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

睜眼開雙眼,躺在榻上的趙雲有那麼一瞬間弄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透着微光的帳篷,簡潔的佈置,征戰在外所住的營帳一般都大同小異。不過下一刻趙雲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徐州牧蔡安貞的大營之中。不僅他是個俘虜,就連關靖託付給他的小公子也已落到了對方手中。

算起來,自趙雲在城外被抓已經過去三天了。三天來沒人來提審過他,而他也再沒見到過公孫瓚的幼子。期間趙雲也曾提出要見孩子,不過蔡營方面的人只是禮貌地迴應說,孩子已交給奶媽照顧,要他安心留在帳篷裡等待蔡使君接見。出於對小公子安危的考慮,趙雲不得已之下只得接受了被軟禁的現實。

且就在趙雲百般無聊之際,帳篷的布簾突然被掀開了,只見上次在易京城外下套抓自己的黑臉少年,領着數名手持魚貫而入,衝他躬身施禮道,“將軍,吾家主公有請。”

終於來也!早已等候這一天的趙雲,自榻上一躍而起,二話不說便在龐統的押解下一路前往蔡營帥帳。一進大帳趙雲擡頭便見一個二八年華的妙齡少女端坐榻上,在她的身後站有一男一女。男子身高八尺,猿臂蜂腰,一見就是久經沙場的宿將。而那女子半面蒙紗,眉宇間雖透着一股子妖媚之氣,可多年來征戰沙場的直覺卻告訴趙雲此女身懷絕技。

眼見蔡吉身邊有此高手護衛,趙雲不得不暫時打消了劫持女使君換小公子出營的打算。但見他信步上前不卑不亢地向蔡吉抱拳施禮道,“常山趙雲見過蔡使君。”

常山?趙雲?端坐帳中的蔡吉怎麼都沒想到對方一上來竟會如此自報家門。好在經過三年的主公生活,蔡吉早已練就處變不驚的本領。更何況而今她的帳下文有郭嘉、龐統、賈詡。武有太史慈、張遼、張頜,可謂是人才濟濟。至於像曹操、劉備、袁紹之類的留名史書的諸侯蔡吉也一一打過交道。因此趙雲的突然“出現”固然讓蔡吉心裡有些驚訝,卻也沒有激動到“倒履相迎”的地步。

想到這會兒的趙雲尚未成名就已被自己俘獲,蔡吉不由將其上下打量了一番。但見眼前的趙雲尚是一員二十出頭的年輕武將,身長八尺有餘。面若銀盤,劍眉星目,十分符合這個時代的審美觀。難怪段娥眉會稱其爲美郎君。此外趙雲的身形以及他在易京城外的表現。不由地讓蔡吉想起了那隊在峽谷之戰中衝破袁紹後軍的騎兵。於是她張口問道:“趙將軍可是那日突破吾方後軍的領頭之人?”

趙雲見蔡吉問起了峽谷之戰,倒也不遮掩,直接大方地應答說。“正是在下。”

蔡吉耳聽趙雲承認他就是那日在袁紹後軍中。往來衝殺如若無人之境的銀甲驍將,不禁在心中感嘆自己這次可算是賺到了。其實由於史料上關於趙雲生辰的記述十分混亂,有說其在界橋之戰時已經三十多歲,也有說那時趙雲是一員小將。而《三國志》乾脆就寫不詳。因此蔡吉並不能因趙雲的自我介紹,就斷定眼前此人就是傳說中那個“一身是膽”的趙子龍。好在峽谷之戰中,趙雲的勇猛表現佐證了他的身份。此刻已不再有所顧慮的蔡吉,當即起身來到趙雲面前恭敬地衝他一揖道,“趙將軍當日在峽谷之風姿。本府早已仰慕不已。還請趙將軍留下來助本府一臂之力。”

此時的趙雲離蔡吉僅有一步之遙,倘若他此時出手劫持蔡吉,量蔡吉身後那二人也無法及時搶救。可是眼見着面前少女一副真心實意的表態。趙雲一時間還真不知道該不該動手。不過他嘴上卻已冷淡地回絕道,“雲不過一介武夫。如今主公已死,雲只想回常山老家。”

“趙將軍何出此言。僅峽谷一戰而言,趙將軍對公孫瓚已仁至義盡。趙將軍又何苦爲了個已死之人放棄前途。”蔡吉說到這裡,忽然話鋒一轉意味深長地問道,“還是說趙將軍尚有未了卻之事?”

蔡吉這一問猶如鼓槌一般,狠狠捶了一記趙雲的心頭。難道小公子的身份已暴露?這也難怪,公孫瓚麼子的裝束、配飾皆非尋常子弟可比擬。蔡氏用三天時間查出小公子的身份也無可厚非。

然而還未等趙雲下定決心出手劫持,對面的蔡吉已然直起身子自顧自地長嘆道,“易京一戰,死傷無數,公孫瓚更是盡殺妻、子,近乎絕了公孫氏子嗣。本府身爲女子最不忍見幼子死於戰亂,故在東萊本府收養了不少遺孤。趙將軍一個男子帶孩子不方便,若是將軍不介意,可將幼兒託付給本府照顧。”

“蔡使君不怕袁紹追責?”趙雲脫口問道。

趙雲的表現讓蔡吉已然肯定那個嬰兒正是公孫瓚的遺孤。而以蔡吉對趙雲的瞭解,只要自己善待那個公孫家的孤兒,那趙雲十有**就會留下來。在心中有了腹稿的蔡吉當即乘熱打鐵着傲然道:“不過是收養個遺孤,袁紹還不能拿本府怎樣。”

趙雲站在原地緊盯着蔡吉端詳了半晌,對於眼前這個少女的威名趙雲或多或少也有過些耳聞。是趁機劫持對方?還是相信一個擁有三郡之地的諸侯許諾?權衡利弊之下,最終趙雲放棄了劫持念頭,選擇相信蔡吉的許諾。卻見他跨前一步,抱拳俯身道,“有勞蔡使君。”

“將軍客氣了。能得將軍相助纔是本府之福。”蔡吉滿意地扶起了趙雲,繼而回頭向張遼、龐統招呼道,“文遠、士元,自今日起趙將軍是汝等同僚也。”

張遼與龐統對於蔡吉喜好招募降將的習慣早已瞭然。此刻二人只是不動聲色地向趙雲拱手抱拳算是接納了新成員的到來。倒是趙雲對蔡吉身處袁紹陣營還有些顧忌。須知,當初袁紹取代韓馥成爲冀州刺史,冀州人士皆爭相投效其麾下。可趙雲卻偏偏選擇了公孫瓚來做主公。爲此公孫瓚曾問趙雲,“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趙雲迴應說,“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爲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雖然公孫瓚之後的所作所爲。顯示其也並非施仁政之主。但這並不能改變趙雲對袁紹的不滿。

不過耳聽蔡吉先前在言語之中對袁紹似乎頗爲輕慢,趙雲忍不住再次向其探問道,“蔡使君真不怕袁紹知曉收留公孫氏遺孤一事?”

面對趙雲的疑問。蔡吉坦然地迴應道。“不瞞趙將軍,本府早年曾借袁紹之力出任東萊太守。此番出兵幽州乃是爲了報袁氏之恩。而今易京已破,本府心事已了,也是時候班師回青州了。”

正如蔡吉同趙雲坦言的那般,易京之戰的結束標誌着蔡吉完成了幽州之行的第一項大任務,此時她再留在袁紹身邊已沒有什麼意義。故而三日之後,蔡吉便以鞏固徐州對付呂布爲由向袁紹請辭。此時的袁紹正沉浸在消滅公孫瓚一統幽州的洋洋自得之中。再加上于吉、逢紀等人的一番慫恿,袁紹便順口答應了蔡吉的請辭。

就這樣蔡吉在建安三年(198年)的三月中旬領兵回到了易水港。此時有關於吉在易京城做法請“黃帝顯靈”的消息已然傳到了易水港等地。因此一聽到蔡使君班師回港的消息。在易水港周圍徘徊的各類商賈、探子之流,紛紛自發地涌向易水河畔只爲一睹“神眷之師”的風姿。

“恭迎使君得勝而歸。”易水大營轅門前,張清、管承、李敏領着一干留守將士齊聲恭迎蔡吉等人回營。

蔡吉見狀自然是翻身下馬。一面扶起張清等人,一面向在場的衆將士頷首致意。“諸君這些日子辛苦了。若非有易水港供給糧草,易京城也不會如此快就破城。故而大家都是有功之臣!”

留守易水港的兵馬所付出的辛勞並不遜於出征的同僚卻總是鮮爲人知。此刻耳聽自家主公如此誇讚自己,易水大營的將士們自然是感動得連連高呼“主公威武”。不過在此熱烈的歡呼聲中,蔡吉還是一眼瞄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但見本該身處錦西城的林飛,此時正站在李敏身旁,衝她悠然地拱手作揖。

見此情形蔡吉不由邁步上前,向林飛招呼道,“未曾想林郎君百忙之中,還能抽空來易水港。”

“使君言重了。易京城下,黃帝顯靈,山崩地裂。幽州各部聞訊之後,無不將於道長視作天人。飛得飛鴿傳書之後,又豈能不拍馬來此,恭賀使君旗開得勝。”林飛微笑着一語雙關道。作爲火藥的研發人之一,以及五行遁旗原來的宿主,林飛當然清楚蔡吉在易京城下耍的是什麼把戲。只是他萬萬沒想到蔡吉竟會用這種方式將於吉推薦給袁紹。眼瞅着自己的心血被用來給於吉那種神棍做墊腳石,林飛的笑容多少顯得有些僵硬。

蔡吉並沒有理會林飛的話外之音,卻見她故作恍然大悟地拍了拍額頭回應道,“瞧本府這記性,差點忘了林郎君有飛鴿傳書,能知百里之外之事。卻不知本府在易京的這段時日,錦西城可安好?”

“託使君的福,錦西城百姓安居樂業,如今已開始着手春耕。只是自打聽聞於道長在易京城施下‘山崩地裂’之術後,不少積善道的教民都希望能隨於道長一起爲袁大將軍效命。”林飛故意加重了最後一句話的語氣。站在林飛的立場來說,能將於吉趕出錦西固然是值得額手稱快。可要是因此引來袁紹這尊大神,甚至就此將火藥的秘密泄露出去,那就樂極生悲了。

蔡吉何嘗不知林飛在憂慮什麼。確實,將於吉塞給袁紹,能暫時緩解太平道與遼東本地豪紳間的矛盾。但這麼做同樣也須冒錦西城被袁紹吞併的危險。畢竟誰都不能保證,于吉不會爲了博得袁紹的信任,而將錦西城的存在告訴袁紹。所以說,如今的蔡吉其實是在賭,賭袁紹在於吉“仙術”的鼓舞下,以及袁術玉璽的誘惑下,會在近期內稱帝並進攻曹操。

一旦袁紹南下攻打曹操,那勢必就不會有精力去管小小的錦西城。甚至整個幽州也會因袁、曹大戰而後防空虛。如此一來,蔡吉在易水和錦西佈置下的兩個據點便能就此發揮作用。一旦袁紹在南方作戰受挫,蔡吉便可乘機自這兩個據點出兵吞併幽州。相比之下,一城之地的風險也就不足爲慮了。

想到這兒,蔡吉當即伸手扶起了林飛笑道,“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那些積善道的教民既然想去追隨於道長,林郎君大可就此成人之美。郎君心懷經世之才,築造一個城池算什麼。經略一州之地方爲大丈夫抱負。”

一州之地!?蔡吉此話一出不禁林飛爲之一怔,就連他身旁一直沒做聲的李敏臉上也隨之露出了駭然之色。經過這麼些年的接觸,林飛與李敏心裡都清楚眼前這個少女心懷大志,不會一直甘心屈居袁紹之下。然而在袁紹剛剛誅滅公孫瓚,佔領幽州的情況下,蔡吉竟還敢放出如此豪言,那可就令人不得不爲之驚駭了。

林飛與李敏的表情變化統統都被蔡吉收進了眼裡。藉着身旁震耳欲聾的歡呼聲,蔡吉一面示意衆人進大營,一面則同李敏等人並肩而行,壓低了聲音問道,“依李大人之見,袁紹此番得勝之後會有何新舉動?”

李敏沒想到蔡吉會在這種場合問自己這種問題,不過既然對方問了,他還是順着自己的思路如實回答道,“回使君,袁紹爲討伐公孫瓚,連年出兵,百姓早已疲睏不堪,庫中積蓄亦早已空虛。照常理來推斷,眼下袁紹理應先派遣使者將消滅公孫瓚的捷報呈獻天子。再暫且罷兵,發佈勸農令,使其治下的四州百姓休養生息。不過依老夫對袁紹的瞭解,此人剛愎自用,極好面子,而今又誅滅公孫瓚,自負有上天庇佑,恐怕不會就此甘於修生養息。更何況,如今的司空曹操出身沒袁紹高,實力又不及袁紹,卻公然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敏說着說着,突然楞了一下,繼而木然地回過頭看了看蔡吉。但見此時的蔡吉正帶着盈盈笑意望着他和林飛,眼神中分明寫着野心二字。

子龍哥到手也~~~大家給點票票慶祝,慶祝~~~~(未完待續)

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五節得虎子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66節天下未平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元旦告假通知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31節虓虎來襲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上架感言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
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五節得虎子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66節天下未平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元旦告假通知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31節虓虎來襲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上架感言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