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臺灣

雖然澎湖事情還沒有完全了結,但是朱厚煌不想在這裡多做停留了。

朱厚煌大賞福建水師。一下子出了二萬兩銀子,四個衛所平分,每一個衛所都能分得五千兩銀子。

Wωω▲ тt kān▲ C ○

並不是朱厚煌不想省錢,而是兵不見銀子,他們不會賣力氣的。特別是東南一帶的衛所,簡直是爛透了。戚繼光第一次領兵的時候,就發生過一件事情。他率兵遭遇倭寇,他決定身先士卒衝過去,結果他身後的衛所兵全部跑光了,如果不是戚繼光一身好武藝,當場就戰死了。

這也是戚繼光一心一意想要練兵的原因。

雖然現在大明的衛所還沒有腐朽到幾十年後那個程度,但是上面的命令是一回事情,該怎麼做又是一回事情,不灑銀子,讓所有人都服服帖帖,那是你想得美。

朱厚煌將福建水師安撫好之後,就請他們開始將福州三衛想要跟隨他的人,還有火槍手的家眷一併接到澎湖來。

澎湖在宋時,據說有數萬人丁,不過現在只剩下幾千人而已,不過是一個一大點的村落而已。作爲福建與東雍之間的中轉站,朱厚煌決定先將這裡建設起來。然後再挺近東雍。只是這裡一切由舅舅吳鳳儀主持,還有吳行之協助,對了,朱裕等人還要在這裡建立一所天文臺。不過這都是繁雜小事了。

朱厚煌以許棟爲嚮導,三百火槍手,還有許棟手下的士卒一起去東雍,勘察地勢。

船上,朱厚煌與許棟迎着海風,許棟說道:“臣所選定的地方,就在此地。”

許棟將他手繪的地圖打開,指在上面一處,說道:“這個有七座沙洲。分別叫做一鯤身到七鯤身,分佈在大員對面,這七座沙洲之上,也只有一鯤身面積最大,港口最好。一鯤身北邊,是尾島,因爲在一鯤身之北,所以叫北線尾島。而北線尾島之北,就是鹿耳門。這是一個狹長的水道,卻是最便利的航道。”

“鹿耳門?”朱厚煌好像一下子想起了什麼,就是傳說之中玄之又玄的鹿耳門大潮,據說不管是鄭成功攻臺的時候,還是清軍攻臺的時候,都借了鹿耳門大潮之助,說是鹿耳門航道淤積,不能行駛大船,他立即問道:“鹿耳門水深如何?有沒有淤積。”

“水深?淤積?”許棟將這兩個概念在大腦之中轉了一個彎,說道:“殿下明見萬里,這一帶的確有泥沙淤積,但是鹿耳門離東雍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一時半會,還不用擔心淤積的問題。”

“殿下請看。”許棟給朱厚煌指道:“這裡就是臣推薦給殿下的首選之地,此地與澎湖海路不過一更而已,而且外圍有數座沙洲遮掩,可以遮蔽風浪。有溪流流入,有充沛的淡水,岸上地勢平坦,水土肥沃,可以開墾。正是一塊寶地。”

所謂一更海路,就是從船頭丟木片扔入大海,然後人往船尾走。人與木片齊到船尾,謂上更,如何人到木片不到,或者是木片到,人不到,都是過更。

但是一更是多少時間,這需要用沙漏來計算。當沙漏漏完,就一更。

按標準的上更來算,一般來說,一更是六十里。當然臺海之間距離太近,有的人也用焚香幾行來計算時間,不過這都是小衆了。

此刻船隊也進入了鹿耳門,繞過北線尾島,進入一片平靜的海灣,這一片海灣,一邊是已經改名爲東雍的臺灣島,一邊是大大小小的沙洲,構成的防浪梯。這一片海灣風平浪靜,水波不興。

許棟指着這裡說道:“這一片海灣,當地土人稱作臺灣。”

“臺灣?”朱厚煌不由的重複道。

許棟小心翼翼的問道:“殿下覺得名字不好,改了便是了。”

朱厚煌沒有想到,這一片海灣叫做臺灣,如此想來,臺灣島這個名字,就是從這裡擴散到全島的。這裡是荷蘭人,明鄭,乃至滿清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而後纔將整個臺灣道稱作臺灣。

“沒事?”朱厚煌回過神來,說道:“孤以爲不錯。對了,你選定的建城之地在什麼地方?”

許棟說道:“就在東岸之上,這一帶有好幾處可以當做港口的。至於在什麼地方,就請殿下定奪了。”

朱厚煌說道:“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辦,廢話少說,給孤說,是那一個港口最好。”

“就是大員。”許棟在地圖上輕輕敲擊了一下。

朱厚煌說道:“那麼就去大員吧。”

其實這一帶沒有什麼集鎮,也沒有定名,海岸上這一帶都可以叫大員,因爲在臺灣夷人的發言之中,大員與臺灣相見,大員就是臺灣的意識,而臺灣反而是漢人翻譯過來的漢字。

許棟帶着朱厚煌在一鯤身相對的岸邊停下來,這個是一個天然港口。架起不長的木板,就可以直接上岸了。來到岸上,朱厚煌發現這裡並不是一片荒蕪,恰恰相反,這裡有好幾座木屋,只是裡面灰塵很多,雜草都長進了房間之中,看來很久都沒有人來了,木屋之中,有一些很就之前留下灰燼,現在都板結成石頭了。

許棟說道:“這裡常常有海商來此避風。這些木屋就是他們建的。”

朱厚煌問道:“這一帶沒有野人嗎?”

許棟說道:“有一點,但是都不敢靠近這裡。”許棟有一點不好意思說道:“這些跑海的人,手底下都不是太乾淨。所以他們不敢靠近海邊,特別是這些容易靠岸的海邊,往裡面走上十幾裡地,就能看見他們的部落了。這一帶離澎湖畢竟近,也有很多天朝百姓渡海而來。在此落腳,集結成部落。”

“哦?他們能不能爲孤所用?”朱厚煌問道。

許棟說道:“這---,臣就不知道了。”

朱厚煌站到一個大石頭上面,四處望去,茂盛的植被直接延伸到視線盡頭,在天邊隱隱約約有黑褐色的山巒起伏,而這附近倒是一馬平川,不過都被樹林遮掩住了,看不清楚這地面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在這裡開荒需要花好大的力氣。耳朵邊有水聲,並不是身後的海浪之聲,而是隱藏在樹林之中的溪流。這裡有水源。他仔細觀察,看見一道隱隱約約的河流在樹林之中若隱如現。他蹲下身來,抓了一把泥土,這些泥土全部是全部是億萬來淤積下來,雖然他不太懂農事,但是也能看出來,這裡的土地並不算太差。

“是個好地方。但是孤卻覺得哪裡不錯。”朱厚煌轉過身去,指着身後的沙洲說道。

許棟大吃一驚,說道:“敢問殿下爲何選擇一鯤身嗎?”

朱厚煌說道:“凡事未慮勝,先慮敗。第一步將城池建立在東雍島上,如果出了什麼問題,如瘟疫,野人的攻擊,乃至是洪水,風暴,連一個躲避的地方都沒有,澎湖遠在數十海里之外,一旦海上有大風浪彼此之間縱然有一更海路,也有如天塹。而在一鯤身上先建一小城,所費不多,與此處護衛犄角,彼此相護。再則一旦孤在東雍立基,一鯤身此島也是東雍門戶,不能不建城以守,孤只不過調整一喜愛先後順序而已。”

“多此一舉,”許棟在心中暗自思量,他覺得在東雍島上,沒有能抵擋朱厚煌一行的勢力,但是領導想要這麼謹慎,做下屬狠勁拍馬屁便是了,何須多言。許棟笑道:“殿下所言極是,臣不及也。”

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十三章 狩獵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八百章 餘波第三章 侍衛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
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十三章 狩獵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八百章 餘波第三章 侍衛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