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第六章 明皇大婚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六禮之儀,這是《禮記》中關於婚禮的規定,所謂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大明律》中完全承襲了《禮記》中關於婚禮的規定,同樣是六禮之儀。

朱慈炅作爲皇帝,自然是要帶頭遵循《大明律》,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一樣都不能少,只是最後的親迎他不必親自去皇后家迎接,而是派出隆重的迎親使團代他去迎親,他只要在皇宮中等就行了。

這納采即送禮、議婚,先請媒人去探探女方口風,一般就是請媒人帶着彩禮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收下禮品,就算是允諾議婚,雙方就可以進一步進行進一步商議了。

這問名即詢問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通過“納采”女方允諾議婚後,男方家主動將寫有男子姓名、出生年月日時的《庚書》,請媒人送往女家,並詢問庚書。雙方庚書互換後,男方請算命先生推算“命相”是否合適。合則開親,不合則作罷。

這納吉即送禮訂婚,男女二人“八字”相合,男家就正式備禮請媒人持《聘書》登門求婚,女方若接聘書並收下禮品,就算是允婚,當然也得回覆《聘書》以爲憑證。

這應徵即送聘禮正式訂婚,男家收到女家允書後,擇吉日攜禮物由媒人陪同男家父子到女家拜認親家正式訂婚,女方則回敬未來的女婿雙數的禮錢,這時女子需通過媒人回贈男人以自己親手縫做的鞋子或繡帕等爲訂親信物。

這請期即議訂婚期,結婚日期由男家請人擇訂,婚期擇定之後,由男方以父母的名義書寫《請書》派媒人專程送達女方。女家得到請書,若對婚期無異議,雙方便商議男家應過彩禮若干及娶親有關事項。

這親迎即由新郎親自迎娶新娘,,親迎是“六禮”中最後一禮,所以又稱“完婚”。屆時,男女雙方家均要貼對聯,張燈結綵,宴請賓客。結婚的當天,男家由押禮先生、娶親孃子、嗩吶班、彩禮運送人員組成迎親隊伍,前往女家迎親。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後,出嫁姑娘告別親友,以紅綾蓋頭覆面,上轎前往男家。迎親花轎回至男方門前,新郎在衆親友陪同下,親自迎新人下轎並進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然後送入洞房。至此,“六禮”完成,男女雙方纔正式結爲夫妻。

這皇上結婚請的媒人自然需夠份量,要說大明現在除了皇室成員,最夠份量的就三個,一個是鎮國公太傅孫承宗,一個是禮部尚書太師徐光啓,還有一個就是鎮南王鄭芝龍。

太傅孫承宗和太師徐光啓都年事已高,朱慈炅不想他們太勞累,所以這媒人的使命就落在了年富力強的鎮南王鄭芝龍頭上。別看鄭芝龍這貨是海盜頭子出身,自從當上鎮南王以後,他對打打殺殺的事情已經沒了一點興趣,倒是對什麼談判啊,觀禮啊這些能彰顯身份的活動興致勃勃,給皇上當媒人那可是天大的榮耀,他自然是屁顛屁顛的從金陵跑過來,爲朱慈炅的婚禮忙前忙後,忙的不亦樂乎。

這皇室的納采和問名與民間還是有點區別的,這天,朱慈炅就被通知,要舉行隆重納采、問名儀式了,乾清宮早就被妝點的花團錦簇,喜氣洋洋,朱慈炅穿着隆重的禮服,在一處偏殿中候着,當外面傳來欽天監官員“吉時已到”之聲後,他便在一衆錦衣衛和太監簇擁下,在喜慶的樂曲聲中步入乾清宮正殿,坐到龍椅上等着。

這時下面已經站滿了朝廷大臣和王公貴族,他們其實就是被招來觀禮的,儀式開始,先是朝廷大臣王宮貴族伏地叩拜,高呼萬歲,然後鴻臚寺的禮官高聲宣佈擬製好的大婚詔書詔書,詔書唸完朱慈炅站起來親自任命鎮南王鄭芝龍和工部尚書畢懋康爲正、副天使,去忠貞侯秦良玉家納采,問名。

樂曲聲中,鄭芝龍和畢懋康接過代表天子的旌節、捧着皇上御賜的詔書帶着大隊人馬敲鑼打鼓,趕往忠貞侯府。

爲什麼是忠貞侯府呢?要說這秦明月的身世也頗爲悽苦,他父親秦民屏早在天啓四年(公元1624年)就在平定奢安之亂時爲國捐軀了,他兩位伯父更是早在泰昌元年(公元1621年)就在渾河大戰中與後金鐵騎血戰身亡,秦家上一輩此時竟然已無一名男丁,唯獨剩下她的姑姑秦良玉,所以她只能住進忠貞侯府,等待皇上來迎娶了。

這皇上納采和問名自然沒有人敢不同意,所謂的納采和問名也只是個形式而已,當鄭芝龍和畢懋康穿着大紅禮服,帶着儀仗隊、鼓樂隊,押着數車禮品,吹吹打打、浩浩蕩蕩趕到忠貞侯府時,忠貞侯秦良玉已經在大門口跪着等候多時了。

這個過程並不是很複雜,先是秦良玉奉旨,接受禮品,謝恩,然後就開始舉行隆重的問名儀式,把寫着秦明月姓名、簡歷、生辰八字兒等項內容的“表”,呈交給鄭芝龍,然後再請鄭芝龍和畢懋康吃頓飯就算是完事了。

納吉和應徵就沒什麼好說的了,都是鄭芝龍和畢懋康去操辦的,朱慈炅只管掏錢,對於秦明月和秦家他自然不會小氣,不說別的彩禮,光是黃金就是十萬兩,白銀更是一百萬兩,其他珠寶首飾無算!

納吉和應徵過後就是請期了,婚禮最後定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取了個黃道吉日,雙喜臨門之意,這所謂的雙喜不是因爲二十四號這天是聖誕節啊,明朝那會兒還不興聖誕節,這個二十四號算的節氣是傳統節氣,小年。

二十四號這天整個京城甚至比過大年還熱鬧,京城百姓無不張燈結綵慶祝皇上大婚,迎親的隊伍更是被一路的鞭炮炸的耳朵都快聾了,沒辦法,現在京城百姓都有錢啊,他們也十分感激當今皇上,所以沿途那鞭炮幾乎擺滿了,迎親的隊伍走到哪兒都是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據說,這天,京城甚至是整個北直隸的鞭炮都被買斷貨了,那可是爲年節準備的,結果在過小年就被搶購一空!

這個時候,秦良玉也早已率全家老少,在大門口跪接迎親隊伍,迎親使者高聲宣詔,鼓樂聲中,錦衣衛轎伕把皇后禮輿、龍亭,擡入前院,再由太監擡到後院的“繡樓”前,按欽天監官員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

秦良玉穿着皇后禮服,戴鳳冠霞帔,閃亮出場,跪受金冊、金寶,然後回“樓”等待吉時。

吉時一到,皇后升輿啓駕,大隊人馬經前門,沿御路,過大明門,入**、端門,到午門,城樓上鐘鼓齊鳴。隊伍從午門正中門洞進入紫禁城,經太和門,到乾清門。皇后儀仗入乾清門,太監、宮女列隊夾道,拍巴掌做熱烈歡迎狀。鼓樂聲中,禮部官員奉皇后金冊、金寶,交有關人等陳列於乾清宮後面的交泰殿,皇后坐的禮輿,由誥命夫人、女官、宮女,或引,或擡,或扶,或隨,送到坤寧宮去拜天地,行大禮。

這前來觀禮的人也不少,不但有朝廷大臣,王公貴族,還有屬國的使團,歐陸的使團正好有大部分都留在大明學習漢語,也被請來觀禮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個屬國朝鮮、東瀛、琉球都是王太子親自帶隊,前來觀禮,以示對大明的尊敬。

朱慈炅倒是沒想到皇帝當新郎如此的輕鬆,他最辛苦的時候也就是穿那身禮服的時候了,其他事情基本不用他去管,自有人給他辦的妥妥的,拜過天地,拜過兩位皇太后,夫妻對拜之後就是“洞房”了。

朱慈炅是皇上,自然沒人敢灌他的酒,也沒人敢來鬧洞房,所以他是四平八穩走進洞房的,兩世爲人,他還沒入過洞房呢,再加上秦明月又是罕見的美女,朝夕相處,他忍得也很是辛苦,所以這會兒他表現的相當猴急,直接就上前掀起了紅蓋頭,四目相對中匆匆喝過交杯酒,然後......。

然後就不能再寫了,大家懂得。

第十一卷 第三十章 堡壘方能克騎兵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張溥進京第三卷 第十章 舉步維艱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 殖民擴張第十七卷 第五十二章 西伯大開發(下)第十五卷 第四十六章 飛速支援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八卷 第七十五章 新型火藥,高爆炮彈(中)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十七卷 第四十七章 戰車測試急第十六卷 第二十六章 商業發展第十五卷 第五十章 百萬大軍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十八卷 第七十五章 新型火藥,高爆炮彈(中)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八卷 第四十一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下)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十六卷 第四十二章 窮兵黷武第十六卷 第二十章 太子少師(三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二卷 第二十五章 反攻遼東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九卷 第十三章 揚天威親王赴歐陸第十四卷 第十二章 大明龍幣第十八卷 第三十四章 特種作戰初登場(中)第十七卷 第七十章 兵法與熱武器作戰第十八卷 第四十二章 最終獎勵,鐵甲戰艦第十八卷 第十八章 圍點打援,班門弄斧第十六卷 第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卷 第十章 調集兵馬準備出征第六卷 第二十四章 曠世大戰第十卷 第九章 反賊四出西北危急第十八卷 第五十八章 屯衛擴編之五百萬戶第十五卷 第五十五章 燃燒的遠征(三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六卷 第九章 朝廷改組第十七卷 第五十七章 屯衛新職能(中)(三更,感謝雙子之殤大大打賞)第十二卷 第二十八章 大明真恐怖第十八卷 第七十三章 元帥大婚,海軍重組第六卷 第一章 遼東之殤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財富驚人第十八卷 第八十二章 列強屈服,簽訂和約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十一卷 第二章 齊心協力謀發展第十章 閹黨第十八卷 第三十九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上)第十三卷 第十七章 安南臣服第十三卷 第四章 直抵思明府第十四卷 第三十章 呂宋行省第八卷 第九章 教化蠻夷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七章 氣氛詭異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二卷 第十二章 推廣西學第十七卷 第三十四章 規範經營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一卷 第三十五章 兩軍對壘決雌雄第十七卷 第四十章 柴油和煤油第十七卷 第六十八章 熱氣球定位(下)第十三卷 第二十九章 局勢緊張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十八卷 第五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上)第三卷 第九章 發展實業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十六卷 第六十四章 西域臣服第十八卷 第五十四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下)第十一卷 第二十五章 斷頭樹下鐵頭精第四卷 第六章 軍需物資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八卷 第七十六章 新型火藥,高爆炮彈(下)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四卷 第三章 提高產能第八卷 第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十六卷 第二十六章 商業發展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六卷 第三十二章 秦軍小將第十六卷 第四十章 惹怒大明第十八卷 第二十七章 盟國國王顯猶疑第十三卷 第二十四章 洋使勸降第十五卷 第五十四章 水陸並進第十六卷 第一章 進步驚人第十四卷 第四十章 戰略部署第十二卷 第十六章 抵達錫蘭第四卷 第十四章 僵持不下第十七卷 第六章 物資轉運第十五卷 第七章 金屬冶煉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二卷 第十三章 犯顏直諫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十四卷 第十六章 準備開戰第十八卷 第二十六章 王子公主訂終身第十卷 第九章 反賊四出西北危急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八卷 第四章 千萬平民大遷移第十四卷 第三十七章 黃雀在後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趁亂襲營
第十一卷 第三十章 堡壘方能克騎兵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張溥進京第三卷 第十章 舉步維艱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 殖民擴張第十七卷 第五十二章 西伯大開發(下)第十五卷 第四十六章 飛速支援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八卷 第七十五章 新型火藥,高爆炮彈(中)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十七卷 第四十七章 戰車測試急第十六卷 第二十六章 商業發展第十五卷 第五十章 百萬大軍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十八卷 第七十五章 新型火藥,高爆炮彈(中)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八卷 第四十一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下)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十六卷 第四十二章 窮兵黷武第十六卷 第二十章 太子少師(三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二卷 第二十五章 反攻遼東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九卷 第十三章 揚天威親王赴歐陸第十四卷 第十二章 大明龍幣第十八卷 第三十四章 特種作戰初登場(中)第十七卷 第七十章 兵法與熱武器作戰第十八卷 第四十二章 最終獎勵,鐵甲戰艦第十八卷 第十八章 圍點打援,班門弄斧第十六卷 第十九章 討價還價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十卷 第十章 調集兵馬準備出征第六卷 第二十四章 曠世大戰第十卷 第九章 反賊四出西北危急第十八卷 第五十八章 屯衛擴編之五百萬戶第十五卷 第五十五章 燃燒的遠征(三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六卷 第九章 朝廷改組第十七卷 第五十七章 屯衛新職能(中)(三更,感謝雙子之殤大大打賞)第十二卷 第二十八章 大明真恐怖第十八卷 第七十三章 元帥大婚,海軍重組第六卷 第一章 遼東之殤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財富驚人第十八卷 第八十二章 列強屈服,簽訂和約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十一卷 第二章 齊心協力謀發展第十章 閹黨第十八卷 第三十九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上)第十三卷 第十七章 安南臣服第十三卷 第四章 直抵思明府第十四卷 第三十章 呂宋行省第八卷 第九章 教化蠻夷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七章 氣氛詭異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二卷 第十二章 推廣西學第十七卷 第三十四章 規範經營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一卷 第三十五章 兩軍對壘決雌雄第十七卷 第四十章 柴油和煤油第十七卷 第六十八章 熱氣球定位(下)第十三卷 第二十九章 局勢緊張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十八卷 第五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上)第三卷 第九章 發展實業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十六卷 第六十四章 西域臣服第十八卷 第五十四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下)第十一卷 第二十五章 斷頭樹下鐵頭精第四卷 第六章 軍需物資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八卷 第七十六章 新型火藥,高爆炮彈(下)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四卷 第三章 提高產能第八卷 第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十六卷 第二十六章 商業發展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六卷 第三十二章 秦軍小將第十六卷 第四十章 惹怒大明第十八卷 第二十七章 盟國國王顯猶疑第十三卷 第二十四章 洋使勸降第十五卷 第五十四章 水陸並進第十六卷 第一章 進步驚人第十四卷 第四十章 戰略部署第十二卷 第十六章 抵達錫蘭第四卷 第十四章 僵持不下第十七卷 第六章 物資轉運第十五卷 第七章 金屬冶煉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二卷 第十三章 犯顏直諫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十四卷 第十六章 準備開戰第十八卷 第二十六章 王子公主訂終身第十卷 第九章 反賊四出西北危急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八卷 第四章 千萬平民大遷移第十四卷 第三十七章 黃雀在後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趁亂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