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

從嘉靖三年下半年開始的搬遷,到嘉靖三年底,基本結束了。

星城也算建城。

不過這城池還沒有命名。

這一座城池,就在中南半島的頂端,正對柔佛海峽。建立在大塊平原之上,雖然柔佛海峽對面有島嶼護衛,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無險可守的。

所以,這座城池城頭設計,分爲兩部分,一是城牆,二是宮殿。

城牆的建設是壘土包磚城牆。

有三丈高,城牆之上,可以並行四馬,數百步就有一炮臺,而且城牆曲折。並不是一條直線,從天上俯視城牆,似乎是一個齒輪的摸樣,但是更多人覺得是一朵花的摸樣,所有這座城池,又有別名叫花城。

花城的建設,從正德十五年開始規劃道,嘉靖四年地落成,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

這六年的時間之中,星城主持者換了數人,終於在張翰,徐愛的主持之下完工了。當然很多地方收尾還沒有完成,比如說城頭的大炮。

從朱厚煌結束日本之戰後,發現鐵料銅料匱乏的狀態之後,東雍鑄炮的速度明顯的降低了。所以這一年來,東雍造船場又完成了一批東雍型船的建造,但是火炮卻供應不少了。

朱厚煌最後卻定,先海後陸再城池。

火炮先分配給海軍,然分配給雍軍,最後再裝上城頭。

按這個順序,這座城池需要火炮,好好幾年才能弄好的。

這座城池有九個城門,分別對應四面八方。還有一道是水門,可以直接讓船入城,但是戰艦不行。必須是專門的船隻,因爲帆船進不去水門。

城池中有一條水渠從西往東入海,這也是方便所有人生活用水,也是一條便利的水道。

不過這一條水渠先進入的不是別處,而是皇宮。

朱厚煌仰慕漢唐的風格,所以整個城池的規模顯得大氣磅礴,特別是在宮殿的建造之上,特別從日本京都請來不少,營造高手加入。

宮殿並沒有在城池中軸線上,而是坐北朝南,正殿是整個城池之中最高的建造,從地勢上來說,皇宮所在的地方,本來就是一座小山,但建設城池所需的土方之大,將所有小山挖平了,不過,即便如此,這裡的地勢也要高於其他城中其他地方。

他們又在這裡打一丈多高的地基,從地基上看,這裡的高度,與城牆高度相差無幾。

整個大殿,都是漢唐之風,從大殿外面的欄杆之上,可以俯視全城。從城池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這座宮殿。

說起功底之大,不得不提起水泥。

朱厚煌一來到東雍就想過弄出水泥,只是數年之後的現在,最終重要發明出來的,當然朱厚煌不是建築的專業人事,也不知道這水泥與真正的水泥有多大的差別。不過,因爲水泥的存在,朱厚煌提出的鋼筋混凝土,得到了應用。

當然了以這個時代的鐵價,朱厚煌也用不起,只能在這座大殿上用。

整座大殿之中可以並列數千人,高三丈,並排數十個大柱子。而朱厚煌的寶座,要高地面丈餘。可以說俯視全場。

這座大殿,被朱厚煌命名爲南鬥殿。

本來朱厚煌想命之爲北辰殿。

政如北辰。北辰向來是被當做天子來看的,但是朱厚煌雖然權柄很大,但是並不是皇帝,不是天子,還是低調一點好,所以命之南鬥殿,與北辰相對,既說明了自己沒有不臣之心,又說明了,與天子分庭抗禮之事。

不過整個皇宮之中,也就這一座南鬥殿可以看了,後面大殿根本沒有建造,大片的圍牆將整個皇宮位置給圈了起來。

但是皇宮之中,其實是什麼也沒有的。

只有幾座院落,其他的空曠的可以跑馬。

因爲財力的問題,朱厚煌用心建造的也就是前宮,當然了前宮並不單單是南鬥殿,南鬥殿前面是一大片廣場。

一片廣場是朱厚煌用來校閱軍隊時候用的。從這片廣場上看南鬥殿,最爲壯觀不過,非壯麗不足以重威。而在南鬥殿正對面,就是丞相府。

丞相府建築沒有大殿,但是層層疊疊的院落,卻也說明了這是東雍的要地。而在廣場之西,卻是樞密院。樞密院東邊,乃是御史府。

以這個廣場爲中心,大大小小的衙門都在這一帶落腳,還有府學。

當然現在不叫府學了。這是雍國太學了,乃是東雍府學一分爲二,精華都被朱厚煌帶過來了,剩下的人繼續大員,不過卻變成了雍南府學了。

整個城池之中,也就這一點建築物了,其他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空地。

朱厚煌搬來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不過,從十月左右,朱厚煌搬進了南鬥殿之後,整座城池也漸漸有了生氣。首先,李良欽做進行了一次軍事行動,向西進軍,剿滅了百十個部落,將整個平原地帶全部控制正在手中。

之前,東雍在這裡的軍事存在不行,只不過佔據,沿海島嶼乃至沿岸一些土地,除卻更多的土地卻是控制在部落酋長手中的。

沿岸的一些屯田,不過僅僅能供城池修建勞工奴隸口糧而已。更多的什麼也供應不上了。

所以,朱厚煌還沒有站穩腳跟,就開始控制土地,甚至分出軍隊,強迫被俘虜的土人屯田。

朱厚煌對這座都城還是非常滿意的。

這一帶可以說是南洋的中心,四通八達,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四面進攻的時候容易,可以當做也個出擊的基地,但是壞處,就是別人來進攻你也很容易,所謂的爭地是也。

不過,朱厚煌有決心,以此爲中心統合整個南洋,創建一個大國出來。但是朱厚煌即便有信心,他也有所準備。

所以新都城的城牆堅固之極,可以稱得上一座要塞了,即便被偷襲,也能堅持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朱厚煌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將都城填滿。

他首先下命令,將讓東雍各級官員將家眷全部搬到新城過去,甚至特別命令安南方面,將那些地方大族,全部搬遷過來。也算是消弱地方豪強的一種辦法。

各地方管理紛紛這樣照做。

比如呂宋徐家,古晉的前渤泥皇族,乃至於占城一些反對的占城貴族,全部被遷移過來。

一些紮根澎湖的海商家族,乃至於汪直也將汪家遷到新都。

其實朱厚煌這一道命令固然消弱了地方豪強,但遷到新都城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爲新都城是未來東雍的中心。再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一定會興旺發達的。

雖然損失了現代的利益,但是將來前景卻不可限量。

這樣一來,新城之中也微微有些人氣了。

朱厚煌站在南鬥殿之上俯視全城,此刻已經是夜幕降臨的時候,有許多星星點點的燈光點起,也不知道是燈光,還是星光。

朱厚煌下旨了一道命令,改星城爲南都。並召集各地大員來南都,召開雍國第一次大朝會,時間就定在嘉靖四年正旦。

一時間橫崗雍國的官場都變得沸騰起來。

朱厚煌從來務實,不喜歡樣子貨,所以東雍大事,一般是朱厚煌召集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就定下來了。大朝會什麼從來沒有過。

而且大朝會本身就充滿了野心的行動。

如果說雍國在東雍的時候,不過是一草臺班子的話,而這一次大朝會的召開,說明東雍從一個草臺班子變成一個正常的國家了。

從正德十三年,到現在已經將近十年了。

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三百七十七章 奪升龍二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
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三百七十七章 奪升龍二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