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張溥進京

張溥在明末歷史上也是個名人,在晚明風雨飄搖的時代,他滿懷一腔熱血,繼東林而起,聯合正義之士,組織和主持文人團體復社,欲隻手撐起明朝搖搖欲墜的天下。

年輕的張溥在閹黨權勢熏天的日子裡,不計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呼籲文人打破門戶之見,以國家爲重,樹起了以文會友的旗幟,來綰結天下士人的心,他匡扶正義的勇氣,也曾歆動天下。

但是,他救國救民的方法卻有失偏頗,他不肯按部就班地出仕熬資歷升官,卻想借廣收門徒以控制知識界、把持科場,最終達到左右政權之目的。

這無異於在空中搭建樓閣,看上去富麗堂皇,卻沒有任何基礎,就算奇蹟般的建成了,垮塌也只在分秒之間。

不過,不得不說張溥的能力還是很驚人的,他一度以復社領袖這個沒有任何實際職務的民間組織領袖之名,遙控操縱朝堂決策,決定官員任免,連當朝輔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從。

在鄉野之中遙控朝廷,以閒人之身執掌天下,這是很多後世文人對他的評價,他這份潑天的狂傲和能耐,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據說張溥最後也是因爲太過囂張,才被忍無可忍的周延儒或者其他某位大佬派人暗殺了。

當然,這些都是崇禎朝的事情,在那種絕望的形勢下,他或許是迫於無奈纔想出那種天方夜譚般的救國方式,在崇正朝,大明已在朱慈炅的治理下興旺達,盛極一時,這國自然是不需要他來救了,所以,他還沒冒頭便被先知先覺的朱慈炅一把按住,配到西北去了。

很多時候,環境也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張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強的有點離譜,崇禎朝那種絕望的環境,造就了一個狂傲不羈的文人領袖,崇正朝興盛無比的大明卻造就出一個政績驚人的幹吏。

崇禎朝這個時候張溥已經被朝廷大佬害死,駕鶴西去,崇正朝這個時候,張溥卻仕途通達,扶搖直上,成爲大明政壇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

時也命也,張溥進京途中一直在感嘆,當初和復社成員一起被皇上配到西北的時候,他以爲,他這輩子已經完了,一個縣令之位將坐到終老,卻不曾想,皇上並不是要碾死他,各級官吏對他也沒有什麼偏見,做出的功績一點不落全被記下來了,該升遷時,照樣給他升遷,沒有一絲拖沓。

有大能耐的人,成事,有時候是要藉助氣運,但更多時候,他們卻是靠的自己敏銳的眼光,或者獨特的嗅覺,張溥剛獲得升遷便立刻明白了,皇上並不是反感他的爲人,而是不希望他結黨干預朝政。

想明白這點,他立馬將復社骨幹召集到一起,分析得失,講明形勢,然後當衆宣佈復社解散。

他這樣一做,果然得到了皇上的賞識,皇上派來的三省總督陳子龍立刻開始提拔他,他那升官度簡直就跟坐了火箭一樣,短短几年間就提拔爲正二品的左布政使!

當然,他不知道,陳子龍並不是受了朱慈炅的指示來提拔他的,而是看重他的能力,正常提拔而已。

而後,他的同鄉、好友、右布政使張採又被調到京城,擔任商務部尚書,而且還經常寫信來勉勵他,皇上對他很器重,只是暫時沒有合適的位置,一旦有合適的位置,也會將他調到京城。

果然,這才一年多時間,他就接到調令,赴京城出任新組建的運輸部尚書!

終於進入朝廷中樞了,張溥不知道皇上爲什麼器重他,但是,他知道,只有勤勉任仕,做出成績纔會得到提拔,要是他當初在孝義的時候庸碌無爲,估計他這輩子就真的一個縣令做到頭了。

所以,在接到調令之後他沒有絲毫拖沓,立馬找了趟火車,飛趕往京城,他是想先向張採、陳子龍等至交好友請教一下京城大衙門的管理經驗,然後再着手組建運輸部,把鐵路、馬路、水路好好管起來。

卻不曾想,他頭天晚上剛到,還沒來得及跟張採敘舊,第二天一早,皇上便令人傳來口諭,讓他去乾清宮開會,商議新衙門的組建事宜!

他就這麼懵懵懂懂被傳旨太監領着,出了張採府邸,進了皇宮,來到乾清宮的會議室。

他走進去一看,裡面都快坐滿了,只留下兩個位置,一個主位肯定不是留給他的,那是皇上坐的,剩下的就是左第二個位置了。

他暗暗觀察了一下,在場的,他認識的還真不少。

左第一個是吏部尚書楊嗣昌,這位可是管官員的,他自然認識;

右第一個是戶部尚書程國祥,經常要問這位財神爺要錢,他自然也認識;

右第二個是商務部尚書張採,剛從人家府裡出來呢,不認識自然是不可能的;

左第三個他也認識,是崇正四年,辛未科狀元吳建業,他也是辛未科進士,怎麼可能不認識狀元郎呢;

接下來幾個人就有點奇怪了,貌似並不是在朝官員,因爲他們都沒有穿官服。

他仔細看了看,還真有認識的。

右第三個是原錦衣衛指揮使,現大明皇家日興銀行的大掌櫃駱養性,這位也是大大的名人,大明朝不認識他的官員還真不多;

左第四個大明皇家興隆商號的大掌櫃徐爾爵,這位內閣輔徐光啓的孫少爺對他下面的晉商幫助可不小,他自然是認識的;

接下來幾個他就不認識了,很有可能是其他皇家商號的大掌櫃,這些人怎麼也被招來了呢,他們好像跟新衙門的組建搭不上邊吧?

他腦海裡雖然想的多,其實過去的時間並不長,表面上,他只是剛走進會議室,略微掃了一眼,然後就愣在那裡了。

這左第二個位置很有可能是留給他的,但他卻有點猶豫,不敢主動上前去坐。

因爲他品級雖高,說白了以前也只是個地方官員而已,跟眼前這幾位京城大佬比起來,壓根就不是一個檔次的。

好在這些人都是圓滑世故之輩,他這一進來,認識的不認識的都開始熱情的打招呼,左的楊嗣昌更是直接站起來招手道:”張大人,快來坐,就差你一個了。“

第十四卷 第五十二章 蘇祿海戰第八章 聞聲而動第十一卷 第十四章 歡樂喜慶過大年第十七卷 第六十三章 屯衛的賺錢思路第十六卷 第二章 先進武器第十五卷 第五章 運河之策第八卷 第十二章 商船失蹤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二卷 第二十四章 守衛京城第十八卷 第三十章 世子一怒揍公爵第十六卷 第四章 推動發展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十七卷 第二章 雪域神犬第六卷 第十章 戰前演練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海外形勢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十八卷 第八十二章 列強屈服,簽訂和約第八卷 第十四章 荷蘭上鉤第三卷 第十章 舉步維艱第十一章 暗鬥第十八卷 第八十五章 賞賜羣臣,佈局全球第十五卷 第七章 金屬冶煉第八章 聞聲而動第十八卷 第二章 借用屯衛固邊疆第七卷 第二十四章 發展經濟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二卷 第四章 發威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四卷 第二十五章 輕取兩城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十六卷 第十四章 瓦刺崛起第六卷 第十八章 準備開炮第十八卷 第八十五章 賞賜羣臣,佈局全球第六卷 第十九章 步兵操典第十四卷 第四十一章 兵臨果阿第七卷 第二十四章 發展經濟第八卷 第十四章 荷蘭上鉤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三卷 第四章 飛梭織機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五卷 第二十章 盛世將至第十八卷 第二十三章 曠日持久,損耗驚人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十四卷 第四十一章 兵臨果阿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復北疆第六章 榮耀任務第七卷 第十二章 求助大明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海外形勢第十一卷 第二十一章 火車線路貫南北第十七卷 第十一章 偵騎遇險第十八卷 第十九章 邯鄲學步,八面埋伏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張溥進京第十五卷 第三章 金銀滿倉第三卷 第七章 糧食問題第十一卷 第三十八章 中興之主平四方第七卷 第十八章 經濟殖民第十八卷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皇子,德國國王第十六卷 第三十四章 孫傳庭請援第八卷 第七章 籌建特區第六卷 第九章 再次震驚第十三卷 第三章 安南亂象第十一卷 第八章 新建工廠造機械第十五卷 第五十八章 遊牧部落第十二卷 第二十九章 葡萄牙王儲第十一卷 第十五章 舉國上下齊選秀第十五卷 第四十八章 明皇大怒第九卷 第四章 屬國科舉屠夫鴻儒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三章 軍工設想第十八卷 第五十一章 新建港口,開發美洲第十五卷 第三十二章 漢字的魅力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七卷 第六十二章 開發新佔領疆域第十一卷 第七章 開辦學院教漢語第十六卷 第三十六章 瓦刺來襲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災民第十七卷 第六十八章 熱氣球定位(下)第十三卷 第三章 安南亂象第十五卷 第四十六章 飛速支援第十三卷 第十六章 誅滅九族第十四卷 第二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十六卷 第三十七章 全力攻城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八卷 第九章 教化蠻夷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第十三卷 第二十六章 神威大炮第二卷 第二十三章 戰遵化下第四卷 第十六章 戰後事宜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四卷 第二十九章 君臨星城第十一卷 第六章 算計列強續烽煙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七卷 第十一章 阿三慘了第二卷 第二十四章 守衛京城第七卷 第二十章 組建水師第十一卷 第一章 雄心壯志展宏圖
第十四卷 第五十二章 蘇祿海戰第八章 聞聲而動第十一卷 第十四章 歡樂喜慶過大年第十七卷 第六十三章 屯衛的賺錢思路第十六卷 第二章 先進武器第十五卷 第五章 運河之策第八卷 第十二章 商船失蹤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二卷 第二十四章 守衛京城第十八卷 第三十章 世子一怒揍公爵第十六卷 第四章 推動發展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十七卷 第二章 雪域神犬第六卷 第十章 戰前演練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海外形勢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十八卷 第八十二章 列強屈服,簽訂和約第八卷 第十四章 荷蘭上鉤第三卷 第十章 舉步維艱第十一章 暗鬥第十八卷 第八十五章 賞賜羣臣,佈局全球第十五卷 第七章 金屬冶煉第八章 聞聲而動第十八卷 第二章 借用屯衛固邊疆第七卷 第二十四章 發展經濟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大明驚世第二卷 第四章 發威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四卷 第二十五章 輕取兩城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獅已醒第十六卷 第十四章 瓦刺崛起第六卷 第十八章 準備開炮第十八卷 第八十五章 賞賜羣臣,佈局全球第六卷 第十九章 步兵操典第十四卷 第四十一章 兵臨果阿第七卷 第二十四章 發展經濟第八卷 第十四章 荷蘭上鉤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三卷 第四章 飛梭織機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五卷 第二十章 盛世將至第十八卷 第二十三章 曠日持久,損耗驚人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十四卷 第四十一章 兵臨果阿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復北疆第六章 榮耀任務第七卷 第十二章 求助大明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海外形勢第十一卷 第二十一章 火車線路貫南北第十七卷 第十一章 偵騎遇險第十八卷 第十九章 邯鄲學步,八面埋伏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張溥進京第十五卷 第三章 金銀滿倉第三卷 第七章 糧食問題第十一卷 第三十八章 中興之主平四方第七卷 第十八章 經濟殖民第十八卷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皇子,德國國王第十六卷 第三十四章 孫傳庭請援第八卷 第七章 籌建特區第六卷 第九章 再次震驚第十三卷 第三章 安南亂象第十一卷 第八章 新建工廠造機械第十五卷 第五十八章 遊牧部落第十二卷 第二十九章 葡萄牙王儲第十一卷 第十五章 舉國上下齊選秀第十五卷 第四十八章 明皇大怒第九卷 第四章 屬國科舉屠夫鴻儒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三章 軍工設想第十八卷 第五十一章 新建港口,開發美洲第十五卷 第三十二章 漢字的魅力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七卷 第六十二章 開發新佔領疆域第十一卷 第七章 開辦學院教漢語第十六卷 第三十六章 瓦刺來襲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災民第十七卷 第六十八章 熱氣球定位(下)第十三卷 第三章 安南亂象第十五卷 第四十六章 飛速支援第十三卷 第十六章 誅滅九族第十四卷 第二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十六卷 第三十七章 全力攻城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八卷 第九章 教化蠻夷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第十三卷 第二十六章 神威大炮第二卷 第二十三章 戰遵化下第四卷 第十六章 戰後事宜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四卷 第二十九章 君臨星城第十一卷 第六章 算計列強續烽煙第四卷 第十五章 傷亡慘重第七卷 第十一章 阿三慘了第二卷 第二十四章 守衛京城第七卷 第二十章 組建水師第十一卷 第一章 雄心壯志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