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

與西方的殖民制度不同中國的朝貢體系更注重政治影響而非經濟利益。其內在覈心是畿服制度,即中原王朝的天子是內服和外服的共主。天子在王國的“內服”進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對直屬地區之外“外服”則由中原王朝冊封這些地方的地方統治者進行統治,內服和外服相互保衛。由此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的“天下”概念。在這個體系內外服諸國需要向中原王朝進貢以表示臣服,中原的君主則通過回賜來達到相應的政治目的。這便使得中原君主回賜之物的價值往往遠比貢品來得貴重。

不過眼下的中原正處於諸侯混戰的紛亂之中,因此除了漢天子之外,衆藩屬國還得向附近最強大的一方諸侯甚至多個諸侯納貢。於是像蔡吉這樣的諸侯周圍又形成了一圈次等朝貢體系。當然相比許都城內的漢天子,蔡吉對於回賜更多的是考慮如何鞏固同周邊藩屬勢力的聯繫而非威儀與禮制。

正如伽耶國有意加深兩國之間貿易,蔡吉就回賜以青瓷、錦帛、棉紙等青徐二州產的奢侈品。辰韓的貢品與伽耶國相似且會幫助遼東引進水稻,於是蔡吉除了相應的回賜外還附送了一塊玉璧以示親善。此外挹婁人奉上的貢品都是當地的土特產,量雖不多但以挹婁人的生產力而言已經算是十分貴重了。加之挹婁人的勢力又處在扶余與高句麗之間。爲了達到牽制扶余和高句麗的目的,蔡吉回賜給挹婁人的便是以糧食、鹽、兵器爲主的戰略物資。眼瞅着蔡吉這位女諸侯出手闊綽又爲人仁厚。前來納貢的各方使節自然是一個個信誓旦旦地替自家君主指天發誓要效忠齊侯絕不反悔。

林飛站在蔡吉的身後,看着這位年輕的女諸侯談笑間就將一干藩部納入麾下,不禁暗自攥緊了袖袋中的一片寫滿蠅頭小字的白絹。話說。鴿子在替蔡吉向各地保平安的同時也爲林飛帶來了墨門的訓令。在這份飛鴿傳書中墨門的長老再一次重申了錦西對墨門的重要性,並指示林飛藉助齊軍的力量進一步擴大墨門在遼東的影響,以便日後與佔據中原的儒家勢力相抗衡。

墨門長老會有這樣想法本不足爲奇。畢竟一家學說想要出人頭地最直接的途徑就是修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所以無論是潁川的世家,還是荊楚的豪強,都在削尖了腦袋將自家的子弟送入各大諸侯帳下出仕。墨門由於長期隱於市井鄉野,既不似潁川世家根基深厚。又沒有荊楚豪強的財力。這使得墨門之前只能藉助太平道的聲勢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而蔡吉重用林飛和段芝則讓墨門的長老們看到了墨門出頭的機會,甚至萌生了經略一方謀取軍權念頭。正是憑着這份念頭當初墨門纔會竭力支持林飛幫助蔡吉建立錦西城。

然而錦西城僅僅只是錦西城。錦西城內有數萬太平道教衆加之林飛本人又是錦西的締造者,墨門自然是能在錦西佔有一席之地。可出了錦西城之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遼東本地的漢人多被宗族鄉黨所控制對林飛這個邑宰還算尊重。對錦西城內的太平道衆卻是始終心懷戒備。至於周邊的胡人固然是羨慕錦西富庶的資源以及林飛層出不窮的機關之術,卻根本接受不了墨家非攻、兼愛的理念。想到這裡林飛的耳邊不由響起了那日蔡吉在易水城說過的一句評語——“汝非百里之才。”

誠然蔡吉說這句話的本意是在誇讚林飛的能力認爲他應該走出錦西邁向更爲廣闊的舞臺。但此刻的林飛卻由衷地感覺到自己確實缺乏經略一方的才能。至少這麼多年來他就從沒想到過將水稻移栽入遼東,哪怕他本人也曾與辰韓商人交易過稻米。事實上不僅是移栽水稻,蔡吉的許多決策咋一聽來匪夷所思。可仔細琢磨之後卻又總能讓人心悅誠服。也正是這些個拍案叫絕的決策讓那些難纏的宗族鄉黨勢力逐漸接受了一個女諸侯對他們的統治。所以不難想象日後不論是錦西還是遼東最終都會臣服於蔡氏而非墨門。

當然除了學術與政治。林飛還替墨門在遼東謀取到了一定的兵權。只是經過白狼山一劫,蔡吉已將遼東的兵權委任給了張遼,加之郭嘉又以救援的名義輸送了五萬人馬屯兵遼東。林飛目前在軍中的影響力已遠不如前。這種情況下與其賴在錦西不走,還不如跟在蔡吉身邊替其出謀劃策,或是進入講武堂和段芝一起研究機關之術從而吸收青年俊才學習墨學。可如此一來又與墨門長老的決斷起了矛盾。

“正傑。”

蔡吉的一聲呼喚打斷了林飛的思緒。後者趕緊回過神拱手應答道,“在。”

“汝速命人擺下宴席,孤今晚要宴請各方使節。”蔡吉欣然下令道。

“喏。”林飛俯身領命將墨門長老出的難題暫時拋到了腦後。

精緻甘甜的果子,肥美鮮嫩的膾魚。汁香四溢的烤全羊以及醇厚濃烈的佳釀,雖說錦西的資源比不得中原大城。但曾經遊走於各世家豪門的林飛還是在最短的時間裡爲蔡吉呈上了一席頗爲氣派的晚宴。長年生活在原始森林深處的挹婁人自是不必說,就連自稱中原遺民的三韓人在看到如此排場亦對蔡吉這位女諸侯又增加了一分敬畏與依賴。

於是乎,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就見來自馬韓的使者主動向蔡吉陳情道,“齊侯,高句麗水軍時常滋擾小國商隊,還請齊侯替小國做主。”

原來地處朝鮮半島南端的馬韓、辰韓、弁韓三國的前身是箕氏朝鮮,而箕氏朝鮮則是由商朝遺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所建。所以此三國的上層貴族一直都以中原遺民自居。辰韓和弁韓部分貴族甚至還宣稱自己的祖上是秦國人。當然由於箕氏朝鮮的性質還是方國與聚落的聯盟。繼承箕氏朝鮮衣鉢的三韓在政體上也都僅是鬆散的城邦聯盟。例如辰韓治下就分十二部,迦耶國則是弁韓中最大的一個城邦。

原本這些來自中原的遺民憑藉着從華夏帶來的技術和文明還能統治當地土著部族。然而隨着出身遼東本土勢力的高氏脫離扶余建立高句麗國之後,三韓貴族對其治下土著勢力的控制那可就愈來愈力不從心了。話說高句麗不僅從軍事上壓制着三韓。還不斷地煽動策反朝鮮半島上的土著部衆反叛起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由於高句麗的一再威逼蠶食,方纔使得三韓諸國接連投靠蔡吉以求庇護。因此在馬韓使者提出陳情之後,在場的其他使節也將目光紛紛投向了蔡吉,想要看看這位從中原來的女諸侯究竟會不會替他們做主對付北方的宿敵高句麗。

蔡吉當然清楚三韓與高句麗之間的瓜葛,不過她更深知高句麗是個極爲難纏的角色。早在東漢建武年間立國才15年的高句麗就敢對樂浪郡、玄菟郡乃至整個遼東地區發動攻勢,從而觸怒了東漢朝廷被漢軍一路驅趕遷都到北方密林深處的丸都城。然而隨着漢末諸侯混戰拉開序幕,這個野心勃勃的極東之國又開始蠢蠢欲動妄圖染指遼東。

假如蔡吉沒有出現的話。按原有的歷史軌跡,三國時代的高句麗會先和公孫康發生爭端,隨後被公孫康與扶餘國的聯軍打敗。接着高句麗便會主動同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而在曹魏攻下遼東後。得意忘形又死性不改的高句麗人很快便單方面撕毀了同曹魏的盟約,併發兵襲擊遼東西部。如此出爾反爾的舉動自然是引來了曹魏嚴酷的報復。正始五年,曹軍攻克丸都城,迫使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以爲高句麗就此滅亡的曹軍不久之後便班師回朝。可誰曾想僅僅才過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西晉建興元年,趁着中原遭受五胡亂華之災的檔口,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並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自此高句麗正式成爲威脅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直到唐高宗時代才被名將薛仁貴滅國。

既然明知同高句麗的爭鬥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蔡吉自然不會爲了馬韓而將自己有限的兵力投入拉鋸戰的泥坑之中。但她也不能就此拒絕馬韓使者從而寒了在座衆歸附者們的心。畢竟胡人素來畏威而不懷德,倘若蔡吉不能表現出足夠威勢。那先前那些信誓旦旦發誓要效忠於她的勢力轉眼之間就對她羣起而攻之。好在蔡吉有古今中外近兩千的經驗做參考。所以在面見使者之前她對如何對付高句麗就已經有了備案,就見蔡吉不動聲色地舉起手中的酒樽朝底下的馬韓使者反問道。“孤有意組建一支聯軍維護渤海航道,不知馬韓可感興趣?”

“聯軍?”馬韓使者遲疑了一下。

蔡吉抿了一口酒微笑道,“孤出水師三千。”

三千齊軍水師足以在海上震懾住高句麗人。有了蔡吉這番許諾,恍然大悟的馬韓使者趕緊俯身叩拜,“小國願效犬馬之勞。”

一時間不僅是馬韓使者,在場的其他使節酋長也爭先恐後地向蔡吉表態道。“小國願追隨齊侯。”“請讓吾部盡綿薄之力。”

衆人的反應可謂正中蔡吉的下懷。須知朝鮮半島地形修長且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因此齊軍只需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就能有效地阻止高句麗南侵。必要時還可以從朝鮮東海登陸延吉地區直接攻擊高句麗的都城來個圍魏救趙。事實上之前齊軍已經通過水師襲擾過公孫康治下的玄菟郡並取得了相當喜人的成績。此外以維護航道爲由組建聯合水師,則讓蔡吉既掌握了大義又不用過多地介入三韓與高句麗之間的爭鬥。甚至蔡吉還能以聯軍統帥的名義調動三韓的兵馬爲其所用。正可謂是一箭三雕。

另一方面在在場的各國各部使節看來蔡吉給予他們的不單單是三千水師更是一種政治上的庇佑。“大漢齊侯、大漢大將軍乃吾家盟主”——光是這一句話就足以讓一些小部落狐假虎威震懾周邊敵對勢力。也難怪一些深處內陸和大海八竿子打不着關係的部落也跟在三韓後頭嚷嚷着要參加聯軍。

眼瞅着現場的氣氛愈來愈熱烈,蔡吉回頭向林飛使了個眼色,跟着便起身朝衆人宣佈道,“諸君可願陪孤看場煙花?”

在場的衆人雖不知“煙花”爲何物,但既是齊侯的親口邀請衆人自是卻之不恭。就這樣蔡吉在一干人等的簇擁之下走出宴會大廳來到了堂前的花園之中。只聽嗖地一聲刺耳哨響,一道耀眼的白光劃破了漆黑的天際,緊接着天空中傳來一陣炸雷般的巨響,但隨之閃出的卻不是人們熟悉的閃電,而是一朵絢麗得不似人間之物的火花。

“神火!神火!天降神火!”

一個挹婁酋長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口中唸唸有詞。緊跟着來自其他各地的使節也跟着誠惶誠恐地跪在地上連連叩首。他們中的一些人是真將煙花當成了神火,另一些人則認爲這是一種神秘的法術。不過神火也好,法術也罷,在衆人看來都是眼前這位女諸侯降下的神蹟。

與此同時面對周遭黑壓壓跪成一片的林飛也終於下定了決心。就見他迎着綻放的煙火走到蔡吉的身邊,在她的耳畔低聲請命道,“飛庸碌無爲,難當邑宰之任,還請主上另擇賢明。”

蔡吉回過頭盯着煙花下臉色忽明忽暗的林飛看了半晌,最終微微點了點頭道,“善,正傑便隨孤回中原。”(未完待續。。)

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風起蓬萊卷》後記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33節一將難求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43節人情債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71節賢良之士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33節一將難求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40節蒙面男子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69節入北海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43節人情債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安民告示~~~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四節入虎穴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
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風起蓬萊卷》後記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33節一將難求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43節人情債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71節賢良之士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33節一將難求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40節蒙面男子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69節入北海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43節人情債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安民告示~~~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四節入虎穴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