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

與俞大猷相比,朱厚煌對戰場的敏銳度就差了不少。

他此刻只是感覺到,天津衛城之中的動靜不大對頭。總體來說任何守城的物資都是有限的。所以節約守城武器,是每一個明白人都能想通的道理。

在第一天攻城的時候,城上手忙腳亂的,弄得亂七八糟的,很多滾石擂木,乃至於滾油,灰瓶等東西全部都浪費了。

不過城頭上的反應很快,在第一天下午,就徹底杜絕了這樣的情況,當然了,這也與天津衛城之中,儲備的守城物資並不充足有關。

正德時期,整個大明雖然時有動亂,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整個大明還算得太平時節。

所以太平時節,又是京城附近,天津衛鬆懈,也是難免的。

而今日卻有些反常,朱厚煌正默默思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的時候,俞大猷的信使就來了。朱厚煌立即覺得俞大猷猜的對,或許有猜錯的可能性。但是朱厚煌覺得除卻這裡其他理由都牽強了。

他二話不說下令準備。

朱厚煌身邊是數百親衛,將朱厚煌層層疊疊的保護在一起,而這隻軍隊,現在是吳明控制着。

平日朱厚煌身邊的親衛都是李良欽負責,即便是李良欽被朱厚煌提拔爲軍隊高層,但是依舊負責朱厚煌的安全。

此刻的朱厚煌卻將李良欽放在後陣,也就是留給張永破綻的地方。

原因無他,因爲現在負責全軍的是俞大猷。

而俞大猷是李良欽的弟子,彼此之間情同父子。朱厚煌纔不敢將自己的性命放在別人身上,有一句話怎麼說?永遠不要測試忠誠,最後不要給任何背叛的機會。

所以朱厚煌要暫時讓李良欽去當衝陣的殺將,讓吳明成爲自己的親衛統領。

這一次甚至是下意思的。根本不用過腦就安排好了。

朱厚煌或許沒有發現,但是一些習慣已經深入朱厚煌的骨髓之中,比如說拉攏人心,防範造反。

朱厚煌對俞大猷的信使說道:“孤,不走,孤信得過孤的將士們,也信得俞大猷,孤就在這裡,看小兒輩破陣。”

俞大猷在陣前聽了深吸一口氣,既感動與麻煩與緊張。

俞大猷既感動於朱厚煌對的信任,又感動於朱厚煌的信任,又爲即將來到的戰事之中,將朱厚煌留在危險的地方有些不太可靠。

此刻的俞大遒還不是後世的戚龍俞虎,而是一個小小的軍官。所以他有些沉不住氣了。他顧不得其他,從陣前來到了朱厚煌這邊。

“見過殿下,臣甲冑在身,不能行全禮,還請殿下恕罪。”俞大猷單膝跪地。

朱厚煌說道:“俞將軍請起。”

俞大猷並不起身,而是俯首說道:“殿下身系東雍之重,乃萬金之軀,還請殿下以東雍爲重,與互換位置。臣在這裡代替殿下,而殿下後移到臣大旗之下,代臣坐鎮。”

朱厚煌有些不高興了,但是強忍着說道:“俞將軍,孤非手無縛雞之力之輩,此戰乃奈何不了孤。”

“陛下,”俞大猷的聲音忽然變大了,“戰場交鋒,乃立屍之地,每一個人在戰死之前,都覺得死的不會是自己。還請殿下以東雍爲重,善保萬金之軀。”

俞大猷所說的話,讓朱厚煌聽的很不舒服,但是朱厚煌卻不得不捏着俞大猷的建議。

人生第一大錯覺,應該是我是主角,必須符合主角不死定律。其實恰恰相反,每一個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大部分死亡是不會提前告知的。

而朱厚煌不準備與俞大猷拖延下去了,戰場之上,當斷不斷是大忌之中的大忌。俞大猷的意願如此的強烈,如果朱厚煌再與他糾纏下去,說不定一會京營的騎兵就來了。

在衆人的簇擁之下,朱厚煌換一身輕便的制式盔甲,將自己的盔甲留給俞大猷。然後穿過軍陣,來到俞大猷的大旗之下。

俞大猷的這個位置是一個攻城的好位置,將整面城牆上的所有的攻勢都看在眼裡嗎?能指揮所有的民夫,與攻城的部隊。

不過,雍軍的攻勢非常的節制。

大多是火炮壓制,民夫填護城河而已。

朱厚煌問大旗下面的軍官,說道:“所有將令都聽中軍,不用管孤。”

這邊朱厚煌剛剛安頓下來,就感到腳下微微顫動,朱厚煌向北方一看,卻見一股煙塵從城牆北邊繞了過來。

他們一繞過來,就開始快馬加鞭、數千騎兵衝出了浩浩蕩蕩的威勢。朱厚煌爲之一震,心中不由的有些擔心。

京營騎兵的實力,朱厚煌非常清楚,固然比不上蒙古騎兵的騎術好,馬好,但是在裝備上完爆蒙古騎兵。戰鬥力相差不大。

這三千騎兵固然比不上當初正德對陣達延汗的時候,數萬騎兵的衝鋒,但是也不要忘記了,朱厚煌的部下雖然打過不少仗,但是都是在南方打的,在南方根本沒有這麼大規模的騎兵突擊。

一時間,朱厚煌也不大相信自己的部下了,唯恐一個支持不住,當場潰敗下來。那時候的他下場如何,也只有天知道了。

朱厚煌緩緩的將手握在腰間的劍柄之上,重新緊緊了。他的手先微微見汗,打溼了纏繞白布的劍柄。這柄劍,是實實在在的殺人劍,與正德的劍同出一批工匠。樣式上樸實無華,但是長槍長刀,幾乎當着立斷。是朱厚煌用來防身的。

而朱厚煌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也不做。只是這種身不由己感覺,實在太糟糕了。

張永不知道此刻朱厚煌的心思。

不過張永此刻的目光都在一面龍旗之上,那是朱厚煌的王旗。

擒賊先擒王,這個人誰都知道,張永此刻就是來實踐的。張永本來還想將大陣給打崩。只是張永衝得越近,越是發現了雍軍的不同。

是的,雍軍的不同。

即便浩浩蕩蕩的三千騎兵衝殺之下,如果是內地的衛所,早就崩潰了。而在朱厚煌的訓練之下,俞大猷的指揮之下。雖然說不上紋絲不動,幾乎上所有的方陣都沒有大的變形。從此可見雍軍的訓練相當之不錯。

張永領兵平定過安化王之亂,抗擊過蒙古,打過劉六劉七,用過騎兵,也用步兵對抗過騎兵。所以他知道,用騎兵衝擊完好的步兵方陣,其實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再者,在這個重騎兵退出的明代,幾乎所有騎兵都是輕騎兵,即便是有些甲冑,但是這些甲冑的防護力,也差強人意。

整個狀態下,衝擊完好的步兵方陣。損失一定很大,而且損失不說,未必能擊潰敵軍。

所以,張永想要雍軍崩潰的方法,只有一個擒王了。

三千騎兵在張永的指揮之下,好像是一條翻滾的大龍,捲起無邊的風沙,瞬間向後陣衝了過去。

楊慎在城頭看過去,卻見一條黃龍在城外繞了一個角度弧線,向雍王的王旗衝了過去。

似乎是爲了安全起見,雍軍的後陣薄弱,而雍王的大旗就在後陣之中。

楊慎的手中微微見汗,似乎連手中的千里鏡都拿捏不好。

楊慎胸前不斷起伏,頭上也微微見汗,他分明什麼也沒有做,卻好像是與人打了三百回合一樣。

因爲楊慎知道,這一戰的生死勝負,就在在此一舉了。

古代戰爭就是這樣,不管之前的算計多好,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一刀一槍的拼殺。

“殺。”好像是爲自己壯膽,戰場上充斥的大聲的呼喝之聲。

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殺與招撫二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四十七章禮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
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殺與招撫二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四十七章禮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