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

當郭嘉的飛鴿傳書傳到蔡吉手中時,齊吳聯軍正在爲西渡漢水而做準備。話說組織數萬大軍渡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秋朝已退,但漢水下游水深江寬,戰馬無法直接趟水過江。爲提高大軍過江效率蔡吉遂命人在江上搭起兩座浮橋方便車馬渡江。

孫策和周瑜得知齊軍要在漢水上架設浮橋,雙雙領着親兵跑來江邊看熱鬧。就見齊軍先在漢水兩岸把兩艘,三艘,或四艘船聯成一段一段的浮橋單元,然後銜尾徐行江中,組拼成橋。連接船隻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竹子。起先齊軍僅在兩岸固定浮橋,後來因江心風大,爲了穩住浮橋齊軍便用鐵鏈綁上三、四斤重的山石充當船錨固定船身。而在一些水流湍急的地方,齊軍則用大木排數層交差綁成木筏用來代替舟,以減少迎水面,降低橋身水壓。

起先孫策與周瑜只是抱着好奇而又輕鬆的心態在旁觀察,待看到造橋的齊軍各司其職,不大一會兒工夫便搭出了浮橋的雛形,兩人臉上的表情由不得地愈來愈凝重,愈來愈嚴肅起來。半晌過後,孫策終於忍不住低聲向身旁的周瑜探問道,“公瑾,大江能架此橋乎?”

孫策所說的“大江”乃是指後世的長江的下游。長江作爲華夏第一大河,歷來都是南方勢力用來自保的天險。而蔡吉在漢水架設浮橋的做法則讓孫策不禁擔憂有朝一日齊軍會照葫蘆畫瓢也在長江上橫架起數道浮橋。不過面對孫策的疑慮,周瑜卻是一邊凝視着江面上幾近成型的浮橋。一邊兀自搖了搖頭道,“大江寬四百餘丈,數倍於漢水。且江上風高浪急,僅憑浮舟難穩橋身。”

“若將樓船以鐵索相連鋪以木板乎?”孫策不甘心地追問道。

周瑜回過頭衝着孫策似笑非笑道,“伯符,猶記得赤壁否?”

孫策經周瑜如此一提醒,立馬就回過了味來,轉而失聲笑道,“若非公瑾提醒。孤險些一葉障目也。”不過孫策嘴上雖說得輕鬆,心裡卻是對齊軍架橋鋪路的本事頗爲眼紅。就聽他跟着感嘆道,“素聞蔡安貞深得墨學真傳。能造巧奪天工之器,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周瑜卻是擺起了手道,“伯符有所不知,浮橋並非蔡安貞獨創之物。新莽末年。僞帝公孫述爲阻止漢軍入蜀。曾於荊門、虎牙間架設浮橋,阻斷江面,人稱虎牙浮橋。此橋後被舞陰侯岑彭焚燬,公孫述亦兵敗被殺。故浮橋絕非水戰利器。倒是齊軍架橋分工明確,井然有序,足見蔡氏治軍有方。”

“公瑾言之有理。”孫策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其實就算沒有周瑜提醒,孫策通過近些日子與齊軍的接觸,多少也見識了點蔡吉的治軍之道。在他看來能將數萬兵馬操練得紀律嚴明、進退有度的人在軍事上至少不會是個門外漢。

且就在孫策和周瑜你一言我一語地評品齊軍之時。遠遠瞧見一席戎裝的蔡吉在一干齊營文武的簇擁之下正朝他倆這邊打馬走來。孫策當即與周瑜一同拍馬上前,朗聲笑道。“齊侯連舟爲橋,好生令人佩服!”

“雕蟲小技讓吳侯見笑也。”蔡吉拱手還禮。這倒不是蔡吉故作謙虛,實在是與後世的諸多著名的軍用浮橋相比,眼前這兩座浮橋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功用上都顯得有些簡陋。倘若聽到剛纔周瑜有關長江江面寬無法架浮橋的說法,蔡吉多半會報以人畜無害的一笑。因爲後世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曾在長江採石磯段用三天時間“不差尺寸”地架好一座一千多米長的平坦浮橋。

而照目前的施工進度,齊軍在前土遁旗主蕭柏的指揮下,多半也能在天黑前架架好兩座浮橋。所以在同孫、週二人寒暄一番後,蔡吉立馬便自信地放話道,“浮橋落日前可成,孤今夜便會渡江,還請吳侯早作準備。”

孫策和周瑜聽聞蔡吉要連夜渡江雙雙爲之一驚,同時他二人也總算弄明白了齊軍搭建浮橋的真正用意。而考慮面前這位女諸侯做事向來有章法,孫策當即神色一凌探問道,“齊侯急於渡江,可是劉備攻曹?”

“非劉備攻曹,而是時局有變。”蔡吉說着從懷中取出郭嘉發來的情報遞給孫策。

孫策接過錦帛快速掃了一眼,旋即劍眉一豎冷笑道,“馬超叩關請封?區區胡種亦想分封諸侯乎!”

孫策之所以會如此小覷馬超。一來是因爲兩者沒有交過手。僅比馬超大一歲的孫策早已是割據東吳名滿天下的諸侯,而馬超則在他老爹進京爲官之後纔開始在涼州嶄露頭角。二來孫策的父親孫堅早年在討伐董卓的關東羣雄中,是唯一數次與董卓軍隊進行正面交鋒且取得大勝的英豪,官拜破虜將軍並受封烏程侯。反觀馬超的父親馬騰直到前年才被曹操上表封爲衛尉。也無怪乎孫策會對後起的馬超產生心理上的優越感。

不過熟讀史書的蔡吉卻知馬超既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忠臣孝子,也不是各色戲劇中的正義之友,更不是後世一些人口中孔有武力頭腦簡單的坑爹貨。相反在蔡吉眼裡馬超是一位有勇有謀有想法的梟雄。任何小看馬孟起的人都會爲他們的輕敵付出代價。歷史上曹操直到經歷潼關渭南之戰,方纔認識到馬超的厲害,併發出“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的感嘆。

而從此番馬超叩關求封的舉動上來看,當下位面的錦馬超不管是否有“信、布之勇”,至少他的政治野心與史書所載毫無偏差。須知馬超的父親馬騰至多也就追求封侯拜將在自己的地盤上做個逍遙快活的“土皇帝”。但馬超本人不甘於此。這位在後世小說戲曲中常以“五虎將”身份示人梟雄一直以來都懷揣着一統涼州進軍關中之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超與孫策有着諸多相似之處。只可惜馬超沒有孫策幸運,終其一生也沒碰上屬於他的周瑜。

蔡吉當然不會任由馬超攪局削弱四家分封的政治成果。所以她遂即便向孫策告誡道,“馬孟起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不可等閒視之。”

別說,蔡吉的這句提醒還真引起了孫策與周瑜的重視。須知這一路上蔡吉閒暇時常與孫、周兩位美男一同臧否人物。臧否人物即評論人物優劣,受漢朝察舉制的影響漢朝人特別熱衷於這類品評人物的活動。像是東漢末年由汝南郡人許劭兄弟主持的月旦評,就以對當代人物或詩文字畫的品評、褒貶而著稱於世。無論是誰,一經品評,身價百倍,世俗流傳。以爲美談。其中月旦評最著名的一次評品,莫過於許劭評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蔡吉雖不像許劭兄弟那般善於識人。但靈魂來自後世的她熟知諸多漢末人物的經歷乃至蓋棺定論。幾番臧否人物之後,蔡吉識人之廣,斷人之準,着實讓孫策和周瑜歎爲觀止。

故而在孫策、周瑜看來。蔡吉既然說馬超比得上韓信、呂布。那此人不就絕非等閒之輩。孫策身爲習武之人,碰到能與韓信、呂布比肩的人物,難免會有爭強好勝之心。特別是孫策之前曾在周瑜的輔佐下取得赤壁大捷,難免會拿曹軍做參照與相隔千里之遙的馬超一爭長短。但見他興致勃勃地向蔡吉追問道,“依齊侯之見,曹軍非馬超之敵乎?”

孫策這話還真問住了蔡吉。馬超固然有能力有想法,可胡漢雜居的涼州卻多得是扯他後腿的勢力。勝負什麼的還真不好判斷。於是這會兒的蔡吉只得斟酌着迴應道,“馬曹之爭勝負猶未可知。然物以稀爲貴。免夜長夢多,餘等宜儘早救出曹公。北上護駕請封。”

蔡吉說罷一旁的周瑜也跟着頷首附和道,“伯符,齊侯言之有理。”

眼見周瑜也贊同蔡吉的說法,孫策自然是不再有二話,直接拍板道,“既然如此,今夜孤也渡江!”

齊吳聯軍夜渡漢水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長阪曹營。此時的曹仁尚不知曉馬超叩關求封一事,以爲蔡吉爲救曹操不惜冒險連夜渡江。深受感動的曹仁當即放下了之前對蔡吉的種種偏見與提防,轉而派出親信部將前去接應南下的齊吳聯軍。

不過同樣身處長阪大營的諸葛亮卻是完全不似曹仁那般天真。得知蔡吉與孫策不顧風險夜渡漢水,諸葛亮當即便衝身旁的馬良斷言道,“蔡、孫兩家夜渡漢水,必是許都有變!”

馬良聽聞許都有變,頓時神色一變,趕緊脫口問道,“先生,許都出何事也?”

“暫且還不得而知。”諸葛亮先是無奈地搖了搖頭。對於諸葛亮來說,他目前所面對的最大困難不是蔡、孫兩家的大軍壓境,而是荊南蔽塞的環境。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謀士的運籌帷幄都是建立在大量情報分析基礎上的。可是諸葛亮眼下對中原的情況卻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不過繞是如此,諸葛亮還是尋着少得可憐的蛛絲馬跡沉着分析道,“然蔡、孫兩家急於南下,多半與分封有關。”

馬良深知分封之事關係着自家主公日後的爭霸大業。雖然此刻的他尚未完全弄清楚狀況,卻還是小心翼翼地繼續向諸葛亮探問道,“先生,餘等現下當如何處之?”

“或可向孔少府打探消息?”坐在一旁的陳到也忍不住插嘴道。昔年在許都陳到曾隨劉備多次造訪孔融府邸,在他的印象中主公與孔少府私交甚密。這時節在曹營最能幫得上他們的也就孔融而已。

“許都與南郡相隔千里通信不便,且曹營對孔少府提防甚深,怕是難有斬獲。”諸葛亮搖頭否決了陳到的提議。

碰了釘子的陳到倒也沒有生諸葛亮的氣,而是與馬良一同以熱切的目光注視着諸葛亮,靜候面前這位睿智的年輕軍師拿出應對之策。就見諸葛亮低頭凝思了片刻,緩緩吐出了一個字,“拖。”

“拖?”陳到與馬良面面相覷,顯然都沒弄明白諸葛亮要幹什麼。

此時的諸葛亮則儼然已是理清了思路,爲了讓同僚們明白他的意圖,諸葛亮便跟着解釋道,“蔡、孫兩家急於南下,便是急於救曹,急於救曹便是急於上京請封。餘等只需拖住蔡、孫兩家,便可逼其說出實情。”

陳到與馬良聽罷諸葛亮一番分析,心中頓時有了底,於是雙雙抱拳道,“但憑軍師作主。”

一個“拖”字說起來簡單,真要實施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齊吳聯軍,諸葛亮一面派遣陳到暗中四處打探消息,一面親自領着馬良逐一拜訪孔融、司馬朗摸底。只可惜孔融就如諸葛亮之前所判斷的那般對中原的狀況毫不知情。至於司馬朗則是徹底同諸葛亮打起了馬虎眼。更爲糟糕的是蔡吉和孫策留給諸葛亮的時間極其有限。

建安八年十二月初,歷經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蔡吉與孫策總算是領着數萬齊吳聯軍浩浩蕩蕩地抵達了位於當陽東北方的漳水河畔。誠然駐守在河西岸章鄉城內的劉將糜芳、魏延此前曾在此處成功伏擊曹軍朱蓋部。不過這一次面對兵強馬壯的齊吳聯軍,小心謹慎的糜芳還是頗爲知趣地在緊閉的城門上高掛起免戰牌,任由聯軍沿着漳水安營紮寨。待見到齊軍大興土木建起高牆、塔樓,便是素來大膽的魏延也放棄了偷襲劫營的念頭。

與此同時駐紮長阪的曹仁卻是欣喜若狂。在他看來無論蔡吉和孫策抱着怎樣的私心,至少他們的出現能讓曹操解困。而一旦曹操迴歸曹營也就有了主心骨。於是在得到消息的第二日,曹仁便領着一干曹營文武敲鑼打鼓趕赴漳水面見蔡吉和孫策。一干旌旗招展的曹軍隊伍中,綸巾鶴氅的諸葛亮顯得尤爲扎眼。不過諸葛亮毫不在意周遭充滿敵意的視線,因爲他要親眼瞧瞧那位讓他多年心血近乎毀於一旦的女子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未完待續。。)

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復更通知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漢朝傢俱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52節大夫吳碩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54節造訪楊府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42節中秋祭月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60節龍爭虎鬥第73節賈文和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53節劉備入京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
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復更通知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漢朝傢俱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52節大夫吳碩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54節造訪楊府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42節中秋祭月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60節龍爭虎鬥第73節賈文和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53節劉備入京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