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

不可否認剛剛過去的白狼之圍一方面差點斷送了蔡吉努力掙下的基業,另一方面倒也令錦西城的戰略地位水漲船高起來。現如今錦西城外的海港內泊滿了來自青州和徐州的船隊,每一艘帆船的船艙中都載滿了蔡吉所需的各種軍需物資。

孫權站在錦西港最繁忙的碼頭前,望着水手將一箱又一箱的貨物搬下商船,狠狠地啃了一口來自青州的梨子。在受困白狼山的那段歲月裡孫權曾經一度以爲自己這輩子再也看不到海了,然而此時此刻他不僅再一次嗅到了海水的鹹惺味,還能如此悠閒地享受各地商船帶來的各色饋贈。正如青州的商船裝載着黃橙橙的穀子以及種子,伽耶國的商船裝載着皮毛和刀劍,而來自揚州的商船則帶來了……

隨着一抹高挑的身影映入眼簾,恍惚間覺得自己像是在作夢的孫權情不自禁地喚出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子敬!”

“見過二公子。”魯肅信步上前衝着傻愣在原地的年輕公子俯身一拜。

那曾想還不等魯肅直起身孫權就迎面給了他一個大大地熊抱,“子敬!真是子敬!”

孫權孩子氣的一抱讓魯肅是既暖心又尷尬。好在眼下是東漢年間而非兩千年後的二十一世紀,兩個大男人當街抱在一塊兒並沒引來路人詫異的目光。而孫權在確認魯肅確實是真人之後,當即拉着魯肅在附近酒肆中揀了張乾淨的桌子圍坐了下來。

還未等酒菜上桌,孫權便迫不及待地向魯肅追問起來。“子敬怎會來錦西?”

魯肅拱手答道,“主公聽聞齊侯受困白狼山,憂心公子安危。便遣肅搭乘商船來遼東打探消息。”

聽聞兄長孫策如此關心自己的安危,不惜派遣魯肅遠渡重洋來打探自己的消息,孫權在感動之餘忍不住鼻子一酸潸然嘆道,“累得兄長牽掛如斯,權好生羞愧。”

魯肅見狀趕緊伸手拍了拍孫權的肩膀安慰說,“公子如今安然無恙,總算是有驚無險。”跟着他又話鋒一轉壓低了嗓門探問道。“餘聽聞白狼山一戰蔡安貞損失頗大,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提起一個月前在白狼山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這會兒的孫權多少還有些心有餘悸。就見他唏噓了一聲,搖頭兀自苦笑道。“不瞞子敬,白狼一戰吾差點以爲吾將埋骨遼西。”

“嘶~~~未曾想白狼山一戰竟如此兇險!”孫權的回答令魯肅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氣,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外界有關白狼之圍的一些傳聞。看來白狼山一戰蔡吉固然是得以僥倖脫險,卻也因此元氣大傷。再聯想到數月來曹軍在中原的種種動向。這種山雨欲來的氣息讓魯肅暗暗在心中重新審視起天下大局來。明面上曹操和蔡吉享有姻親之約互爲表裡。而東吳則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曹。但是倘若蔡吉就此勢弱,從而被曹操乘虛而入奪取家業……

“子敬若是以爲蔡安貞會因白狼之圍一蹶不振,那可大錯特錯也!”

耳邊驟然響起的告誡聲打斷了魯肅紛亂的思緒。魯肅略帶詫異地擡起了頭,就見對面的孫權已然板起臉正襟危坐着盯着他看。話說魯肅還是第一次看到孫權表情如此鄭重。在他的印象當中這位孫家二公子雖聰慧睿達卻性子輕佻不夠穩重。不過如今看來在齊營的這段日子似乎是對孫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這種變化也讓魯肅對蔡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跟着便拱手探問道,“公子此話怎講?”

孫權側頭想了一想答道,“蔡安貞威而有恩,能攬英豪而驅御之。此番雖遭挫折,然區區宵小難撼其基宇。”

魯肅沒料到孫權對蔡吉竟會有如此高的評價。不過他轉念一想又覺得孫權所言確有幾分道理。在蔡吉受困遼西的三個月裡其麾下文武所表現出的忠誠與才幹讓周遭的諸侯既羨慕又嫉妒。如果說蔡吉真如孫權所說的那般御下手段了得能讓太史慈、張郃、張遼等人死心塌地地爲其效命。那曹蔡之間的爭鬥輸贏還未可知。當然這對東吳而言並不是件壞事。相反一旦曹操和蔡吉反目,這兩家鬥得越久對東吳就越有利。若是能趁機將蔡吉拉入孫劉聯盟一同對付曹操那更是妙不可言。

一旦打開了思路魯肅的提問也跟着有的放矢起來。“不知蔡安貞可否知曉,曹孟德趁其受困遼西之際縱容曹軍蠶食齊境?”

“如何不知。齊軍上下對曹軍落進下石之舉早已怨聲載道。”孫權點頭證實道。

魯肅繼續追問,“那依公子所見曹家子可討齊侯歡心?”

面對魯肅冷不丁地一問令孫權心頭沒由來地一緊,繼而警惕地反問道,“子敬何出此言?”

魯肅卻是開門見山地直言道,“餘以爲二公子與齊侯年紀相仿,門第相當,實乃天作之合。”

倘若是在半年之前孫權定會欣然附和魯肅的進言,並卯足勁誓將蔡吉追到手。可眼下只要一想起曹丕那苦逼的境遇,孫權哪兒還敢心存江山美人盡收囊中的妄想。這不還未等魯肅進一步鼓動,孫權便趕緊撇過頭支支吾吾地敷衍道,“此…此事事關重大,權……權怕是難當重任。”

眼瞅着孫權對自己的提議推三阻四,魯肅多少有些失望。不過考慮到蔡吉終日拋頭露面如男兒一般與各路諸侯爭奪天下,至於三從四德、賢良淑德那更是一條都不沾。魯肅倒也能理解孫權的想法。畢竟蔡安貞這等奇女子固然堪稱當世英傑,卻絕不會是個好妻子。所以就算其坐擁萬貫家財又權傾一方,但天下間真正敢娶她爲妻的男子卻是廖廖無幾。可魯肅並沒有就此罷休。只見他微微沉吟了片刻後自言自語道,“瑜公子尚未成婚,亦是良配。”

魯肅所說的瑜公子指的是孫權叔父的次子孫瑜。孫瑜比孫權大五歲。已追隨孫策、周瑜南征北戰多年。除了擅於安撫部下、招降納順,孫瑜還很愛讀古籍,時常會請東吳的學者來爲部將的子弟講學。然而孫權並不認爲自己那位好學的堂哥能完成魯肅的設想。通過近半年來同蔡吉和曹丕的接觸,孫權已然意識到此兩人之間的婚約無關男女之情,更不單單只是爲了維繫曹蔡兩家的盟約。

於是爲免魯肅繼續胡思亂想,孫權直接了當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曹蔡婚約乃御賜欽點。若非天子撤回旨意,蔡安貞不會毀約。”

“此話當真?”魯肅詫異地擡起了頭。

“此乃蔡安貞親口所言。”孫權頷首證實道。

“天子旨意?蔡安貞會是那等作繭自縛之人?”魯肅皺起眉頭語氣滿含狐疑。

其實那天蔡吉當衆宣佈她會遵從皇命堅守婚約之時候孫權其實並不在場。而他也和魯肅一樣不相信一個能從袁氏手中奪下大半個河北的女子會真的愚忠於漢室。但孫權可以確信蔡吉是一個權欲極重的女子,親情也好愛慾也罷都不能阻止其對權勢的渴求。既然如此那離間蔡吉與曹丕的關係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想到這裡。孫權擺了擺手衝着魯肅坦言道,“蔡安貞會否爲漢室作繭自縛,權不得而知。然則其必不會爲一紙婚約束手束腳,無論是曹蔡。還是孫蔡。”

孫權的一番獨到見解讓魯肅再一次對其刮目相看。與此同時魯肅也收起了撮合孫蔡聯姻的心思。轉而點着頭附和道,“二公子言之有理。有道是遠交近攻,蔡安貞若真有逐鹿天下之心,其終會與曹孟德反目,而同東吳交好。屆時還需二公子出面牽線搭橋成就孫蔡之盟。”

所謂遠交近攻,乃是戰國時秦國宰相范雎爲秦國策劃的一種軍事外交策略。即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爲敵。這樣做既可以防止鄰國時腋之變,又使敵國兩面受敵。無法與我方抗衡。不過此策略僅適用於實力相當的勢力。倘若一小國與一大國相鄰,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小國不與大國交好,而是隔着大國上竄下跳着與他國玩遠交近攻,結果可就沒那麼美好了。依戰國時法家學者韓非子的說法那便是,“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好在除了盤踞北方的高句麗,遼東的周圍都是些識時務的小國小部落。他們同之前主動跑來向蔡吉效忠的扶余人一樣習慣侍大國爲主,奉強者爲霸。這不,就在魯肅和孫權商討如何遠交蔡氏近攻曹軍的同時,蔡吉本人正端坐在高堂之上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貢品與臣服。

作爲蔡吉第一桶金來源的伽耶國向她奉上了十張豹皮、二十張獺皮,以及三十斤人蔘。同樣渡海而來的馬韓國進貢的是四十匹戰馬、一百柄戰刀和五十匹麻布。而生活在遼東東北部的挹婁人則爲蔡吉帶來了一袋東珠、三隻獵鷹、十匹種馬、奴隸五十人。各國各部送來的貢品很快便擺滿了整個庭院。而在一干大同小異貢品之中來自辰韓國的一擔穀子引起了蔡吉的注意。

就見蔡吉起身走到籮筐前,抄起一把穀子掂了掂問道,“稻子?”

站在一旁的辰韓使節見狀趕緊湊上前誠惶誠恐地解釋道,“小國今年麥子歉收,不得已以稻子湊數,還請齊侯見諒。”

原來這個時代的朝鮮半島還是以小麥爲主食。地處半島最南端的辰韓雖有種植水稻,卻因種植面積小產量少而被當地人當作雜糧處理。辰韓使節以爲蔡吉是嫌稻子廉價怪罪他們以次充好這才慌了手腳。可他哪裡知曉眼前的女諸侯滿腦子想的根本就不是稻子的貴賤問題。

話說水稻雖起源於中國,並由舟山羣島北傳到朝鮮半島和東瀛諸島。但當前這個時代中原的水稻種植還僅限於南方地區。歷史上一直要到唐代靺鞨人才在松花江流域種植水稻。《新唐書.渤海傳》中便記有“盧城之稻”。盧城就是渤海中京顯德府的盧州,即後世吉林省安土縣石門鎮一帶。而在千年後大受歡迎的東北大米則要到清末才由朝鮮移民引進到東北三省。

在蔡吉看來眼下辰韓人既然已經在朝鮮半島成功馴化了水稻使其能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那理論上也能將朝鮮半島的水稻移栽到遼東和遼西,從而將這片沃土開拓成漢家新的糧倉。或許用不了幾年她便能吃到香噴噴的東北米了。

想到這裡蔡吉強按住心中的激動,一面揮手示意辰韓使節不必驚慌,一面和顏悅色地向其詢問道,“孤決意在遼西遼東栽植水稻,不知貴國可否指點一二?”

受寵若驚的辰韓使節哪兒敢有所推脫,趕緊拱手答應道,“辰韓願爲齊侯效犬馬之勞。”

蔡吉突然冒出的計劃不僅讓辰韓使節大吃一驚,同時也令一旁的林飛、田疇等人嚇了一大跳。在他們的印象中從古至今還沒人能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種植水稻,更毋庸說是堪稱酷寒之地的遼西與遼東了。因此就算辰韓使節答應了蔡吉的要求,田疇還是忍不住上前勸阻道,“主上,《泛勝之書》曰: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適。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始種,稻欲溫;溫者,缺其塍,食陵反;畦畔也。令水道相直。夏至後,大熱,令水道錯。遼東乃苦寒之地如何栽植水稻?”

蔡吉並沒有因田疇的反駁而生氣,而是捻着手中略顯乾癟的穀子點頭道,“子泰言之有理,自古北地不種稻。然則辰韓既能種稻,爲何遼東就不可一試?若是可行遼西、遼東便可自足也。”

田疇被蔡吉反問得一時沒了聲響。的確,同樣地處北地的辰韓種出了一定規模的水稻。如果遼西和遼東也能種植水稻的話,那便能在北地屯守更多的軍隊。於是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田疇再一次向蔡吉請命道,“既是利國利民之事,疇願替主上分憂,試種水稻。”

有異議不是問題,只要心懷百姓那一切都可以求同存異,於是下一刻蔡吉回過頭衝着田疇頷首一笑,“善,此事就拜託子泰也。”(未完待續。。)

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31節虓虎來襲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二十節狼煙起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33節一將難求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54節造訪楊府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上架感言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上架感言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
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31節虓虎來襲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二十節狼煙起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33節一將難求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54節造訪楊府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上架感言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上架感言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