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三辭三讓

“混賬!曹孟德欺人太甚!”許都皇城御書房中,身爲漢天子的劉協一把將滿案的筆墨紙硯擼到了地上。

面對盛怒之下的帝王,守在門口的內侍嚇得大氣都不敢喘一聲。唯有獨坐在堂下的吳碩眼觀鼻鼻觀心,始終保持着一副淡然處之的模樣。其實也難怪劉協會如此大發雷霆,這頒旨的欽差前腳才進曹營轅門,後腳曹操的信使便已將曹操的奏摺擺在了劉協的御案之上。在奏摺之中,曹操再次婉言謝絕了劉協的任命。並聲稱袁氏殘黨尚未誅滅,無功不可受祿。曹操的遣詞造句雖謙卑,可在劉協看來卻是囂張異常。一方面曹操所謂的“無功不受祿”,坐實了他想要恢復丞相制的野心。另一方面連續兩次拜相被拒,令劉協大感顏面受損。

然則狼子野心也好,顏面受損也罷,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於是在一通發泄之後,劉協最終還是一屁股坐回龍榻,頹然說道,“吳卿,汝說曹孟德究竟要朕怎樣?”

吳碩向劉協拱手道,“曹操不過是學周公三辭三讓。”

“學周公三辭三讓?朕看曹孟德班師回朝之後,怕是要逼朕三讓天下也!”劉協劍眉一豎咬牙切齒道。

然而劉協的話音纔剛落,吳碩的神色就驟然一變。只見他趕緊湊上前向劉協小聲諫言道,“陛下息怒。萬不可輕言此等誅心之論!”

吳碩的謹小慎微讓劉協不由自主地皺起了眉頭。不可否認劉協一直以來都將吳碩視爲值得信賴的導師與謀臣。所以這一次在收到曹操再次退讓的奏摺之後,劉協只招了吳碩一人入宮商討應對之策。卻不曾想吳碩竟如此懼怕曹操。

吳碩眼見劉協面露不悅之色。不由長袖一甩,語重心長地向其勸諫道,“陛下明鑑,曹操爲人雖跋扈,卻也從未虧待過漢室。陛下眼下妄論誅心之言,是想逼反曹孟德乎?”

話說平日裡劉協雖與董承等人在宮中時不時詬病曹操幾句,可曹操卻始終沒像董卓那般問罪天子身邊的人。哪怕是像孔融那般明目張膽地他嘲諷曹操戒酒。譏諷他納袁熙之妻爲妾,曹操都一一忍了下來。在吳碩看來曹操的這些舉動都說明他對漢室還是心存畏懼的,亦說明他是一個顧及名聲的人。然而“三讓天下”這四個字的分量完全不是其他閒言碎語可以比擬。試想當年董卓爲何被誅?還不是董卓車服儀飾擬於天子。有奪天下之意。而今曹操的實力遠勝當年的董卓,若是再從許都傳出曹操有奪龍座之心的傳言。試問在邯鄲的曹操會怎麼想,天下人又會怎麼想。因此也無怪乎吳碩會如此苦口婆心地警告劉協了。

果然。年輕氣盛的劉協固然不滿曹操把持朝政,倒也不得不承相比董卓、李催之流,曹操確實更爲厚待漢室。至少在禮儀上曹操及其麾下至今還未有過逾越之舉。因此聽罷吳碩一番勸阻之後,劉協不得不含含糊糊地轉開話題,向吳碩求教道,“那依吳卿之言,朕當如何處之?”

吳碩進言道,“如曹操所言,待平定袁氏餘孽之後,再拜其爲相。”

劉協聽罷。神色一暗道,“只得如此也。”

且就在劉協黯然神傷之時,吳碩卻手捻長鬚,補充了一句,“除此之外。臣以爲陛下還可封蔡安貞爲大將軍。”

“封蔡安貞爲大將軍?”沒想到吳碩會提這麼一出的劉協愕然地擡起了頭。

“是。”吳碩沉聲解釋道,“蔡安貞此番與曹操一同北上伐袁。曹操奪鄴城,蔡安貞誅袁紹,二人戰功相仿。若只拜曹操爲相,而不封賞蔡安貞,豈不是難平天下悠悠之口。”

劉協聽吳碩這麼一說。就知道自己的老師又要用蔡吉來制衡曹操。然而此番蔡吉主動爲曹操請封之舉,卻讓劉協萌生了一絲憂慮。卻聽他猶豫地向吳碩問道,“吳卿,蔡安貞真會制衡曹操?”

“陛下可是對蔡安貞起了疑心?”吳碩反問。

劉協被吳碩如此一問,不由下意識地摩挲起了腰間的一枚玉佩。這枚玉佩是當年蔡吉面聖之時親手呈上的信物。依照蔡吉的許諾,只要劉協出示此枚玉佩,她就會領兵趕來救駕。爲此劉協一直都將這枚玉佩視作珍寶貼身佩戴。然而正如吳碩所言,自打曹蔡聯姻,蔡吉出兵助曹操自官渡脫險之後,劉協便開始對蔡吉起了疑心。誠然從冀州傳來的諸多流言都顯示蔡吉並未將曹操的次子當夫君。可劉協始終擔心蔡吉會因這次的聯姻而倒向曹操。與此同時他又不能就此責怪蔡吉,畢竟曹蔡聯姻是他這個天子保的媒。

吳碩眼見劉協沉默不語,心知自己已然說中了天子的心事。於是他當即對着面前的天子深深一拜,壓低了聲音進言道,“陛下,蔡安貞屈居袁紹麾下之時,也曾以袁氏馬首是瞻。可袁紹一經起事做亂,蔡安貞便與其分道揚鑣。起足見蔡安貞對漢室之忠心可昭日月。”

吳碩一席進言讓劉協不禁老臉一紅,轉而訕訕致歉道,“吳卿言之有理。朕不該懷疑蔡卿家。”

“陛下辨明忠奸便好。”吳碩說到這裡,忍不住在心中暗自嘆了一口氣。眼瞅着天子一天天長大,勵精圖治之心也越發興盛。可天子身邊卻始終缺乏足夠的人才。董承重私利,孔融圖虛名,趙彥又太過於剛愎自用。這些人都不是曹操的對手,甚至可以說是天子的累贅。倘若可以選擇的話,吳碩更願意讓蔡吉入朝制衡曹操。只可惜天下戰亂未平,蔡吉不可能放棄兵權入朝爲官。更何況經過多年的觀察,吳碩多少也看得出蔡吉雖爲女子。其志向卻遠勝諸多鬚眉男兒。而這也註定了蔡吉不會甘於屈居曹操之下。故而吳碩自負眼下做需要做的事就是,力保天子在曹蔡反目之前,莫要受董承等人蠱惑做出不智之舉。

曹操並不知曉吳碩打算用蔡吉制衡他,但這並不代表他就不知道劉協、董承等人在他背後打的那些小九九。而曹操一再容忍董承等人在許都放肆,一來是爲了博得有容人雅量的名聲,二來也是爲了放長線釣大魚。正如此次拜相風波就讓曹操試出了不少離心之人。至於大漢丞相之位,在曹操看來則早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這會兒的他正橫刀立馬端坐於大帳中央。接見來自河間的投誠之人。

“幽州人張南。”“幽州人焦觸,見過曹司空。”曾經身爲袁熙部將的張南與焦觸雙雙跪拜在曹操面前,向新主公獻上了兩人的投名之狀——袁熙和韓珩的首級。只見漆盤之中袁熙的首級雙目緊閉神態平和。而韓珩則雙目圓睜難掩悲憤之色。任何人見此情形都會不由自主地朝弒主的張南、焦觸投以鄙夷的目光。可他二人卻似乎渾然不覺,卻見張南獻媚地將袁熙的首級舉過頭頂,向曹操邀功道。“逆賊袁熙,主簿韓珩,皆已伏誅,請司空過目。”

曹操以惋惜的目光掃視了一眼袁熙和韓珩的首級,繼而朝身旁的典韋與許諸揮手吩咐道,“收下,厚葬。”

“喏。”典韋與許諸領命之後,雙雙邁步上前,一把從張南與焦觸手中奪下漆盤。典韋更是在臨走之前朝張南冷哼了一聲。

沒想到曹操會厚葬袁熙與韓珩的張南等人,這會兒的表情多少有些尷尬。其實張南與焦觸一開始倒真沒有殺袁熙的念頭。在他倆看來。既然好不容易從河間城脫了身,那就先逃回幽州休養一番再說。可誰曾想袁熙非但沒有回幽州的打算,還一心想要趕去邯鄲送死。眼瞅着離曹營越來越近,早就已經對袁熙不耐煩的張南與焦觸,暗自一合計。當即便一不做二不休地將袁熙連同韓珩一併斬殺,跑來向曹操投誠了。不過還未等他兩向曹操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曹操已然先行一步向二者問道,“孤聽聞蔡安貞圍攻河間半年有餘,二位將軍爲何不乘機將袁熙首級獻給蔡安貞?”

面對曹操話外有話的質問,張南與焦觸額角不約而同地都冒出了點點汗珠。兩人在偷偷互換了一下眼神之後。最終還是焦觸小心翼翼地作答道,“回稟司空。袁熙在河間城外將家眷託付給蔡安貞照顧,蔡安貞亦放袁熙離城而去。可見他二人關係匪淺。小人等又怎敢向蔡安貞投誠。”

話說蔡吉好收留人家眷的名聲也算是名滿天下了,爲此還博得了不少人的認同和讚賞。像是徐州的高順就是因爲蔡吉收留了呂布的家眷才轉投她的麾下。而今耳聽蔡吉因收留袁熙的家眷,而錯過招攬幽州豪強的機會,曹操原本緊繃着的臉忍不住露出了些許笑意。心情舒暢的他便也不再追究張南、焦觸的弒主之舉,轉而大方地向二人許諾道,“二位將軍棄暗投明,乃大漢之幸,孤班師回朝後定會二位請封列侯。”

張南與焦觸先前還在害怕曹操會治自己的弒主之罪,未曾想僅一眨眼的功夫,竟被封爲了列侯。大喜過望之下,二人連忙向曹操叩首稱謝道,“謝司空提拔之恩。”

曹操不耐煩地揮了揮手示意二人退下。張南與焦觸自然是識趣地退出了帳篷。不過兩人一離開大帳,坐在曹操身旁的曹昂便忍不住向其進言道,“父上爲何要封此等弒主之徒爲列侯?”

曹昂此話一出,在場的不少曹將都流露出了贊同的神色。畢竟在場衆曹將的軍功都是從沙場上真刀真槍掙來的。如今眼見有人竟靠弒主這等卑鄙之舉得封列侯,也難怪會有人不服氣。不過曹操似乎並沒有將曹昂的質問放在心上,卻聽他不以爲然地反問道,“那張南與焦觸格殺僞陳大將軍袁熙,又爲何不可封侯?”

“可他……他二人德行有虧!”曹昂急道。顯然父親的做法,和他多年來所受到教育出入頗大。

然而曹操卻無視曹昂,果斷地環視了一番帳內衆文武,傲然宣佈道,“孤早已有言,唯纔是舉。有功者孤就賞,有過者孤必罰。”

曹操此話一出,先前還有些不服氣的衆曹將紛紛點起了頭。確實,正如曹操所言,他賞一個人,罰一個人都是根據軍功來衡量的,並沒有參雜感情、道德的因素。而這也是衆將士在亂世征戰所需要的許諾。

不過曹昂顯然還是沒能接受父親的做法。且就在他緊鎖着眉頭低頭不語之時,一旁的荀攸替曹操向其從另一個方向解釋道,“主公英明,如此一來往後定會有更多的豪強向主公投誠。”

曹昂聽荀攸如此一說,終於明白原來父親這是要千金買馬首。只是燕王千金買馬首是爲了得千里馬。父親封張南、焦觸這等小人爲列侯能得有識之士投靠?滿腹狐疑的曹昂剛一擡頭,就正對上了父親銳利的目光。卻見他毫不畏懼地拱手進言道,“父上明鑑,孩兒以爲此舉難得天下有識之士認同。”

面對同自己硬頂兒子,曹操先是仔細端詳了他片刻,繼而霍然起身拂袖而去。唬得在場的曹營文武不敢做聲。唯有荀攸三步並作兩步地追了出去,向曹操勸解道,“主公息怒。大公子並非蓄意冒犯主公。”

已經走出數丈遠的曹操突然停下,冒出一句道,“公達,昂兒爲人太過正值。”

荀攸緊追上前,對着曹操拱手一拜道,“主公明鑑,大公子之所以深受將士愛戴,正是因其身懷凜然正氣。”

“可孤擔心其日後難抵朝堂之爭。”曹操背手說出了自己的憂慮。自打官渡之後,曹操的實力又上了一個臺階,同時在政治上他也愈發接近周公之位。這種情況下,繼承人的素質也就顯得尤爲重要了。一直以來曹操都對曹昂十分滿意,那是因爲曹昂年紀輕輕就已表現出爲將爲帥的天賦。可朝堂不是戰場,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曹昂的性情能否適應往後暗潮洶涌的政治爭鬥?這是曹操自打拜相風波以來一直擔憂的一件事。

瞧出曹操心中所慮的荀攸,再一次向其表態道,“主公放心,大公子年紀尚輕,臣等日後定會在朝堂之上悉心輔佐大公子,助其早日成才。”

wωω☢ тт kan☢ C 〇

緊急通知:

偶家小朋友突發秋季病毒性腹瀉,要持續一個星期左右。這段時間更新不穩定,還請各位書友多多見諒。(未完待續)

第68節一份大禮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安民告示~~~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55節互爲犄角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69節入北海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59節浮生亂世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64節鏖戰之夜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32節反客爲主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44節李大人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漢朝傢俱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
第68節一份大禮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安民告示~~~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55節互爲犄角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69節入北海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59節浮生亂世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64節鏖戰之夜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68節一份大禮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32節反客爲主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44節李大人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漢朝傢俱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