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

黃錦讓陸炳幫忙,才讓張璁裝做小太監,悄無聲息的進宮。

張璁本來不想裝扮成小太監進宮。覺得有辱他士大夫的身份。

但是張璁猶豫一會兒,還是答應下來了。

無他,張璁已經不年輕了,他沒有時間了。作爲一個四十七歲的人,這個年紀在大明已經能算得上老者,誰知道自己還有幾年活頭。但是他胸中大志未酬。如同一團烈火揣在懷裡,如何能按捺得住啊。

無論如何,他也要抓住這個機會。

他已經沒有蹉跎的本錢了。

黃錦說道:“張大人留心了。宮中不比其他地方,要萬千小心啊?”

張璁說道:“下官知道。”

黃錦帶這張璁進了嘉靖的寢宮。

張璁一進門就恭恭敬敬的行禮說道:“臣張璁見過陛下。”

嘉靖端坐在龍椅上,說道:“愛卿平身。”

張璁說道:“謝陛下。”這才緩緩的起身。

兩人是規規矩矩的君臣對奏格局。

嘉靖說道:“昨日在殿上,朕觀你的文章不過是淺嘗輒止而已,朕想知道,朕想尊先王爲皇考,不知道可不可以。”

張璁說道:“如何不可,興獻王乃陛下生父,養育之恩,天高地厚,如何稱不得皇考啊?”

嘉靖說道:“楊大學士等人說不可,你以爲如何啊?”

張璁說道:“陛下入京乃是繼太祖大統,非爲弘治皇帝大統。漢定陶王,宋濮王之例與今日情況都有差別。昔日兩人都是先養在宮中,先有父子名分。後有繼統之事。”

嘉靖的神色一動,說道:“好見識。”

很多觀點都是立場不同衍生的。

比如現在,楊廷和一幫從弘治年間遺留下的大臣。他們對正德沒有什麼感情,但是對弘治皇帝卻是懷念無比。所以他們萬萬不想弘治皇帝絕嗣,在他們看來,嘉靖已經繼承了弘治一脈的皇位。就該爲弘治皇帝繼嗣。

但是嘉靖皇帝看來卻是另一回事。

好端端的父親,無憑無據的就變成了叔父,見到母親也不能叫母親,只能是叔母,簡直一點不通天理人情。

嘉靖萬萬不能接受。

很多事情本無對錯,只有立場。嘉靖要問這個,就是要確定張璁的立場。

“陛下過獎了。”張璁說道。

嘉靖說道:“如今天下有何弊政,張卿有什麼告訴朕?”

嘉靖已經確定了張璁的立場,這一句話不過試探張璁,看看張璁的深淺。

張璁心中激動之極,他從束髮以來,就讀聖賢書,就期盼這樣一天。他說道:“臣謹奏對,科舉弊事最多。第一,文風空洞,留於空談。所取都是腐儒之輩。”

張璁連續七次科舉失利,可以說畢生精力都花費在科舉之上了。科舉之中的諸多弊端,更是深惡痛絕。有切膚之痛。

但是嘉靖對張璁所說的並沒有太多的感覺。

張璁繼續說道:“科舉之弊,最大的弊端,是以科舉爲朋黨,結黨營私。蠅營狗苟。每每登科的進士,不謝陛下,反而謝座師。開科取士,本爲陛下取才,如今名爲天子門生,實際上是閣老門生,衆臣以座師同年爲樞紐,縱橫朝野。獨霸朝綱---”

張璁還沒有說完,嘉靖就已經擊節叫好道:“好。”

嘉靖不過是十四五歲而已。他雖然少年老成,但是對朝政並不是很瞭解,他只是知道楊廷和權力很大,但是並不知道楊廷和的權力是怎麼來的。

如今才知道,原來他們縱橫朝野的權勢是這樣來的,都是師徒同年爲紐帶糾結在一起的。

在嘉靖聽來,簡直有振聾發聵之感。

嘉靖說道:“多謝張卿爲朕解惑。不知道張卿可有解決之法?”

張璁一時間有些語塞,不知道該怎麼說啊。

很多事情提出問題容易,但是解決問題卻不大容易了。就如張璁提出的這個座師的問題。

他合理嗎?

非常不合理。

畢竟只不過是一場考試的主考官而已,從來沒有教授過一個字,就被尊爲老師,根本不合常理。根本就是一場交易。新進進士沒有門路,而這些主考官也需要爲自己的派系吸納新鮮血液。彼此之間互利互惠。

這種是陋習。但是恰恰被稱爲陋習的東西,是非常難以改正的。

張璁沉吟一會兒說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事由來已久。想要改正,非一時半刻可以,唯有下次掄才大典,嚴加管制便是了。”

張璁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不過,一時半會兒,也只能想到這些而已。

嘉靖心中有些失望,不過,他覺得今日收穫不少,即便張璁沒有給出答案,嘉靖記住這個問題,等將來詢問別人便是了。

嘉靖說道:“張卿還有嗎?”

張璁說道:“宦官當政,爲非作歹,禍害百姓。”

張璁這麼多年來嗎,一直沉淪下僚,對很多事情,看到非常清楚。說道:“太監殘缺不全,無有子嗣,最爲貪財不過,橫徵暴斂,從來不體恤民力,天下百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

張璁沒有發現,他說話的時候,身後不遠處,就一個宦官頭目,不是別人,正是黃錦。

黃錦不由對張璁多看了兩眼。

此刻黃錦還沒有身爲司禮監大太監的自覺,聽張璁的話,雖然覺得有一點反感,但卻沒有覺得是說自己。

嘉靖皺起了眉頭,對張璁所說的話,有些不舒服。

無他,嘉靖現在的權力,全部是由內廷支撐起來的。換句話說,嘉靖現在是所有太監的總頭目。

嘉靖心中先是不舒服,隨即又平復下來。暗道:“宮中奴婢們,鬧的太過分了,而且都是正德老人,正好趁這個機會,整理一下宮中。”

“盡有如此之事?”嘉靖說話的語氣之中,多了幾分惱怒,說道:“等朕掌控朝野之後,定然要處置這些賤婢。”

張璁說道:“太監最爲的惡政就是佔田,自古以來土地兼併都是動搖天下根基之事,但從臣看來,太監,勳貴,乃至達官顯宦,紛紛兼併土地,衛所土地紛紛被軍官所侵佔。先帝之時,流民四起做亂,正是因爲如此,此事不加以管制。等天下田畝兼併殆盡,富者有連畝之地,貧者無立錐之地。”

這纔是張璁所說的最爲重要的事情。

其實張璁沒有將事情完全說出來,在北方圈佔土地最多的並不是別人,正是他眼前的皇帝,皇帝所站的土地。就是皇莊。

嘉靖並不瞭解土地兼併的重要性,不過聽張璁所說如此的嚴重。也變得嚴肅起來了,說道:“真的如此嗎?”

張璁說道:“越是京師附近,土地兼併越是嚴重,如今北京郊外,大部分都達官顯宦的莊子,很少有平民百姓。而百姓卻是我大明的根基。賦稅糧稅都從百姓而出。大明的賦稅已經捉襟見肘。楊大學士,有種種不是,但是有一點卻是做的非常好,就是清丈田畝,可惜楊大學士,有善始沒有善終。”

嘉靖皺皺眉頭,現在的他聽不得外人說楊廷和的好。不過現在正是要用張璁的時候。所以嘉靖也就忽略過這些。

此刻嘉靖有些不耐煩了,說道:“張卿何以教朕,該如何整頓朝綱?”

所謂整頓朝綱,不就是扳倒楊廷和。執掌朝廷大權。

張璁深吸一口氣,說道:“臣說的不就是整頓朝綱之法嗎?”

嘉靖皺起眉頭,暗道:“他在給朕裝傻嗎?”

張璁不敢讓嘉靖誤解,連忙說道:“陛下乃大明皇帝九五之尊,只需持正而行,無數不能。”

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會議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九章 打虎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六章 不服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
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會議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九章 打虎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六章 不服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