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乃是後世外交大家周公爲中華處理複雜關係、解決複雜矛盾創立的一種思維方法和行爲模式。這可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而是包含了異中而求同、求同不求異、求同又存異、存異以待同四層境界的辯證之法。實施者必須心懷大義,意志堅定,如此方可做到高瞻遠矚,不被私利矇蔽。所以求同存異不是目的,求同存異之後要做什麼纔是重中之重。

正如此刻在新都之選和廣陵郡的歸屬問題上孫策和蔡吉各自存有異議。孫策欲割據一方自立門戶,在天子分封諸侯之前,自然是佔據越多城池越好。蔡吉則始終以統一天下爲己任,分封諸侯對她而言僅是權宜之計。故而以大局爲重的蔡吉不會太過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然則本着求同存異的原則,兩家可以暫且保留意見分歧,在抓住重點的同時找出雙方的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最終達成統一陣線。而眼下孫蔡兩家最大的共同利益當屬“分封諸侯”。

因此面對周瑜的探問,蔡吉成竹在胸地朗聲說道,“國語有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諸公各有所想,各有所圖,乃是人之常情。然吉以爲今日大計,因以奉詔迎駕爲重。還請吳侯以大局爲先,暫且擱置爭議,以免錯失分封良機。”

魯肅坐在孫策身後,看着蔡吉在孫策與周瑜的連番施壓之下始終面不改色談笑自若,不禁爲眼前女子的非凡氣度所深深折服。特別是當蔡吉提出“求同存異”之時。魯肅更是忍不住在心中拍案叫絕。話說依齊軍目前的實蔡吉完全可以同孫策大談如何瓜分曹家地盤。可誰曾想蔡吉不僅沒有迎合孫策,反倒以求同存異之說勸孫策以大局爲重莫要因小失大。在魯肅看來蔡吉的這番做派正應了她所引用的那句“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出自西周名士史伯之口。史伯這句話的本意是指不同的事物互相結合才能產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僅不能產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變得平淡無味。同樣的一個聯盟內的各個成員也不可能大家都是一個想法,對任何問題的看法都一樣。所以唯有像天地包容萬物那般包容不同意見,如此方能爭取到一切可以爭取的因素,團結到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站在蔡吉的角度而言。唯有同時爭取到孫策、曹操、劉備三家達成統一陣線,方能實現她那“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的十六字倡議。

蔡吉靈活大氣的外交手腕讓魯肅對縱橫之術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只可惜以魯肅目前的身份暫時還無法出面參與談判,所以這會兒的他只能暗暗祈禱孫策和周瑜能言歸正傳,別再試探蔡吉的底線。

周瑜當然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更何況此刻的他對蔡吉的驚豔表現亦是欽佩之至。事實上對於郭嘉、辛毗等齊謀士的反應周瑜是早有預備。卻唯獨沒料到真正棘手的對象竟會是蔡吉本人。於是在一番試探與交鋒之後。周瑜終於心悅誠服地向蔡吉拱手拜服道,“齊侯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周某佩服。”

“周都督過獎也。”蔡吉羞澀地頷首一笑,繼而又將話鋒一轉正色道,“天子召孟德公、玄德公、吳侯與孤一同護駕遷都,然則孟德公與玄德公尚在荊州對峙互不相讓。孤以爲當今之勢,唯吳侯與孤攜手南下。方可調停當陽之圍。”

聽罷蔡吉一席分析周瑜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確實,不管是天子遷都親政。還是他們這羣諸侯分封列國,都得先將曹操從當陽那個泥坑之中撈出來才行。否則曹昂不會放天子離開許都。天子不恢復自由之身,分封之說更是無從談起。想到這裡周瑜由不得回頭同孫策交換了一下眼神。

此時的孫策早就被蔡吉提出的“分封”二字吊起了胃口。畢竟相比廣陵郡分封列國纔是他此行的真正的目的。所以在與周瑜目光交錯後,孫策立馬心領神會地大笑道,“哈哈,齊侯言之有理。新都之選暫且不議,不知齊侯打算何時南下?”

孫策的笑聲充滿了陽光與活力,全然不見先前爭執時的咄咄逼人之勢。讓人不得不感嘆每一個諸侯都是天生的演員,翻臉的速度比翻書還快。當然蔡吉對此早已見怪不怪,就見她斯條慢理地挑眉道,“爲免夜長夢多,自是愈快愈好。”

“夜長夢多?齊侯真是妙語如珠。”孫策回味了一番從蔡吉嘴裡冒出的新詞彙,繼而調整了一下坐姿,嘴角微微一揚,“孤與齊侯南下救曹倒也無妨。唯恐夜長夢多,許都生變。”

孫策這裡所說的“夜長夢多”指的是曹操脫困後曹營的反應。畢竟若非曹操身陷囹圄曹昂也不會捏着鼻子放出天子迎合蔡吉提出的十六字倡議。而一旦曹操脫離危險,難保那位曹大公子不會過河拆橋。

面對孫策的現學現賣,蔡吉不動聲色地迴應道,“吳侯無須多慮,奉孝先生會代孤進京面聖,向朝廷闡明吾等南下緣由。”

所謂的進京面聖說白了就是與曹昂以及支持曹家的譙沛武人、潁川世家一同商議如何以曹操換天子,如何一起實現分封諸侯的美好前景。從而保證曹營在曹操脫困後仍會與蔡、孫兩家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此刻眼見蔡吉派出了心腹重臣郭嘉出使許都與曹營接洽,孫策又豈肯甘於人後。然而考慮到南下之後自己還要和蔡吉一起調解劉備與曹操之間紛爭,孫策又捨不得派周瑜出使許都。畢竟縱橫捭闔從來不是他孫伯符所長。

且就在孫策左右爲難之際,忽聽身後的魯肅毛遂自薦道。“肅願代主公出使許都。”

想到魯肅之前不顧艱險渡海去找孫權,之後又積極奔走促成今日的會盟,孫策遂點頭應許道。“進京之事就拜託卿也。”

莫看今日會盟魯肅全程只在孫策身後充當看客,蔡吉卻深知這位看似默默無聞的子敬先生乃是這個時代堪比張儀、蘇秦的縱橫大家。魯肅或許不及周瑜才華橫溢、雅量高致,但他思維敏捷、善於把握人心,且對天下局勢也有着極爲敏銳的判斷。正是憑藉着這些特質魯肅在原有歷史中促成了令後世人等津津樂道的孫劉聯盟。蔡吉相信有魯肅與郭嘉聯手,此番許都之行定能事半功倍。而她也可以騰出手來專心調解當陽之圍。

不過遠在荊州的劉備可比不得身處中原的蔡吉、孫策消息靈通。當蔡吉與孫策就南下救曹一事達成共識之時,被矇在鼓裡的劉備卻正爲迫近當陽的曹仁而煩惱。話說曹仁的兵力其實並不算多,滿打滿算也就兩萬人左右的規模。然而許是應了那句“哀兵必勝”。曹仁所率的這支曹軍士氣旺盛,鬥志昂揚。相較之下連續數月的攻城戰則令劉備部上下身心俱疲,士氣低迷。此外洪水退去後留下的千畝沼澤也成了橫在劉備部與當陽城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從而變相保護城內守軍不被攻擊。

也許有人會覺得曹操以三、四千人馬依託當陽這樣一座小城擋住劉備十萬大軍的進攻有些不可思議。然則在中華的歷史上還真有過比這更不可思議的戰例。倘若蔡吉不亂入這個時空的話,按原有歷史的發展,諸葛亮會在二十六年後即公元229年以蜀漢丞相的身份攜十萬之衆攻打由曹將郝昭把守的陳倉城。

當時諸葛亮自以爲坐擁十萬兵馬,而成倉城內的守軍纔有一千多兵衆。又估計東來曹魏的救兵未必就能趕到。遂下令進軍攻打成倉。擅長機關之術的諸葛亮先是以改良過的雲梯攻城,哪曾想守城的郝昭也是一位奇人。郝昭命人將沾有油、硫磺等易燃物的麻布綁在箭頭上,點燃後迅速射出,不僅一舉將諸葛亮的雲梯燒得一乾二淨,同時也在中華戰爭史上留下了首次使用“火箭”的紀錄。眼見雲梯被燒諸葛亮立馬祭出衝車攻擊陳倉的城門。郝昭則用繩子繫上石磨,擲擊漢軍的衝車。隨着衝車被擊毀,諸葛亮又命人連夜趕製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欄,以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塞護城的壕溝,想置接攀登城牆。這一次郝昭選擇了與劉曄相似的方法守城。即在城內再築一道城牆。好不容易翻過城牆的蜀軍發覺自己夾在兩道城牆之間進退不得一時間擠做一團成了曹軍的活靶子。而蜀軍的井欄則被擋在第一道城牆後頭無法射到第二層城牆。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諸葛亮不久之後又派遣兵卒開挖地道,想從地道進入城裡。郝昭應對之策便是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結果當蜀軍捅開最後一層薄土,迎接他們的不止是陽光,還有守株待兔的曹軍。

如此這般雙方晝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諸葛亮最終因糧盡而不得不退兵。無怪乎後世的學者將成倉之戰視作《墨子.公輸》的實戰版,稱“孔明不減公輸,郝昭不減墨翟。”不過郝昭卻因此戰熬得油盡燈枯,年僅三十八歲便已撒手人寰。

由此可見圍繞城池展開的攻防戰絕不是單純的兵力比拼,而是一場智慧的較量,一場意志的較量。眼下曹操以堅韌的意志與老辣的經驗固守住當陽終於等到了曹仁的援軍到來。劉備卻並不甘心就此放棄。畢竟自他從戎以來還從未像在當陽這般對曹操取得如此大的優勢。故而劉備一面命關羽領兵北上長阪坡阻擊曹仁,一面則將麾下文武招入帥帳內商討下一輪的應對之策。

由於諸葛亮之前已嘗試過各種攻城方法都未能攻破曹操駐守的當陽城,深感黔驢技窮的劉備部幕僚便開始從其他方向上集思廣益起來。此刻就聽新近歸附劉備的荊州名士廖立進言道,“可否以議和之名,誑曹孟德出城,再將其一網打盡!”

“不可。曹孟德生性多疑,定不會犯險出城。”劉備搖頭否定了廖立的提議。作爲曹操的老對手劉備十分清楚依曹操那隻老狐狸脾性,你越是主動邀請他出城,他越是不會出城。

“或可反其道而行之!”一個清亮的聲音打斷了劉備思緒。

劉備一擡頭正對上了諸葛亮那雙漆黑泛亮的雙眸。雖說諸葛亮在過去的兩個月內未能拿下對面的當陽城,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劉備對其的信任。因爲劉備堅信坐在他對面的這位年輕謀士是上天賜予他劉備的王佐之才。於是劉備趕緊向諸葛亮探問道,“孔明此話何解?”

“曹孟德既不肯出城議和,主公大可將劉子揚、楊德祖放歸當陽,令其傳話曹孟德。”諸葛亮說到這兒手搖羽扇悠然一笑道,“就言劉營兵糧已盡,主公欲兵退江陵。”

劉備聽罷諸葛亮所言頓覺眼前一亮。的確,既然曹操生性多疑,那就反其道而行之讓他以爲自己怕他出城。反正曹阿瞞那貨就是個“趕着不走,打着倒退”的驢脾氣。不過要怎樣才能讓劉曄和楊修替自己帶話呢?總不成直接同那兩位說自己沒糧了要退兵。劉備低頭沉思了片刻,最終將目光定格在了從事劉琰的身上。

劉琰,字威碩,豫州魯國人,在劉備出任豫州刺史時投奔劉備。此人生得儀表堂堂,又善於交談議論,因此深得劉備厚待,經常作爲賓客的身份跟隨着劉備應酬交際。歷史上這位追隨劉備多年的老臣因懷疑入宮月餘向太后祝賀新春的妻子胡氏與後主劉禪有染,對妻施以私刑並逐出家門。胡氏因此上告劉琰,結果劉琰被後主下獄並棄市而死。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此刻的劉備倒是決議要好好運用一番劉琰的交際手腕。

“威碩,汝與子仲今夜設宴款待曹使。”(未完待續。。)

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49節驚天之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九節廢長立幼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68節一份大禮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64節鏖戰之夜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七節 北海名士上架感言元旦告假通知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62節進駐宛城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
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49節驚天之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九節廢長立幼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68節一份大禮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64節鏖戰之夜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七節 北海名士上架感言元旦告假通知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62節進駐宛城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