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

大船離開的南京碼頭。正德的鑾駕一點一點變小,福船風帆升起,順流而下,好像是御風而行。

王陽明與朱厚煌並肩站在船頭。

王陽明說道:“殿下既然拜我爲師,我也不要知道殿下的學業如何?”

朱厚煌有些忐忑,他自己知道自己,他對儒學不過是泛泛而學,在王陽明這樣的大儒之下恐怕一句話都頂不住,但是身爲人子弟,也只能頂着。他默默回想小時間背得四書五經,一樣一樣流淌過心中,最後一要牙,說道:“王師請問吧。”

王陽明說道:“殿下對東雍之事的將來有何規劃?”

“啊?”朱厚煌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王陽明會問這個,一時間接不上來。

王陽明看到朱厚煌這個樣子,輕輕一笑說道:“怎麼,沒有想到我問你這個吧?你和他們不一樣,我教你經傳,又有什麼用啊?難不成要你考秀才?你身爲雍國之主,對你的考題,就是你對雍國的戰略。”

“這個我在行。”朱厚煌心中大喜,說道:“王師,弟子在京師之中,就有所規劃。當初佛郎機使者南來,弟子以貴胄子弟的身份,與佛郎機使者想談,得到了一些泰西情勢。從其中發現了極大的機會。”

這樣的話,朱厚煌在正德面前說過還幾次了,早就輕車熟路。說起來非常流暢。一點也沒有不好意思的地方。

“西夷這百餘家來,版圖擴張,數以百倍,他們以航道爲主幹,以港口爲樞紐,以商貿爲財源。火器爲鋒矢,括地萬里,滅國無數。可謂兵威赫赫。”朱厚煌下意識爲西方人的臉上貼金。這不是因爲朱厚煌崇拜西方人,而是美國軍方的故計,誇大敵人的實力,纔好從國會弄經費。

“這一件事情,我知道一二。”王陽明說道。

“王師怎麼知道的?”朱厚煌吃驚的問道。。

“任何在陛下身邊發生的事情,都不是秘密。”王陽明的話一點不錯,天下的中心在北京,北京的中心在正德身邊。

正德身邊的消息,都不知道被多少耳朵所關注。所以朱厚煌在正德身邊所說的話,幾乎都成了大明上層的公開的秘密,正德的南海都護府計劃,雖然談不上人盡皆知,但是該知道都知道了。

朱厚煌微微一頓,說道:“大明的藩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簡直就在養豬的,徒徒消耗朝廷錢糧一點用都沒有,已經成爲朝廷的大患,所以弟子在北京之時,見西夷的世界地圖,見天地之廣闊,就心中生出這個注意,寧可與周制海外封建,也不願意作爲內地藩王,還好皇兄寬厚恩准弟子,纔有弟子現在之舉。”

王陽明說道:“殿下所言,對解決宗藩徒耗錢糧的問題,也算是一個好方法,卻不知道,海外有這麼大的地方,能容納大明這麼多藩王。”

朱厚煌說道:“弟子之前不知道,再看過世界地圖之後,才發現山海經也不見得都是虛言。東過大洋有一大洲曰美洲,面積之大,是我大明版圖的數倍之大,如果將大明藩王都分封到哪裡,說不定還不夠了。”

王陽明知道,將大明內地的藩王移封海外,不是簡簡單單有地方就行了,是很複雜的,並不是每一個藩王都如同朱厚煌這樣好說話。

他打斷了朱厚煌的話,說道:“說東雍吧。”

“是,王師,”朱厚煌答應一聲,接着將他在東雍上的安排一一說出來,說道:“今年,以陸尚書之能,有寧王之亂中被髮配的亂軍,定然能將整個東雍填滿。到時候將東雍全部開闢成良田,雍王一脈也能有沐王府世鎮之福,弟子也算是安心了。”

王陽明淡淡一笑說道:“如果殿下你僅僅想這樣,殿下也不會請我來的。”

朱厚煌嘿嘿一笑,說道:“王師,所料不錯。弟子也有一點妄想。”隨即他帶着幾分咬牙切齒的說道:“弟子與佛郎機人有所交鋒,兵敗之餘,被逼得簽訂城下之盟,如此奇恥大辱,弟子從來沒有忘記過,弟子想請師傅相助,爲弟子報此大仇。”

“哦,”王陽明看着兩岸風光,有一搭沒一搭的聽着朱厚煌說話。

朱厚煌看王陽明的樣子,問道:“王師?”

王陽明說道:“殿下想要報仇,要麼去請陛下出手報仇,要麼自己十年生聚十年修養然後報仇吧。”

朱厚煌長出一口氣,心中暗道:“要騙聰明人,實在是太難了,而且王陽明又是一等一的聰明人。”朱厚煌知道騙不過王陽明,定了定神說道:“王師,你怎麼看天道?”

王陽明說道:“你不知道嗎?天道者,天理也,心即理,就是人心。”

朱厚煌說道:“那麼如果先生去後,這世界上就沒有天理了?”

王陽明說道:“我心既沒,何言其他。”

朱厚煌說道:“自古以來日月往返,四時變化,在上古無人之時也是如此,當全天下之人死盡了也是如此,卻不知道先生的學說將這些放在何處?”

王陽明說道:“無人之上古時,有日月,有四時,汝何知之,天下之人死盡,有日月有四時,汝又何知之?不過臆斷之詞而已,臆斷之詞不可爲信,且人應先爲人,再言其他,自己心尚不定,大言天地之外,又有何意?”

朱厚煌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他明明不是這個意思啊?怎麼被撤到這個上面了。他定定了神,確定自己耍嘴皮子絕對不是王陽明的對手。準備藉助無所不能的託梅大皮,說道:“泰西將天下之間的學問,分爲兩種,一種是自然科學,就是指天地萬物的運行與規律,這是自然科學,另一種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是指與人相關的一切學問,請問先生的學問之中,將自然科學放在何處?”

王陽明聽到這個說法,覺得耳目一新,隨即又覺得自然科學,在自己的學問之中,無處安置。似乎在儒家學說之中,也沒有地方安置,而且他覺得天下萬物本就是一體。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劃分也太過生硬了一點。

天地人爲三才,又豈能分開?簡直是誤入歧途。

王陽明說道:“聖道廣闊,夷人之學用來攻石尚可,如果癡迷於夷人之學,就有誤入歧途一嫌。”

朱厚煌頓時感到心灰意冷,暗道:“我請王陽明來,一來王陽明是當時儒家的領軍人物,二來比起王陽明的心學,程朱理學更讓朱厚煌厭惡。而且王陽明能在儒學上另立一支,說明他更有革新精神,本想請王陽明爲科學發展弄出一套支撐的理論,儒家的理論,卻沒有想到,居然是這樣的答案。”

朱厚煌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難不成他的所做所爲都做了無用功嗎?

“倒也算不上無用之功,最起碼,人人可以致聖賢的心學,要比程朱理學更加有活力。”朱厚煌也只能這樣安排自己。

王陽明說道:“而且,所以自然科學之論,我尚有不明之處,去東雍還有幾日,這幾日在船上,就請殿下給爲講解一些所爲的自然科學到底是何物?”

“是。”朱厚煌心中又燃起一絲絲希望來。希望王陽明能回心轉意。不過他也知道,改變一個人的信念,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如今所做的不過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十章 長史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九百章 影響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
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十章 長史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九百章 影響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