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

當然了,朱厚煌並不知道這些。

不過,在他看完之後,忍不住心潮澎湃,跪在地面上,重重的磕了幾個頭,說道:“孤的一生功業,恐怕也比不上王師這一書。”

王陽明沒有力氣攙扶朱厚煌,聽了朱厚煌這一說,輕輕一笑說道:“殿下,是在說自己嗎?臣不過是代殿下立言而已。如果殿下真的感激臣,就強殿下答應臣一件事情。”

此刻薛神醫已經將朱厚煌扶起來了,朱厚煌說道:“先生請說,孤無不答應。”

王陽明微微一頓,薛神醫立即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他立即帶着王安億離開了這裡,將房間留給了王陽明與朱厚煌兩個人。

王陽明說道:“臣微有尺寸之功,殿下就裂土分茅,臣實在有愧。”

朱厚煌說道:“無先生,就無東雍的現在,先生不用多言,這封賞先生能受得住,孤覺得以先生之公區區,公爵如何能夠,孤決議封先生爲王。世襲罔顧。”

王陽明說道:“殿下如果愛護臣,就不要讓臣斷子絕孫。還請殿下收回成命。”王陽明掙扎的向起身。

朱厚煌連忙按住他,說道:“好,孤不封王,不過孤會令新建伯一脈,與國同休。先生愛子與小女年紀相仿,孤會令先生愛子尚公主。東雍有朱氏一日,就有王氏一日。”

朱厚煌以爲王陽明放不下子嗣,畢竟王陽明的孩子還小,說沒有了就沒有了,他豈不是要絕嗣嗎?

朱厚煌所言都是爲了安他的心。

朱厚煌不知不覺之間,已經與大明人同化的差不多了,否認也不會脫口就將自己的女兒的婚事託付出去。

朱厚煌越這樣說,王陽明越覺得過意不去,他強忍着說道:“殿下在東雍自立一國,所想所爲,無人能抗,臣請殿下答應臣,不要起兵靖難。”

朱厚煌的臉色微微一僵,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

王陽明奮起勇氣說道:“殿下,名爲繼承,實爲開創,在雍國之內,權威無人能敵,而大明因襲百餘年,其中干係盤根錯節,即便是殿下成爲一國之君,又能有什麼用啊?殿下不過是困居九重,政令不出北京而已。殿下一世英雄,必不受困於此,如此殿下一生恐怕就要與百官鬥法了,還能建何功立何業。而殿下的班底都在南洋,非從南洋帶人回去不可,但是東雍根底淺薄之極,如一杯墨水倒入水缸之中,恐怕非但不能將水缸裡面的水染黑,反而自己就消失不見了。東雍小而大明大,東雍入大明,臣恐東雍開國氣象,不出十年就變得一塌糊塗,三五十年之後,與內地一般無二。這是殿下所想要的嗎?”

朱厚煌雖然有些不相信王陽明的推測,但是細細聽開來,卻信了幾分。

“殿下不是常說,要建立起一番不輸於高祖皇帝的事業嗎?殿下只需休養生息十年,東可納東南數島入版圖,西可攻真臘,暹羅,爲屬國,以屬國換封國之策,漸次削藩,數十年後,戶口數百萬,列省十餘,封國近百,與大明分庭抗禮,也不爲不可能。殿下這不是你想要的嗎?”

“還有,殿下是雍國開國之主,不應該爲後世定下規矩,殿下想分封宗室功臣於天下各地,好開疆擴土,雖然想法很好,但是殿下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將來諸侯並起,各國混戰。而能不能將這套體系維持下去。就看殿下留下的規矩如何了?如果殿下留下的規矩好,一兩百年之內,這套體系還能維持,但是規矩如果壞了,如李世民,縱然李世民雄才大略,但是因爲玄武門之變,讓大唐朝廷皇位幾乎沒有幾個不是通過政變完成的。還請殿下慎重。”

這一點,朱厚煌的確沒有想過。但是現在一想,朱厚煌對北京那把椅子的渴望頓時減少了許多,他即便回去又如何,真得殺一個人頭滾滾,如太祖成祖一樣。這樣勞心勞力還不得好,還不如在東雍另起爐竈的好。

朱厚煌知道,王陽明不希望大明與東雍之間兵戎相見。朱厚煌說道:“有些事情,並不是孤能決定的,比如這一件事情,只有紫禁城那一位可以決定。”

“臣知道,只是希望殿下不要主動興兵,可以嗎?”王陽明說道。

王陽明在臨死之時一直有一件事情,心中不安,就是東雍與大明之間的衝突。

王陽明看不清楚大明與東雍之間如何發生戰爭的話,到底是誰勝,誰負,但是有一點可以卻定的,那一定是生靈塗炭。

東雍有今天的規模,王陽明可以說費盡了心血。東雍是他畢生心血所在,他不想東雍有什麼損傷,但是同時,大明又是父母之邦。他也不想大明再遭受戰火之傷。

他甚至有些怨恨楊廷和,當初正德讓雍王繼位,他爲什麼反對,本來如果雍王繼位的話,東雍兩府歸朝廷所有,大概會劃給福建,也就沒有這麼多麻煩事情了。

朱厚煌說道:“好,孤答應你,只有朝廷不主動發難,孤就與嘉靖相安無事。”

王陽明一聽此言,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眼皮就有些疲憊了,朱厚煌見狀了,立即喊道:“薛神醫,薛神醫。”

薛神醫推門而進,立即來到了王陽明的身邊,細細品脈,好一陣子才鬆了一口氣。

朱厚煌見狀也鬆了一口氣,問道:“薛神醫,王先生的病情如何?”

“一時半會沒有大礙。”薛神醫說道:“只是傷神太過,身體太虛弱,今後要纏綿病榻。”

朱厚煌心中暗道:“傷神太過,是爲了什麼?是這本格物論嗎?”朱厚煌抓緊了這一本草稿,就好像是抓住一筆寶藏一樣。

不過,對朱厚煌來說,這份草稿,要比寶藏還要寶貴。

朱厚煌不能在王陽明這邊待太久,與徐愛等人見過面之後,就離開了。

一回到了南鬥宮之中,先是召見朱裕,立即將格物論遞給朱裕看。

朱裕一看,不想大起振奮之意,因爲朱裕看來,這根本就是王陽明再給他正名。

朱厚煌說道:“朱先生,這個格物論就是東雍太學官方口徑,除卻格物論,心學之外,其他學說都只是旁門,今後東雍吏試都必須靠格物論。”

朱厚煌並不是心學門徒,但是東雍心學門徒不少,畢竟王陽明在嗎?不看別的,只看王陽明心學也必須成爲東雍的官學。

朱裕說道:“是。”

朱厚煌想了想說道:“找些人手,以格物論的思想爲經緯,註解四書五經,今後四書五經的版本,就以此爲正。”

“殿下所言的是正理。”朱裕說道:“只是太學之中,根本做不到啊。”

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拉過去註解經典的,至少是大儒水準吧,而到東雍大儒水準人,也就王陽明,已經他弟子之中有幾個。

而現在都已經分配在東雍各個部門之中,根本抽調不出人手來。

“暫時先放放吧。”朱厚煌心中暗道:“反正都是百年大計,也不趕這一時半會的。”

朱厚煌打發了朱裕,想了想,又下了一道命令,任命楊慎接替王陽明爲東雍丞相。並且晉升王陽明的爵位,爲世襲罔顧的國公,封越國公,而楊慎也封了一個新都伯。來慢慢營造非有爵不得當丞相的潛規則。

楊慎終於走到了東雍最高層之中。東雍的王陽明時代,徹底結束了,朱厚煌一時間有一點悵然若失。

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四章 豹房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九百章 影響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三章 侍衛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十章 長史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四百七十六章 廈門灣之戰尾聲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八章 練兵
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四章 豹房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九百章 影響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三章 侍衛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十章 長史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四百七十六章 廈門灣之戰尾聲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八章 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