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

“將軍此言差矣!依曹孟德之狼子野心,其一統中原後,必會借天子之名,再度揮師南下征討荊揚。試問吾等又豈能各自爲政,坐視曹孟德吞併蔡氏!”

吳軍大帳內諸葛亮以鏗鏘有力的措詞一語道破了天下局勢的關鍵,引得周圍的吳將連連點頭。須知眼下長江以南各州郡無論是在人口上還是在財力上都無法同中原地區相提並論。倘若曹操真如諸葛亮所言,一舉吞併蔡吉勢力將北方諸州收入囊中,那曹孫之間的實力差距無疑將被進一步拉開。

周瑜當然清楚曹操對江東的威脅,否則他也不會故意起頭讓諸葛亮有機會當衆侃侃而談。但正如曹操千方百計地盤算如何吞併蔡吉的地盤,周瑜亦是一心想拿下荊州實現他二分天下的設想。所以對周瑜而言最理想的局勢莫過於曹操在北方與蔡氏一黨死戰不休,從而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從劉備手中奪下荊州。

可眼下的情勢卻是蔡吉命在旦夕,蔡氏一黨羣龍無首。這種情況下,孫策若不能趕在曹操吞併蔡氏一黨前徹底擊敗劉備拿下荊州全境,那無論是劉備,還是孫策都將被趁勝而下的曹操逐個擊破。這當然是周瑜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目前他還是更傾向於和劉備結盟聯手對付心腹大敵曹操。

由於孫策不是歷史上倉促繼位的孫權,這位近乎白手起家的小霸王在江東擁有說一不二的威嚴。因此現在深受孫策器重的周瑜根本不用擔心張昭等人會來扯他後腿。就見他暗自向孫策使了個眼色,後者便立馬心領神會地朝諸葛亮一揮大手道,“此事事關重大,容孤再想想。”

面對孫策近乎敷衍的迴應諸葛亮並沒有感到氣餒。事實上他從一開始就沒指望僅憑寥寥數語就達成孫劉聯盟。畢竟荊揚兩地的人士都清楚孫策素來就有染指荊州之心。而諸葛亮之所以會冒着生命危險來吳營遊說孫策與劉備結盟,很大程度上也是怕孫策會趁曹操北上的檔口掉頭攻擊劉備。所以只要孫策沒當場將他亂棍打出那結盟之事就還有戲。此刻就見諸葛亮當即頗有風度地朝孫策拱手一揖,旋即便一言不發地退出了大帳。

眼見諸葛亮走得如此乾脆孫策多少有納悶。心想明明是汝徑自上門求孤結盟。卻搞得好似孤不結盟就吃大虧一般。不過納悶歸納悶,他表面上還是一臉無所謂的表情。之後孫策又同帳下的將校商討了片刻軍務,跟着便不動聲色地支走了黃蓋等人。

待帳內僅剩下孫策與周瑜兩人之後,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疑惑的孫策連忙探身向後者詢問道,“公瑾,汝說劉玄德究竟有何居心?”

周瑜見狀淡淡一笑道,“劉玄德所圖之物,不過自保二字。”

“自保?”孫策聽罷周瑜所言,一邊捋着修剪整齊的小鬍子,一邊不置可否地反問道。“劉玄德就如此畏懼曹孟德?”

周瑜卻是擺了擺手搖頭道,“伯符有所不知,現下劉玄德所懼之人,並非曹孟德,而是汝孫伯符!”

“孤?”孫策先是詫異地楞了一下。旋即恍然大悟地一拍大腿嚷嚷道,“原來如此!劉備是怕孤趁曹操北上之機奪其荊州!故先誆孤訂下攻守之盟!”孫策說到這裡。俊美的臉上不禁透出了一股子駭人的戾氣。“哼!想得倒美!公瑾,汝說何時起兵伐劉?孤好斬了諸葛村夫祭旗!”

“下月初七倒是良辰吉日,宜歃血結盟。”周瑜掐指一算道。

“好!就下月…”孫策說到一半,突然瞪起眼睛以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驚呼道,“啥?歃血結盟?”

“正是歃血結盟。”周瑜神色鄭重地再次重申道。

“爲啥?”孫策鬍子一垮鬱悶道,“劉備與那諸葛村夫明明是想誆孤。”

周瑜並沒有直接回答孫策。而是朗聲講起了《戰國策》中的一個典故,“昔年趙且伐燕,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暴,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敝大衆,臣恐強秦之爲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聞之曰:善!乃止。”

周瑜說到這裡將目光投向了若有所思的孫策,循循善誘道:“依今日之勢,曹操便是強秦、漁夫;劉備便是弱燕、河蚌。不知伯符是欲爲惠王乎?亦或爲鷸?”

周瑜一番引經據典的說辭其實同先前諸葛亮的遊說並無區別。但同樣的理由從村夫嘴裡說出的效果和從義弟嘴裡說出的效果那可是有着天壤之別。這不,周瑜的話音剛落,孫策便毫不猶豫地點頭附和道,“公瑾言之有理,孤這就差人去辦結盟之禮。”

可誰知下一刻周瑜卻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地將話鋒驟然一轉道,“或許此番孫劉結盟用不着歃血…”

“啊?”孫策眨巴着眼睛望着低頭沉思的周瑜,一時間沒了方向。

周瑜卻在沉吟了片刻後,揚起頭衝着孫策悠然地一笑道,“伯符,瑜有一計可定乾坤。”

建安八年三月,正當多數人的還在關注白狼之圍進展的時候,一騎流星快馬自襄陽東門狂奔而入,替坐鎮在此的曹操帶來了一則有趣的消息。

“哦?孫策小兒將劉玄德求盟之使逐出了吳營?”襄陽府衙內,曹操坐在案牘前饒有興致地聽着楊修宣讀來自東吳的線報。雖說曹軍目前的主攻方向已由南方諸郡轉向了蔡吉治下的州郡,但曹丞相顯然是不會放過任何一條有關孫劉兩家的消息。

面對曹操的詢問,楊修小心翼翼地作答道,“是。據悉被逐之使乃是去年促成四家會盟的荊州名士諸葛孔明。”

“諸葛孔明?”曹操微微動容,追問道,“可是水淹子和。助劉玄德逃過長江的諸葛孔明?”

“回丞相,正是此子。據稱其已被劉玄德聘爲軍師中郎將。”楊修略帶吃味地答道。可以說幾乎每一個謀士都曾想象過自己有朝一日能身掛六國相印縱橫捭闔。但最終能做到這一步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而今諸葛亮雖沒有達到當年蘇秦掛六國相印的程度,卻終究是在弱冠之齡憑一已之力促成了四家聯盟,並在數月之後又出手救劉備於水火之中。面對這樣一個迅速崛起的青年才俊,楊修在自慚形穢之餘,心中多少也有些不服氣。在他看來正是因爲荊州本地缺乏拿得出手的才俊,纔會讓出身琅琊諸葛家的諸葛亮有機會出頭。而如果給他楊修相同的機會,他一定會比諸葛孔明做得更漂亮。

然而曹操顯然不這麼想。就見他手捻長鬚,眯起一雙丹鳳眼道,“孤欲招攬孔明入幕。德祖以爲孤當許其何物?”

楊修雖有些嫉妒諸葛亮,但面對曹操的提問還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於是在稍稍沉思了片刻後,楊修拱手答道,“丞相可贈其雞舌香。”

“雞舌香?”曹操微微一琢磨,遂即撫掌大笑道。“德祖真乃妙人也。”

原來雞舌香又名母丁香,是一種用丁香花製成的香料。依蔡質編寫的《漢官儀》所述。東漢的尚書郎向皇帝奏事時。要口含雞舌香,以使口氣氛芳,即“含雞舌香伏奏事”。楊修讓曹操送雞舌香給諸葛亮,自然是想用這種風雅方式表達其招賢納士之心。至於諸葛亮本人是否願意口含雞舌香,與曹操同朝爲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此刻曹操對楊修的機智與聰慧還是頗爲欣賞的。特別是想到四子曹植近日來優秀的表現。曹操不由順口向楊修提議道,“聽聞德祖擅長詩詞,孤家子建亦頗好此道,還請德祖有空爲其指點一二。”

作爲一個立志要留名青史的青年才俊。楊修自然是更願意與已經成年的曹氏嫡子曹昂多加接觸。至於曹彰和曹植等其他曹氏子弟就算再怎麼受寵也終究都是些庶子。一旦有需要曹操會像拋棄曹家二公子曹丕那樣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捨棄。可是現下曹操既已開口,楊修也不好直接推辭,只得拱手稱喏道,“修必不負丞相重託。”

眼見楊修如此順從,曹操滿意地點了點頭。雖說袁紹早已斃命,陳琳亦已請降,但曹操在骨子裡對“贅閹遺醜”的出身還是十分敏感的。要知道曹操父親曹嵩當初的太尉之職乃是用“一萬億”買來的。所以在諸多世家的眼中曹家就是靠攀附宦官和廣撒錢財崛起的一介暴發戶。而爲了改變外界對曹家的種種歧視,曹操特意請了諸多名流才俊來教導他的幾個兒子。他要讓天下人瞧瞧曹家也能出文豪鴻儒。不過到目前爲止除了曹植和更爲年幼的曹衝之外並沒有其他曹氏子弟對文學表現出足夠的興趣與天賦。曹彰更是整日逃課跑去同軍士廝混。曹操雖略感惋惜,但也由此愈發寵愛曹植、曹衝二子。因爲他覺得這兩個兒子最像他,也最可能讓曹家蛻變爲真正的世家。

楊修並不知曉曹操心中的宏圖偉業,他只是覺得曹操要他去指導曹植詩詞是不看重他的一種表現。因爲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漢廷一直都以經術取士,士大夫子弟莫不以經學爲務,既以之求得功名利祿,又以之作爲安身立命之本。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各種才藝包括詩詞歌賦都被視之爲雕蟲小技,屬於雜藝的範疇。就算偶爾有君王喜好此道,也只能以俳優伶人的標準來對待,不可能被真的委以重任。誠然靈帝時,宦官爲對抗儒學大族,曾設“鴻都門學”,詔令“三公”及地方以“辭賦”取士。而曹操本人也因出身閹宦家庭,深受漢末宮廷風尚的浸潤,喜好各種才藝。其對詩歌、音律、書法、圍棋、建築、藥物乃至方術都懷有濃厚的興趣。不少士人更是放棄經學轉而鑽研辭賦,只爲討好曹操謀取一官半職。但楊修終究來自世代簪纓之家,有着身爲儒學士大夫的自傲。所以他嘴上雖答應了曹操的安排,骨子裡卻是更希望用經學、用智謀、用武略來讓曹操認同他的才華。

想到這裡楊修當即將話鋒一轉,鄭重其事地朝曹操進言道,“丞相明鑑,孫伯符此番驅逐諸葛孔明,必是想趁丞相北上之際,鯨吞荊州。故修以爲丞相大可先做壁上觀,令孫劉二人鷸蚌相爭。”

曹操聽罷楊修所言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其實他在得知孫策驅趕諸葛亮之後頭一個想到的計謀也是坐山觀虎鬥。但是光是如此似乎還不能讓曹操覺得滿意。於是他又跟着向楊修追問道,“那依德祖之見遼西之勢又將如何?”

就聽楊修朗聲斷言道,“修以爲蔡安貞或許早已命喪黃泉。”

“德祖何出此言?”曹操挑眉問道。目前外界雖說都不看好蔡吉的結果,但敢斷言蔡吉已死的人卻沒幾個。

楊修則侃侃而談道,“丞相明鑑。昔年白起困趙括於長平四十六天,趙軍輪番突圍四、五次未果,最終四十萬趙兵皆卸甲。而今蔡安貞受困遼西幾近四十餘天,就算其暫時苟延殘喘,亦已命不久矣。”

對於楊修的這番解答,曹操顯得頗不爲然。在他看來長平一戰的勝敗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光憑受困時間來判斷蔡吉是否敗亡,顯然是在紙上談兵。但在內心深處曹操又極度期盼蔡吉就此命喪遼西,因爲這樣一來他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中原腹地乃至整個河朔,然後再在孫策與劉備鬥得兩敗俱傷的關口揮師南下一統荊揚。所以就算明知楊修的分析牽強附會,曹操卻還是曖昧地說了一句:“但願如此。”(未完待續。。)

第四節入虎穴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安民告示~~~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五節 故人來訪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57節雲臺面聖第二十節 **第十四節名動吳越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43節人情債第54節造訪楊府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漢朝傢俱第74節潁川辛毗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
第四節入虎穴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安民告示~~~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五節 故人來訪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57節雲臺面聖第二十節 **第十四節名動吳越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43節人情債第54節造訪楊府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漢朝傢俱第74節潁川辛毗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