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東雍根本策

只要瞭解朱厚煌的政治意圖,就明白,朱厚煌是將東雍當成根本之地來經營的。這一點不難看出。只是到底如何經營東雍,讓其成爲根本之地。朱厚煌自己卻沒有多少主張。他的主要主張是移民,開礦。有足夠多的移民。就會有足夠的農業產量。有足夠的礦產,就有住的工業產出。

這就是朱厚煌經營東雍的政策,足夠的簡單粗暴。但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爲朱厚煌發現,不管多精緻的計劃,他都無法去執行。只有簡單粗暴的方法,他才能玩兒得轉。

此刻陸完說起來,朱厚煌全神貫注,聽陸完有什麼磨玉之策。說道:″先生請講,小子洗耳恭聽。“

不是陸完自負,而是比起楊慎,唐寅,陸完的履歷可以完爆他們。唐寅半輩子就沒有做進實務,做爲才子佳人完全沒問題,但是作爲事務官,能力顯然不夠。楊慎翰林院出身,見識足夠,經驗難免不足。

陸完卻不然,在官場上,半輩子的風風雨雨,連行軍打仗都幹過。什麼樣的事沒有處理過。能一路高升,吏部天官。在能力上,絕對完勝楊慎。

陸完鄭重道:″東雍一島,西部平坦,東部乃羣山。東部羣山乃棄地,能開發的唯有西部平原。然東雍西側的平原地帶遍佈蠻荒。河流皆發用東部山區,流向西方海峽之中。這樣一來,就造成了這些河流雨季暴漲成災,將河流兩岸多淹沒成爲沼澤。想要開發東雍並不是容易之事,有水陸兩途。水路就如同殿下現在的作爲。沿海開闢,以港口爲中心,開闢領地。只是如此卻有一處不妥。”

“何處不妥?”朱厚煌問道。

陸完說道:“殿下所開闢的領地,好像是一串珠子。全靠一條絲線連接。整合一條絲線就是海運。而殿下在海上的實力,方纔有之前的澎湖之約。將雍國的命脈系在大海之上。並不是恰當的方法。”

朱厚煌默然,並不是將一國命脈懸在大海之上,並不妥當,而是雍國水師實力不強之前,將國運懸在大海之上,並不是恰當。陸完的想法之中,有一絲輕視海洋的傾向。朱厚煌並不準備糾正,問道:“先生以爲當如何?”

陸完說道:“殿下,請陛下將天下囚犯流放到東雍,並且將各地流民移民到東雍。殿下獨霸海運,積累財富,如今錢糧已足,只是殿下對以經營一地,卻不入門道,臣將爲殿下爲之。”

陸完說着,將一張地圖拉開,鋪到桌面之上,朱厚煌低頭看去,這一副地圖他很熟悉,還是他主持繪製出來的。

是東雍地圖。

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

陸完說道:“殿下待民太厚,耗財太多,民性將惰。”

朱厚煌有些不明白,問道:“這不是應該的嗎?”

聽了朱厚煌這一句話,陸完心中很是複雜。儒家講仁,但是很多時候都做不到。朱厚煌雖然在這個世界待了好幾十年了,但是還是不明白底層人民活得是什麼樣子。用他的眼光爲小民安排的生活,已經是他們一輩子的追求了。

所以陸完說,這裡的百姓活得太好,好到讓他們沒有其他的追求了。沒有其他追求,想徵發的時候,這工作就不好做了。這就是他所說的民性將惰的原因。

此刻一時間不知道怎麼解釋給朱厚煌聽,陸完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東雍初開,需要大量的工程去做,而大型工程,並不是百姓能自爲之,必須官府主持。殿下免除百姓徭役,只留下兵役。使地方官無法使民。否則比以銀兩,官家自有不足。使得大工程無法展開。又會影響到移民。”

良田的開闢,是需要大量的勞作的。有些自然條件,可以爲百姓劃分地塊,讓他們自己開荒,但是很多地方,就必須投入大量的勞動,需要大量的水利工程,才能荒地改成良田。

整個東雍,想從荒島變成朱厚煌心中的根本之地,必須大興土木。而且從一開始就要做好規劃,而不能像朱厚煌這樣想到哪裡就是哪裡。

陸完細細給朱厚煌講來。讓朱厚煌不得不承認,他頒發下來的福利,嚴重影響到東雍開闢的進度。

像大員一帶,也就是臺南平原一帶,是容易開闢成農田的地方。這些地方開闢出來之後。大員以北很多地方,很多地方,因爲河流泛濫的原因都是沼澤地,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丘陵地帶。

這些地方,開闢出良田,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如果按朱厚煌必須用銀兩付工錢的方式,將是一個讓朱厚煌承擔不起的天文數字。

即便在大明,河工上花費也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大型工程全部花錢,即便朱厚煌打敗了佛郎機人,獨佔貿易之力,恐怕也只能勉強承擔起來。

不過這樣一來,朱厚煌想大修船隻,爭霸海上的想法,就只能放下了。

朱厚煌明白這一點之後,心中嘆息一聲,知道自己想得還是太想當然了。

臺灣這一島,即便是後開發的,但是也是經過清朝三百年的經營,纔有後世的摸樣,成爲一個農業大省。

朱厚煌如果不想強徵百姓,他即便是將他一輩子耗在東雍,將自己兒子一輩子也耗在東雍,在他孫子那一輩,東雍大概能撐起來根本之地的說法。

但是朱厚煌卻等不了。

朱厚煌說道:“小子無知,險些壞了大事,還請先生指點。”

任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的生活方式,很多苛政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並不是大筆一揮就能免去。用教科書裡面的話,就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互之間的匹配。

陸完聽得出來,朱厚煌雖然這樣說了,心中還有一絲彆扭,不願意出爾反爾。說了免除徭役,不想對百姓食言。

“哎,不管怎麼說,一個有仁心的君王,比一個沒有仁心的君王要好的多。”陸完心中暗道。他沉吟一會兒說道:“殿下,對百姓只徵兵役。可以將縣兵投入工程之中。而且當初殿下處理福州三衛之時,就不出錯,將後來移民,先兵後民。流放到東雍之人,都是桀驁不馴之輩,陡然放入民間,會壞我民風,莫如先入軍中三年,再放之民間。”

朱厚煌知道,不管陸完如何變通,都是他對百姓食言。只是他實在不肯一輩子都耗在東雍島上,只能這樣做了。

朱厚煌忽然想起兵力問題,問道:“先生,孤只有親兵千餘,維繫各地治安,大多靠縣兵,如今各地縣兵都投入工程之中,如果再有蠻人來犯,概當如何?”

陸完說道:“臣有一事上秉。”隨即陸完將他對杜夜郎的處理上報給了朱厚煌。這本來要先說出來的。只是朱厚煌一見陸完,就問政,這一件事就放下來了。

陸完說完,解釋道:“這是以夷治以之策。對於蠻人不得強行壓制,趕盡殺絕。當化夷爲華爲上。臣以爲蠻人常在山林之中,較漢民悍勇,只是不得兵法。其不習耕作,與其以之授田,不如用之爲兵。天長日久,蠻人也是殿下的子民。”

朱厚煌聽出了來陸完委婉的勸諫。

朱厚煌賞賜給各級官員很多蠻人奴隸,爲各級官員耕作。這一點在陸完看來,並不是什麼值得提倡的行爲。

不過,朱厚煌也是沒有辦法了。無他,東雍的人力缺口實在太大了。

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四百五十七章 佛郎機人的準備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一百零三章 人之將死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九百章 影響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二章 比劍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
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四百五十七章 佛郎機人的準備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一百零三章 人之將死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九百章 影響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二章 比劍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