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

“士元派鄧展刺殺王凌?”龍口書房內蔡吉緊簇起黛眉向前來複命的段娥眉詢問着幷州的情況。¤,

就聽段娥眉答道,“龐郎君言,此等小事由其代勞便可。”

蔡吉卻知刺殺王凌不是小事。想當年曹操殺邊讓尚且令其兇名遠揚。此番換作名門之後王凌被殺,那還不轟動整個士林。但就算明知會得罪士林,蔡吉還是義無返顧地向段娥眉下達了刺殺王凌的命令。這一來是王凌的反叛已經觸碰到了蔡吉的逆鱗。二來嘛,有殺邊讓、誅趙彥的曹操在前面開路,而今諸侯殺一兩個名士已不再人神共憤。當然蔡吉本人也做好了迎接士林口誅筆伐的準備。可誰曾想龐統竟主動將這事給攔了下來。

要知道蔡吉殺名士與龐統殺名士完全是兩個概念。蔡吉是諸侯,只要她最後成爲逐鹿天下的勝利者,那殺王凌只會被一筆帶過,甚至還會有大把的文人替她美化這次刺殺。而龐統只是個臣下,又出身寒門,無論他日後取得多大的成就,殺王凌都會成爲伴隨他流傳千古的污點。可是現在說什麼都已經晚了。雖然王凌被殺的消息還沒傳到東萊,可依蔡吉對龐統的瞭解,想來此刻的王凌怕是已凶多吉少。

眼見木已成舟,蔡吉不無心痛地扶額一嘆 ,“傻兒!又做蠢事!”

耳聽蔡吉以痛惜的口吻稱龐統爲傻兒,再聯想到龐統那日攬下刺殺之事時堅毅的眼神,段娥眉頓時就明白了一二。從袁尚到曹昂。再到龐統,在段娥眉看來蔡吉如此優秀身邊又從不缺乏傾慕者,可這位名滿天下的女諸侯卻偏偏就是無法獲得一份完滿的姻緣。

想到這裡。段娥眉忍不住由衷感慨道,“龐郎君對主上之心不下昂公子也。”

一直以來蔡吉都將龐統視作爲意氣相投的同袍,從未往將二人的關係男女之事方向上去想。可此刻聽罷段娥眉所言,蔡吉在心驚之餘,也不由地開始重新審視起龐統與她相處的種種過往。從龍口府內的蒙面自薦到漁陽城前的率衆相迎,往事就像幻燈片一樣在蔡吉的腦中逐一閃過,龐統也由青澀少年成長爲了牧守一方俊傑。唯一不變的是那雙真摯而又熱誠的雙眸。然而蔡吉卻深知無論龐統對她懷有怎樣的情愫。她對龐統只能以君臣之義相報。

於是在沉默了半晌後,蔡吉神色一正肅然道,“孤與士元情同手足。絕無兒女之情。”

“僅是如此?”段娥眉追問道。

“僅是如此。”蔡吉再次強調道,“士元前程遠大,孤不能累其名列佞幸。”

佞幸指的是以諂媚而得到寵幸或以諂媚得到君主寵幸的人。此外佞幸也可以指代以男色事君的人。如果說刺殺名士僅是讓龐統被士林評價爲心胸狹窄的酷吏的話,那與蔡吉產生男女私情則會令他揹負上以色事君的“佞幸”的污名。因此不論是出於對龐統等人的尊重。還是恪守君臣之道。蔡吉都不會與帳下的臣子有任何情感上的糾葛。

段娥眉雖不懂君臣的相處之道,倒也知道佞幸不是什麼好稱謂。於是她只得無奈地抱拳告罪道,“主上言之有理,是娥眉多嘴也。”

其實段娥眉點出龐統的傾慕之心並非出於無聊的八卦,而是真心實意地希望蔡吉能有段幸福的姻緣,並誕下子嗣繼承家業。畢竟在段娥眉等人看來蔡吉已虛齡二十有三,身邊卻僅有曹丕那樣一個有名無實的未婚夫陪伴左右。如此一來蔡吉不僅比尋常女子晚婚十年,生子更是遙遙無期。以至於外界已經開始有人造勢要蔡吉學劉備過繼一個養子做繼承人。

目前在諸多養子候選人之中。呼聲最高的莫過於從荊州來的劉琮。因爲劉琮不僅是劉表的麼子, 還是蔡吉的外甥。同時佔有宗室和蔡氏兩家血統的優勢令其深得世家的支持。可段娥眉卻始終覺得劉琮不適合做蔡吉的繼承人。這倒不是說劉琮爲人或能力有問題。事實上劉琮品性純良,待人有禮,是個難得的翩翩君子。可劉琮的母親蔡夫人卻着實不是一盞省油之燈。據段娥眉所知,自打蔡吉命蔡琰夫人出任長史統管侯府內外事宜後,蔡夫人便開始以劉表遺孀的身份四處走動爲蔡吉收養子造勢。期間探子也曾將蔡夫人的動向報知蔡吉,可蔡吉對此卻是無動於衷。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蔡吉遲遲不結婚生子是想過繼個養子做繼承人。

蔡吉當然知曉段娥眉在擔憂什麼。甚至猜想得到這份擔憂多少與蔡夫人有關。然而眼下的局勢卻容不得她分散精力去考慮結婚生子之類的事。所以對於蔡夫人這段時日的所作所爲蔡吉暫時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因爲這樣一來至少能先安撫住本地世家,讓他們暫且有個盼頭,不會因她蔡吉沒有繼承人而萌生異心。

當然這種話蔡吉暫時無法同段娥眉言明。故而這會兒的她僅是不以爲然地擺了擺手,便將話鋒一轉道,“吳大夫何時抵達龍口?”

段娥眉亦是神色一振,拱手答道,“回主上,吳大夫已入境東萊,若無意外,日落前便可進城。”

吳碩的到訪對蔡吉而言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爲蔡吉一開始還以爲許都方面會借天子的名義直接發詔書要她出兵救援曹操做個姿態。畢竟曹軍在常山失守後並沒有表現出亂陣腳的跡象,以至於蔡吉的幕僚們一度以爲曹營會以強硬的姿態應對這一次的危機。哪曾想曹昂竟直接派遣吳碩做爲密使出使東萊與她商洽救援一事。

曹昂的這種務實態度讓蔡吉頗爲滿意。須知現在的曹操正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擺譜試探只會浪費救援的時間。但作爲一方諸侯曹昂顯然是缺乏梟雄必備的賭性。倘若今天換做蔡吉坐在曹昂的位置上。她必會放手賭一把,賭曹仁能救出曹操,賭孫、劉爲爭奪天子而暫時不會取曹操性命。當然蔡吉不是曹昂那樣的孝子。無論是上一世還是這一世親子之情對她而言都是極爲淡漠的一種存在。所以這會兒的蔡吉最感興趣的還是吳碩會如何充當曹昂與天子的說客,而曹昂又打算以多大的代價來換取曹操的性命。

與此同時載着吳碩的車駕正在李達的護送下沿着官道朝龍口方向疾馳。由於向蔡吉求援乃是曹昂瞞着荀彧等人私自做的決定,未免橫生枝節吳碩一路上都將車廂上的簾子拉得嚴嚴實實的不敢隨意露臉。哪怕此刻車駕已接近龍口他也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不過本着有備無患的原則,在進入龍口之前吳碩暗付自個兒還需要先打探一下齊營的虛實才行。這讓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達。在吳碩看來李達雖出身卑微,卻是個難得的純良忠厚之人,既不像曹昂有家室牽絆,也不似蔡吉胸懷凌雲壯志。他對天子的忠誠純粹如赤子。可以說李達現下是吳碩在齊營最能信任的一員助力。想到這裡,他便挑起車簾的一角,向在車外領路的李達招呼道。“智深將軍。”

李達聞聲立即一扯繮繩,打馬來到車前抱拳道,“大夫有何吩咐?”

就見吳碩面含笑意道,“智深可否上車一敘。”

面對吳碩客套的邀請。李達受寵若驚地拱了拱手。跟着便翻身下馬坐上了吳碩的馬車。吳碩則用柺杖敲了敲車頂示意車伕繼續趕車。待二人坐定之後,他又掃了一眼官道邊正忙着播種冬麥的農人由衷讚歎道,“素聞青州百姓安居樂業,今日一見果真名不虛傳。”

李達亦是頗爲自豪地附和道,“今年青州豐收,百姓皆爲吾家主上立碑,求其長生永保青州安康。”

“若是諸侯皆如齊侯這般,則天下太平也。”吳碩五味陳雜地嘆息了一聲後。便將話鋒切入了正題,“不瞞智深。老夫此番東行,乃是借援曹之名救天子出水火。卻不知齊營文武如何看待天子?如何看待朝廷?”

李達耳聽吳碩是來搬救兵救天子脫離曹氏魔抓的,心中頓時爲之一喜,恨不得即刻便快馬加鞭趕到龍口去向蔡吉請戰。可當聽到後半段問話,再想起前段時日齊營幕僚們在議事堂上的表現,李達那兩撇英武的劍眉毛頓時就擰成了一團。

吳碩見李達先是喜上眉梢後又面露愁容,料想齊營之中多半是有人對天子不恭或是不同意蔡吉迎奉天子。對於這等狀況吳碩心裡早有準備。須知自董卓亂政起,漢廷勢微,天子蒙塵,地方上的世家宗黨紛紛藉機迎奉軍閥豪傑割據一方。像蔡吉這樣已成氣候的諸侯帳下往往會有一批本地士人替其效力。這些士人和他們背後的家族仗着本土勢力還能在外來的諸侯軍閥面前擺個譜裝,可一旦碰上真正的皇親國戚或是士族門閥那就轉眼鳳凰變土雞了。因爲在漢末唯有勢力滲透到中央的世家大族方可以稱之爲“士族”、“門閥”。而勢力僅達到郡一級的世家只能稱之爲“豪右”。正如當初沮授雖曾力勸袁紹“奉天子以令諸侯”,卻受到了以淳于瓊、郭圖等人爲首的河北豪右強烈反對。而袁紹也在猶豫間被曹操搶先一步迎走了天子。

所以對吳碩而言有人反對不足爲奇,關鍵是要知道反對者是誰。如此這般方能在接下來的談判中有的放矢。於是吳碩又明知故問地向李達施壓道,“如何?”

“吾家主上忠漢之心可昭日月,只是…只是賈文和等人對救天子並不上心。”李達斟酌着說道。

賈詡對吳碩而言也算是老相識了。昔年在長安他二人曾同朝爲官,只不過那時吳碩是天子欽點的議郎,而賈詡是李榷的謀主。在吳碩的映像中賈詡是個城府頗深的人。卻沒想到這一次齊營之行的阻礙竟會落到賈文和的身上。頗感意外的吳碩趕緊追問道,“何以見得?”

“賈文和曾數次阻礙主上出兵救駕,且對曹軍蠶食熟視無睹,可見其視曹蔡之盟重於天子安危。”李達憤憤不平道。

吳碩低頭沉思了片刻問道,“賈文和對天子,對朝廷可曾有過不敬之言?”

“那倒不曾。”李達老實地搖了搖頭道。

吳碩見狀暗暗鬆了一口氣。只要賈詡在明面上對天子和朝廷還存有一份敬畏,那情況就不算糟糕。因爲蔡吉的實力本就弱於曹操,在歷經白狼之圍後更是元氣大傷。在這種情況下,賈詡身爲蔡吉的謀主,儘量避免齊營與曹操起衝突,將蔡吉的利益擺在天子的安危之上,雖非漢家忠臣所爲,卻也算在情理之中。吳碩不是一個迂腐的人,所以他當即便將賈詡劃做了可爭取的對象。跟着他又向李達探聽道,“曹操兵敗赤壁受困當陽,貴部可曾有人提議迎奉天子?”

一談起迎奉天子李達立馬就來了精神,就見他眉飛色舞着歷數道,“奉孝先生、義遜先生、子義將軍等皆支持討伐曹賊,迎奉天子。”

耳聽郭嘉等蔡吉身邊的老臣都對迎奉天子表示支持,吳碩頓覺眼前一亮,但他嘴上還是小心翼翼地談問道,“可有反對之人?”

“無人反對。”李達搖了搖頭,跟着又氣沖沖地將話鋒一轉道,“然賈文和卻進言主上,須得天子下詔,方可出兵。”

賈詡的這項建議在李達看來就是在強人所難,試問曹家父子又怎麼會讓天子下詔請蔡吉去勤王。可吳碩卻知賈詡的判斷完全正確。眼下曹昂這不就派他吳碩出使青州了嘛。想到自己的佈置竟與賈詡不謀而合,吳碩不由得意地捻鬚笑道,“智深勿憂,老夫東行正是爲天子傳旨而來。”

“此事可當真?!”李達一把拉住吳碩的衣袖追問道。

“事關天家,豈敢戲言。”吳碩白眉一挑正色道。

此時就見李達在狹小的車廂裡調整了一下坐姿,以極其鄭重地表情朝吳碩俯身一拜,“若如此達願爲先鋒救天子出許都。”

吳碩趕緊扶起李達,“有君這等義士,實乃大漢之福。”(未完待續。。)

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33節一將難求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六節 徐州特使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元旦告假通知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58節曹府夜宴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63節意欲何爲第二節 龍口商港
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33節一將難求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六節 徐州特使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元旦告假通知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58節曹府夜宴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63節意欲何爲第二節 龍口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