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

自古以來爲少女主行笄禮者皆爲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爲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然而蔡氏一門人丁凋零,僅存蔡吉一名孤女,族內並無女性長者爲其主持笄禮。但另一方面蔡吉又是坐擁一方的諸侯,不少名門望族都爭相想爲她主持儀式。因此如此殊榮落到誰家便成了衆人所要商討的內容。

“琅琊王氏之祖曾任青州刺史,名聲顯赫,主公可選王融之妻爲主公主持笄禮。”琅琊太守蕭建率先向蔡吉提出了人選。話說自打上一次向蔡吉表過忠心之後,蕭建便暫時以幕僚的身份暫時留在了黃縣。這一來是因爲蔡吉已被天子賜婚並封爲齊侯,二來蕭建也希望能從蔡吉與袁紹的爭霸之中謀取好處。這不,賈詡纔剛提起蔡吉行笄禮之事,蕭建便忙不迭地提名了琅琊郡的名門。

不過此地終究是青州境內,一干出身青州的僚屬自然不會坐視徐州出身的蕭建拔得頭籌。見坐在另一頭的劉義遜當即便拱手反駁道,“琅琊王氏祖上雖曾出任過刺史,可王融眼下並無官職在身,且其妻爲繼室如何能擔當加笈之重任。前魯國相陳旭東現正隱居於北海,其父仲舉公曾於桓帝時任太尉,靈帝時任太傅。請旭東公之妻爲主公加笈,方合乎主公今時之地位。”

其實劉義遜所提議的前魯國國相陳旭東本是汝南人,只因爲躲避戰亂才移居到了北海,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青州人士。只因爲了壓下蕭建的氣勢,劉義遜才一咬牙提名了陳旭東。畢竟相比世家名門林立的琅琊郡,整個青州拿得出手的人物實在是少得可憐。不過就效果來說。還是不錯的。至少蕭建在聽到劉義遜提名陳逸,陳旭東之後,並沒有提出異議。

蔡吉對陳旭東此人並不怎麼了解,但對其父陳蕃,陳仲舉還是有些印象。著名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典故正是出自此人。後來陳蕃一度官拜三公,並深得靈帝的器重,但他最終還是因與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閹宦。事敗而死。就名氣來說陳氏一門確實要比琅琊王氏顯赫得多。可若是就此回絕蕭建未免會讓琅琊各世家心生不滿。於是蔡吉在心中暗自思慮了一番之後,最終決定來個和稀泥。卻見她衝着兩人微微頷首道,“二位所提之人選皆適合爲本府主持儀式。不若就請陳老夫人爲正賓。王夫人爲贊禮。至於贊者、擯者、執事等職。就麻煩諸君之妻也。”

笄禮的參禮者主要包括主人、笄者、正賓、贊禮、贊者、擯者和執事等人。笄者,即成年待行笄禮者;主人,是笄者的父母;正賓,則由德才兼具的女性師長爲佳;贊禮,主要負責主持笄禮;贊者,是正賓的助手;擯者和執事皆是助手,負責佈置場地,擺放席子。協助正賓盥洗,端盛發笄、髮簪、釵冠的托盤等事宜。

蔡吉的這番安排可算是兼顧到了各方的利益,因此這一次衆人並沒有再起爭執。蕭建與劉義遜亦雙雙拱手稱喏。然而蔡吉卻心知這只是暫時的消停。隨着自己所控制的區域愈來愈大,麾下僚屬不可避免地會按出身、地域、學派等等因素結成一個個小團體。這是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方勢力都會碰到的問題。處理得好,固然能皆大歡喜。處理得不好,則免不了會引起一番腥風血雨。正如歷史上,曹操在一統北方之後,就曾爲抑制派系間的爭鬥而大開殺戒。相比之下,蔡吉不像曹操、孫策那般擁有龐大的宗族做後盾,對於小團體的出現自然是更爲敏感,更爲謹慎。

於是帶着滿腹的心事,蔡吉在散會後,隻身回到了自己所住內院。蔡吉的閨閣位於府邸的最深處,不僅曲徑通幽,且種植有各色四季花卉。時值深冬,一片銀裝素裹的庭院中,唯有梅樹枝頭綴着點點紅玉,爲原本蕭瑟的季節平添了幾分生氣。同時也讓心事重重的蔡吉稍稍平復了一下心情。

掀開厚厚的擋風門簾,迎面襲來的不僅有一股濃濃的暖意,還有一陣銀鈴般的笑聲。只見鈴蘭正與令狐九雙雙盤坐在火炕之上一邊整理着衣物一邊有說有笑。比蔡吉僅小兩歲的鈴蘭經過五年的時間早已脫胎長成了一個玲瓏有致的二八佳人。而來時才九歲的令狐九如今也已到了可以行笄禮的年齡。不過向來大大咧咧的令狐九似乎還沒有做好進入少女期的準備,依舊保持着她那直爽而又不拘小節的性子。

“爾等在小什麼呢?”蔡吉擡腳邁入了自己的閨房,同時也將先前的一些煩惱暫時拋到了腦後。

鈴蘭與令狐九眼見蔡吉進了屋,連忙擱下手中的活兒,雙雙下炕上前爲蔡吉更衣洗漱。卻見令狐九一邊爲蔡吉換下官服,一邊如一隻小燕子般嘰嘰喳喳地答覆道,“主公,這些天黃從事他們送來了好多賀禮。眼瞅着府中的庫房都快放不下了,鈴蘭姐便想挑選一些錦帛爲主公做嫁衣。主公汝瞧,這些蜀錦多漂亮啊。”

經過令狐九如此一提醒,蔡吉這才發現自己的房中一下子多出了許多東西。原來蔡吉的閨房向來佈置得十分清爽,其摒卻了一切粗俗之物,僅留一些精緻、典雅的必備器具,以及與閨房相宜的書畫而已。可如今這清幽的閨房,卻被數箱錦緞佔得滿滿的。對此蔡吉除了莞爾一笑之外,也不得不在心中暗自感嘆“婚喪嫁娶”果然是中國自古以來斂財的大好時機。

話說,自打蔡吉答應與曹操聯姻之後,整個黃縣便隨之沸騰了起來。從各地來此經商商賈們紛紛慷慨解囊,向蔡吉獻上了各種奇珍異寶。這其中既有蜀地的錦緞,也有吳地的夜明珠,甚至還有來自交州的商人送來了稀有的紅珊瑚樹。至於各式玉器、珠寶、金銀首飾,那更是數不勝數。因此令狐九有關禮品堆得庫房都放不下的說法一點都不算誇張。若是僅以價值而論。蔡吉早已通過收禮賺回了上貢給朝廷的那五萬斛糧食的成本。只是這些貴重的禮品不能吃只能用,而僅憑蔡吉一人又如何用得完。

這會兒的鈴蘭哪裡想得到蔡吉正盤算着如何處理這些貴重的禮品。卻見她將素絹自銅盆中撈起,擰乾,遞給了蔡吉道,“奴婢已經查驗過了。庫中的錦帛布匹。數這些最襯主公的膚色,也事宜爲主公做嫁衣。”

蔡吉接過素絹擦了擦手之後,繼而大方地朝那些錦帛一指道。“吾一個人哪用得着做如此多的嫁衣。鈴蘭、阿九,爾等從中挑幾匹喜歡的錦帛,也做幾身衣裳去。”

哪知鈴蘭聽後卻連連搖頭推辭道。“此乃衆人送給主公的賀禮。服色花式皆以諸侯爲準,奴婢怎敢越僭取用。”

蔡吉聞言不由想起之前在書房中賈詡那番有關衣食住行與個人身份關係的論述,於是便跟着改口道,“那汝二人就從庫房中挑選合適的絹布做幾身漂亮衣裳。特別是鈴蘭,李達快回來了,這些新衣裳汝日後準保用得着。”

鈴蘭原本正要與令狐九一起謝過蔡吉的慷慨賞賜,可聽罷蔡吉後半段話卻一下子楞在了當場。而令狐九則直接捂着嘴驚呼了一聲,向鈴蘭投去了祝福的目光。見此情形。深知鈴蘭與李達關係的蔡吉不由向其逗趣地問道,“怎麼?不想讓李達回黃縣?那吾這就修書一封命其留在許都成家立業?”

“奴婢多謝主公成全。”回過神來的鈴蘭趕緊俯身朝着蔡吉深深一拜。

“汝也不用謝本府。此番若非天子開恩,李達也無法借送親之事回東萊。”蔡吉說着上前一步扶起了滿臉通紅的鈴蘭。“不過本府倒是可以爲汝二人撮合一番。不知汝意下如何?”

此時的鈴蘭早已羞得不知如何是好。倒是一旁的令狐九興致勃勃地替鈴蘭連連點頭道,“當然好啦。鈴蘭姐可是天天盼着李達大哥回來呢。若是鈴蘭姐能與李達大哥結爲夫婦。日後就不用天天承受相思之苦了。”

“小丫頭插什麼嘴。本府要聽鈴蘭自己回答。”蔡吉故作生氣地白了令狐九一眼道。

令狐九見狀吐了吐舌頭,連忙搖着鈴蘭的手臂催促道,“鈴蘭姐,快回答主公呀。”

好不容易緩過神來的鈴蘭漲紅着臉,細若蚊聲地點了點頭道,“奴婢願意。”

“這不就成了。等李達回來後,本府就找他商議此事,讓他儘快前來提親。若是一切順利,或許汝等能比本府更早成婚呢。”蔡吉由衷地向鈴蘭祝福道。

本來正沉浸在即將與李達重逢喜悅之中的鈴蘭,乍一聽蔡吉提起聯姻之事,不禁蹙起了黛眉爲蔡吉鳴不平道,“主公身爲天下少有的女中丈夫,非但不能同心儀之人長相廝守,竟還得與一黃口孺子成婚,真是……真是太委屈主公了。”

至於脾氣向來直來直去令狐九,更是直接就跺腳道,“就是!那曹丕不過是個十二歲的娃娃,只比太史小郎君和郭小郎君大一歲而已,如何能做主公的夫君。天子這婚賜得太不講道理了!”

令狐九所說的太史小郎君、郭小郎君,指的是太史慈的兒子太史亨以及郭嘉的兒子郭奕。當初蔡吉第一次見到他們時,這兩個小子還只是七歲的幼童,而今卻已經長成了十一歲的少年。且像他們的父親一樣,一個擅武,一個擅文。難怪令狐九會將曹丕與他二人做比較。然而聯姻又豈是單純地以年齡、喜好爲標準的。

當然蔡吉也知有些事情向令狐九解釋了,她也不一定能弄明白。因此蔡吉旋即便將臉一板,衝着令狐九呵斥道,“阿九,不可對天子無禮!天子此番賜婚是爲了撮合本府與曹司空聯盟,事關大漢的生死存亡,豈能以兒女情長度之。”

鈴蘭聽罷蔡吉所言,雖心有不甘,卻也只得咬着嘴脣點了點頭。可令狐九不是鈴蘭,這小妮子根本不吃蔡吉這一套。卻見她把臉一撇,“吾纔不管啥國家大事呢。反正那個叫曹丕的小子別想在府裡有好日子過!”

面對令狐九如此信誓旦旦地表示出對曹丕的敵意,蔡吉無奈之下只得轉換了口吻向其開導道,“啊,說起來這已經不是本府第一次被強送人了。阿九,汝說是?”

令狐九見蔡吉提起了自己當初表哥塞給蔡吉當小妾的事,小臉不禁刷地一下紅了。不過她嘴裡依舊不依不饒道,“阿九是女子,主公也是女子,在一起又不會出什麼事。可那曹家小子可是男子,男女有別,萬一他想佔主公便宜怎麼辦?”

“那阿九有沒有想過,對方或許也不滿意這次的婚事。正如汝當初不想‘嫁’給本府一樣。”蔡吉循序善誘地着向令狐九反問道。雖說曹丕在歷史上是出了名地喜好大齡女子。像是一直被後世津津樂道的甄氏就比曹丕大了五、六歲。而曹丕稱帝后所冊封的皇后郭女王同樣也要比他大上三、四歲。但這會兒的蔡吉還是不能肯定尚且年幼的曹丕是否有足夠的覺悟來接受這場身份懸殊的婚姻。

“那好!只要姓曹的小子乖乖待在他的院子,阿九就不爲難他。可他若斗膽靠近主公的閨房,那就別怪阿九不客氣!”令狐九側頭想了想之後終於退了一步。但她跟着又向蔡吉追問道,“依主公所言,日後主公會同那曹家小子分開嗎?”

“此事還得看日後局勢如何發展?本府與曹司空之間的關係如何?世家名門子弟的婚姻本就由不得自己做主。”蔡吉幽然作答道。

許是受到了蔡吉的感染,一向直爽的令狐九這會兒也難得嘆了一口氣道,“早先吾一直以爲住在大房子裡有錢有勢的人一定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依主公所言,原來他們是不能隨便同心上人在一起的。那這些有錢有勢的人未必就過得比尋常百姓快活啊。”

“有得必有失嘛。”蔡吉自嘲地笑了笑道。因爲她現在這種“不得已”的婚姻,可是她自己找的,而不是別人硬逼的。

然而就在蔡吉開導令狐九之時,原先看似已接受聯姻事實的鈴蘭卻自顧自地低頭呢喃道,“主公爲了國家大事答應與曹家子弟成婚,卻不知遠在遼東的龐郎君得知此事後會作何感想。”(未完待續)

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53節劉備入京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47節積善道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49節驚天之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元旦告假通知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63節意欲何爲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五節得虎子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復更通知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36節雁門張遼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61節張繡投降
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53節劉備入京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47節積善道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49節驚天之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元旦告假通知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63節意欲何爲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五節得虎子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復更通知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36節雁門張遼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61節張繡投降