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

高幹跨馬立於在山崖之上,看着打着“趙”字大旗的大股騎兵如潮水一般涌入腳下的山谷,數日來心口懸着的那塊大石在這一刻總算是落了地。依照那日衛固定下的計謀,高幹此番沿漯水句注山一線佈置了數支誘兵,以求用詐敗來將趙雲誘入句注山中的伏擊圈。然而當雙方真正交手之後,高幹卻無奈地發現所謂的“詐敗”完全就是多餘的,面對來勢洶洶的趙雲部,高幹佈置下的兵馬幾乎是一觸即潰。以至於在陰館時高幹不得不下令帳下部將全力狙擊齊軍,以防敗得太快令對方心生懷疑。不過就算是如此,趙雲依舊在陰館打出了破敵兩萬的驕人戰績。

好在眼下趙雲總算是一路追擊潰兵來到了句注山,想到自己在山谷內佈置下的三萬大軍,高幹的臉上不禁露出了一抹自信的微笑。之前的那些誘兵說到底不過是些臨時收編的豪強部曲。哪怕是陰館一戰,高幹的兩萬人馬也只是潰敗而非被殲,更談不上傷筋動骨。而此刻埋伏在句注山上的兵馬不僅有高幹的部曲,還有步度根的鮮卑騎兵。面對此等鐵桶一般的圈圈包圍,諒那趙子龍便是插翅也飛!

且就在高幹自負一切盡在掌握之時,站在他身後的部將夏昭卻張口質疑道,“將軍,敵軍似乎不滿七千。”

經過近兩個月的交手,高幹部多少也摸清了趙雲的底細。趙雲此番共率七千輕騎兵出雁門,而今歷經數戰傷亡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面對如此強敵高幹自是不敢有所懈怠,因此在聽罷夏昭提醒後,他又特意朝山谷方向張望了一番。然而數千戰馬揚起的煙塵卻影響了視線,讓人一時難以判斷齊軍的確切數量。

正當高幹遲疑之際,忽聽身後有人連聲驚呼。“趙子龍!趙子龍來也!”

高幹趕緊循聲望去,果見滾滾煙塵之中一杆黃牙帥旗迎風招展,緊挨帥旗的戰將白馬銀槍,赫然就是在幷州七戰七捷的趙雲,趙子龍。眼見趙雲如此高調現身,人羣中頓時響起了一片騷動,有幾個高幹部將甚至還拈弓搭箭。當然以雙方此刻的距離,就算養由基再世也不可能傷到趙雲分毫。高幹則不再有所猶豫,揮手下令道,“出擊!”

隨着高幹一聲令下。山谷間頓時哨箭飛響、殺聲四起。無數夾帶着火苗的箭矢如雨點般落下,巨大的檑木滾石以及着了火的草團自山坡接連滾落,直將山下的齊軍砸得人仰馬翻。跟在隊伍最後頭的齊軍輕騎眼見情勢不妙,紛紛緊扯繮繩打算撤出峽谷,卻不曾想還未等他們調轉馬頭。身後驟然又傳來了一陣驚天的喊殺。就見兩股藩騎自谷口飛殺而出切斷了齊軍退路。

面對突如其來前後夾擊,身處陣中的趙雲驚愕之餘。隱約間倒也有些釋然。作爲先鋒統帥。趙雲一早便知他所統領的七千輕騎是一支誘兵,其最終目標是引高幹主力出擊。如今對方圖窮匕見,對一直以來神經緊繃的齊軍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於是電光火石間趙雲很快就恢復了冷靜。想到高幹的口袋陣已然紮起,往後撤退只會落入敵方陷阱,與其如無頭蒼蠅般到處亂竄,不如集中兵力朝口袋壁突圍。趙雲當即大聲號令,“不要驚慌!全軍自山腳東麓向北突擊!”

言罷,趙雲一晃長槍領着身邊的親隨直奔北麓而去。此刻山谷內絕大多數的齊軍或許聽不到趙雲的號令,但趙雲身旁的那杆黃牙帥旗卻是高高揚起巋然不動。原本已被打亂陣腳的齊軍將士乍見自家帥旗挺立亂陣。頓覺心緒大定,紛紛調轉馬頭朝帥旗方向靠攏。

與此同時山崗上的高幹眼見開始還亂成一團粥的齊軍,既沒向後逃竄,也沒向前衝入他事先設好的陷阱,反而是在趙雲帥旗的指引下擰成了一股繩朝北面突擊,不由心頭大駭。生怕齊軍就此逃脫的他,慌忙指着趙雲的帥旗大聲疾呼道,“取趙雲首級者,賞金千両!”

"真有千兩黃金?"不知何時出現在高幹身後的步度根,饒有興致向其求證道。

"決無虛言!"高幹回過頭,漲紅着雙眼咬牙切齒道。此時的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除去趙雲,至於近在代郡蔡吉則被他完全拋諸腦後。更爲確切點說,高幹認爲只要打敗趙雲這等悍將,蔡吉那等女流之輩便也不足爲懼。

步度根見高幹答應得如此爽快,得意地撫掌大笑道,"承將軍貴言,吾已派出帳下勇士追擊趙雲!"

事實正如步度根所言,其帳下的鮮卑部將庫勾已然領着千把兵馬朝趙雲帥旗的方向追擊而去。同大多數鮮卑勇士一樣,庫勾打心眼裡瞧不起那些躲在高牆後頭的漢人,哪怕是七戰七捷的趙雲也一樣。在他看來狗或許能趕羊,但一對一絕對不會是狼的對手。而他庫勾就是一匹狼,一匹來自塞外草原的狼。藉着山勢庫勾一行很快就追到了齊軍的前頭,在看清帥旗下的銀白色身影之後,庫勾當即獰笑一聲,舞起手中的大棒殺了下去。

趙雲迎着漫天箭矢一路率領大隊人馬自坡地來回衝殺而上,忽然見一員蠻牛般的藩將提着一柄綁有鹿頜骨的大棒一路怪叫着朝他這邊衝殺而來。那藩將手中的兵器雖是簡陋,但那碗口粗的長棒以及沾滿血跡的鹿骨,都昭示着來者絕非泛泛之輩。果然隨着藩將手中的大棒呼呼作響,眨眼之間衝在最前面的兩員齊軍小校便被砸得腦漿迸裂。

眼瞅着對方長棒飛舞,如入無人之境,趙雲虎目怒睜幾欲噴火,當即提槍拍馬而上,“藩賊!休得猖狂!”

庫勾則好不理會趙雲的怒喝,狂笑間掄起大棒便朝對方天靈蓋直接砸下。

只聽一聲錚然巨響,挺搶架住對方當頭一擊的趙雲,只覺虎口一疼手中長槍險被震落,不由在心中暗歎:這藩賊,好大蠻力!

此刻對面的庫勾也是猛然一怔。話說迄今爲止還沒人能面對面接下他這全力一擊。心想眼前這漢將果然不簡單,遂收起小覷之心,暴喝一聲再次同趙雲拼殺起來。

庫勾固然蠻力驚人,趙雲的槍法卻更爲凌厲。一來二去之下,趙雲藉着敏捷的身手四處躲閃,令庫勾棒棒落空,直氣得哇哇亂叫。但趙雲卻不敢就此掉以輕心,莫看這蠻將揮棒亂舞好似毫無章法,但他揮出的每一棒都飽含殺機,一旦磕着碰着輕則傷筋動骨。重則腦漿崩裂。

兩人就此糾纏了四五個回合,忽聽頭頂上方傳來一陣嘹亮的號角聲。齊軍陣中頓時一片騷動。"是敵軍乎?"幾乎每一個齊兵的腦中都閃過了這一問題。卻沒有一人退縮、逃竄,因爲他們的主帥趙雲正心無旁騖地與藩將交戰。

趙雲當然也聽到了號角聲,但他卻知自己此刻若有絲毫退縮,那他身後的這數千兵馬必將一潰千里葬身深山。想到這裡。趙雲當即牙關一咬,冒着大棒砸中的危險。奮身挺槍一刺。庫勾哪料前一刻還左躲右閃的漢將。竟會驟然暴起使出這等同歸於盡的招數。驚駭之下,來不及細想的庫勾,趕緊抽棒回來防守。

只聽吱溜一聲!趙雲手中長槍宛如一條水蛇沿着大棒朝庫勾地手挑來。猝不及防之下庫勾只覺一陣鑽心劇痛,原本緊握着大棒的右手竟自行一鬆,生生讓趙雲將大棒挑飛了出去!失了兵器的庫勾又驚又駭,爆喝一聲“小賊。竟敢使詐!”,便張開雙臂一把夾住了趙雲刺來的長槍。趙雲卻絲毫不理會對方的暴怒,當即雙手一鬆棄了長槍,轉而俯身抽刀飛快地劃過庫勾的胸腹。

血霧翻滾之間庫勾瞪着不甘地雙目跌落馬下。周遭的齊軍頓時爆發出了一片歡呼。反觀追隨庫勾而來的鮮卑騎兵則個個面露懼色心生退意。然而還未等這些鮮卑人轉身逃竄。山坡上突然衝下了一羣黑色殺神,直將他們殺得人仰馬翻。

“是田將軍!是仁卿將軍!”

“田將軍來救吾等也!”

趙雲回過頭循聲望去,就見山崗之上一面秀有“蔡”字的黑色戰旗迎風招展,當先一員戰將正是他的副手田毅,田仁卿。原來趙雲此前在追擊潰兵趕往雁門關的同時,曾另命田毅率領兩千兵馬沿小陘迂迴至雁門北口,以求前後包抄這支潰兵。可田毅趕到北口後,卻遲遲不見潰兵和趙雲部的蹤影,反倒是派出斥候回報說在句注山附近發現大股鮮卑騎兵。意識到情況不妙的田毅趕緊率部趕到句注山,於是便有了眼前的這一幕。

田毅這兩千兵馬的出現對於趙雲等人或許是神兵天降,但對於本以爲勝券在握的高幹來說卻是一記晴天霹靂。就見他一把揪起前來送信的小校,大聲吼道,“援軍!方圓百里趙雲何來援軍!”

同樣難以接受現實的還有步度根,論力氣草原之上沒有哪個勇士比得上庫勾,可就是這樣一個力大無窮的鮮卑勇士竟然也有去無回。難道那趙雲真如漢人所言是恍如戰神一般人物?步度根的這一想法若是讓趙雲知曉,後者多半會不以爲然地笑笑。庫勾的蠻力確實驚人,但在中原卻稱不上罕見,莫說當年強如鬼神的呂布,就是曹操麾下的許褚都大勝其一籌。不過小國寡民的步度根又如何想象得了中原的地大物博,人才輩出。所以此刻在他眼中趙雲儼然已成漢人中的第一勇士。

“傳孤口令,全軍追擊趙雲部,莫讓其逃離句注山!”高幹猛然一推小校,大聲宣佈道。笑話,三萬兵馬伏擊七千人,若還讓對方跑掉的話,那怕高幹日後還如何領兵。

然而還未等夏昭等人拱手領命,忽聽身後有人朗聲阻止道,“且慢!”

高幹眉頭一皺,回頭就要爆發,卻發現來者正是軍師衛固,於是強忍下戾氣,沉聲問道,“軍師此話何意?”

衛固手持羽扇,信步上前,朝高幹拱手一拜道,“將軍明鑑,窮寇勿追。”

“窮寇勿追?”高幹不解地反問道。

“是。兵法有云:圍師必閃,窮寇勿追。”衛固直起身,神情中絲毫沒有失敗的沮喪,轉而悠然解釋道,“以今日之勢,將軍大可虛留生路,將趙雲等引入絕地。”

“引入絕地……”高幹琢磨了一番衛固的進言,覺得有些意思,於是又追問道,“何地?”

“陰館。”衛固一字一頓地念出了他所設定的決戰之地,“趙雲今日受此伏擊,必會兵退陰館。將軍可趁勢派兵將陰館團團圍住。蔡吉聞訊後定會出兵救援,屆時將軍便可以鮮卑輕騎於半道伏擊齊軍援軍。此便是圍城打援之計!”

圍城打援乃是衛固依照孫子兵法琢磨數月想出的妙策。高幹與步度根更是聞所未聞。不過兩人聽罷衛固所言,原本愁眉不展的臉上很快有了一絲喜色。原來陰館雖也是雁門重鎮,但在之前的交戰中已被高幹部燒燬,趙雲若退入陰館那豈不是成了甕中之鱉。再怎麼看衛固的計謀都比此刻同彪悍的趙子龍硬碰硬來得有效。於是高幹當即點頭,“善,就按軍師之計行事。”

建安七年六月,趙雲於句注山受高幹、步度根部聯手伏擊,一路且站且退遁入陰館。高幹則號稱集結五萬大軍將陰館層層圍住。消息一經傳出,整個河朔爲之震動。誰都沒想到十來天前還勢如破竹的趙雲竟會遭受如此重創。更有甚者幽並二州還有人傳言,高幹部之前之所以連連敗退,不過是爲了誘使趙雲入套。如今大勢已成,若蔡吉不出兵相救,陰館便是趙雲的葬身之地。於是乎,衆人的興致又從陰館轉向了齊營。從南到北,一時間無數雙眼睛都緊盯着代郡雁門一線,想要看看蔡安貞究竟如何解救她帳下的第一戰將。

——————

碼字吹風重感冒了~~~國慶期間更新較慢,還請大家見諒。(未完待續。。)

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八節鄴城蒼蒼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69節入北海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人物介紹——管承、管統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42節中秋祭月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65節陰謀陽謀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69節入北海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47節積善道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60節龍爭虎鬥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七節 孤之所欲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
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八節鄴城蒼蒼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69節入北海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人物介紹——管承、管統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42節中秋祭月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65節陰謀陽謀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69節入北海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47節積善道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60節龍爭虎鬥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七節 孤之所欲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