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

入夜時分,長沙太守府內藥味繚繞,太守張羨面色蠟黃、形容枯槁地依靠在軟塌上,一手握着絲絹手帕,一手探出任由一位年近五旬的醫師爲其把脈。猛然間榻上的老者只覺腹內一陣絞痛,喉嚨一甜,"哇"地一聲將一口鮮血吐在了被褥之上。

雪白的被褥映襯着殷紅的血跡在燈光照耀下甚是觸目驚心。張羨的長子張懌見狀慌忙上前想要幫忙,卻被老父一把甩到了一旁。就見張羨一面冷用絹帕拭去自己嘴角的血污,一面冷靜地向身旁的醫師問道,"仲景,汝說句實話,老夫還有多少時日?"

眼前這位被張羨稱爲"仲景"的醫師正是後世鼎鼎有名的醫聖張機,張仲景。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爲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於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衆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只是眼下張羨顯然已經病入膏肓,就算張仲景有通天之能,這會兒也只得無奈地如實坦言道,“不出旬月。”

張羨似乎早有準備,對於張仲景“不出旬月”的診斷並未流露出驚訝之情。倒是一旁的張懌不肯接受現實,撲通一聲跪倒在張仲景面前祈求道,“請叔父救家父一命,懌願結草銜環以報叔父救命之恩。”

張仲景與張羨乃族兄弟關係,若真能救張羨又豈會袖手旁觀。卻見他連忙上前扶起張懌道,“公子明鑑。非機不肯救府君。而是府君之疾已藥石無靈,非人力可醫。”

張羨聽張仲景說得如此真切,心知自己確實已時日無多,於是便向兒子呵斥道,“懌兒莫要爲難仲景叔父。汝速去將諸葛孔明帶來,爲父要見他。”

張懌本還想同張仲景磨一磨,看看對方是否有辦法能爲父親續命。畢竟眼下長沙強敵環繞,若張羨驟然離世,則城內軍心民心必然大亂。所以就算撇去舔犢之情,張懌也打心底裡希望父親能多活一些時日。至少也要拖到城外三家退兵之後再說。可誰曾想父親在這等緊要關頭,頭一個想到的竟會是要見那個諸葛孔明。

其實對於諸葛亮在荊州的名氣,張懌多少還是有些耳聞的。什麼“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張懌承認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確實堪稱“鳳雛”之名,其在北地輔佐蔡氏誅滅袁紹。令一直以來都被中原士林輕視的荊州子弟揚眉吐氣了一把。據說還有不少學子因此前往鹿門山向龐德公拜師學藝。以期有朝一日能像龐士元一樣名揚四海。但對於諸葛亮的“臥龍”之名,張懌就表示懷疑了。

張懌的這種懷疑一來是出於諸葛亮並非荊州本地出身。二來則是有傳言說諸葛亮在南陽與劉表的長子劉琦走得頗近。所以三天前面對置身前來長沙求見太守的諸葛亮,張懌曾有過將他轟走的衝動。不過張懌最終沒有那麼做。在他看來諸葛亮就是劉琦派來的一個說客,且多半是爲了求和退兵而來。長沙城目前的情況雖不妙,卻總好過兩頭作戰的劉表。所以張懌當即決定先將諸葛亮給扣下來,待到時機成熟後再放他回去給劉琦帶信。

然而此刻父親糟糕的身體狀況以及要親自見諸葛亮的態度。卻讓張懌心頭萌生了一股無言的焦慮。這股焦慮令他抹了一把眼淚,脫口而出道,“父親病重如斯,理應休養。怎可見客!”

哪知張羨卻略顯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道,“汝休要多問,將人帶來就是。”

眼見父親態度如此堅決,張懌哪兒敢頂嘴,只得拱手領命而去。一旁的張仲景見此情形,心知張羨接下來將有要事要談,便也跟着起身告退。只是臨走之時,眼見張羨神情木訥,再一聯想到城外駐紮着的十多萬大軍,張仲景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禱長沙城內的百姓能躲過這次兵災。

當張懌領着諸葛亮走進臥房時,張羨的衣衫與被褥已更換一新,侍女甚至還在屋裡點起了薰香用以掩蓋血腥之氣。不過無論張羨再怎麼打理都無法掩蓋他身上垂死之氣。所以諸葛亮一見張羨便知此人確實已如外界傳言的那般命不久矣。須知張懌雖自負將父親病重的消息封鎖了起來,但在眼下這種非常時期太守府又怎會有秘密可言。且不論府內人多嘴雜,就是那天天倒出的藥渣,也足以令左領右舍傳出各種流言。而這也正是諸葛亮實施一系列計劃的基礎。

“諸葛亮見過張府君。”但見諸葛亮信步上前,朗聲向張羨作揖施禮。

病榻上的張羨上下打量了一番諸葛亮,擡手示意他就坐道,“諸葛郎君請坐。”

“謝府君。”諸葛亮一彎身,不卑不亢地坐在了張羨的對面呢。

待兒子張懌滿腹狐疑地坐在自己的下手後,張羨便向諸葛亮問道,“不知諸葛郎君,求見本府有何要事?”

“不瞞府君,亮今日是爲荊州百姓而來。”諸葛亮挺直了腰板朗聲答道。

爲荊州百姓而來?張懌的嘴角揚起了一絲不以爲然的笑意。張羨則在心中暗自搖頭,活了那麼大歲數什麼樣的場面沒見過,他又怎會被這等套話唬住。於是張羨當即直言不諱地問道,“劉琦打算何時退兵?”

“府君認爲僅劉琦退兵,長沙便可安枕無憂乎?”諸葛亮不置可否地反問。

諸葛亮這聲反問可謂直擊張家父子的軟肋。確實,對張羨父子而言眼下真正威脅長沙的人並非劉琦,而是打着“救援旗號”不請自來的孫策與劉備。但在此時此地被對方說中心事終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張羨當即面色一沉,衝諸葛亮冷哼道,“即使劉琦拿下長沙。亦不見得能守住長沙!”

“那是當然。”諸葛亮頷首附和道,“據亮所知劉公子已無謀取長沙之心。”

眼見諸葛亮坦言劉琦會撤軍,又故意點穿孫策與劉備對長沙的威脅,張羨忽然意識到坐在面前的這個年輕人可能不是劉琦的說客,而是其他兩家的說客。思慮至此張羨稍稍收斂起了輕視之心,轉而試探着問道,“郎君究竟爲何人而來?”

“亮先前已言明,亮今日是爲荊州百姓而來。”諸葛亮一臉肅然地再次強調道。待見對面的張羨父子皆是一臉狐疑的表情,諸葛亮又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談道,“今曹操擁百萬之衆。兵指漢南,欲平吞荊揚。反觀荊揚諸公,卻爲長沙兵戎相見,視衣帶詔如無物。豈不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就算府君今日能保住長沙。他日又如何抵擋曹操南下大軍!”

諸葛亮一席慷慨之言直說得張羨父子面紅耳赤。不可否認張羨父子在內心深處對漢室多少還有感情的,衣帶詔之事他們也早有耳聞。只是出於對劉表的私人恩怨。張羨非但沒有理會衣帶詔。還對曹操南征劉表頗爲幸災樂禍。但諸葛亮卻一語點穿了張羨的春秋大夢。劉表覆滅固然能讓張羨解恨,可曹操南下之後又怎會有他張羨父子好果子吃。據說曹操在北方爲了整治兼併將豪強宗黨殺得血流成河。荊州的豪族雖不及中原的宗黨根基深厚,但也好歹在荊州經營了數代之久,論兼併絲毫不遜於北方。其實這次張羨之所以會反劉表,也是因爲劉表插手長沙政務,與以張羨爲首的本地豪族起了衝突。現在張羨已時日無多。一旦他過世僅憑年輕的張懌又如何對付得了比劉表強悍百倍的曹操。

想通了利弊之後,張羨父子便不再被私人恩怨矇蔽雙眼,亦不敢再小覷諸葛亮。就見張羨沉吟了片刻,轉而語調客氣地向諸葛亮討教道。“依郎君之見,本府該如何行事?”

諸葛亮釋然一笑道,“張府君可還記得徐州陶公?”

劉備的大營紮在長沙以東的瀏陽河畔,對外宣稱擁兵六萬,除去誇大其辭以及臨時徵召的民夫,實際兵馬約爲兩萬餘人。與原有歷史相比,劉備在這個時空的實力無疑強了不止一兩倍。但此刻的他卻並不比原有歷史輕鬆多少。長沙城就像一條碩大的藤蔓將劉備、孫策、劉琦、張羨四股勢力緊緊纏繞在了一起。誰都無法再進一步,誰也不敢第一個退兵。

由於害怕自己退兵時會受到其他兩家攻擊,又不甘心空手而歸,劉備已經在瀏陽河畔軟磨硬泡了近半年。這半年來劉備不僅虛耗了大量糧草,就連聲望都受到了影響。留守廬江的張飛甚至在書信中直言,廬江的一些士人已公開詬病劉備不奉衣帶詔之舉。甚至還有人說劉備見利忘義,爲奪長沙而不顧天子求救,之前所謂的中興漢室都不過是在沽名釣譽。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劉備本人並不在廬江,否則以他的脾氣非手刃幾個嚼舌根的士人不可。若是那樣的話,劉備可算是闖大禍了。須知殺士人在這個時代乃是一大惡行。曹操和孫策之所以名聲差多少也同他們殺士人有關。所以無論是張飛,還是跟在劉備身邊的徐庶等人,都一致認爲自家主公暫時還是留在長沙的好。

不過眼不見,不代表心就會靜。這會兒的劉備坐在涼棚下,一面望着不遠處正在操練兵卒的關羽,一面向身旁的徐庶問道,“元直,汝說張羨真會如孔明所言將長沙城讓給孤乎?”

“主公放心。孔明行事素來嚴謹,若非有十成把握,其不會留書給主公。”徐庶點頭肯定道。

原來就在十天前,諸葛亮讓徐庶給劉備帶了一封信。在信中諸葛亮先是向劉備大致闡述了一番天下局勢以及劉表在襄陽新野的表現。再來便是勸劉備因以大局爲重,從而摒棄前嫌與劉表、孫策、張羨結盟於長沙城下。諸葛亮甚至還在坦言他會說服張羨將長沙城讓給劉備。不可否認諸葛亮的信寫得文采飛逸,讓人讀了之後頓覺熱血沸騰。可是一想到自己之前聽諸葛亮的建議出兵荊州,卻落得現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劉備便不由自主地在心裡打起了鼓。於是就聽他小聲嘀咕道,“之前其也留書給孤,讓孤出兵荊州,可誰曾想……”

徐庶見劉備口吐怨言,不由嘆了口氣道,“主公明鑑,孔明上次留書只勸主公入荊州,並未讓主公與劉琦、孫策奪長沙。”

劉備被徐庶這麼一說,臉上立馬露出了羞愧之色。正如其所言,圍攻長沙是劉備一意孤行的決斷。事實上當初徐庶等人都曾反對劉備直接參與爭奪長沙城之戰。覺得劉備應該繼續借救援長沙之名拉攏荊州豪強,而非與劉琦、孫策直接起衝突。但當時的劉備借救援長沙之名,連續吞併了下雉、下雋兩縣,恰是風頭正勁之時,全然將徐庶等人的進言當做了耳旁風。待到大軍一路打到醴陵碰上北上的孫策,劉備才意識到自己面對的將是一場硬仗。孫策的武勇不下關羽,周瑜又詭計多端。劉備在此二人手上屢屢受挫,不得已之下只得退居瀏陽河以北。

想到這裡,劉備當即起身向徐庶誠信致歉道,“元直,孤錯也。”

“主公萬萬使不得。”徐庶連忙俯身回拜道,心裡卻甚是欣慰。劉備或許有這樣那樣的諸多缺點,但他懂得反省勇於認錯,光憑這一點就遠勝諸多諸侯。

就在劉備與徐庶君臣相宜之時,忽見簡雍一路狂奔而至朝劉備拍手稱快道,“主公,張羨遣使求見!”(未完待續。。)

第一節 仁與殺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安民告示~~~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61節張繡投降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東漢行政區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57節雲臺面聖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一節踏雪尋友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49節驚天之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安民告示~~~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上架感言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
第一節 仁與殺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安民告示~~~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61節張繡投降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東漢行政區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57節雲臺面聖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一節踏雪尋友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49節驚天之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安民告示~~~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上架感言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