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

顏良的首級被裝在漆盤裡呈獻到蔡吉的面前。雖說蔡吉已見過不少首級,但顏良臉上殘留的恐懼與不甘還是讓她有些五味俱雜。顏良一死,袁紹在青州所設的一系列防務也隨之土崩瓦解。就在顏良首級被斬下的同時,蔡吉部已奪回濰水水寨,並在翌日清晨渡過濰水進攻袁紹所控制的西北海郡。

事實上,蔡吉部在西北海郡與其說是攻城,不如說是受降更爲確切。顏良的死訊比任何招降書都管用,往往蔡吉部剛在城外十里處出現,城內官民便已忙不迭地在城頭豎起降旗了。正如蔡吉此刻所站的都昌城就是高順部兵不血刃拿下的。至於高順本人則早已率部向青州首府平原郡挺進。

勝利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輕鬆,讓以前出征一直險勝的蔡吉多少有些激動。此次青州之戰蔡吉部僅有百餘傷亡,且多數是由顏良造成。相比之前動輒一戰上千的傷亡,這點損失堪比零傷亡。考慮到顏良之死對袁紹部造成的沉重打擊,蔡吉決定將這一優勢進一步擴大化。卻見她揮手向下屬示意道,“將顏良首級用錦匣裝了,給袁紹送去。”

“喏。”隨着下屬將顏良的首級帶走醃製,蔡吉向此戰的功臣趙雲與賈詡報以滿是讚美之意的會心一笑。是的,此番能一戰斬顏良,趙雲無愧爲首功之臣。可若是沒有賈詡一番精心佈置,就算趙雲再武勇也不可能贏得如此漂亮。

當初在得知袁紹派顏良坐鎮之後,蔡吉好是緊張了一番。雖說顏良在原有的歷史上被關羽刺於亂軍之中,似乎在官渡之戰中沒什麼表現。可他終究是袁紹麾下的第一猛將,再怎麼也比袁譚那草包要強。然而賈詡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顏良不過一介武夫根本不足爲懼。

賈詡這話並非單純地打嘴炮。針對顏良的脾性。他建議蔡吉先放顏良過濰水,再遣一部兵馬佯裝渡河。顏良爲保補給,必會率部北下阻截。屆時蔡吉只需派一隊精銳在半道伏擊便可。事實也果如賈詡算計的那般,就在這看似簡單的一放一引之間,顏良被一隻無形的手牽入了賈詡設下的陷阱之中。最終被趙雲斬於馬下。對於這兩位功臣蔡吉自然是要有所表示的。

“此番斬顏良收北海,全仗子龍將軍武勇,文何公妙算。還望二位再接再力。助孤早日擊敗袁紹。”言罷蔡吉命人向趙雲與賈詡送上了事先準備好的賞賜。

趙雲得到是十根金條以及一匹來自西域的汗血寶馬。這馬本是匈奴馬販王翰送給蔡吉的訂婚賀禮。但蔡吉覺得如此寶駒跟着自己在後方遊蕩實在是暴臻天物,曹丕太小也降不住這馬。唯有趙雲這等絕世猛將方配得上如此寶馬。賈詡得到的是一小袋龍眼大小的珍珠和一套精裝《呂氏春秋》。

賈詡這位老夫子面不改色地收下了賞賜,並對蔡吉表示感謝。反倒是趙雲面對如此豐厚的賞賜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進而推辭道。“主上所賜太過豐厚。雲不敢受此厚禮。”

趙雲的反應讓蔡吉在覺得有趣之餘也頗爲感動。這種忠厚的品質在後世已難尋覓。不過蔡吉給予趙雲豐厚的賞賜,可並不止是在獎勵他的功績。在心中組織了一番說辭之後,蔡吉鄭重其事地向趙雲勸說道,“孤已禁止麾下兵馬行劫掠之事,若不能做到論功行賞,則將士必會排斥軍紀,進而軍心大亂。爲了軍紀與軍心,還請子龍將軍收下賞賜。”

蔡吉既然將賞賜之事上升到了軍紀與軍心的層面。趙雲自然是無法再做推辭。而一旁的賈詡與曹丕都不約而同地都將目光投向了蔡吉。賈詡的眼中帶着讚賞,曹丕的眼中更多的則是若有所思。蔡吉並不在意他人如何看待她的慷慨大方。在蔡吉看來一個大方的主上,總比一個小氣的主上討人喜歡。

論功行賞之後。蔡吉又將注意力轉到了目前的戰局上。斬顏良讓蔡吉見識了什麼是行雲流水般的戰術,同時亦激起了她對戰爭的興趣。不可否認。戰爭也是一門藝術。撇去死亡、破壞等負面因素,由靈感與天賦澆灌出的經典戰例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而此刻蔡吉最感興趣的是賈詡接下來又會有怎樣令人讚歎的戰術使出。卻見她饒有興致地向賈詡詢問道:“文和公的妙策,令孤兵不血刃拿下北海。不知公對取青州又何計謀?”

“令主上拿下北海的是蔡軍將士。老夫不過是順勢爲主上拿了個主意而已。”賈詡謙遜地拱手道。

“文和公過謙也。”蔡吉擺了擺手說道,“孤征戰多年從未像今日這般暢快,難道不是公所出妙計之故?”

哪知賈詡卻捻鬚迴應說,“老夫運籌幄多年,也從未似在齊侯麾下這般順手。”

蔡吉不知賈詡的話是出於真心,還是隻是奉承,只得迴應說,“文和公過獎。還請公賜教一二。”

其實蔡吉並不知曉,賈詡這次確實沒有敷衍她。正如好的軟件必須由過硬的硬件來支持一樣。賈詡雖智冠天下,但之前所輔佐的李催、張繡都是些目光短淺之輩,他們的兵馬雖彪悍卻大多缺乏紀律。在這些人手下供職的賈詡根本沒法盡情發揮才華,只能一次又一次依靠智謀保命而已。反觀蔡吉在擁有遠大志向之餘,也能踏踏實實經營地盤。麾下的太史慈又是練兵能手。歷經六年的潛心準備,終於打造出了而今紀律嚴明的蔡家軍。有如此強軍在握,又深受主上信任,賈詡想用得不順手都難。

此刻面對蔡吉一再的追問,賈詡不禁笑道,“主上無需憂心,奉孝早有安排,青州已是主上囊中之物。”

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顏良的死訊遠比蔡吉部的行軍速度傳得快。這不。還未等高順的兵馬進抵平原郡。身處平原城內的青州別駕辛評便已收到了顏良的死訊以及北海陷落的消息。誠然早在顏良執意出兵之時,辛評便已料到顏良必會吃大虧。但是顏良被陣斬的消息還是讓辛評大失驚色。再怎麼說顏良都是河北四庭柱之首,能將其陣斬之人那又該是何等彪悍的猛將。

“兄長?兄長?”

辛毗的呼喚聲將陷入呆滯的辛評拉回了現實。卻見他收起手中的戰報,無奈地苦笑道,“佐治。兄長還害慘汝也!”

“兄長何出此言?”辛毗湊上前問道。

“顏良已死,蔡軍兵馬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北海、樂安、齊國、濟南諸郡先後陷落。想來這兩日蔡軍便會兵臨平原城下。”辛評一面將戰報遞給弟弟。一面長吁短嘆道,“當年爲兄未聽佐治勸言,反而一意孤行硬將汝拉入袁紹帳下。哪曾想袁紹一錯再錯。竟冒天下大不諱。越僭稱帝。而今袁氏禍事降至,爲兄爲袁氏固守青州亦不能免災……咳,佐治,汝快去收拾行裝,今夜就出城回潁川老家避禍。”

辛評的一席話語並未讓辛毗感到害怕,相反他倒是輕釦着桌角關切地反問道:“兄長如何處之?”

“能如何處之。唯有一死,方能報袁氏提攜之恩。”辛評朝天拱了拱手,臉上充滿了以死報恩的悲壯。

“兄長何以如此迂腐。”辛毗把嘴一撇。略帶揶揄地說道,“汝剛纔也說袁紹越僭稱帝。如此這般便是袁紹不忠在先,兄長身爲漢臣何須爲漢賊盡忠。至於提攜之恩。不過是私情,怎能同公義相提並論。更何況兄長爲袁氏治理青州多年。再大的恩情也早已還清,兄長何須糾結於此。”

辛毗一席話說得辛評臉上癢癢的。須知當初袁紹稱帝之時,辛評雖也覺得有些不妥,但最終還是經不住高官厚祿的誘惑,向袁紹宣誓效忠成了“陳”國的青州別駕。這時候再要他以漢臣的身份反袁紹,辛評實在是有些拉不下這臉來。所以對於辛毗的,辛評只是嘆着氣,連連搖手道,“佐治無需多言。爲兄心意已決。汝還是快快離開平原,稍遲怕是想走都走不了也。”

“兄長以爲毗就能安心回潁川乎!”辛毗臉色一沉,衝着辛評呵斥道,“兄長若在平原爲袁紹效死力,則天下人皆當兄長爲漢賊。吾辛氏一門又豈會不受牽連?”

“這……”耳聽辛毗拿家族存亡做要挾,辛評不禁有些慌了神。但他還是略帶遲疑地說道,“而今天下諸侯紛爭,吾等各爲其主,不會禍及家人?”

“袁紹即已稱帝,又何來諸侯之說?吾可是聽說曹操爲人嚴酷,汝以爲其會放過漢賊餘孽?”辛毗打破了辛評的幻想說道,“就算曹操不追究此事。孔融等朝中清流又豈會善罷甘休?屆時兄長一死了之,耳根清淨,辛氏一門可要因兄長一時之念,而滿門受災也。”

辛毗的話語猶如毒刺一針針地紮在了辛評心頭最脆弱敏感的地方。眼瞅着自己即將成爲家族罪人的辛評不禁冷汗直冒道,“這……這,這可如何是好?”

辛毗剛纔說那麼多,其實等着就是他哥這一句話。卻見他探身向辛評低語道,“還能如何,自然是棄暗投明。”

“佐治是要爲兄向蔡安貞投降?”辛評回過味問道。此時的他多少已經料到辛毗會說些什麼。畢竟早些年辛毗在背後可沒少說袁紹的壞話。

哪知辛毗卻意味深長地糾正道,“是投誠,非投降。”

辛評是何許人也,聽弟弟這麼一說,立即就想到了兩者的差別。他繼而便向辛毗追問道,“難道說……佐治,汝……”

不等辛評深問下去,辛毗已然從懷中掏出了一封薄薄的書信。那潔白的紙張其實已經向辛評透露了許多信息。但他還是忍不住向弟弟追問道,“佐治,這是?”

“郭奉孝來信。”辛毗搖着手中的紙片,意味深長地向兄長笑道。其實早在當初出使東萊之時,辛毗便已有了投靠蔡吉的想法。但那時兄長辛評一心想着追隨袁紹光耀門楣,辛毗不得已只能將這心思暫時按在了心底。待到袁紹登基稱帝之後,辛毗徹底看衰了袁氏,並且開始在暗中與郭嘉互相通信。兩人本都是潁川學府出身,對天下的見解有許多相似之處。一來二去之下自然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蔡吉宣佈與曹操結盟之後,郭嘉又寫了一封信給辛毗,這一次他在信中直截了當地勸說辛毗策反辛評投誠。辛毗本就有此想法,怎奈還未等他開口,袁紹那邊就已派來了顏良坐鎮青州。不得已之下,辛毗只得暫時擱下策反的計劃,靜候時局變化。值得慶幸的是,顏良並沒有一直守在平原城內,而是親自領兵去了北海。唯一讓辛毗覺得有些措手不及的是顏良的死亡。他本以爲顏良會同蔡吉多爭鬥一段時間,卻不曾想其竟一戰而亡。好在只要蔡吉的兵馬沒有兵臨平原城下,這會兒宣佈投誠起義還爲時不晚。

看着辛毗手中的書信,辛評真是既好奇又心動,於是趕緊問道,“信上說啥?”

“奉孝在信中要毗勸說兄長向齊侯投誠。說齊侯十分欣賞兄長的才華,不忍見兄長走上歧路。只要兄長肯裡應外合獻上平原郡,兄長便是維護漢室的有功之臣。試問天下間又有誰敢小瞧於兄長。”辛毗鼓動着三寸不爛之舌說道。

顏良已死,以辛評的身份眼下何須什麼裡應外合,只要他一句話,城內的守軍立刻就會打開城門放蔡吉的兵馬入城。但是有這麼一封信,與沒有這麼一封信的差別很大。有信代表辛評早與蔡吉有聯繫,可以看做是身在袁營心在漢。他獻城就是投誠起義。而沒有信,則意味着辛評是迫於局勢而投降,名聲顯然要難聽許多。郭嘉的這封信恍若一尺清泉解了辛評燃眉之急,同時亦爲蔡吉的青州之戰佈置下了一個圓滿的收官。

但見辛評手握着書信,激動地連連點頭道,“吾這就命人開城門迎接王師!”

小劇場時間到:

小蔡:齊侯府快刀手竭誠爲您服務~~~親,包郵喲~~~親,包裝絕對精美喲~~~親,要用石灰還是蜜蠟?親,記得好評喲~~~蝦米?!不給五星,子龍將軍去看看出神馬事鳥~~~

袁紹:#¥%……

袁軍諸將:(┯┯ ┯┯)

電腦下星期修好。大家再堅持幾天,話說拇指好酸ing~~~(未完待續)

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四節入虎穴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69節入北海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68節一份大禮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42節中秋祭月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64節鏖戰之夜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東漢行政區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32節反客爲主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三節 家學淵源
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四節入虎穴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69節入北海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68節一份大禮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42節中秋祭月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64節鏖戰之夜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東漢行政區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32節反客爲主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三節 家學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