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柏林危機結束

“哦!”貝利亞發出一聲不置可否的感嘆,他對這種言辭是不感冒的。

恰恰相反他還覺得英國人的說法十分可笑,尤其是那個年輕的外交官。

這個小傢伙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身邊已經被滲透成了篩子。此刻還在這裡說什麼,和解的時代,什麼求同存異,真是太可笑了。

不過以現在的情況而言,貝利亞還是更加關注地位的穩固上,就如同英國人所說的一樣,柏林危機持續到今天,已經到了該結束的時候。利用危機消耗自由世界的目的並沒有達到。

相反不依不饒可能還會激化矛盾,尤其是新領導層剛剛上任這個時間,確實繼續對抗的政策,會牽扯不少精力。

當前貝利亞和馬林科夫的關係還是和睦的,兩人都認爲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個國內問題上面,對外應該採取一種緩和的態度。更何況現在全世界都在注意着兩國的談判。

“和平是需要雙方維護的,在對蘇聯造成威脅的時候,這個和平還怎麼維護?”

艾德禮能夠聽明白,蘇聯人還是打着讓美英法三國撤軍,真誠也堅決的搖頭道,“我個人十分理解蘇聯的擔憂,但這是不可能的,我相信美國人的態度和英國一致,而且只會更加強硬,而不是會軟弱。”

西柏林的戰略意義當然是沒有.正常人都不會認爲如果真開戰,這麼一個小小的飛地能對戰爭的發展有什麼實際的影響.

但是在柏林危機的時候,保住西柏林,就是在明確地表達一個態度:自由世界會不計一切代價地維護盟友,絕對不會把盟友扔給蘇聯人.同時,也在秀肌肉,在展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現在連西柏林的市民都快跑光了,展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這個目的,自然是別想了。誰也不能點着蠟燭展現優越性。由此可見西柏林本就不大的戰略地位,現在更小了。

但就算是整個西柏林只剩下三國的駐軍,英美法三國也不會撤離的。一旦撤離就是示弱,如果這時候放棄西柏林,那很可能讓西歐的人民對對抗失去信心.而衆所周知,人心如果散了,隊伍就沒法帶了.所以,無論如何,自由世界都不可能選擇放棄西柏林。

西柏林是不是存在市民其實不重要,西柏林到底有沒有戰略地位也不重要。但自由世界必須表明自己不妥協的決心。

艾德禮首相也不能就此給任何承諾,任何涉及到西柏林的讓步都會被視爲軟弱。

“我們英國的態度很簡單,對峙下去當前的局勢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艾倫威爾遜總結道,“這是立場問題,涉及到北約團結一致的問題。當前的情況依靠空運駐軍也能堅持下去,除非蘇聯發起進攻,可一旦蘇聯發起進攻,將會觸發北約集體防禦機制。”

既然蘇聯不能開戰,那麼堅持下去的意義就不存在,繼續封鎖三國駐軍也不會撤退。

其實歷史上的柏林危機,蘇聯是佔據相對的優勢局面開局,然後讓美國硬生生的用強大的空運力量搬回劣勢,到了最後反而是美國佔優。

通過柏林危機,美國就是靠空運把西柏林供養起來,蘇聯解除封鎖的時候,西柏林的物資供應還比封鎖前更多了。這樣把一個劣勢的開局,徹底反轉過來了。

而這個時空,多了一條阻斷電力,連同柏林牆的提前出線。徹底讓柏林危機變成另外一個樣子,美國空運消耗品是沒問題的,但大城市的基礎設施美國是搬運不過來的。內有斷電,外有築牆,西柏林人已經跑光了。

可以說蘇聯已經讓自由世界難堪了,本時空的柏林危機演變是,蘇聯贏了但是沒完全贏。而自由世界輸了,但沒完全輸。

英國也不藏着掖着,直接挑明瞭底線,不管怎麼談三國在西柏林的駐軍都不會撤退的,只剩下駐軍了對空運的壓力還小了,只要蘇聯不採取武力驅逐,就沒有辦法。

比起剛談判剛開始的時候,英國和蘇聯圍繞柏林危機的談判,正在朝着劍拔弩張的方向前進,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有時候雙方也想要好好談,可就會出現這樣的演變。

“我們已經交換了意見,至於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我們還是稍安勿躁。”莫洛托夫擡起手腕看了一眼時間,“接下來我們還要和兄弟黨派溝通。”

“很好!”艾德禮首相含笑點頭,他也沒準備第一輪的會談當中就得到想要的結果。

一行人返回下榻的賓館,討論今天的談判,對照着會議紀要,判斷蘇聯人的態度。恨不得一個屁都要反覆聞一聞,到底是什麼味道。

“總的來說,我們至少在外交禮節上沒有問題,同樣蘇聯也是這樣。”艾德禮首相對結果還是不悲觀的,對隨行人員鼓勵着,“艾倫,你誠實的說,這一次的最好結果是什麼。”

“這個麼?解除地面封鎖就是最好的結果。”艾倫威爾遜張了張嘴違心的道。

如果問他的真實想法,當然是退出柏林最好,這樣有一點對英國是非常有利的。那就是德國的統一難度會增大。

一點失去了西柏林這個深入敵後的腹地,沒有大柏林市內部兩個不同制度的比較。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民主德國的公民看不到聯邦德國,聯邦德國的公民也看不到民主德國的情況,慢慢進入老死不相往來就容易得多。

這樣一條兩個德國之間的紐帶被斬斷,德國統一起來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德國不能統一度英國當然是好事,尤其是這個時空,英國已經成爲了歐共體的領導國家。

但現在的結果越是可以接受的,西柏林成爲一個單純的軍事據點,生活水平上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兩套制度的比較窗口地位不存在,同樣有助於德國的長久分裂。

失去了民生意義,單純作爲一個軍事基地的話,西柏林的意義有變得重要了。尤其是在冷戰這個大背景下,如果北約主動發起攻勢,西柏林是一個很好的前沿據點。

如果是蘇聯主動發起攻勢,西柏林也有首先得到風吹草動的作用。

如果蘇聯已經確定了對北約的絕對優勢,到時候放棄也來得及。所犧牲的不過是一些駐軍的生命,總的來說西柏林在民生上面的作用消失,對英國防止德國重新統一是有好處的。軍事作用的保留,有助於監視蘇聯的一舉一動。

撤軍是萬萬不能撤軍的,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莫洛托夫再提及撤軍的時候,英國這邊的態度都是不爲所動,最後已經說的再明白不過,不論出現任何變化,西柏林的駐軍都要保留。

這一次的會談結束之後,雙方連續三天沒有交流,當然在這段時間也不是沒有好消息放出去,無非是蘇聯認可英國在結束朝鮮戰爭過程中的努力。

關於柏林危機,只是說雙方進行了非常坦率的溝通,會談是有益的。

至於英國本土的輿論,已經轉向了艾德禮首相舌戰羣儒這個階段,什麼面對幾十個支持蘇聯的政黨毫無懼色什麼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氛已經烘托出來了。

這種輿論環境當中,艾德禮首相這一次就算是什麼成果都沒有拿到,也不會受到任何指責。更何況轉機已經出現!

會讓遲遲沒有進展,讓莫里斯·多列士和帕爾米羅·陶里亞蒂,法共和意共的領導人很有壓力,兩人都認爲當前的特殊局勢,可以讓兩人蔘與到一個終結重大危機事件當中,這有助於提升兩人以及兩人背後政黨的支持率。

在莫里斯·多列士和帕爾米羅·陶里亞蒂兩人的斡旋之下,新一屆的蘇聯領導層也有很大的壓力,說話的可是兩個西歐最大兄弟黨派的領導人。

甚至兩人的撮合,已經在意大利和法國本土的保持上出現,如果強硬的拒絕。說不定會讓這兩個西歐的兄弟黨派,對蘇聯出現微詞,這是當前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就算是終止柏林的地面封鎖!我們也可以說是莫里斯·多列士和帕爾米羅·陶里亞蒂兩人的建議,導致我們出於階級感情做出了決策。”貝利亞說到這看向赫魯曉夫道,“赫魯曉夫同志,是不是這樣。”

赫魯曉夫還沒有說話,莫洛托夫就嘆息道,“可英國人一定會認爲這是艾德禮的功勞。”

“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了!顯然已經持續了這麼長時間的柏林危機已經沒有繼續操作的價值,而意共和法共的態度,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被打斷的赫魯曉夫說出自己的觀點,“只能說英國人找的機會太好了。”

三月十六日,英國首相艾德禮已經抵達莫斯科一個星期,同時莫斯科也吸引了全世界注意力一個星期的時候,英國和蘇聯在這一輪會談之後達成了共識,兩國同時宣佈,柏林的地面封鎖將解除。

很快,這個消息就傳遍了世界,各大報紙都以柏林危機解除的大標題,來報道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的表態。處在廣泛讚譽中心的人,當然是現任英國首相艾德禮。

第1664章 動盪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三章 從錫蘭開始第四百五十九章 從勝利走向勝利第六十五章 英軍在柏林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一十八章 四階戰術爵士版第1668章 議會制是未來第八百六十一章 有能量的小圈子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熱鬧的一年第六百四十二章 走私是不存在的第二百六十六章 最後通牒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人事調動第三百三十七章 任命北方專員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戰略轉型第1577章 阿諾德的建議第九十二章 大殺器第1570章 勃列日涅夫病故第九百八十三章 石油儲備計劃第八十九章 這一次賣誰?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有志中年們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埃及新國王第1696章 壓制德國人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多贏的買賣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集體主義第七百零六章 柏林危機結束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信息自由運動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加薪計劃第一千零七章 首相管外交工作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轉移矛盾第九百六十六章 冰島漁夫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給美國幾個建議第九百五十四章 法國最後的男人第七百一十九章 好事都想着美國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倫敦論鍵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英國仍然在反抗第1634章 比如羅馬尼亞第1702章 契丹人太想進步第八百九十七章 點亮燈塔第七百三十章 利益均沾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友邦驚異第六百八十七章 對印尼的謀劃第二百二十章 鐵腕領袖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爸爸愛你第三百二十三章 兩難的選擇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達卡陷落第八百零六章 自信的專員第六百六十一章 除掉他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準備和磨合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岳父的支持第七百三十二章 親自微操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港督的不滿第一百九十二章 兩翼齊飛計劃第二百八十五章 得加錢第九百五十五章 戴高樂上臺第一千五百章 就像是美國第1720章 父愛如山第三百三十二章 羅德西亞問題第二百四十七章 印度資源多嘛?第1674章 人民的奧迪第1543章 日本有原罪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應對總罷工第三百九十四章 勝利閉幕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艱難的決定第一千一百章 共和黨的錯第六百六十九章 抵達波斯灣第九百八十章 誰是敵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完全是同情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沒有撬不開的嘴第九百四十五章 交接工作第二百五十四章 摩根士丹利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美仁宗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呼喚緬因號第一百零一十三章 南極條約第九百四十九章 從未設想的道路第一百一十五章 會議閉幕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忠誠!第八百零五章 蒙巴頓的成功第五百四十章 沙撈越王宮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假裝不知情第二百五十九章 印度之父第六百八十九章 你怎麼回來了?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政治資產第八百五十五章 上層路線第九百六十章 歐佩克設想第三百七十二章 共同市場共識第六百八十八章 妻子要做慈善第七百六十三章 福禍相依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東京奧運會第六百七十四章 英伊和解第五百四十六章 颶風行動第一千零十章 埃及的大國夢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紅海軍的勝利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鎖清單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蒙巴頓退休第九百八十八章 個人檔案第五百五十四章 軍方和白廳第五百八十一章 布魯塞爾精神第三百四十四章 盡善盡美第八百八十五章 亞丁會議
第1664章 動盪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三章 從錫蘭開始第四百五十九章 從勝利走向勝利第六十五章 英軍在柏林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一十八章 四階戰術爵士版第1668章 議會制是未來第八百六十一章 有能量的小圈子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熱鬧的一年第六百四十二章 走私是不存在的第二百六十六章 最後通牒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人事調動第三百三十七章 任命北方專員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戰略轉型第1577章 阿諾德的建議第九十二章 大殺器第1570章 勃列日涅夫病故第九百八十三章 石油儲備計劃第八十九章 這一次賣誰?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有志中年們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埃及新國王第1696章 壓制德國人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多贏的買賣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集體主義第七百零六章 柏林危機結束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信息自由運動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加薪計劃第一千零七章 首相管外交工作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轉移矛盾第九百六十六章 冰島漁夫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給美國幾個建議第九百五十四章 法國最後的男人第七百一十九章 好事都想着美國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倫敦論鍵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英國仍然在反抗第1634章 比如羅馬尼亞第1702章 契丹人太想進步第八百九十七章 點亮燈塔第七百三十章 利益均沾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友邦驚異第六百八十七章 對印尼的謀劃第二百二十章 鐵腕領袖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爸爸愛你第三百二十三章 兩難的選擇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達卡陷落第八百零六章 自信的專員第六百六十一章 除掉他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準備和磨合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岳父的支持第七百三十二章 親自微操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港督的不滿第一百九十二章 兩翼齊飛計劃第二百八十五章 得加錢第九百五十五章 戴高樂上臺第一千五百章 就像是美國第1720章 父愛如山第三百三十二章 羅德西亞問題第二百四十七章 印度資源多嘛?第1674章 人民的奧迪第1543章 日本有原罪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應對總罷工第三百九十四章 勝利閉幕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艱難的決定第一千一百章 共和黨的錯第六百六十九章 抵達波斯灣第九百八十章 誰是敵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完全是同情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沒有撬不開的嘴第九百四十五章 交接工作第二百五十四章 摩根士丹利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美仁宗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呼喚緬因號第一百零一十三章 南極條約第九百四十九章 從未設想的道路第一百一十五章 會議閉幕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忠誠!第八百零五章 蒙巴頓的成功第五百四十章 沙撈越王宮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假裝不知情第二百五十九章 印度之父第六百八十九章 你怎麼回來了?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政治資產第八百五十五章 上層路線第九百六十章 歐佩克設想第三百七十二章 共同市場共識第六百八十八章 妻子要做慈善第七百六十三章 福禍相依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東京奧運會第六百七十四章 英伊和解第五百四十六章 颶風行動第一千零十章 埃及的大國夢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紅海軍的勝利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鎖清單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蒙巴頓退休第九百八十八章 個人檔案第五百五十四章 軍方和白廳第五百八十一章 布魯塞爾精神第三百四十四章 盡善盡美第八百八十五章 亞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