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

如果將茶業種在山上如何?

雖然大部分茶業都長在山上。但是東雍的山地並不太平。雖然東雍不再興兵討伐那些野人了,但並不是說那些野人,就不存在了,他們之是被從平原之中逼到了山裡而已,即便如此臨近大山的幾個縣,還時不時的聽到了有野人下山搶東西的傳說。

不過大多都被打跑。

如果朱厚煌想開發茶業,恐怕又是一輪殺戮,將很多丘陵地帶清洗一遍才行。

不過,朱厚煌現在不想動兵了。至少不想去山中與這些野人追逐,簡直是得不償失。

朱厚煌岔開茶業的問題,對身邊的侍衛來說道:“拿幾塊糖來。”

“是。”立即有人答應下來。

隨即有一端着一個托盤,托盤上有幾個小碟子,而小碟子上面,卻有幾塊好像是冰塊一樣的東西,這東西當然是冰糖。

朱厚煌對榨糖的環節並不是太清楚,但是隻要他指出方向,雍王府之中,就有足夠的人才,將一份設想變成現實。朱厚煌只記得,明代發明了什麼黃泥製糖法,讓糖產量的大增,而明末清初嗎,成爲國際上的拳頭產品。朱厚煌就從黃泥這個角度來提醒工匠,這才做出這個。

朱厚煌說道:“這是冰糖,還請諸位品鑑。”

糖在大明並不是什麼稀罕物件,畢竟中國從唐代就有糖了,被稱作石蜜。只是因爲產量問題,一直沒有進入百姓之家,但是在座各位都是東雍重臣,誰也不能被稱爲百姓,百姓沒有吃過糖,但是他們誰沒有吃過,味道沒有什麼,只是覺得顏色比尋常的糖好。

朱厚煌生起生產糖,並不是一日兩日了。

朱厚煌問麥哲倫,說道:“麥先生,這糖不錯吧。”

麥哲倫說道:“不錯,這是上帝的味道。”

朱厚煌說道:“那麼,如果大量向西方輸入這個東西,你覺得有人買嗎?”

麥哲倫說道:“一定會有人,因爲誰都拒絕不了,這是上帝的味道。

朱厚煌說道:“南洋比大明更適合甘蔗種植,所以,我準備在呂宋推行大規模種植甘蔗。用甘蔗來製糖,用來代替大明短缺的貨物。”

麥哲倫說道:“殿下,只要你有足夠的糖,一定會給殿下帶來巨大的財富的。”

看着麥哲倫一提到糖,就眉飛色舞的,好像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糖一樣。

朱厚煌長出一口氣,心中暗道:“雖然看上去問題解決了,但是從種甘蔗,還有收穫甘蔗,然後榨糖,都需要時間,特別是開闢出足夠數量的甘蔗院,更需要時間。只是,希望變化沒有那麼快。”

朝廷的反應是比東雍慢一點。

當東雍這邊剛剛確定該怎麼辦的時候,消息也傳到了嘉靖的手中。

嘉靖一看,先是皺起了眉頭,隨即哈哈大笑,說道:“將這個消息傳出去,看看百官的反應。”

大明朝廷的決斷,沒有東雍這樣明快,東雍只需要朱厚煌點頭就可以了,但是在大明卻需要一定的流程,不可省略。

所以嘉靖先將消息放出去,因爲嘉靖的得到的消息,是東廠錦衣衛的消息。官方正式消息,要比錦衣衛的消息來的更晚一些。

數日之後,羣臣議論紛紛,嘉靖乘機召見楊廷和,詢問楊廷和此事的意見。

楊廷和說道:“日本來使,無視天朝,在寧波大大出手,累及百姓,念日本爲太祖不徵之國,故而臣以爲當與日本絕貢。”

嘉靖說道:“單單是絕貢,就行了?”

楊廷和自然能聽出嘉靖有話要說,那就聽着,“陛下以爲?”

嘉靖說道:“民間走私猖狂,朕想重申禁海之策,並派御史巡視海疆,重申海禁之令。請楊先生派出幾個鐵腕人物。”

楊廷和是一等一的聰明人。

東雍的財政運轉內部是怎麼樣的,他已經通過了各種情報瞭解了不少,所以他很明白,貿易就是東雍的死穴所在,而禁海令推行的種種疏漏,他也一清二楚,哪裡不知道嘉靖如此做,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東雍。

但是楊廷和要拒絕嗎?

他片刻之間,就做出決定。當然是不會拒絕了。

他覺得大舉用兵,特別是在東南大舉用兵,耗資太多,而且沒有勝算,特別是東南沿海早就爛成了一團漿糊。所以楊廷和不同意對東雍用兵,並不是楊廷和對東雍就有什麼好感了。嘉靖如此對付,楊廷和是樂見其成的。

楊廷和說道:“陛下英明。臣這就按陛下所說的辦。”

嘉靖說道:“朕認爲,非要日本國王來大明謝罪不可。”

楊廷和心中有些莫名其妙,日本國王不是傻子,他怎麼會乖乖的來大明謝罪。大明對很多藩國失去控制能力,這已然是事實了。當然面子上說萬國來朝,實際上卻是另一回事,但是當政者如果真以爲是這樣,就是太傻了。

嘉靖說道:“雍王是大明賢王,讓日本國王來朝之事,就交給雍王來做吧。”

楊廷和這才明白,嘉靖的意思。嘉靖分明是想爲難爲難東雍。

一方面是在財政上給東雍下絆子,另一方面給東雍樹敵。現在明眼人都知道東雍與大明之間,矛盾重重。但是雙方都還沒有撕破臉。雍王是大明親王,嘉靖給他下令是天經地義的,如果他不從,將來出兵討伐,就是天經地義。而且嘉靖也不怕朱厚煌對日本怎麼樣。

因爲海禁一出,東雍恐怕自顧不暇。

但是楊廷和卻不想這樣做,楊廷和說道:“先帝授雍王南海征伐之權,如今又放東雍入東海,恐怕將來雍王勢大難治。”

嘉靖說道:“朕即便不這樣做,他已經在東海了,琉球那一支水師到底是怎麼回事?楊先生不明白。朕就是要爲東雍找一點事做。”

其實楊廷和明白,東雍已經是勢大難治了。所以楊廷和對東雍的處理方案越來越消極,有一種任他自生自滅的感覺。但是嘉靖與楊廷和不一樣,嘉靖看雍王與楊廷和不一樣,楊廷和覺得東雍勢大難治了,楊廷和就改變路線,不再去想辦法平定雍王,試圖冷處理。不去管雍王,反正雍王也在海外,無關大局。

但是嘉靖不一樣,嘉靖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他的皇位是從雍王手中搶來的,雍王不死,他心難安。

所以,雍王的勢力越大,嘉靖心中越不安,對待楊廷和的態度也就越厭惡。特別是楊廷和對雍王的態度,與他相左的時候。

嘉靖絕對不願意看着雍王的勢力一點一點的擴張。但是即便是作爲皇帝也做不得快意事,特別是有一個強勢首輔的時候,更是如此。

對嘉靖來說,寧波之亂,來的正是時候,嘉靖借題發揮,用來對付東雍。

楊廷和也知道東雍的勢力在琉球的存在,一時間也不好反駁。不過,楊廷和對雍王的看法,覺得這區區小事,難不到雍王,只是見嘉靖興致勃勃的樣子,他不好反駁了。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嘉靖在朝中站穩了腳跟,就輪到楊廷和難過了。畢竟大明制度在皇帝一方。楊廷和的權力被一步步剝奪,爲此楊廷和與嘉靖明爭暗鬥好多次,楊廷和都落於下風。所以楊廷和決定不在觸怒皇帝了,這件事情即便不成,也沒有什麼害結果。反正楊廷和已經決定放棄對東雍用武的打算了。讓陛下見識一下東雍的實力也好。

楊廷和說道:“臣遵旨。”

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八十章 先鋒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婚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六章 不服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三百三十一章 再次出發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四章 豹房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
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八十章 先鋒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婚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六章 不服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三百三十一章 再次出發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四章 豹房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