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

司馬懿的一句“不諫”無疑道出了宦海權謀的精髓所在。¥f,須知臣下向君主進諫往往存有多種目的,有時是爲了替君主出謀劃策,有時是爲了展現自己的才華,還有的時候僅僅只是爲了向君主表態。所以只曉得一味進諫的臣下充其量也就是個卓越的謀士。唯有會揣摩君主心思,能審時度勢,懂得不諫之妙的人方能從衆多俊傑之中脫穎而出達到位極人臣的高度。

以目前的局勢而言,曹昂從一開始就存了以天子換曹操之心,如今蔡吉又拋出“分封諸侯,以藩屏漢”的倡議來給曹大公子當臺階下,司馬懿相信用不了多久曹昂及其背後的譙沛武人便會配合蔡吉上演一出遷都分封的好戲。畢竟以曹氏、夏侯氏兩家爲首的譙沛武人效忠的主公是曹操而非漢天子。分封諸侯不僅能滿足譙沛武人雞犬升天的心願,同時也免除了日後遭漢室清算的威脅。要知道漢室固然是害怕曹操效仿王莽謀朝篡位。支持曹操的譙沛武人又何嘗會忘記昔年河東霍氏的下場。

不過就算明知出讓天子已成定局,出言阻撓只會得罪曹家父子及譙沛武人從而陷司馬家於死地,卻並不代表他兄弟二人就可以公開表態支持曹昂。因爲此刻持反對意見的荀彧代表着曹操帳下的另一大派系——汝潁世家。

話說譙沛一系雖然是曹操最爲信得過的嫡系,但是受出身和教育的限制。譙沛一系多爲武將,缺少能運籌帷幄的文人謀士。荀彧的及時出現爲曹操帶來了汝潁世家的支持,而他之後提出的“奉天子入許”之策更是令曹軍從一支由鄉黨組成的豪強部曲一躍成爲了堂堂的大漢王師。曹操也就此將曹營的後勤與內政全權託付給了以荀彧爲首的汝潁世家。

來自河內的司馬家即不是曹操的鄉黨。也不及汝潁世家根基深厚。值此兩大派系對陣的敏感時刻,弱小的司馬家當然是少插嘴爲妙。所以司馬懿所謂的“不諫”並不是保持中立的意思,而是要司馬朗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曹昂。如此一來既不留話柄,也向曹氏一族表了忠心。

司馬朗做爲“司馬八達”之首亦非等閒之輩,此刻不用司馬懿多加解釋,他便已然從“不諫”二字中回過了味來,進而汗顏道。“非仲達提醒,爲兄釀禍也。”

“兄長毋須自責,關心則亂爾。”司馬懿微笑着安慰司馬朗道。眼前的兄長是司馬懿自幼效仿的榜樣。荀令君的氣度與風姿更是他自慚形穢。所以司馬懿自信以司馬朗智慧不可能分析不清現下局勢。以荀彧的城府也不可能瞧不出事到如今他的反對已無濟於事。可這兩位令司馬懿爲之心怡的人物,卻恰恰都在最爲關鍵的時刻被“關心”二字一葉障目,作出了極不理智的反應。

歸根到底人心一旦有了牽絆就無法超脫,無法超脫就無法冷靜。無法保持冷靜也就難免會喪失理智。而今看來司馬朗在輔佐曹氏的過程中已然心生牽絆。至於荀彧更是深陷曹操與漢室兩方的牽絆之中左右不得顧。面對如此活生生的前車之鑑。司馬懿由不得在心中暗暗自戒,他司馬仲達日後無論是輔佐曹氏還是另謀高就,都不得向任何人何勢力付出真心。

事實上,值此禮崩樂壞的亂世還真沒幾個人會真心付出忠誠。絕大多數人努力追求的不過是個人的前途與家族的利益。正如此刻荀彧的長子荀惲就在荀府書房內苦口婆心地勸說着自己的父親接受現實。

“典韋護送吳碩入相府,宮城亦由夏侯將軍把守,出讓天子已成定局。丞相脫險後若得知父親阻擾大公子救父,那可如何是好!”

荀彧卻是端坐案前奮筆疾書,對兒子的軟磨硬泡完全置若罔聞。由於沒料到素來忠厚老實的曹昂會自作主張暗中派遣吳碩以天子的名義向蔡吉求援。之前一直忙於調派糧草南下供給曹仁的荀彧錯過了阻截吳碩的最佳時機。待他發覺情況不妙之時,吳碩已然離開許都直奔青州而去。與此同時荀彧的短板也就此暴露。那便是沒有兵權,無法調動兵馬追擊吳碩。

莫看荀彧貴爲曹操的謀主,但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卻是極其有限。特別是在迎奉天子入許之後,荀彧和他所代表的汝潁世家更是徹底與軍界絕緣,幾乎碰不到兵權。這一方面是因爲汝潁世家人才多以內政、謀略見長,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曹操對世家始終抱有防範之心。

然而荀彧並不打算就此放棄。在他看來只要曹昂還沒出讓天子,那事情就還有迴轉的餘地。至少他還能動用汝潁世家的力量以輿論來迫使曹昂就範。

眼見自己說了半天父親依舊無動於衷,荀惲不由急的額頭直冒冷汗。做爲曹操的女婿,荀惲平日裡與曹家、夏侯家的年輕一輩多有往來,深知譙沛一系對漢天子早已厭煩,巴不得曹操取而代之,他們也好隨之過一把開國元勳的癮。汝潁世家不掌兵權,光靠筆桿子又豈是那幫丘八的對手。想起譙沛武人一貫的蠻橫作風,荀惲忍不住脫口而出道,“蔡安貞倡議分封諸侯,乃是衆望所歸。事到如今父親又何苦妄作惡人。”

“衆望所歸?”荀彧突然停筆,擡頭盯着兒子質問道,“何爲衆?有汝乎?”

面對父親犀利的眼神,荀惲心虛地撇過臉避實就虛道,“孩兒只是實話實說。”

荀彧卻是一針見血地呵斥道,“汝出身書香世家,豈可如譙沛武夫那般無君無父,視漢室如棄履!”

正當荀惲被父親罵得狗血淋頭之時,忽聽身後傳來了一道譏諷的聲音,“此言差矣。便是書香門第亦有登天之心。”

荀惲循聲回望,就見風塵僕僕的荀攸正站在門口用複雜的眼神看着他們父子倆。沒有多想的荀惲連忙就像是抓着了救命稻草一般向荀攸求助道,“公達兄長快勸勸家父。”

荀攸在輩分上雖是荀彧的侄子。卻比荀彧大六歲。因此平日裡兩人素來以平輩相處。此刻面對不請自來的荀攸,荀彧不禁擰起了眉頭冷聲道,“公達可是來作說客?”

“非也。”荀攸搖了搖頭,撩起長袍兀自脫履上榻,與荀彧相視而坐道,“餘今夜來此是要告知文若,陳長文已入相府。”

荀攸的話音剛落。只聽啪嗒一聲,荀彧手中的毛筆掉在了榻上,墨汁肆意飛濺在雪白的葦蓆上留下了一抹極爲刺眼的黑漬。

陳羣。字文長,潁川許都人士,早年曾被劉備闢爲豫州別駕。建安三年曹操入主徐州,陳羣被闢爲司空西曹掾屬。後轉任參丞相軍事至今。陳羣的資歷與名聲或許不及荀彧、荀攸兩叔侄。卻是汝潁世家年輕一輩中公認的翹楚。然而眼下這位汝潁世家的代表人物卻與一干譙沛武人同坐在相府議事堂中側耳傾聽着吳碩的稟報。

誠然早在吳碩回京之前,蔡吉的十六字倡議已然通過密信傳到許都成爲衆人皆知的秘密。但此刻聽罷吳碩親口所言,陳羣依舊忍不住在心中暗自感嘆蔡吉魄力驚人。須知隨着劉協在衣帶詔事件中輸光其僅有的那點資本,“漢室不可興”便儼然已成諸多世家門閥私下裡的共識。蔡吉在這時節提出“分封諸侯,以藩屏漢”一下子就撓中了各地世家門閥的癢處。因爲一旦實現分封列國,不僅曹操能成爲開國之君,那些追隨曹家父子建功立業的世家豪強也將隨之拔宅飛昇封妻廕子,不必再憂心被其他諸侯借擁漢之名羣起而攻之。亦無須憂慮被漢室倒反清算。

更爲難得的是蔡吉及其幕僚對時機的把握恰到好處。提早了曹操不會放人,提晚了天子易手。也就是眼下劉協急着要逃離曹氏魔爪。曹昂急着要救父親,而沒了曹操的壓制曹營文武兩系也得以釋放出壓抑已久的**。無怪乎蔡吉的倡議一經傳達許都不僅譙沛一系趨之若鶩,就連汝潁世家內部亦有不少人躍躍欲試。可憐荀令君還想借汝潁世家之力留下天子,卻不知這世道已然改天換地。

不過陳羣雖是代表汝潁世家出席會議,但出於世家子弟的矜持他這會兒只是低調地端坐一角,冷眼旁觀黃門侍郎丁衝與吳碩進行周旋。

丁衝,字幼陽,沛郡人士,昔年他曾與荀彧一同提議曹操迎奉天子入許,是譙沛一系中難得的文膽。此外丁衝還是曹操的發小,兩人之間的關係甚是親密。據說有一次曹操邀丁衝與他共宿,丁衝直接調侃曹操說,“昔狂病,儻發作持兵刃,我畏汝。”結果曹操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大笑着將丁衝送回了家。

此番丁衝之所以會出面幫助曹昂主持大局,一方面是受夏侯惇等譙沛同鄉所託,另一方面也與曹昂的出身有關。須知曹昂本是曹操妾室劉氏所出。後來劉氏早逝年幼的曹昂才被轉交給曹操的正妻丁夫人撫養。膝下無子的丁夫人一直以來都將曹昂視如己出。而丁夫人又是丁衝的族姐。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曹昂的成敗也關係着丁氏一族的興亡。

此刻就聽丁衝朗聲說道,“卜都定鼎事關社稷,豈可草率行事。不若先由天子出面,命齊侯與吳侯調停當陽之圍。”

在救出劉協之前吳碩自是不肯縱虎歸山,更何況蔡吉和孫策何時出手救曹操也不是天子能決定得了的。於是吳碩當即拱手反駁道,“丁侍郎此言差矣。今日亂局皆因丞相戀權而起。曹氏若不還政天子,又如何能解當陽之困?”

耳聽吳碩當衆指責曹操戀權,包括曹昂、夏侯惇在內的曹營文武臉色都有些難堪。但難堪歸難堪衆人也不得不承認吳碩這話已經說得很客氣了。照曹家父子之前的所作所爲,便是判他們個謀逆的誅族之罪也不爲過。

與此同時丁衝倒是面不改色地朝曹昂使了個眼色,連連點頭附和道,“吳大夫言之有理,還政天子實乃當務之急。”

曹昂得了丁衝的暗示連忙跟着拍胸脯保證道,“吳大夫放心,昂明日便率文武請天子上朝親政。”

何爲親政?是上朝?是令出皇城?還是將爾等曹家父子繩之於法?吳碩一遍在心中暗自嘲諷着,一邊毫不妥協地擡出蔡吉與孫策向曹營文武施壓道,“恕老夫直言,光是如此恐難取信齊、吳二侯。”

正當現場氣氛陷入僵持之時,陳羣突然開口發話道,“吳侯真與齊侯聯手乎?”

吳碩橫掃了陳羣一眼,“老夫曾與吳侯之弟面談豈會有假?”

“吳侯之弟是吳侯之弟,吳侯是吳侯,不可一概而論。”陳羣不依不饒地反問道,“若吳侯與齊侯真有心護天子遷都,理應遣使入京面聖,否則又如何取信於人?”

陳羣一席話道出了一干曹營文武的心聲。分封諸侯雞犬升天的前景固然是極其誘人,但衆人更擔心蔡吉會在背後使詐。特別是有關蔡孫聯手的說法到目前爲止都只是吳碩的一面之辭。萬一吳碩與蔡吉聯手設局擄走天子,鬧得曹營竹籃打水一場空,那在場的衆人豈不成天下笑柄。

所以陳羣說完,曹昂也跟着用委婉的語氣附和道,“非餘等不信大夫,實乃事關重大不可草率行事。”

吳碩見曹營君臣不肯再做讓步倒也沒有繼續硬頂。說到底劉協的性命還捏在曹氏一族的手中,真要是惹毛了面前坐着的一干人等落得魚死網破對誰都沒好處。此外陳羣的質問也讓吳碩隱隱有些心虛。但無論蔡吉是否使詐,曹營內部已經受其十六字倡議的影響發生了分裂。所以爲了救出天子,爲了讓漢室能延續下去,吳碩都必須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想到這裡吳碩當即長袖一振,以退爲進着向曹昂拱手進言道,“既然如此,就請大公子信守承諾,速速還政於天子!”(未完待續。。)

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57節雲臺面聖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安民告示~~~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49節驚天之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54節造訪楊府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二節初抵錦西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35節不其之戰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復更通知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55節互爲犄角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
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57節雲臺面聖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安民告示~~~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49節驚天之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54節造訪楊府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二節初抵錦西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35節不其之戰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復更通知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55節互爲犄角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