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

朱厚煌非但沒有阻止屠城,甚至還有意放縱屠城,他將雍軍上下,乃至於汪直所部都命令出城,將整個海雲關都留給了占城軍。

整個占城軍在海雲關中喧鬧了一夜。

事實證明當軍隊失去約束的時候。就會變成洪水猛獸。次日,朱厚煌再次入城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固然知道海雲關中,下場絕計不好。但是萬萬沒想到,會悽慘到如此地步。而一直微微諾諾,被他整生整死的占城軍,而又狠毒暴虐。

朱厚煌此刻也有一些悔意。尤其是他看到,一具具被折磨的不完整的屍體,從海雲關南城,直接鋪到北城。

朱厚煌想來,即便是占城軍發泄怒氣,也不過是將這些人給殺了了事,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所有的屍體幾乎沒有一具是完整的。每一個死者都是受盡苦楚而死的。

弱者在面對更弱者的時候,或許沒有憐憫,反而更加兇殘。

朱厚煌暗道:“以後,我絕對不能讓軍隊有自由行動的可能,縱然真需要屠城,我寧可有組織的殺死所有人,也不能這樣了。”

隨機朱厚煌對占城軍隊也另眼相看。

朱厚煌在雲海城之中,商議攻伐安南之事。

占城王先說話了,他說道:“殿下,何必着眼於升龍一地,何不以峴港爲根基,率兵北伐,小王願意傾占城之力,助殿下北破升龍。與王師回合於升龍。豈不比水路直討升龍功勞大嗎?”

朱厚煌一眼就看出了占城王的心思,占城王的心思不南猜,占城上下都患有嚴重的恐越症,所以無限希望有一個保鏢在身邊保衛他們,而這個保鏢也不會謀奪占城的王冠。

在占城王看來,朱厚煌就是合適的人選。不懼怕越南兵勢,而且有能力好好的教訓越南。又不會對占城動什麼歪腦筋。身後好有大命的支持,豈不是上天送上來的人選?

所以占城王寧肯將收服過來的失地轉給朱厚煌,讓朱厚煌成爲占城的屏障。越南打不過雍國,就不可能越過雍國打占城。

那時候占城就能從北邊脫身,深入南方的爭霸之中。

南不如北,好像是一個定律。占城王在北邊被越南人暴打,占城轉手在南方將南方几個小國,打的屁滾尿流的。從北邊失去的,可以從南邊得到。

處於這樣的考慮,占城王當然希望,朱厚煌在安南佔據的土地,越多越好。與安南的仇恨越深越好。

但是朱厚煌說道:“大王少坐,安南有消息傳開。莫登庸與鄭綏一戰,已經在前日結束了。莫登庸大勝鄭綏。正在追亡逐北。所以我們沒有時間了。所以必須儘快出兵。”

“什麼?”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朱厚煌在區區一座關城之下,還花費了這麼長的時間,而莫登庸與鄭綏雙方總人數接近二十萬的大戰,居然在半個月之內,落下了帷幕?

“到底是什麼情況?”所有的人眼睛之中都透漏出好奇之色。

朱厚煌也不自己說,一揮手將一名錦衣衛叫了出來,讓他來說。具體情況,現在還沒有傳過來,總之莫登庸大軍南下,鄭綏大軍北上,雙方對峙十幾日,日日交戰,不知道怎麼回事,前幾日忽然決戰,一戰定勝負,莫登庸大破鄭綏。

因爲錦衣衛的情報不足,只能知道勝負如何,至於勝負之間的事情,卻不知道了。

朱厚煌說道:“如果我們不採取有效措施,那麼越南重歸一統,不過是時間問題。一個統一的安南,並不是孤想要的,我等必須馬上立即採取行動。海路攻升龍,莫登庸不得不回防,這樣一來,我軍只需要在升龍大破莫登庸所部,就能嚴重打擊莫登庸的威望。那時候至少能將越南統一的時間,退後幾十年了。”

占城王也沒事好說的,在占城王看來,最後越南能永遠的分裂下去,那纔是最好不過地方。

朱厚煌的部下自然也不會頂撞朱厚煌。朱厚煌的意見順順利利的通過了。

“諸位事不宜遲。汪直。”朱厚煌開始發號施令了。

汪直說道:“臣在。”

朱厚煌說道:“汪直協助王師鎮守海雲關,並且幫助王師組建縣兵。”

汪直長出一口氣,說道:“臣遵旨。”

汪直知道,他這連續兩次大出風頭,雖然沒有誰說不滿意。但是也是需要沉澱一下了,他比起吳明與俞大猷都有所欠缺,比如他比吳明資歷欠太多了,比俞大猷才能上也欠缺了一點。故而稍稍被壓制一下並不算壞事。

朱厚煌已經與王陽明書信溝通過了,對海雲關以南之一代的善後事宜。

王陽明表示,他將以峴港爲基礎管轄這一帶平原,設立峴港府。只是人口丁壯還沒有統計出來,但至少是有四五個縣。這每個縣每年都能給朱厚煌提供賦稅,最少,這些地方並不是什麼賠錢貨色了。

但是想要徹底通知各縣,還是不大可能的。

王陽明爲朱厚煌想了幾個辦法,第一是令少府進駐峴港府。爲什麼嗎?

少府作爲不僅僅是雍王的內廷機構,也是托馬斯壟斷機構的雛形。少府每年都需要從各地採購很多東西。而這峴港很多東西都能產,不過是技術不夠罷了。由少府的進駐,更能讓峴港與東雍連爲一體。

第二,就是在峴港舉行一次吏試。

這就是收買人心的手段,雖然越南民間語言,可能與漢語有異。但是越南士大夫階層,都能流利的說漢語。故而一次吏試,可以將峴港的精英人士直接補充到東雍。在從東雍挑出幹員,補充到峴港府之中。至於阮潤臣,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可以擔任東雍的一任知府。

第三,就是組建縣兵。

任何政權都必須有武力的支撐,否則便不能生存。朱厚煌不會天真的以爲自己不在其中,所以組建屬於自己的武力,是絕對刻不容緩的事情。

王陽明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峴港府民間的豪強本來就不多,自己這邊拉攏了多了,對面的人就少了。而縣兵也是一個能提供職位的所在。

朱厚煌不至可否,反正現在朱厚煌騰不出來手。一旦騰出來說之後,定然對峴港城大清洗一番,絕對不會放過所謂的地方豪強的。

朱厚煌將王陽明的書信在大腦之中一閃而過,繼續說道:“俞大猷,吳明,各率本部,一起乘船出發,準備攻海防。並傳令許棟,先行清掃安南水師,這一次越海徵發,容不得一點失誤。”

朱厚煌以及雍軍的精銳全部在上面,而且護航的是朱厚煌積攢好幾年的水師精銳,一旦全部“占城王。”朱厚煌吩咐了自己的手下之後,轉過頭和顏悅色的對占城王說道。

“小王在此。”占城王對朱厚煌越發敬畏了。不是誰都能狠心弄死己方數萬人而面不改色。

“孤就厚顏再次借弄一萬士卒。”朱厚煌嘴上說的是厚顏,但是他一點點厚顏的意思都沒有。說的理直氣壯。

占城王低三下四的說道:“好說,好說。請殿下去營寨點兵便是了。”

朱厚煌立即派人出點兵,不多不少,就有一萬士卒。

這個一萬士卒都是朱厚煌派人挑出來的,不是占城王不過朱厚煌面子,還需要自己挑,卻是占城軍損失太大了,很多軍隊都失去了編制,而大部分編制混亂,占城王現在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手下有多少人了。

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四百七十三章 廈門灣之戰三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二十章 經緯【3】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
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四百七十三章 廈門灣之戰三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二十章 經緯【3】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