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

“怎麼從祠堂裡面出來嗎?”

這一次是朱厚煌第一次看見正德這麼正經,正襟危坐的坐在御座之上,桌前鋪着一張大大的地圖,他正趴在桌前,仔細沉思。遠遠看去,的確有一副人君的樣子。

只是朱厚煌看了這樣一幕,心中反而沉了下去。

正德在誰面前,越是不拘束,就越是拿這個人當成了自己人,如果越是在誰面前如臨大敵,如對大賓一樣,越是說明了正德與這個人疏遠。

只是如此他也被正德擺到了需要疏遠的人之中嗎?

朱厚煌低頭行禮說道:“沒辦法?母后就我一個兒子,不會將我逼得太緊。”

一時間正德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說自己頂不住壓力,必須讓他出京,還是說自己已經不相信他,不能讓他留下來給自己礙事嗎?這些話正德說不出口,心中總有一股有愧於朱厚煌的感覺,微微暗中長長一嘆,暗道:“朕這也是爲他好,此刻事情還在朕的掌握之中,讓他出京,還能弄一個好地方。否則將來朕控制不住,他的下場只會更慘。還不如想給他安排好。”

“你先去什麼地方,皇叔想要去山東。你也去山東吧,只是去山東哪裡?”

“濟南嗎?濟南是德王叔的手裡面,青州在衡王叔手裡面。山東還有什麼好地方?是聽說濟寧鎮特別繁華,朕無緣以見,朕將你封到兗州吧。”

現在的濟寧並不是什麼大地方,但是在大明之時,卻是大運河上的一處重鎮,明清朝多賴漕運,整個大運河就是整個大明的主動脈,清代也是如此,否則鴉、片戰爭時期,也不會因爲英軍截斷漕運,而不得不與英國談和。而濟寧也是運河上一處繁華之所,除卻揚州,漕運總督所在的清江浦之外,就數到濟寧了。

朱厚煌低聲說道:“陛下,臣有話說。”

正在看着桌子上扒着看地圖的正德,擡起頭來,他的手還放在地圖上濟寧之上,說道:“說吧。”

朱厚煌說道:“臣蒙祖制,無尺寸之功,受累世之祿。與國同休,富貴之極。當憂國之難,請試言之。”

“可。”正德也沒有想到朱厚煌居然擺出一副大臣奏對的樣子,雖然正德喜歡朱厚煌,但是從來沒有將朱厚煌當成一個大臣,而是將朱厚煌當成大臣,見朱厚煌如此鄭重其事,感覺十分的詫異。

“太祖制,皇子封親王,授寶冊,歲祿萬石,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爲王世子。長子立爲世孫,冠服視爲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爲郡王。嫡長子爲郡王世子,嫡長孫授長孫,冠服視爲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爲輔國將軍。曾孫爲奉國將軍,四世孫爲鎮國中尉,五世孫爲輔國中尉。六世孫之下,皆奉國中尉。其生請名,長請婚,終身食祿,喪葬予費。太祖二十六子。封秦王,晉王,周王,楚王,齊王,潭王,趙王,魯王,蜀王,湘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岷王,谷王,韓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皇子楠,另,靖江王一脈。

其中。齊王藩,潭王藩,趙王藩,谷王藩皆不在。魯王數年前撤藩。

成祖封漢王,趙王。漢王藩如今已不在。

仁宗諸子,封鄭王,越王,靳王,襄王,荊王。淮王,藤王,樑王,衛王。其中越王藩,靳王藩,滕王藩,樑王藩,衛王藩,荊王藩,絕嗣。

英宗諸子,封德王,許王,秀王,崇王,吉王,忻王,徽王。其中許王藩,秀王藩,忻王藩,絕嗣。

憲宗諸子。封岐王,益王,衡王 ,壽王,汝王,涇王,榮王,申王。還有先王,雍靖王。其中岐王藩,申王藩,絕嗣。

自太祖以來,歷代所封共三十七王,不算郡王以下,單單算親王所費,年耗銀三十七萬兩,糧三十七萬石,另各地藩王侵吞土地,不納賦稅,所逃之稅,更以萬萬而論太祖立國至今不過百餘年,染着子孫繁衍不下萬人,其所賦稅幾何。臣實不知其數。

國朝賦稅臣亦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子孫繁衍永無盡頭,但是國朝賦稅卻是有盡頭,陛下今不早做預備,則是遺禍子孫。”

正德聽着聽着的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看朱厚煌的眼神也一點一點的變得莊重起來,他已經不簡單的將朱厚煌當成一個少年,一個後輩,而是一個能託付大事的大臣,甚至一瞬間正德心中冒出這樣的想法,如果將大明江山託付給他,也是不錯的。

隨即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畢竟他還要將這個位子留給他的兒子。隨即他改回正體,說道:“你算錯了。”正德長長吐了一口氣,說道:“其實這些親王俸祿,雖然多,但是朝廷卻能支撐起來,畢竟親王不過只有幾十個,但是郡王之下,奉國中尉以上纔是大頭,你知道有多少人嗎?大約有萬人了吧。即便是一萬個奉國中尉,每一個一年派糧百石。一年就是百萬石。而是幾千人不會個個都是奉國中尉。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發生了一次兩次了,安化王之亂,不就是這樣嗎?”

安化王之亂是正德執政前期重要的政治事情。

也就是這一件事情,讓權傾朝野的劉瑾倒臺。理由是劉瑾逼反藩王。但是正德執政日久,也慢慢的明白了,是底層的宗人對現狀的明顯不滿,論血脈他們是大明皇族,血脈高貴無比,但是論現實,他們很多人連每年的祿米都弄不到手,政治上極高的地位,與現實之中極其貧賤。這種落差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而安化王所在慶王藩。就封在寧夏,寧夏從來窮地方,地方政府根本養不起藩王,所以這邊的矛盾比較先激化。還有前段時間,有大同藩底層宗人,搶劫巡撫。就是因爲宗祿斷絕,而且宗人除卻領宗祿之外,根本沒有謀生的技巧,而且不允許有其他活計。

正德之前沒有往這裡想過,此刻朱厚煌如此一說,他忽然發現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如果不現在開始解決的,留到子孫之時,就是不得不解決的時候,到了那個時間就不好辦了。

“怎麼辦?怎麼辦?”正德起身來回踱步。回頭說道:“你有什麼想法嗎?”

朱厚煌說道:“有,讓各王擔當起各房事務,而不是什麼事情都用朝廷來辦。並且放開底層宗室自謀生路,允許宗室參加科舉,允許宗室從軍。這些都不是問題。只是太祖建立藩王爲皇室屏藩的本意,卻消失無蹤了,臣請爲周制封建。”

“周制封建?”正德一下子變得很冷。

任何一個皇帝都有對自己權利的保護欲,就像是一個野獸保護自己的地盤一樣。聽見周制封建這四個字。正德眼睛一眯,心中已經開始不悅了。

因爲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給了中國歷史一個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大一統。

不管有什麼樣的情況,不過怎麼的分裂,但凡有一絲希望,中國的梟雄都會有一統天下。結束分裂。這是早已刻入骨子的本能了。

周制封建早已是被打進歷史垃圾堆之中,特別是早已習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來說,更是逆鱗一般,對朱厚煌的感官一下子變得糟糕起來。

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十八章 經緯【1】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十章 經緯【3】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九百章 影響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
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十八章 經緯【1】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十章 經緯【3】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九百章 影響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