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

地圖的話題並不是重點,楊一清只是感嘆一句,直接說戰事。

“東雍的要害,就在此處。”楊一清重重的點在地圖上的一點,正是北港。

“這裡有東雍最大的鐵作,也有最大的炮作,不管是火炮,還是刀槍都是從這裡產出的,一旦北港有失。整個東雍就沒有兵甲可以用了。”楊一清說道。“所以我們這一次進攻的目標就是這裡。”

不得不說楊一清的眼光很毒。他說的不錯。

鐵礦已經是限制東雍發展的瓶頸之一。

北港的鐵礦儲量並不大,而從東雍開採以來,這一處鐵礦供應了東雍所有的鐵器,甚至一段時間之內,甚至讓東雍以鐵器爲商品大量出口。開發的越大,這些鐵礦就消耗的越大,當然了,這個時代的鐵,再怎麼消耗,讓一個鐵礦全部開採出來,還是很困難的。

因爲冶鐵工藝的問題。

朱厚煌重賞之下,很多冶鐵技術更新,讓鐵大量出產,但這裡的大量,不過是與之前散漫的冶鐵業相比的,實際上,北港的鐵產量,一年也不過一萬噸上下。要消耗完一個鐵礦,好需要一段實際。

第二個原因,就是採礦的技術限制,很多時候,並不是有多少礦產都能開採出來的。因爲不划算。

不過,楊一清的問題朱厚煌也知道。不過令人遺憾的問題,東雍境內只是在安南找到大鐵礦。由於安南在東雍體系之內的種種問題,讓朱厚煌有些猶豫,要不要在安南境內大興鍊鐵。安南本身的冶鐵業被北港衝擊的不成樣子了,畢竟規模化的冶鐵業,要比零星的鐵匠鋪要強的多。

北港一時半會兒,也開採不完,這事情也就耽擱了,不像採銅,早已在呂宋找了好幾個礦苗,不過還沒有找到大礦。而呂宋與安南相比,簡直就是荒蕪之地,沒有足夠的人口,幹什麼都不行。

不過,現在情況好一點了,東雍的官奴制度讓開礦的進度一下子有很大的進展。不過,楊慎已經決定在南都附近建立一座如同北港一樣的城市,還沒有選好址。這也限制住東雍冶鐵的發展。

不過,楊一清的目光毒,並不意味着,這個事情就好完成了。

楊一清只是輕輕在地圖上一點,但是要完成這個人任務,卻需要大量的規劃。

比如從什麼地方出發,從哪裡登陸,派多少人,等等問題。

楊一清做好一個協調者,比如渡海的方略,就要徐海想辦法,不過徐海只要完成任務,他提出的任何條件,楊一清都一口答應下來。而攻陷北港需要什麼,只要沈希儀提出來,楊一清也會一口答應下來。

這就是楊一清所謂的知兵。

楊一清當三邊總制的事情就是這樣的,一方面往下面參沙子,讓下面沒有任何事情能瞞過他的。然後提出目標,分割任務,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辦,他只需做好後勤工作便是了。然後再根據完成任務的多少,論功行賞,如果失敗,則大力處罰便是了。

就是這個辦法,讓楊一清獲得知兵之名。

說來也對,在這樣的上司下面打仗,恐怕已經是大明武將們夢寐以求的了。

這一次會議,不過是一個碰頭會。是一個開始。

畢竟渡海作戰,很多情況都是非常複雜的。

就連徐海,沈希儀兩人一時間也不知道要注意到什麼,他們回去之後,立即收集情報,比如說收攏船隻之類的動作。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從楊一清南下之後,楊一清所在之地,就是繡衣衛關注的重點。這些種種異動,迅速彙總之後,傳到了東雍。

東雍方面立即確認,楊一清的動作很不尋常。這個消息很快,從東雍傳到來了朱厚煌手中。

朱厚煌只覺得手中好像捏着萬斤重擔一樣,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個結果。

正如嘉靖所認爲的,這是一個好機會。

東雍的主力一部分陷入爪哇,一部分在看着佛郎機人與亞齊人的戰爭之中。還有大部分船隻都是南都。對東雍的佈防也是有些缺陷的。

而且這樣的佈局,並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更改過來的。

比如淡目國,椰城一戰,淡目國傷亡慘重,此刻大軍壓上,一點點逼迫過去,一兩之內,就能讓淡目國滅國,而一旦撤軍,就會前功盡棄,甚至下一次過來,需要投入的資源就遠遠超過了這一次。讓朱厚煌現在就撤,他不甘心,而西金洲那邊,也是如此。

佛郎機人是朱厚煌面對最危險的敵人,現在朱厚煌將佛郎機人趕出了東南亞,只剩下亞齊一地,佛郎機人與亞齊人之見的戰爭還在繼續。不過朱厚煌很清醒,佛郎機人一向以貿易爲主,不會佔領大面積土地,只是想賺錢而已。現在與亞齊之間的矛盾,雖然摻雜於宗教戰爭之中,但是彼此之間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一旦有亞齊一方,有一個強勢的君主,割讓一個港口,並給佛郎機人一點優惠,佛郎機人是有罷戰的可能的。當然了佛郎機扶植出信仰基督教的部落,讓這個部落代替佛郎機人與信奉回回教的部落戰爭,將佛郎機人與亞齊人之間的戰爭,變成亞齊人的內戰,也是一種辦法。

總之,防備佛郎機人,時刻不能掉以輕心。

所以南邊的雍軍力量,一點也不能調動。一時間朱厚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朱厚煌一面暗罵自己貪心,一邊立即召集吳明,與楊慎,許鬆,吳鳳儀,劉老刀,等衆人商議。

朱厚煌也不多話,直接讓吳鳳儀將消息傳遞給他們,直接提出議題,現在東雍該怎麼辦?

朱厚煌看着吳明,心中悠悠一嘆。暗道:“戚景通還是離開的太早了,否則現在就是該諮詢戚景通的時候。吳明遠遠不如戚景通。”

的確如此,吳明的底子太薄了,即便是吳明一直在學習,但是進展也不大,所以吳明一直在所有會議之上,三緘其口。輕易不發表意見。而戚景通卻不是這樣,不用朱厚煌去問,他就提出很多意見。

不過,朱厚煌早就知道這一點,不就是因爲吳明比戚景通聽話嗎?不過這個時候,朱厚煌也顧不得其他了,立即準備會議一結束,就去派人傳見戚景通。

也幸好,戚景通封地的條件太差了,戚景通一雙腿又不能見風溼。所以只有等戚景通封地之中的宅院建成之前,他是不會離開南都的。

“殿下。陽明先生在的時候,不是已經佈置好了嗎?”楊慎淡淡說道:“殿下可以用此策。”

朱厚煌皺起眉頭說道:“你的意思是,讓楊一清攻東雍?”

這是王陽明提出的後發制人之策,不過,朱厚煌也知道,王陽明之所以這樣說,很大程度,是他不願意讓東雍與大明翻臉,秉持能拖就拖的原則,想拖下去。

東雍島對朱厚煌太重要了,不說別的,只說雍軍軍官的籍貫,百分之八十都是東雍兩府的,這裡面有很多政策傾斜,東雍島是朱厚煌的根本,是絕對錯不了,如何東雍島失陷,雍國能不能打下去,先不去提,單單說雍軍上下,立即就變得不可靠起來。

而雍軍是支撐朱厚煌王座最粗的一根柱子,一旦雍軍的可靠性動搖了,朱厚煌的王座立即會受到很多方面的挑戰,東雍內部的事務,就讓朱厚煌焦頭爛額了,那時候不要說什麼北伐了?

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百六十八章 勝負手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五章 演武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六章 不服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
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百六十八章 勝負手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五章 演武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六章 不服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