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

這些話語,從京師回來,朱厚煌不知道在心中憋了多久了,是連妻子與母親都不能告訴的話。此刻統統說了出來。

王陽明說道:“臣知道,但是如今天下大勢,絕不允許殿下有此等想法。”

朱厚煌也是知道的,但是卻心中不忿,說道:“爲何?孤可有精兵十餘萬,難道不能直入天津,問罪京師嗎?”

王陽明說道:“殿下,嘉靖登基以來,惡行未顯,根基穩固。天下臣服,殿下想以一舉之力,靖難功成,必須直視大明與東雍的差距,殿下說有精兵數十萬?殿下如果與大明反目,安南之兵不可用,且不說廣西是否有大兵南下,即便是沒有,殿下在安南人心不附,安南民心在黎氏。一旦殿下將安南的士卒抽走,臣認爲安南將不復爲殿下所有。”

“至於東雍,雖然有百萬之衆,但傾 東雍之力,不過勝兵十萬,就已經傾盡府庫,與殿下之恩德了。如今,京師稍稍有所動作,禁海而已,東雍已經惶恐不安,臣以爲當消息傳出之後,東雍紙鈔只會下跌,至於跌上幾成,臣還猜不到。”

朱厚煌一想到東雍紙鈔,忽然覺得坐立不安。

的確本來大明禁海令的日益嚴厲,已經讓很多人惶恐了,大明紙鈔這一段時間一直走下行。許鬆按照朱厚煌的意思,一直維持紙鈔的幣值,這纔沒有跌的太很。不過,海禁令進一步的加強,東雍的財政再次陷入危機之中了。

當然了,經過,朱厚煌數年經營。

東雍已經今非昔比了,不再是,一有風吹草動,就必須想盡辦法弄錢的小國了。

現在只是財政收緊而已,遷都的步驟,也要緩下來。

“而且天津現在的情況,臣不認爲殿下不知道。”

天下之間,誰也不傻子。

當初朱厚煌從天津離開了北京,你以爲楊廷和等人不會彷彿這一手,大沽炮臺,提前成爲了北方要塞。

大明鑄炮技術與東雍相差無比,連佛郎機火炮的圖紙也有,還是朱厚煌獻給正德。雙方的火炮並每代差。東雍的北港炮廠雖然不錯,但是在正德時期的京師炮廠也不錯,不過炸膛率比較高而已。不過,拿來用還是足夠的。而且朱厚煌鑄炮是要往船上裝,還注重一下重量。但是京師炮廠是往炮臺上裝,對重量上就不用控制了,更加喪心病狂多了。

朱厚煌看到大沽炮臺的情況,也覺得他手中的艦隊,沒有與這個炮臺硬懟的實力。

“而且,殿下即便是攻克大沽炮臺又怎麼樣啊?天下之爭,兵鋒雖重,但是天下民心也是很重要,殿下在東雍的種種,天下士子誰不知道,但凡是讀聖賢書的人,都不願意殿下成爲大明皇帝,你以爲楊廷和政變,僅僅是楊廷和自己的意思嗎?簡直是大錯特錯,以臣之見,楊廷和也是順勢而爲。”

“不解決這個問題,殿下佔領北京之時,就是大明內戰之時,除非殿下的兵鋒之勝,能橫壓天下,殿下您能嗎?”

當然是不能了。朱厚煌有自知之明,即便各地附從兵,朱厚煌最多能出兵十萬,再多就根本無法維持。但是大明是十萬士卒能征服的國度嗎?而且這十萬士卒精兵不過一萬而已。

什麼?你說火器很厲害,大明火器絕對不差,不過是用火器的人並不大行而已。但是不能一戰而定,事情的變數就太多了。

這都是朱厚煌的顧慮。朱厚煌想要的如他的老祖宗成祖一樣,乾脆利落的靖難,而不是一場數十年天下大亂的開始。

“弟子請師傅指點迷津?”朱厚煌誠心向王陽明下拜。

王陽明心中不勝唏噓,其實並不想這樣,但是他不得不這樣做,他害怕,他如果不跟朱厚煌挑明瞭,朱厚煌會按捺不住,揹着他就起兵。特別是這一年以來,朱厚煌一直在整兵經武,從水師,還有雍軍都在做,朱厚煌大半時間都在軍中,這已經是一個很明顯的暗示了。

王陽明將朱厚煌攙扶起來,對朱厚煌說道:“殿下當初做的不就是很好嗎?”

朱厚煌有些迷惑的說道:“王師指?”

王陽明說道:“殿下出京之後,如何被先帝刮目相看,從而一定要將皇位傳給殿下。”

朱厚煌說道:“是因爲,孤與皇兄,志同道合。”

“對,”王陽明說道:“先帝一心想要開疆擴土,只是疏於內政,才無法實現,殿下所做的,正是先帝所願的,所以先帝一心要你繼承皇位,至死都沒有反悔。”

朱厚煌眼圈不由的紅了。

朱厚煌一心想奪回這一切,正德是一個主要原因。

正德對朱厚煌的認同,這種感覺讓朱厚煌非常之感動。

古人有一詞,叫做知遇之恩。可以以死相報的知遇之恩。現代人可能沒有這種感覺。但是朱厚煌現在卻有這種感覺,他知道,大明除卻正德之外任何一個皇帝,大抵都不會允許東雍發展成這個規模,或許太祖可以。但是太祖之後,都不會了。

即便是成祖也未必願意南洋上有一個強勢藩國。

也只有正德,無視文臣的正德,纔有能力這樣做,纔敢這樣做。

朱厚煌對正德有感激之心,縱然正德不是完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正德對得起朱厚煌。

而正德是什麼下場?

不僅僅是正德,連弘治皇帝都斷絕香火。

是的,朱厚煌是現代人的思想,並不太在乎死後之事,什麼香火什麼的,都是無稽之談,但是問題是,天下人都信啊。

死人是沒有感覺的,但是活的人有。

嘉靖一心想推翻成例,尊弘治爲皇伯父,尊自己的生父爲父,是,在嘉靖的心中,這是天經地義,但是放在朱厚煌心中卻滿心不是滋味。嘉靖不可能能別人繼承弘治,正德一脈,因爲這一脈嫡系,天然有皇帝的繼承權。嘉靖如果爲正德立嗣,那麼他的皇位合法權,就不足了。

他一邊得了正德的好處,又連身後香火都不願意給正德留下,未免太過分了。

很多時候,對錯只是立場問題。

王陽明說道:“殿下以爲當今是什麼樣的人?”

朱厚煌心中暗道:“什麼樣的人?”他想了想歷史上的評價,說道:“是一個尚權謀,好道術的人。”

王陽明心中嘀咕,現在的嘉靖還沒有表現出來好道術的一面,不過尚權謀卻已經顯示出來了,最少在朝廷之上,一點點的搬到楊廷和,就看的出來。

王陽明說道:“對,尚權謀之人,必然多疑。殿下以爲當今,對你放心嗎?”

“當然不放心?”朱厚煌說道。

王陽明說道:“殿下只需好好發展,等雍國獨霸南洋的時候,即便是殿下想與大明和平相處下去,當今也不允許了,當時候,大軍討伐東雍,殿下可有能力一戰而勝?”

朱厚煌說道:“王師說笑了。如果孤不能使他們有來無回,孤還想什麼靖難大事。”

大明武備鬆馳朱厚煌很瞭解,最少朱厚煌第一批武器,都是他從沿海衛所之中“買”來的。大明南方衛所墮落成什麼樣子。別的不說,廈門灣一戰,東雍因爲財政問題,拖延了好一陣子,纔算是將艦隊恢復過來了,但是大明沿海衛所,還是那個老樣子,根本沒有變化,至於下撥的造船經費,都被層層分食的乾乾淨淨,但是在兵部賬冊之上,卻明明白白寫着。

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九百章 影響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九章 打虎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二百七十七章 垂涎王陽明二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四章 豹房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
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九百章 影響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九章 打虎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二百七十七章 垂涎王陽明二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四章 豹房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