坐在旁邊得宋應星,扶了扶鼻樑上的西洋眼鏡,溫文爾雅的笑道:“今天以前,徹底抹黑了順天府和天津府兩個府。”

“葉初春等東林黨人派出去的名士,已經前往永平府、延慶州、保安州等北直隸北方其他的州府了。”

工業派學說遭到了這麼沉痛的打擊,可以說是已經到了危機存亡的時刻,宋應星居然是笑的出來。

不僅是宋應星笑了,朱舜聽到已經快要漫延到北直隸整個北方的噩耗,也是忍不住笑了笑。

回過頭來,朱舜看了一眼木門外走來走去的人影,平淡的說了一句:“再等等。”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個勳貴一臺戲第五百四十二章 土改開端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十二章 水力珍妮紡紗機第三百九十章 西洋鑄炮法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學堂六百一十一章 滿清圖謀蒸汽機第四百一十六章 曹變蛟的新戰術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一百五十七章 三國系列·關羽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二百六十一章 列裝問題第六十九章 黃永貴的金磚第一百五十章 朱氏水泥廠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林黨開始給自己挖坑了第五百八十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全球剪羊毛計劃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黃金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北工業革命的開端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第四百八十九章 解決晉商最好用的辦法第二百三十五章 興安伯的瓷器生意第一百八十章 推廣土豆第四十九章 第一波紅利第四百八十六章 搶手的造紙作坊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三百七十一章 雜交水稻的畝產第八十四章 施粥第三百六十二章 東林黨爭密雲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第二百九十六章 福王世子的顏良文丑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二十五章 工錢問題第四百九十二章 皇太極的大笑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三百五十章 萬無一失曹掌櫃第三百五十二章 倒黴的大宗藥材商第二百三十七章 礦石工廠對興安伯的影響第十八章 搬遷王恭廠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舜是我大哥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擊小隊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四百六十七章 陸軍講武堂的行動第五百零八章 收買吳又可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明第一臺蒸汽機第五百二十七章 讓滿清見識近代化堡壘第二百一十章 總結大會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業之城計劃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三百七十三章 孫承總的痛快第八十四章 施粥第四百七十九章 造紙工廠的教化大功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二百零一章 賣火箭第五百八十章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對騎兵的衝擊第四百五十三章 東林黨三大錯覺第四百零四章 內有東林黨拆臺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五百八十九章 軍費開支第三百九十一章 技術突破口!第三百六十五章 清廉的東林黨第五百七十六章 堅定土改信念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七十九章 傳染病的預防第二百二十八章 第六名弟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水泥窯第一百八十四章 坑死東林黨第六百零一章 宗藩世子的炫耀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五百零四章 京師大學堂開始豐收第一百九十五章 京師大學堂的對聯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六百章 高壓蒸汽機的成果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明的金融體系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第一百六十三章 產業鏈第八章 科學研究太費錢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槍爆頭第三百三十四章 開始做實驗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業革命對於大明的初步影響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庫和旱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產業鏈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二百七十四章 女真買辦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五百四十章 通港公路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個勳貴一臺戲第五百四十二章 土改開端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十二章 水力珍妮紡紗機第三百九十章 西洋鑄炮法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學堂六百一十一章 滿清圖謀蒸汽機第四百一十六章 曹變蛟的新戰術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一百五十七章 三國系列·關羽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二百六十一章 列裝問題第六十九章 黃永貴的金磚第一百五十章 朱氏水泥廠第三百二十九章 東林黨開始給自己挖坑了第五百八十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全球剪羊毛計劃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黃金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北工業革命的開端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第四百八十九章 解決晉商最好用的辦法第二百三十五章 興安伯的瓷器生意第一百八十章 推廣土豆第四十九章 第一波紅利第四百八十六章 搶手的造紙作坊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三百七十一章 雜交水稻的畝產第八十四章 施粥第三百六十二章 東林黨爭密雲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第二百九十六章 福王世子的顏良文丑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二十五章 工錢問題第四百九十二章 皇太極的大笑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三百五十章 萬無一失曹掌櫃第三百五十二章 倒黴的大宗藥材商第二百三十七章 礦石工廠對興安伯的影響第十八章 搬遷王恭廠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舜是我大哥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擊小隊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四百六十七章 陸軍講武堂的行動第五百零八章 收買吳又可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明第一臺蒸汽機第五百二十七章 讓滿清見識近代化堡壘第二百一十章 總結大會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業之城計劃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三百七十三章 孫承總的痛快第八十四章 施粥第四百七十九章 造紙工廠的教化大功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二百零一章 賣火箭第五百八十章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對騎兵的衝擊第四百五十三章 東林黨三大錯覺第四百零四章 內有東林黨拆臺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五百八十九章 軍費開支第三百九十一章 技術突破口!第三百六十五章 清廉的東林黨第五百七十六章 堅定土改信念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七十九章 傳染病的預防第二百二十八章 第六名弟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水泥窯第一百八十四章 坑死東林黨第六百零一章 宗藩世子的炫耀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五百零四章 京師大學堂開始豐收第一百九十五章 京師大學堂的對聯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六百章 高壓蒸汽機的成果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明的金融體系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第一百六十三章 產業鏈第八章 科學研究太費錢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槍爆頭第三百三十四章 開始做實驗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業革命對於大明的初步影響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庫和旱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產業鏈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二百七十四章 女真買辦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五百四十章 通港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